书城文学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宗白华卷
7120300000013

第13章 席勒的人文思想

英国大文豪卡莱尔称德国民族是“诗人与思想家的民族”。德国两大诗人歌德与席勒确可以称为大思想家;尤以席勒的好学深思,哲学论著精深严密,简直可以列入德国哲学家之林。他的人文主义是德国古典时代人文思想的精髓,他的美育论是美学上不朽的大作。现在要想在此略略介绍也是不可能的,只能提要地说几句罢了。

席勒的伟大的朋友歌德的思想是穿过“自然的研究”与“自然的景仰”,直探人生与自然的究竟。其眼光博大闳深,笼罩在万物之上。席勒则由艺术家自身创造经验的体会,探求文化创造的真谛,其兴趣在人生问题,文化问题,尤在研究“艺术在人生与文化上的地位”。

歌德与席勒生处十八世纪的末年,深深地感触近代人生生活的分裂。极端的理智主义与纵欲主义使人类逐物忘返,事业分工的尖锐化,使天下无全人。古希腊伟大人物之人格的统一性与完整性,乃为近代有心人追怀的幻影。歌德的《浮士德》是象征著这种永远的追求,而席勒则在他的《人类美育论》中,想从“美的教育”,使堕落的分裂的近代人生重新恢复它的全整与和谐,使近代科学经济的文明,进展入优美自由的艺术文化,如古希腊与文艺复兴时代。

席勒认为近代的病根,是由于抽象的分析的理性过分发展,脱离了感官的情绪的人格全体。另一方面,人欲冲动的强度扩张,生活为各种“目的”所支配。人类不复有“无所为而为”的从容自在,而一切高尚的,唯在深入的情绪生活中,始能体验到的人生价值,如美,如超功利的善,如人格的价值,如纯粹的真理,渐渐埋没于功利主义的眼光之下;一切伟大的热情的创作不再能产生,也不为人们所需要。而近代人乃憔悴于过分的聪明与过多的“目的”重担之下。生活失去了中心,失了和谐,文明愈进步,生活乃愈烦闷,空虚。

席勒主张近代人须恢复艺术中“无所为而为”的创造精神,在这里是自由的愉悦的“游戏式”的创造。兴趣与工作一致,人格与事业一体。一切皆发于心灵自由的表现,一切又复返于人格心灵的涵养增进。工作与事业即成为“人格教育”。事业因出发于心灵的愉悦而有深厚的意义与价值。人格因事业的成就而得进展完成。

人生不复是殉于种种“目的”的劳作,乃是将种种“目的”收归自心兴趣以内的“游戏”。于是乃能举重若轻行所无事,一切事业成就于“美”。而人生亦不失去中心与和谐。

达到这种文化理想的道路就是“美的教育”。“美的教育”就是教人“将生活变为艺术”。生活须表现着“窈窕的姿态”(席勒有文论庄严与窈窕),在道德方面即是“从心所欲不逾距”,行动与义理之自然合一,不假丝毫的勉强。在事功方面,即“无为而无不为”,以整个的自由的人格心灵,应付一切个别琐碎的事件,对于每一事件给与适当的地位与意义。不为物役,不为心役,心物和谐的成于“美”,而“善”在其中了。

人人能实现这个生活理想,就能构成一个真自由真幸福的国家社会。这个理想在现在看来似乎迂阔不近时势,然而人类是进步的,我们现代的生活既已感到改造的必要,那么,向着这个理想去努力,也不是不可能的,况且古代也不是没有实现过,不过我们要从少数人——阶级的实现到全人类的罢了。

(原刊1935年1月11日《中央日报》,原题《释勒的人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