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问题在外企还不是太明显,因为在那里能力凌驾一切,年龄并不是升迁的重点,年纪大又未获升迁的人,反而会变得谦虚。但是在传统或本土企业里,讲究职场伦理与年资,倚老卖老的情形较明显,年轻上司与年老下属之间的矛盾也更突出。而且按照中国人传统的行事方式,如果下属很年轻,公然批评年老的下属,老员工在面子上会挂不住,其他的人会认为这个上司不近人情,处理问题不讲究方法。这样使得年轻的上司总是被老员工牵制,最终导致能力无法施展。
新上司一般不敢贸然与老员工公开对抗,毕竟有失身份和形象,而且一旦公然对抗,自己的胜算也不会很大。于是,利用职权之便在工作上让老员工难受便成了一些新上司常用的手法。如果对方不是那么桀骜不驯,那么他会用一些方式提醒对方:“该收敛一点了,你要知道我是头儿。”如果对方是块难啃的骨头,根本不把他当回事,他会下手比较狠,表明:“现在是我当家,你最好听我的。如果你不能忍受就走人好了,我不会挽留你的。”
为了避免新上司的冷冻大法,老员工千万不要倚老卖老,而应低调一点,多站在领导的立场上考虑,适时服软。即使在你看来你什么都比他强:经验比他丰富,业务素质比他高,看问题比他深入,眼光更独到……也切忌心高气傲。你尊重他,他会加倍地尊重你;相反,如果你忽视他,永远不拿正眼瞧他,那么他不能忍受的时候,也是你被冷冻的时候。凡事都要明智些,想开一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永远抢在老板之前思考
作决策是老板的事,而身处职场中的我们,是否只需等待老板下命令,而不用参与其中呢?其实,一个善于为老板排忧解难的人会在问题出现时抢在老板前面思考,帮老板了解情况,理清头绪,充当智囊,而不是将决策压力留给老板一人承担。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老板决策时替他分担忧愁呢?要明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公司在一定时期内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
1.结合公司在某一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状况,研究确定公司面临的各种问题。
2.对各种问题进行分类排队,通过比较找出对公司生产经营影响最大的、最主要的问题。
3.根据主要问题,研究制定对策。这是确定决策问题的一般过程。由于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因此,原先确定的决策问题随着时间及其他条件的变化有可能被其他新问题所取代,而降至次要矛盾地位,其他新问题上升为主要矛盾。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员工帮助老板理清头绪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事实上,决策本身既是一件硬性工作,也是一件弹性工作。对于老板来说,不能固执行事,应该采取灵活的方法,控制好决策的过程,该先就先,该后就后,做点弹性处理也是公司老板的智慧所在。但对于员工来说,你要想在决策上帮助老板,就一定要能对事情拿准主意,只有这样,你才能让老板深信你的看法比他的高明,他也才会采纳。
所谓拿准主意,就是作出能给公司带来效益的决定。一名优秀的员工必须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及时拿准主意,给老板的决策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让公司火起来,否则就会错失良机,得不到重视。另外,多掌握信息,多了解情况,当老板需要的时候,随时拿出来与老板交流,也是一个帮助老板思考决策的必要途径。因为信息是预测和决策的原材料,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分析、预测,还是方案的拟订、评价和选择,都是以有关信息为依据的,预测和决策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信息。
下面的几种方法或许可以帮你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1.去伪存真
把自己搜集到的各类信息分一下大类,然后按大类分辨真假。将那些明显虚假的信息剔除,把认为是真实的或基本真实的信息留下来,然后再细分。
2.对比分析
在了解到各种行情后,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既大家都认为是只有好处、效益又高的经营项目,反而难办或难以办成。为了把项目选择好,就得对信息和行情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对比。办法是把经营项目中关于好处、坏处、效益、风险的信息等,都一条一条罗列出来,然后逐条对比,分析各类信息的主次关系,最后得出结论。
3.准确预测
