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临证医案
6993100000136

第136章 经络肢体病症 (12)

第八章 经络肢体病症 (12)

(按)古人认为脚气虽在足,而其病根则在腹,故有“不问足,须问腹”之说。此病人腹胀、心悸、气急,病程较长,故当考虑为脚气冲心。方用真武汤加减,以温脾肾之阳:生姜易姜皮,有利于行水之功;白术易苍术,以增强燥湿作用。

引自《章次公医术经验录》

医案十五

孔男。两脚麻木,不良于行,心中懊侬,舌中剥少苔,此三者皆为脚气之候。咳呛为并发症。处方:全当归9克,大熟地12克,杭白芍9克,大川芎2.4克,宣木瓜9克,怀牛膝9克,生米仁30克,杜赤豆30克,花、槟榔9克,白苏子9克,旋覆花9克(包〉。

(按)此患者脚不肿,即为干脚气。方用四物汤养阴和血,牛膝、苡仁、摈榔、木瓜清利湿热;苏子、旋覆花为对症的降气止咳药。

引自《章次公医术经验录》

医案十六

王女。两足痿软无力,起于足肿之后,此脚气之后遗症。舌苔斑剥,唇红,表示营养缺乏。处方:干地黄18克,杭白芍9克,制首乌12克,淮山药9克,怀牛膝9克,杜赤豆18克,麦冬9克,菟丝子9克,女贞子9克。

(按)脚气病后,正气受伤,肝肾不足;肝主筋、肾主骨,致两足痿软无力。舌苔斑剥,唇红,是阴虚,故处方重在养肝肾之阴。

引自《章次公医术经验录》

五、瘾疹

医案一

余某,女,36岁,工人,初诊日期:1999年9月12日。患者于2天前游公园赏花后突然腹部剧痛,继之恶心、呕吐,昨晚至今晨腹泻2次,便中带血,不发热,静点及口服抗生素无效,面目浮肿,皮肤搔抓后隆起,瘙痒,腹平坦,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舌淡红,苔白,脉弦。四诊合参,证属风寒之邪直中,胃肠气血凝滞,经络不通所致,治以温中散寒、活血通脉。处方:干姜10g,桂枝20g,蜀椒15g,桃仁20g,川芎20g,赤芍20g,藕节炭20g,焦白术20g,炙甘草30g,防风15g,蝉蜕20g,当归l0g。3剂,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二诊:1999年9月16日。患者呕吐、腹泻已止,仍轻度腹痛,已能进食,皮肤仍时痒,舌淡红,苔白,脉沉稍弱。风寒渐去,经脉渐通,效不更法。上方去蜀椒,加党参20g。6剂,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三诊:腹痛缓解,皮肤已不痒,搔之不隆起,唯大便溏,舌淡红,苔白,脉弱。此风寒已去,脾胃未复,治以健脾和胃。处方:党参20g,白术15g,茯苓20g,山药20g,砂仁10g,甘松15g,陈皮15g,炙甘草10g。6剂,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

(按)该患者在西医院诊为“急性胃肠炎”,后又诊为“腹型荨麻疹”,对症治疗均无效。中医辨证为寒邪直中,但便中带血,明显已伤及血分,故在温中散寒药中加入活血通脉之品。其皮肤风疹与腹痛为同一病因所致,故加人防风、蝉蜕以求表里同治。

引自《临床中医家——王文彦》

医案二

刘某,女,36岁,农民,初诊日期:1996年6月18日。患者于3个月前浴后受风寒致双手和双脚小关节痛,以双手指关节为重,得温热缓解,遇寒凉肿胀,皮肤苍白,关节疼痛。曾在西医院诊治,或曰“雷诺氏病”,或曰“寒冷性局限性荨麻疹”,予对症治疗不效而来诊。察其双手皮色如常而欠温,触凉水后肤色渐白,稍后肿胀,舌淡,苔白,脉细弱。追问病史:素体较弱,食少,便溏。综合四诊,证属素体脾虚,浴后腠理开放,感受寒湿,痹阻四肢经脉,阳气不能通达四末所致。治以健脾益气、温阳通脉。

处方:黄芪30g,桂枝20g,柴胡20g,枳壳15g,白芍20g,炙甘草15g,防己20g,细辛5g,防风15g,白术15g。6剂,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二诊:1996年6月24日。服药2剂后,关节肿胀疼痛未再发作,仍体虚乏力,食(少纳呆,大便溏,日1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此寒湿已除,经脉亦通,脾胃虚弱未复之象。治宜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处方: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5g,云苓15g,炙甘草15g,陈皮15g,当归20g,桂枝15g,白芍20g,扁豆15g,砂仁10g。6剂,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三诊:1996年7月2日。关节肿痛未作,乏力倦怠及食少纳呆已解,大便仍先干后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病邪已除,正气渐复,脾气仍弱,故给予启脾丸,每次1丸,日2次,口服1个月,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乃四逆散证之变证。患者素有中阳不足,复因感受寒湿,痹阻四肢经脉,阳气不能通达四末,寒湿亦难温化,每因触及凉水,寒湿更盛,故出现四末肿胀疼痛。方取四逆散,加黄芪、桂枝、白术、细辛以助益气温阳通脉之力,并用防己、防风以祛湿通络,其中桂枝一味多功,既能温脾阳,化寒湿,配防己、防风其祛湿通络之力又更著。本病中医称之为脉痹,多由寒湿之邪人侵,痹阻血脉而致,其治法不外温经通脉、活血化瘀,然寒湿之邪最易困遏脾阳,活血之品常易伤及胃络,故在治疗本病时一定要顾护脾胃,以收全功。

