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2
6993400000065

第65章 皮肤科病证 (2)

第20章 皮肤科病证 (2)

(组成) 熟地黄、白芍、乌梢蛇、徐长卿各15g,当归、甘草、川芍各15g,丹参、土茯苓各20g,蝉蜕、莪术各10g。

(用法) 每天1剂,水煎2次,将药液混合,早晚分服。

(功效主治) 养血润燥祛风,化瘀祛湿止痒。用于银屑病。

(方解) 方中熟地黄、白芍、当归养血补血润燥,阴血得补则肌肤得荣;白芍养血柔肝,肝为风脏,肝柔则风息;丹参活血凉血清瘀热;莪术破血行气散结,使瘀散而肌肤得养;土茯苓、徐长卿解毒祛湿;荆芥、蝉蜕、乌梢蛇祛风止痒;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养血润燥祛风、化瘀祛湿止痒之功。

(验案) 陈某,男,2005年2月24日初诊。患银屑病20余年,每于春季加重,痒甚,屡治未有明显效果,而转求中医治疗。诊见:全身皮肤干燥瘙痒,躯干、四肢可见泛发性散在红色斑块、大小不等,尤以双下肢为甚,斑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上覆银白色鳞屑、易刮除,可见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口淡、纳差,大便溏,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诊为银屑病,证属血虚风燥,兼夹瘀湿。治以养血润燥祛风,化瘀祛湿止痒,方以四物汤加减。处方:熟地黄、生地黄、白芍、鸡血藤、沙参、玉竹、石上柏各15g,当归、莪术各9g,川芎6g,丹参30g,徐长卿12g,紫草20g,甘草5g。7剂,每天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3月3日二诊:服药后皮疹略有消退、鳞屑减少,但仍瘙痒较甚,口淡,便溏。

上方去生地黄,加佩兰、乌梢蛇、蛇床子各15g,加强化湿祛风止痒之力,7剂,连续治疗2周。3月18日三诊: 瘙痒明显减轻,躯干处皮疹减退,但双下肢皮疹消退缓慢,食纳可,大便正常。效不更方,守方加减。处方:莪术、香附各10g,徐长卿、石上柏、熟地黄、白芍、沙参、玉竹、佩兰、毛冬青、乌梢蛇、蛇床子各15g,紫草20g,乌梅、丹参各30g。7剂,连续服2周。3月31日四诊:躯干部皮疹颜色明显变淡,范围缩小,鳞屑变薄,双下肢皮损范围缩小,但仍有红斑、鳞屑,变化不明显,稍有瘙痒,继续用上方治疗。随后患者一直坚持门诊治疗,每周复诊1次,方药随症加减,病情稳定。11月24日复诊:已无新发皮疹,原皮疹红斑消退,遗留色素沉着斑,瘙痒基本消失。嘱继续调理以巩固疗效。

(方源) 刘凤年.卢传坚教授治疗银屑病经验介绍,新中医,2006,38(6):13

湿疹——湿疹汤 (附外洗方)(孙一民方)

