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后发企业的追赶与超越
7120200000052

第52章 企赢控股:工贸一体化托起企业竞争力(2)

第二节 理论框架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更多的企业开始把握国际大商机,努力打造一条完整的全球价值链。Gereffi(1999)指出在市场推动和利益导向机制的双重作用下,不同地区、企业和部门之间互相合作、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了价值增值。每一次合作在实现价值增值的同时也在价值链上形成了新的一环,进而逐渐形成了一条条价值链。斯特恩(Sturgeon,2001)从组织规模(organizational scale)、地理分布(geographic scale)和生产性主体(productive actor)三个维度来界定全球价值链。从组织规模看,全球价值链包括参与了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活动的全部主体;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具有全球性;从参与的主体看,有一体化企业、零售商、领导厂商、金钥匙供应商和零部件供应商。

英国Sussex大学的发展研究所(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将全球价值链定义为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从概念设计到使用直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中所有创造价值的活动范围,包括对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分销以及对最终用户的支持与服务等。组成价值链的各种活动可以包括在一个企业之内,也可以分散于各个企业之间;可以集聚于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之内,也可以散布于全球各地。鉴于多国学者的研究,本文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全球价值链的二元动力机制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一项核心内容是关于它的动力模式。Gereffi(1994)等在全球商品链研究中给出了全球商品链运行的生产者驱动型(producer-driven)和采购者驱动型(buyer-driven)两种模式,认为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基本来自生产者和采购者两方面。也就是说,在生产者或者采购者的推动下,全球价值链各个环节在空间上的分离、重组和正常运行等才能得以完成。

但不可否认的是生产者驱动型和采购者驱动对于全球价值链的影响是不同的。张辉(2007)在格里芬的基础上从动力根源、核心能力、进入门槛、产业分类、典型产业部门、制造企业、产业联系、产业结构和辅助支撑体系9个方面对生产者和采购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进行了比较研究。生产者驱动和采购者驱动在动力根源、核心能力及产业结构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一国要发展一个产业时,要先根据该产业价值链的驱动力去确定该产业价值链的核心能力,然后积极发展这种核心能力才能使该国在该产业的全球价值链中具有竞争优势,并处于高端的高附加值地位。

Henderson(1998)指出,生产者驱动,是指由生产者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形成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投资者可以是拥有技术优势、谋求市场扩张的跨国公司,也可以是力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建立自主工业体系的本国政府。在生产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中,跨国公司通过全球市场网络来组织商品或服务的销售、外包和海外投资等产业前后向联系,最终形成生产者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一般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价值链,如汽车、飞机制造、计算机、半导体和装备制造等,大多属于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

采购者驱动,指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际销售渠道的经济体通过全球采购和贴牌加工(OEM)等生产方式组织起来的跨国商品流通网络,能够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那些奉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鞋类、玩具、自行车、农产品、家具、食品、陶瓷等大多属于这种价值链。

(二)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

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价值链也变得更加复杂,内部环节不断增加。这时要想通过提高价值链中的单个环节的效率从而提升整个价值链的收益就变得很有限,因此需要系统性地协调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活动,从而使整个价值链具有竞争力。

这种系统性协调就是价值链的治理。Humphrey和Schmitz(2000)将价值链的治理定义为:通过价值链中公司之间的关系安排和制度机制,实现价值链内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环节间的非市场化协调。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治理在全球价值链上居于核心地位。因为价值链上各环节公司之间的各种活动、劳动分工以及价值分配,都处于价值链治理之下。

目前学术界中最为权威的分类,要数Gereffi、Humphrey和Sturgeon(2003)的研究。Gereffi、Humphrey和Sturgeon(2003)在Hum-phrey和Schmitz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全球价值链中各行为主体之间协调能力的高低,将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划分为以下五种形式:市场型(market)、模块型(modular value chain)、关系型(relational value chain)、领导型(captive value chain)和层级型(hierarchy)。这五种形式有着各自的特点。

然而,在现实世界的全球价值链治理中,往往这五种模式都是彼此联系,且是相互交错的,甚至交错成一张网状的动态转换机制。例如,在领导型全球价值链中,主导公司直接对供应商行使权力,这种直接控制{L-End}

表明了一种高度的外在协调和权力不对称关系。在关系型全球价值链中,公司间的权力平衡更加对称,并存在大量的外在协调。在模块型以及市场型全球价值链中,客户和供应商的转换相对比较容易,权力的不对称性相对较低。从层级制到网络再到市场,显性协调和权力不对称的程度逐渐减弱。

二、研究框架

本文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中二元动力机制、治理模式为理论基础,分析企赢的工贸一体化模式,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关的结论与启示,为企赢今后发展,开拓国际市场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