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儿童健康小百科
6994800000009

第9章

第六章 (2)

当然,幼小的孩子缺乏阅历,在做某些重要选择时,不能放任自流。家长要以平等的身份,用建议、引导的方法纠正孩子过分或错误的选择。切忌用粗暴、强硬、威逼的态度使孩子就犯。

45.家庭与学校教育要分清

家庭教育是一种有别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殊教育形式。可是,有一些好心的家长们往往在常识性问题上,犯了错误—家校不分。

孩子的健康成长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例如:在课堂上坐着,回家还是坐着;在班上保持安静,回家也不许出声;上课不许搞小动作,回家也必须规规矩矩。所不同的是学校还打铃下课,在家里则一坐几个小时。久而久之,孩子疲惫不堪、厌恶学习。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不但要密切配合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使其取得一致,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前后统一,步调一致。在教育孩子学习方法上下功夫,以提高学习效率。要给孩子一些“自主权”;允许他们干自己感兴趣的事,做到玩就痛痛快快地玩,学就认认真真地学。否则,孩子将无所适从,并会从中钻空子,使教育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奖罚是家庭教育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手段。用之得当,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之不当,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相反的作用。因此,忌对孩子奖罚过频。

这是因为:对孩子奖得太勤,孩子觉得平淡乏味;罚得太多,又会使他们心灰意冷。因此,奖罚要适度,最佳的教育方法是寓精神教育于物质奖励之中。在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莫忘了精神教育。家长应设法使孩子多体验成功的欢愉和由于他自己的过错使别人蒙受痛苦的内疚的心情。

46.不要吓唬孩子

在家庭生活中,有些家长为制止孩子的某种行为,如哭、闹或不良习惯等,常常用“不要你”、“坏人来了”或讲一些妖魔鬼怪之类的”话来吓唬孩子。从而,在孩子那幼小的心灵,笼罩了一层阴影,产生恐惧心理。其实,这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孩子经常处于紧张恐惧的状态,往往会导致孩子性格发展不健全,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智力发展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

另外,专家们的研究也证明,婴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的学习,其效果要比在紧张、压抑的情境中的学习效果好得多。针对这种情况,专家们总结概括出两句话:在前一种状态下,孩子对学习的内容理解快、记得牢;在后一种状态下,孩子对学习的内容理解慢、记住的内容少。

根据专家们的分析,其主要原因为:孩子在后一种状态下学习时,会受到恐惧感的影响、干扰。因此,专家们建议,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耐心说理、诱导的原则。如果要制止孩子的某种行为,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办法和措施,如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暂时忘记目前的事,或适当满足孩子的某些正当要求。事后,再讲做人处事的道理。

47.对孩子的教育要有原则

在家庭生活中,有些家长教育子女不讲究方法,出于宠爱孩子,为不惹孩子生气,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尽管有时明明知道孩子的要求不合理,甚至是无理取闹,但看到孩子一哭闹,心就软了下来,于是便对孩子做出让步,答应或满足孩子的要求。其实,这样做是非常有害的。

这是因为:家长无原则的迁就孩子,必然会使孩子养成任性的坏习惯。迁就的次数越多,孩子任性固执的缺点就会越严重,以致将来难以纠正,不但影响孩子本身的发展,而且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麻烦。

有些家长,不是用科学的态度教育孩子,而是采取“哄骗”孩子的办法。如有一个小孩,幼年时大人告诉他红蓝铅笔用到接芯处会放炮,当时他信以为真。长大后,才知道大人为哄他开的玩笑。这件事成年人听起来很可笑。但从小被哄骗的孩子却信以为真,始终不忘,这使孩子不能如实地认清事物真相,以致形成错误的观念。

相当一部分家长,为了制止学龄前孩子的某种行为,让孩子听话,采取“哄骗”孩子的办法。比如:家里有客人,看到孩子在身边纠缠,为图一时的安宁,片刻的听话,就随口答应孩子提出的一些要求,或者哄骗孩子答应给他买什么,带他去玩等。但是,家长事后又不兑现,以为如此哄骗一阵就算完事。其实,这种方法不仅不能达到教育目的,反而会使孩子不相信家长,使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使孩子滋长对家长怀疑的态度。

综上所述,家长是孩子模仿的重要对象,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在家庭生活中,如果家长经常采取“哄骗”孩子的办法,天长日久,孩子耳濡目染,就会仿效家长,有的孩子还会把从家长身上学会的方法,在家对家长说谎,在幼儿园和学校欺骗老师,养成不诚实的恶习。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从小培养实事求是、讲科学态度,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家长都不能迁就孩子。

