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2
6993400000015

第15章 内科病证(15)

第4章 内科病证(4) (3)

中风——乌附星香汤(李仲愚方)

(组成) 制川乌10g(另包先煎2小时),制南星、制白附子各10g(另包先煎半小时),木香、桃仁、红花、姜黄各10g,生姜15g,酒大黄6g(后下)。

(用法) 煎服。制川乌以开水先煎2小时,制南星、白附子亦应先煎半小时。至不麻口为度。

(功效主治) 涤痰化瘀通络。用于中风功能恢复期。

(方解) 李老认为,功能恢复期的主要病变或病理基础是痰瘀阻络。应以涤痰化瘀通络为治疗大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制川乌大辛大热,温化痰饮,调理津气;制南星祛痰解痉,尤其对中风患者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喉间痰鸣可重用,旨在缓解挛急,涤除痰涎;白附子平肝涤痰解痉,可加强制南星作用;木香行气和胃;桃仁、红花、姜黄活血化瘀;生姜制约川乌、南星毒性;酒大黄反佐制约川乌、制南星燥性,又活血通便。

(加减) 气虚者,加人参或党参。病左者,多加血分药,如当归尾、赤芍、生地黄、川芎;病右者,多加气分药。如黄芪、白术等。痰郁化热,可加天竺黄、郁金、天花粉之类,天花粉稀释痰液,使之易于咳出,亦可加茯苓使痰湿从小便而出。还可加通筋活络之品,如伸筋草、丝瓜络、舒筋草等。

(验案) 宋某,男,56岁,左侧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入我科时,病程已1个月。神清,痰多,右侧肢体瘫痪,肌力0级,肌张力较高,左侧中枢性面瘫,口角流涎,语言謇涩,吞咽困难,假性球麻痹,大便10余日未解,曾在院外用过诸多通便药无效。舌暗红。苔白厚腻。脉沉弦缓。予乌附星香汤化裁:制川乌10g(另包先煎2小时),制南星、制白附子各10g(另包先煎半小时),桃仁、木香、红花、姜黄、炒白术、郁金、地龙、僵蚕、天竺黄各10g,潞党参30g,酒大黄10g(后下)。煎服。服药1剂,大便即解出。服药3剂,大便正常,每日一行。服药半月,配合针灸治疗。右上肢肌力恢复到Ⅲ级,右下肢肌力恢复到Ⅲ~Ⅳ级,吞咽困难、言语謇涩均有明显好转。继以上方出入。配合针灸治疗2个月后,右上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力恢复正常出院。该方加地龙、僵蚕以增强乌附星香汤通络之力。另加潞党参、天竺黄益气化瘀,整张处方不离涤痰通络之大法。

(方源) 《中风病中医特色诊疗》

中风——通脉舒络汤(张学文方)

(组成) 炙黄芪30g,当归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6g,地龙10g,丹参15g,川芎10g,鸡血藤30g,桑寄生15g,川牛膝15g,路路通20g,生山楂15g。

(用法) 清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 补气活血,益肾通络。用于气虚血瘀、肾亏络阻之中风。症见肢体麻木,半身偏瘫,患肢无力,或口角流涎,腰膝酸软,耳鸣,舌质紫暗,舌下静脉曲张,脉沉细。

(方解) 此方以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加减而成。王清任发前人所未发,倡气虚血瘀理论,创制补阳还五汤,为后世治疗气虚血瘀之证如中风、偏瘫、痿证等奠定了基础,拟定了大法。此方临床上应用的确有较好的疗效。但原方黄芪用量过重,而地龙、桃、红、归、芍又过轻,临床用黄芪120g(四两)者不多,故宜宗其法而变通其方,以适应现代疑难病证,尤其是气虚血瘀络阻之中风。方中黄芪原用生,今用炙,其补力益大,初用30g可矣,久用力不足者可逐渐加重至60~90g,用以补气,使气旺以促血行;鸡血藤、当归补血,与黄芪相配,其有祛瘀不伤血之功。桃、红、芎、药、丹参活血祛瘀,地龙、路路通通络;桑寄生、川牛膝补益肝肾,生山楂消食散瘀降脂。全方配合可补气、活血,通络、益肾,对中风中经络者用之疗效较好,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用之亦佳。

