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理论框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内在动力。知识作为生产力的元素已越来越重要,相对于传统的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知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显得尤为关键。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扩大企业视野,提升企业愿景规划、目标设想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挑战,特别是在一个国际层面的企业竞争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壮大都显得极为重要。对知识进行战略管理的能力也被视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国家层面发展经济、推动经济持续强劲发展的重要措施要素(吴季松,2007)。已有的许多研究可以看出,企业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并研发新知识是一个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知识在企业生存、发展以及不断升级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广大学者认同(莫基尔,2011;李安,2010)。相对于已有知识的学习或获取,知识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和提升显得尤为重要。知识创新带动技术创新,直接推动企业的生产力,引领企业向前发展。研究企业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从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出发,推动企业不断发展,提升企业发展层次,引领企业升级换代。作为沁园来说,知识对其发展极为重要,其制造业的核心潜能在于其科技创新和迅速的生产力转化,知识管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培养和提升对于企业的现状和未来都意义重大。
一、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
知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知识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从某个角度来说,知识是指以一切形式{L-End}
表现的人类正确的认识以及对已有的正确认识的合理运用与组合(孙恒志,2002)。经合组织(OECD)对知识提出了“4W”类型划分,分别为know-what、know-why、know-how和know-who。事实知识(know-what),即知道是什么的记忆性的知识。原理性的知识(know-why),即知道为什么的理解性知识。技能性的知识(know-how),即知道怎样才能实现的实践性知识,需要长期摸索、体会和总结才能获得。人际性的知识(know-who),即知道寻求谁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性知识(张福学,2001)。
所谓知识创新是指为了企业的成功、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造、演化、分配和应用新的思想,使其转变成为市场化的商品和服务(Debra M.Amidon,1997)。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所谓技术创新是指改进或创新现有的生产方法、服务方式,生产新的产品和改良产品及服务,由此对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产生影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两个互为联系、互为渗透的概念,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而技术创新又再次促使知识创新向前推进。对于企业而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企业前进的动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单就企业而言,知识创新是指通过各种研究或实践,获得新的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技术知识的过程,诸如管理知识创新、市场知识创新和技术知识创新。管理知识和市场知识创新带有许多明显的主观特色,是管理方法和经验的总结。技术创新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支撑。企业知识创新就是运用其知识资源,在相关领域发展出新的思维和解决方案,并转化为新技术、新服务、新产品、新流程等,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就是以实现特定经济目的和技术的高效应用为目标,开发新技术、优化组合既有技术,并在生产实践中转化为商品,通过市场销售实现其价值,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和行为。
可见,就企业而言,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无数的企业实践说明,知识理论的突破可为技术的飞跃指明方向,而技术创新的实践反过来又能不断拓展科学知识创新的问题空间,并为加速知识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创造良好环境,提升知识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实力,这样企业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背景下才可以更为健康快速发展。
二、知识创新平台与知识管理
(一)知识场介绍
知识创新需要特定的场所和环境,这构成了知识创新的内外部氛围,也就是知识创新的平台。当前,研究知识创新的平台主要从知识场的角度进行。用知识场描述知识及其主体的互动空间,这个空间的要素影响了知识的开发和创新,是知识创新互动的平台(王德禄,2003)。[6]有关知识场的讨论是从哲学领域开始的,最早由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中提出了“广义场”概念,从哲学领域的认知论角度进行讨论(M.Polany,1958;Debra M.Amidon,1997)。随后关于知识场的理论创新不断涌现,比较有典型意义的是野中郁次郎提出知识创造的过程(SECI)模型和与之对应的创出场、对话场、系统场和实践场(吴江,2002)。野中认为SECI模型离不开许多人的共同合作,更离不开这些人的相互沟通和活动空间,从而引出了“场”的概念。他把“场”定义为“分享、创造及运用知识的动态的共有情境”,是“为进行个别知识转换过程及知识螺旋运动提供能量、质量及场所”(I.Nonaka和N.Konno,1998)。
知识场是知识作为个体单元发展到一定基础上的更高体系,是知识研究的一个较高层次。知识的嵌入体称为节点,节点可以是个人、团队、组织直至整个社会。每一个节点都具有知识接收者和知识发送者的双重属性。节点作为知识场中的知识主体具有知识需求者和知识供给者的双重角色。许许多多的知识节点(包括知识源、知识接受者、传播渠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构成了知识场。知识在场中形成流动,知识节点之间知识元素产生互动,形成知识的传播和知识创新。野中的知识场理论偏重于知识个体对于知识传播和知识变化的环境要素,不同环境形成不同的知识传播场,本质上是知识传播环境的细分。在这里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探讨知识传播和变化的场,一般可以认为知识场具有三维特性,分别为主体系统维度、客体系统维度、环境系统维度。三维空间内节点间的相互作用和知识流动构成知识场的运行系统。每一个节点都具有知识源的作用,在知识场中,离知识源越近,知识流动阻力越小。节点所处知识场的位置描述了知识流动的难易程度、知识流动效率和水平。主体维度是指节点及其属性,节点是知识流动的主体和来源,构成了知识场的主体。客体维度是指知识及其属性,是知识场内流动的信息。场空间是环境系统维度,是知识传播的环境要素。
(二)知识场维度分析