一些家长对孩子说错了话,做错了事,不是进行耐心开导,热心教育,而总是爱讽刺挖苦。家长之所以这样做,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成才、上进。其实,这种教育法,很不科学。家长总认为,耐心教育不顶事,对孩子进行讽刺挖苦性的所谓教育,可以使孩子吸取教训,有利于“鞭策”孩子成才,“激发”孩子上进。因此,当孩子的学习退步,考分不理想,做错了事,就不分场合,不管地点,揭孩子的短,使孩子当众出丑。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收到两种效果:一是对于自尊心强、求上进的孩子来说,其具体的表现是:“既然别人能做到,我也一定能做到”。二是对于自尊心差的孩子来说,适得其反,往往表现出这样的态度:“这件事我永远做不了。”还会逐渐产生并积累危险的“复仇感”。其不良后果是:孩子的上进心、自尊心受到伤害,变得感情冷漠;造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对立,孩子对父母失去了信赖和依靠,对家庭充满了厌恶与反感。

48.事事提醒会使孩子缺乏自信心

父母总是认为孩子年纪还小。因此,在家庭生活中,愿意事事提醒孩子,把自己的经验或看法毫无保留地告诉孩子。请家长注意,不要以为,只有这样做才是帮助孩子,相反,这样可能在无形中给孩子的成长设置了障碍物。

很多父母出于疼爱孩子,对子女的一饮一食都照顾得非常周到,对孩子的学业更是关心备至,毫不放松。应该说,在家庭中有这样的父母,孩子应该是很幸福快乐的。但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这些孩子在父母面前总是慌慌张张,看父母脸色行事。

父母的气质可以影响孩子。妈妈喜欢大惊小怪,孩子也容易粗声怪气;而不许孩子犯错,事事不信任孩子的父母,孩子就会缺少自信心;过分严厉,不尊重孩子的父母,孩子就会缺乏自信心;过分自信的父母,孩子可能产生自卑。因此,父母管教孩子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孩子自身的发展,家长起一个扶植的作用。

49.对孩子不要空许愿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空许愿的事情屡见不鲜。殊不知,这种教育方法在孩子心灵上留下难以抹去的不良印象,降低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使孩子产生情感上的失落,影响父子、母子间的感情,造成不必要的隔阂,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喜欢与孩子订“契约”,却总是不兑现,还认为这种方法哄孩子特别奏效。其实,这种教育效果恰恰相反。因为,父母不能兑现自己的诺言,孩子往往感到很委屈、不高兴。这种不良情感得不到宣泄,长此以往,容易扭曲孩子正常心理。因此,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采用不良的教育方法,使纯洁的童心受到影响。

儿童教育学的专家们指出,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员,家庭教育要在造就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孩子人格和自尊心的基础上,理智地对待孩子的需求与孩子一起商量或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能以哄、骗孩子方法求得问题的暂时解决。如果因特殊原因需要和孩子约定某项内容,只要是合理的,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利的,父母不能失言或改变原定的计划。即使碰到困难,也要想尽办法付诸实现,让孩子感到父母是可信赖的。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父母的威信,又有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纽带联结得更紧。

50.孩子用脑讲究四“不要”

第一,不要懒惰。天才出于勤奋,用脑越多越聪明,勤用脑也是维护脑力不衰的有效方法。据研究,即使是用脑最多的科学家,一生中也仅用了大脑的1/3左右;勤用脑的人,其智力比懒惰人高50%以上。平时懒惰不爱思考的人,其智力衰退较早,反应迟钝,记忆力明显下降。

第二,不要过度用脑。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极限,用脑过度也会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用脑要注意:一是定时休息。用脑时间过长,往往会引起大脑疲劳,不仅学习效果不佳,而且还会损害大脑。一般中小学生用脑时间为30~60分钟,儿童1~6岁8分钟左右。二是学习内容要勤交替。长时间学习一个内容,容易使大脑的某个区域长久兴奋与长久抑制,交替使用后,则可使分管不同区域的部分轮流休息。这样一来,可以保持大脑的良好状态。三是生活要有规律。有规律的生活,有利于大脑将人的一天中的各项活动加以整理、安排,把系列活动有顺序地联系起来。

从而,使劳逸结合更得当,合理安排一天的时间,保持充沛的精力。四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是消除大脑疲劳、保持精力充沛的重要条件。有关专家曾经对7~8岁学生进行过调查,结果证明,每天晚上睡眠不足8小时者,有61%的人跟不上功课,39%的人勉强达平均分数线。每晚睡眠达10小时者,只有13%的人跟不上功课,76%的人成绩中等。11%的人成绩优良。长期睡眠少的儿童,不但影响学习成绩,而且妨碍智力发育。长期睡眠不足的儿童常伴有语言障碍,如口吃、呆笨等。这一点应该引起家长们的注意,并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好学习与睡眠的时间,一般中小学生的生理睡眠时间为每日9~10小时。

第三,不要偏食。大脑的正常活动是靠足量的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维持的,任何一种营养素的缺乏,直接会使大脑的活动受到影响。偏食,它是形成营养素缺乏的主要原因。所以,吃饭不要偏食,要尽量多吃些鱼类、牛奶、鸡、牛肉、大豆、菠菜、胡萝卜、木耳、金针菇、橘子等对大脑有利的食品。从而,保证孩子大脑对各种营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