(加减) 肢体麻木者加豨莶草,手足发凉者加桂枝,抽动者加全蝎、蜈蚣,语言不利者加天竺黄、菖蒲、郁金;肝肾阴虚明显者加山茱萸、生熟地黄,头颈麻木或疼痛者加天麻、葛根,大便干燥者加肉苁蓉。

(按语) 我们用此方为主加减治疗风中经络之气虚血瘀型病人近千人,发病在3个月内者,均取得较好疗效。以此方为基础加减,制成为“通脉舒络液”,已广泛用于住院病人的治疗。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乙等奖。临床体会,早期应用,坚持应用,效果较好,一般在发病后3个月以内,最迟不超过半年者,用后效果最佳。对1年以上者,则只能改善部分症状。另须要坚持用药1~3个月,不要间断,它起效较缓,不可图速效而朝令夕改。在中风后遗症时,根据本方原则,辨证加减,亦取得良好效果。

(方源) 《疑难病证治》

中风——中风一方(张琪方)

(组成) 半夏、胆南星、橘红、石菖蒲、郁金、黄芩、蒺藜各15g,玄参、麦冬、菊花各20g,川黄连10g,大黄15~25g,生地黄25g。

(用法) 水煎服。醒脑开窍,用凉开法安宫牛黄丸、清心丸、至宝丹之类。刺人中、水沟、十宣等穴以清神志。

(功效主治) 化痰清热,通腑泄浊。中风入脏腑(脑出血)猝然昏倒,神志不清,颜面潮红,口眼歪斜,痰声曳锯,牙关紧闭,偏瘫,鼻息鼾声,大便不通,小便赤涩,两拳紧握,体温高,舌苔黄腻,舌绛干,脉弦滑或弦数有力,瞳孔定平涩,对光反射消失,呼吸气粗,胸部烦热,时去衣被,血压高。辨为痰热壅闭清窍,腑实不通。

(方解) 本方为化痰清热通腑之剂,治疗中风属于痰热内壅之闭证。方中半夏、胆南星、橘红化痰,芩、连清热,菖蒲、郁金开窍,生地黄、玄参、麦冬滋阴清热,大黄泄热通腑。

(加减) 大便闭结不通加芒硝15g(冲),四肢抽搐加全蝎5g,蜈蚣1条。

(按语) 据临床观察,此病皆大便不通,甚至有七八日不便者,神志昏迷不醒,全身蒸蒸发热,脉象弦持有力,舌红绛苔黄燥,服此方后大便通利,下燥屎后,神志即随之而醒。因之方内大黄一味,甚为重要,用量足方能取效,量小则大便不下,神志亦不能好转。

《金匮要略》》泻心汤用大黄治吐血,《神农本草经》谓其治下瘀血血闭,盖因其有泄热开瘀之作用,血因热迫则妄行吐衄,大黄泄热则血止。笔者用大黄治疗胃出血之属于热者,常应手取效,脑出血的病机,乃血因热迫而外溢,所谓“热伤阳络”,用大黄协同其他药泄热,清热止血,与泻心汤治吐血意义相同。如见血止血,用止血药治疗则为舍本求末,反不能取效。

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清心丸之类为凉心开窍剂,除用于温病邪热内陷心包的热闭之外,亦治中风之热闭,但用量小则杯水车薪不能取效,可采取每次2~3丸鼻饲,4小时1次,大剂量连续用药,使其能胜病方效。

(方源) 《临床经验集》

中风——中风二方(张琪方)

(组成) 清半夏20g,陈皮15g,茯苓20g,甘草10g,枳实15g,竹茹15g,菖蒲15g,胆南星15g,郁金15g。

(用法) 水煎服。辛温开窍豁痰,苏合香丸。

(功效主治) 豁痰开窍。用于寒痰壅闭之阴闭。

(方解) 本方即导痰汤加味,为豁痰开窍之剂,痰除窍开则神志苏醒。寒痰壅闭,不可用寒凉开窍之药,必须用辛温开窍剂。苏合香丸方中苏合香油、龙脑、麝香、檀香、木香、沉香皆芳香开窍醒脑之剂。适用于寒痰壅闭之阴闭,但用量小则药力不逮,2.5g重丸药,每次可服3~4丸,4小时1次,采取连续用药法,以神志清醒为止。