(组成) 冬瓜皮、冬瓜子、赤小豆各30g,薏苡仁24g,赤茯苓15g,滑石12g,金银花、连翅各15g,黄柏、苍术各6g,胡黄连9g,甘草3g。

(用法) 水煎服。外洗方:蛇床子120g,地肤子、白鲜皮各9g,苦参15g。煎水洗局部,每日1剂,洗2次,每次10分钟左右。内外兼治,疗效更好。

(功效主治) 利湿,清热,解毒。用于湿疹瘙痒,糜烂,流黄水。

(方解) 方中冬瓜皮、冬瓜子、赤小豆、薏苡仁、赤茯苓、滑石利湿,金银花、连翘、甘草清热解毒,苍术、黄柏、胡黄连燥湿。共奏利湿、清热、解毒之功效。

(按语) 湿疹之发生,乃体内湿邪太盛,化热结毒所致。治疗应以利湿为主,其次是清热解毒。湿利后,则热无所附,所以治疗时利湿是关键。利湿的药大都能通利小便。这样便将湿邪从小便排出,同时还可配伍一些燥湿药,如苍术、胡黄连等,以提高疗效。切忌只外用收敛性药物,若用早了,会使湿毒内收,从现象上看,虽局部湿疹有好转,但体内湿邪未除,往往转移他处发作。有时湿毒内收后,再次发作,病情反会加重,这样疗程会更长。如临床曾遇一湿疹患者,先是患足趾部湿疹(脚气)。因嫌瘙痒,急用枯矾面外搽,局部经收敛后虽有好转,可是1周后又患上阴囊湿疹,比在足趾部更加瘙痒难忍。所以治疗此病。必须因势利导,以祛湿邪外出为上策。湿疹虽为皮肤局部疾患,但亦必须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找出内在联系。从根本上着手治疗,应以内服药为主,疗效才易巩固。只有在体内湿邪将净的情况下,适当外用些收敛药,方不致遏邪于内也。

湿疹用药规律:①流黄水,清水:冬瓜皮、冬瓜子、赤小豆、薏苡仁、赤茯芩淡渗利湿。②感染化脓: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叶清热解毒,抗菌消炎。③瘙痒:桃仁、当归尾、苍术、地肤子、白鲜皮、蛇床子活血,燥湿,利湿止痒。④小便短赤:山栀子、淡竹叶、赤茯苓、滑石清热利尿。

(方源) 《临证医案医方》

过敏性皮炎——祛风消疹方(张海峰方)

(组成) 路路通10~20g,乌梅6~10g,地龙6~10g,北防风6~10g,蝉蜕3~6g,牡丹皮6~10g,甘草3~10g。

(功效主治) 疏风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通络,透疹止痒。用于过敏性皮炎。审证要点为:皮损为丘疹、红斑或风团,伴有轻度发热、口渴、瘙痒等症,舌苔薄黄,脉象浮数。凡过敏性皮肤病,临床辨为风热证者均可用之。

(方解) 方中路路通有祛风湿、通经络的作用,对于风疹瘙痒有祛风止痒之效;乌梅味酸,能生津止渴,据现代药理研究,此两药均具有抗过敏的作用;牡丹皮、地龙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且有息风解毒之效;蝉蜕、防风疏散风热,透疹止痒;甘草解毒,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风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通络、透疹止痒的功效。

(加减) 血虚者加当归,气虚者加党参、黄芪,有表证者加荆芥。

(验案) 黄某,7岁。患者全身出现风疹块1个月。经口服苯海拉明及静注葡萄糖酸钙等治疗无效。就诊时,患儿全身满布红色疹块,瘙痒,体温38.5C。治以祛风消疹方加荆芥10g,连服3剂,热退疹消而愈。

(方源) 《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

皮肤瘙痒——散风止痒汤(姚培发方)

(组成) 生地黄1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荆芥10g,防风10g,牡丹皮10g,紫草10g,蝉蜕6g,生甘草6g。

(用法) 头2煎内服,第3剂外洗患处。

(功效主治) 养血和营,疏风止痒。主治老年人皮肤瘙痒症以及夏季湿疹瘙痒。

(方解) 本方以四物汤养血润肤,配合荆芥、防风、蝉蜕疏风止痒。牡丹皮、紫草凉血和营,使得血行风自灭,甘草解毒缓急并协调诸药。

(加减) 如盛夏湿疹瘙痒则加绿豆衣10g,苦参10g,蛇床子15g。

(验案) 夏某,男,82岁。初诊日期:1995年3月24日。诉全身皮肤干燥奇痒1年余,除偶尔影响睡眠外,余无不适。舌质淡,苔薄,脉细。处方:当归10g,生地黄15g,赤芍10g,川芎10g,荆芥10g,防风6g,牡丹皮10g,紫草10g,蝉蜕6g,苦参10g,何首乌10g,首乌藤15g。生甘草6g,共服7剂。二诊药后痒减,原方加鸡血藤15g,全蝎6g(碾末分吞)。再经旬余调治,痒症全消。