俗话说:“做生意要有三只眼,看天看地看久远。”任何行情、信息,都不是静止不动、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波动。只有站高一点、看远一点,预先有所准备和打算,才不至于跟在别人后面跑。
现在,不少公司是看别人干啥、听说啥时兴就去干啥,结果往往是产品时下很俏、很抢手,但等到费钱、费工、费时干成了,市场行情也变化了,原来的时兴变成了背时,俏货变成了废品。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最好的办法是提前估量形势,对有可能发生的变化预先加以测算和准备。
功高不盖主,上司永远是最优秀的
有一位国王,挥霍无度。一天,财政大臣决定策划一场前所未有、最为壮观的宴会,以讨国王的欢心。
显赫的贵族以及最伟大的学者,都参加了这场为国王准备的宴会。剧作家甚至还为这次盛会写了一个剧本,并在晚宴时,予以表演。
宴会之后,众嘉宾一起参观财政大臣特地为国王修建的别墅、庭院和喷泉。财政大臣本人陪伴着国王走过呈几何图形排列的灌木丛和花坛,观看烟花和戏剧表演。宴会一直延续到深夜,宾主尽欢,人人都认为这是他们见过的最令人赞叹的盛事。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天一早,国王便下令逮捕了财政大臣。三个月后,这名财政大臣被控私自侵占国家财产。事实上,他被指控的罪行全部得到过国王的许可,但财政大臣还是被送上了断头台。因为国王傲慢自负,他希望自己永远是众人注目的焦点,无法容许任何人抢占自己的风头。
当上司的人大多有点“武大郎开店”的心态,不希望下属的才能高过自己。这就是以上寓言给我们的启示,财政大臣本以为完成自己的完美的策划会受到国王的称赞,但他忘记了,他的风头盖过了国王,所以最后招来杀身之祸。在平时的工作中,优秀而有实力的人来到一个部门,上司表面上如虎添翼,私下里却忧心忡忡。他担心的是自己某一日会不会被挤走,而如果是一位平庸之辈,他倒会高枕无忧。
因此,聪颖的下属要学会遮掩自己的才华,以虔诚愚钝来衬托上司的高明,从而获得上司的赏识和垂青。当上司的新点子出台后,可先装作不理解,然后才大彻大悟,继而拍手叫好;如果对某项工作有见解,明里不说,可底下献计。虽然在群众中没有面子,却给上司增添了光彩,从而使上司欣赏有加。
与上司相处的哲学就是该装糊涂的时候不妨装一下,以免上司疑心病重。其实,上司的这种心态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他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一些人会背叛他,或是得了他的好处却不知报答……所以,久而久之,他对别人都不太敢推心置腹了。他如果遇到比自己能力强的下属,就会感到很不安心。他要觉得下属永远比自己差一截,才会有成就感。因此,如果你渴望取悦他、令他印象深刻,就不要过分展现你的才华,否则,有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激起他的畏惧和不安。
不要总是自以为是,那样只能为你带来更多的麻烦,招惹上司对你有什么好处呢?上司永远是最优秀的,让他成为最光彩照人的那一个吧,只有这样,你才会受到他的青睐。
正确地服从,而非言听计从
据许多资深职场人士的经验,我们知道了一条定律,那就是谦恭地敬重领导,不如顺从领导的意志和命令。对高明的赞美者而言,服从是金,语言是银。这是由领导与下属的特殊关系决定的。
不服从领导就是不尊重领导。中国人比较讲究实际,一个说得天花乱坠,干起来什么都不行的人很受人歧视。领导是工作上的权威,很重视自身威信,下属的赞扬无疑是对领导威信的维护和尊重,但言行不一,不服从领导实际上就是无视领导的权威,损害领导的尊严。
善于称赞领导的人未必有多么甜蜜的语言,而是以自己的行动来贯彻领导的意志,使领导的权威和威信得到认可、维护和巩固。无疑,领导都喜欢这样的赞美,这样的下属也最易受领导的青睐。
当然,服从领导并不是要求盲目服从,不是言听计从,凡是领导说的都要听从,凡是领导决定的都要遵从。盲目服从可能是对领导一时的恭维,但从长远和结果看,如果服从的是错误的决策或命令,可能会害人害己。
李斯是个死心塌地跟秦始皇走的人,对秦始皇逆来顺受、言听计从。秦始皇是个鱼肉百姓的昏君,大兴土木,工程很多。为行建功立业之实,秦始皇决定东填大海、西建阿房宫、南修五岭、北筑长城,群臣听说后喧哗不止,劝谏者颇众,秦王很不高兴。此时,李斯却称赞秦始皇的计划道:“陛下操谋远虑,此数举措置得宜,导万民于千百世之鸿利。目下诸多困境,可致后世无穷之基业,奈何着眼于近途,而遗千古之功。”秦始皇听完很高兴,自觉没有看错了人,认定李斯是个人才。李斯见秦始皇龙颜大悦,更是明目张胆地大肆吹嘘:“今陛下动众兴工,圣王之举也,奈何言之涌涌,尽阻基业之创就,臣不知何由至此?”秦始皇高兴地说:“丞相所言极是,朕意已定,众卿无须赘言。”自此把李斯视为知己。
李斯在大兴土木方面盲目服从秦始皇,并为之歌功颂德,仅仅为一人着想,却害苦了天下百姓,不仅激怒了民众,还加速了秦王朝的崩溃。
由此看来,服从也是需要技巧的。巧妙地服从,不言听计从其实也是一种人生策略。只有正确理解老板意图,在变通中灵活自如地执行,才能将事办好,受到老板与同仁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