就知识创新的环境维度来说,知识场环境主要包括经济水平、物理地域、组织边界、信息基础设施、社会风气、制度特性、技术水平、沟通规范等方面。这些方面构成了节点的经济距离、组织距离、制度距离、物理距离、沟通距离、技术距离等差距,形成了节点在场空间中的位置差距,环境因素影响知识流动的效率。
就知识客体而言,知识之间的差异性相当普遍,在研究知识客体属性的过程中,以往的研究文献最关注的是知识的显性和隐形特征。知识的内隐程度和可{L-End}
表达性是知识隐晦程度的标志属性,这对于知识创新影响明显。知识的可{L-End}
表达性是指知识能被语言、文字和图{L-End}
表等符号{L-End}
表达的程度。知识的内隐程度影响到知识的理解、交流以及知识的管理,相对隐晦的知识加大了企业内部知识的学习效率,凝滞了知识传播,对于知识的大范围交流带来障碍,为企业知识创新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隐晦程度高的知识也凝结了企业知识人脉,形成知识传帮带结构体系,容易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就知识场的知识主体而言,节点是知识场的主体要素。节点可以是个人、团队、组织直至整个社会,节点是研究知识场中的知识接收者和知识发送者。就个体而言,个体是组织内部知识交流的基本单位,也是组织间知识交互的媒介,个体成员之间的知识传递是知识交互的最基本形式。个体成员之间的特点诸如个体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动机会影响到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就组织角度而言,企业知识互动的动机来自多个方面,一方面是与其他企业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以利于企业之间的学习交流(Gulati et al.,2000)。另一方面是企业传递知识以求获得高回报,诸如合作性企业之间的学习和提升(E.Von Hippel,1986)。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需要更多的互动和合作,知识保护的程度反相关于知识传递的效果(M.Zollo和S.G.Winter,2001)。就组织而言,组织文化、组织管理方式都会对组织的知识交互产生影响,这决定了组织是一个保守的组织还是愿意学习和交流的组织,这都决定了组织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对于知识创新而言,知识场包含了知识创新的环境要素。知识主体在知识场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知识课题的交流、提升和再创造。知识创新的力度和速度与知识场的环境维度关系很大。就企业而言,改造知识创新环境,需从制度方面和硬件方面进行知识场的改良,形成一种知识流动和知识创新的良好平台。诸如对信息基础设施、知识创新制度、信息交流平台等方面进行革新完善。同时,在企业不断的发展中,企业自身的实力增强所优化的知识场环境也会促使知识交流和创新。诸如企业经济水平、企业在同行业的地位、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等也会进一步提升企业知识创新的平台。
(三)知识管理
基于知识创新平台的场理论分析了知识创新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不管从一个狭义的知识创新的软硬件环境,还是包括知识传递主体维度和客体维度的大环境来说,知识创新环境对于知识创新及由此产生的技术创新来说都相当重要。知识在知识场中因个体的学习或互动而在个体之间转移,提高知识传递的效率、合理有效的知识管理是在知识场内提升知识创新的有效手段。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知识管理有效提升了知识存储、知识传播和知识影响的程度,是推升企业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有效方法。
三、研究框架及数据获取
(一)研究框架的建立
知识正在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作用,知识对于企业的技术进步和革新有着重要的作用。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认为,技术创新就是用知识生产新知识,技术创新是通过企业内外知识的识别、获取、流动转化形成,知识创新促进了技术创新的提速。企业知识创新的研究对于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推进企业升级换代产生重要影响。在对企业知识创新的研究中,要研究企业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这里面既包含网络环境下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工具和硬件环境,又包含企业面向知识管理的方法、手段和策略。而企业面向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平台和环境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构建合适的知识创新平台和环境、提升企业和谐人文环境对于提升知识创新和技术水平,推升企业科技创新,提高生产率,推动企业成长和升级有重要意义。
研究企业知识创新的作用、形式和促进因素,对于弄清企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促进因素有重要作用。同时,从企业未来发展着眼考虑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的策略,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提供知识与技术层面的帮助。在网络时代,信息管理的平台、工具和方法已为熟知,构建合理知识管理平台方面大都需要硬件方面的投入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对于知识创新环境的提升则需要从制度和文化方面进行着手,应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案促使企业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平台的优化,从制度和人文角度促使创新的良性发展。可以从多个维度研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对于实证企业数据的收集和有关人员的调研保障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关结论为企业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提供了管理方面的参考。
(二)案例选择及数据获取
案例选择要有价值性,对于某个案例企业的研究要有充分的研究价值。沁园因其产业本身的特殊性,在资源匮乏及优质淡水紧张的背景下,以节约能耗、淡水优化为己任的沁园推动了资源优化和环境改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以沁园为代{L-End}
表的这类企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甚至是全球的环境和水资源改良作出了建设性的贡献。而沁园作为这一类企业的代{L-End}
表和翘楚值得一书。沁园作为发展迅速、同类产品产业链最长、产品远销海内外的重量级企业,值得认真研究并提炼发展的思路和经验,为类似的新兴企业发展提供学习的样本。
在研究沁园的过程中发现,沁园的成功基本上契合了中国饮水和净水技术发展的潮流,也符合国人对于健康饮水、绿色用水的趋势。根据沁园从建立公司到成为国内净水、饮水市场的拓展,再从统领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合作到创导三次饮水产业发展,展现沁园创业、发展、开拓和不断前进的企业精神。本文从企业发展脉络以四个阶段阐述沁园如何引领企业饮水革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在课题研究中,数据来源于多个方面,案例研究需通过不同证据源进行三角测量来增加案例的信度和效度(罗伯特·K.默顿,2001)。本文材料数据的收集就采用Patton的资料三角形方法,为了提高数据收集的质量与效率,研究团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研究数据的收集。诸如研究文献查找,新闻报道追踪,现场工作人员调研,公司文档搜寻等多种渠道进行数据和事件状况的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