按:老年人皮肤瘙痒症是一种常见病。由于老年人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肤干燥,容易产生瘙痒、脱屑乃至皮肤角质增厚似牛皮癣样皮损,秋冬季症状严重,夏季减轻。姚教授认为该病为老年血虚精少,卫气不固,风邪侵入所致。《灵枢·本脏》曰:“卫气虚衰,腠理不同,风邪易入,浮游于皮肤之间,故浑身燥痒不息,此即无风不痒也”。他抓住老年瘙痒症的特点,取养血和营、疏风止痒之法,标本同治,每多收效。

(方源)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著名中医学专家学术集成——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家专集》

皮肤赘疣——化瘀解毒方(谢秋声方)

(组成) 生地黄12g,赤芍9g,当归9g,川芎9g,三棱9g,莪术9g,白鲜皮9g,苦参9g,茯苓12g,僵蚕9g,金银花9g,板蓝根9g,甘草3g。

(用法) 日服1剂,连服2个月为1疗程。寻常疣及跖疣除口服外,用明矾9g与药汁一起外洗,坚硬者再加玄明粉9g一起洗。

(功效主治) 凉血化瘀,利湿解毒。用于各类皮肤赘疣。

(方解) 生地黄、赤芍凉血活血;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川芎还可引经);三棱、莪术破血祛瘀散结;白鲜皮清热解毒,利湿祛风;茯苓健脾利湿;苦参杀虫止痒;僵蚕祛风散结;板蓝根、金银花清热解毒(现代药理有抗病毒作用)。

(加减) 痒剧加百部、地肤子各9g;热象较甚如扁平疣加色红牡丹皮9g,白花蛇舌草20g;湿热重,苔黄腻加黄苓、山栀子各9g;扁平疣色深顽固者加石决明、牡蛎、珍珠母、磁石等平肝药选用,或丹参、泽兰、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选用;皮损发于四肢者,加牛膝、丝瓜络、路路通等引经通络药选用;寻常疣、跖疣顽固者加炮山甲9g;各类疣凡泛发顽固者加干蟾皮6~9g,同时甘草剂量加大至4.5g。

(验案) 陆某,男,21岁。初诊。1983年4月4日。主诉面部扁平疣半年,奇痒。检查见面部针尖或针头大小不等红褐色扁平丘疹,以额部及颊部分布较为密集。诊断为扁平疣。处方:生地黄12g,赤芍9g,当归9g,三棱、莪术各9g,僵蚕9g,干蟾皮6g,苦参9g,百部9g,白鲜皮9g,地肤子9g,板兰根15g,银花9g,甘草4.5g,7剂。二诊:药用4剂,皮损显著减少,有瘀化、毒解之象,再予原方7剂。1月后复诊,诉:服药9剂后皮损痊愈,自动停药。

(按语) 谢老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观察到皮肤疣患者多数舌边有瘀斑,脉濡细,女子月经不调等症,故认为“疣”主要是湿热蕴结于血分所致,在治疗上采用凉血散瘀、利湿解毒,佐以祛风的治则,以化瘀解毒方加减治疗各类疣48例,取得显著效果。

(方源)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经验集》

斑秃——斑秃方(沈家骥方)

(组成) 红参10g,黄芪15g,鹿角胶10g,女贞子15g,墨旱莲10g,侧柏叶10g,羌活10g,升麻10g,刺蒺藜10g,枸杞子15g,大枣15g,天麻10g,桑椹子10g,当归10g,何首乌15g,黑芝麻15g,甘草10g。

(用法) 每日煎服1剂。

(功效主治) 调补肝肾,佐以益气养血、活血祛风。用于斑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