(按语) 临床观察,阴闭用温开豁痰后,病人神志清醒,常出现舌红苔燥口干,手足由凉转热,由阴转阳,病有向愈转机,此时宜停服温药,防止伤阴。本方的要点在于痰湿蒙闭心包,因未化热,故防止寒凝之药,与痰热壅闭者,化痰则同,清热除湿则异。“脾脉络胃,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之本”。风痰中于二经,壅塞经络,则舌强不得语。本方除风痰,开窍络治舌强难言颇效。

前人朱丹溪认为,痰湿为中风致病因素,所以治疗中风多主张豁痰。祖国医学所论之痰,有广义,狭义的不同。狭义之痰多系呼吸疾患;广义之痰,如风痰、痰火、痰湿、顽痰、痰核等,如“痰中”即为中风类型之一,痰火痉、痰湿头痛、痰火眩晕等,多包括脑动脉硬化症。痰积心痛则与心血管硬化,冠状动脉供血不全,心肌梗死等有关。此外也有一部分痰症与内分泌系统疾患和脂代谢紊乱有关,所以用祛痰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和中风等,常收效满意。痰湿和痰浊阻滞则脉络不通,通过祛痰通络则窍络通。笔者用温胆汤治脑血管硬化之眩晕、冠心病、心绞痛辨证属痰湿阻络者皆效。古方青州白丸子、三生饮治卒中痰迷皆是此意。苏合香丸治中风阴闭,又治冠心病心绞痛亦是豁痰开窍通络的作用,与活血化痰有殊途同归之效。

(方源) 《临床经验集》

老年性心脑血管病——新加杞菊地黄汤(张学文方)

(组成) 枸杞子10g,菊花10g,生地黄12g,山茱萸12g,山药15g,泽泻10g,牡丹皮6g,茯苓10g,磁石30g(先煎),川牛膝12g,决明子20g,川芎12g,山楂15g。

(用法) 清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 益肾潜阳,清脑通络。肝肾阴虚,肝阳上越之头昏,目眩眼干涩,视物昏花,头麻头摇,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腰膝酸软,兼血脂高,动脉硬化,血压高。舌质红,舌下静脉色紫而胀,脉弦硬者。

(方解) 此方以杞菊地黄丸为主化裁改造而成。方用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即六味地黄丸补益肝肾之阴以治本;枸杞子、菊花补肝肾兼明目,清肝热兼清脑;磁石滋肾水以潜阳;决明子、山楂清肝降血脂;川牛膝、川芎益肾兼活血通络。全方合用,益肾潜阳、清脑通络之力较强,对肝肾阴亏阳亢,兼有肝热、血瘀之证颇为适宜。

(加减) 肾虚甚者,可加杜仲、桑寄生,肝阳上亢重者,加石决明、龙骨、牡蛎,大便干者加草决明到30g,并酌加大黄6~10g,血压高明显者,加豨莶草,川牛膝增至15~30g,失眠者加炒酸枣仁20~30g,首乌藤20~30g,头震摇者加灭麻10g,记忆力下降者加远志10g,菖蒲10g。

(按语) 经多年临床发现,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热血瘀一证,十分常见。而苦于无一对症方药。杞菊地黄丸虽为良方,清肝活血之力不足,天麻钩藤饮清肝平肝虽善,补肾之力较弱,于是宗二方之义,取两方之长而成为“新加杞菊地黄汤”,此方即融会补肾潜阳,清脑通络之功,又具降脂降压之用,是脑病科常用之方。方中特别是磁石,既滋肾水而明目,又潜降肝阳而安神,诚为良药。川牛膝、川芎相配化脑中瘀阻而又引血下行,草决明降血脂润通大便,生山楂活血扩冠而消食,对心、脑、血管三方面均兼顾到,对老年性心脑血管病变,经多年临床实践,用后效果均较理想。

(方源) 《疑难病证治》

失眠——补心安神膏(赵绍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