引自《临床中医家——王文彦》

医案三

郑某,男,13岁,1954年,8月23日初诊。患荨麻疹将近3个月,全身作痒,入夜更甚,不能人睡,皮肤数次脱皮。经用脱敏药无效,治以消风化湿,清热止痒,并佐以镇摄。处方:白鲜皮9克,连翘9克,萆薢9克,地肤子9克,炒建曲9克,金银藤15.6克,鲜荷梗15.6克,黄柏12.5克,生牡蛎31克生龙骨31克。上方连服12剂病愈。

(按)荨麻疹属过敏性疾患。中医认为是内有湿热,又加外风侵袭,风湿郁于肌肤,发为风疹。一般治疗,宜以祛风化湿、清热止痒为主,顽固者何老常加龙、牡镇摄,屡获奇效。龙骨、牡蛎虽对荨麻疹、紫癜病、皮肤瘙痒症等有效,但不能定喘;麻黄能定喘,但不能制止皮肤瘙痒。因中药脱敏有其一定的针对性,即中药脱敏作用分别存在于散风化湿、清热镇静等药物中。所以中医治疗过敏性疾病,同样要在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发挥它的作用。

出自《临床中医家——何世英》

医案四

汤某某,女,47岁:会计师。初诊1981年12月12日。病史及辨证:患者遍身皮肤瘙痒已1年余,夜间剧痒不堪,曾经某医院检查诊为“过敏性皮炎”。多方治疗罔效,甚为烦恼。今特从岳阳来求治。目前症状同前,皮肤抓痕遍布,欠润泽,大便干,小便短黄,舌苔薄黄,脉细略数。风热蕴于血分,侵淫于肌肤。治则与方药:治予清热解毒,凉血消风。处方:生地15g,丹皮10g,紫草10g,金银花12g,连翘10g,牛子10g,当归10g,僵蚕10g,蝉蜕4g,蒲公英15g,甘草6g,薄荷4g,蜈蚣1条(去头足),白芍10g。每日1剂水煎服,共服10剂。复诊患者单位同事因患类似之病亦来求治时云:老汤的病服药1剂,当晚未痒,服完10剂后,瘙痒基本消失,现仅下肢痒未全消,要求再作斟酌处方。考虑方药既有显效,继进原方数剂,半年后获悉痊愈。

(按)《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火。”余常遵《内经》之旨,治疗皮肤瘙痒病,屡获效验。本病例病约1年余,其病因病机,盖因于风火热毒留蕴血分,侵淫于肌肤,故瘙痒羁缠不愈,夜间为甚,治非解毒清热,凉血祛风,病必难除,故本方之治义,以金银花、连翘、牛子、蒲公英、蜈蚣解毒清热;用生地、丹皮、紫草凉血解毒;用僵蚕、蝉蜕、薄荷消风止痒;用当归、白芍理血养血。如此配伍,相辅相成,共奏疗效。

引自《胡毓恒临床验案精选》

医案五

吴某某,男,42岁,干部。初诊1981年12月26日。病史及辨证:患者于本年7月份始全身瘙痒,以腹部更甚,抓破皮肤出血,抓痕甚多,未见明显皮疹,夜间痒甚于白昼,影响睡眠,甚感苦恼,曾经医院诊治罔效。最近因知余为其单位同事治皮炎的情况,故今特来就诊。现症同前,舌尖红,苔薄黄,脉弦略数。此系风毒蕴留血分,侵淫于皮肤。治则与方药:治宜清热解毒,凉血祛风之法。处方:生地15g,白芍12g,金银花15g,连翘10g,丹皮10g,蝉蜕5g,蜈蚣1条(去头足),僵蚕10g,防风10g,荆芥10g,紫草10g,甘草6g,蒲公英15g,十大功劳10g,土茯苓15g。每日1剂水煎服。复诊服上方20剂后全身瘙痒已减十之八九,唯下肢及腹部稍痒,苔脉同前,原方续进6剂,巩固疗效。

(按)患者皮肤疹子不明显,但其瘙痒甚剧,中医认为系风毒之邪蕴于血分所致。血属阴,故夜间痒甚,明确了病因病机,治疗有了针对性,故拟凉血祛风,清热解毒之法。药用防风、僵蚕、蝉蜕、蜈蚣、荆芥祛风解毒;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十大功劳等清热解毒;用生地、丹皮、紫草、白芍凉血滋阴;用土茯苓利湿解毒。共服16剂,病已获痊愈,随访得知,愈后未复发。

引自《胡毓恒临床验案精选》

医案六

霍某,女,25岁,工人。初诊1982年2月15日。病史及辨证:患者2个月以来,全身皮肤瘙痒,双侧大腿及腹部更多,两上肢前臂有豌豆大小的溃疡多个,有疮痂。痒处有小疹,夜间痒,影响睡眠,很感苦恼,某医院皮肤科疑为疥疮,予药外擦及内服、打针(药不详)均未效。故来就诊。现症如上述,体质壮实,舌苔微黄,脉弦略数。此系三焦火热之气有余,风火交炽,侵淫于肌肤。治则与方药:予以泻火解毒,凉血消风。黄连解毒汤、消风散合四物汤加减。处方:黄连6g,黄芩10g,金银花15g,连翘10g,牛子10g,防风10g,荆芥10g,蝉蜕4g,生地12g,白芍10g,蒲公英1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复诊服药5剂后全身皮疹基本消失,上肢小疮疡已愈,瘙痒大减,心情高兴,唯四肢及胸腹部尚痒,舌苔薄白,脉弦。疗效显著,仍守原方,以资巩固。随访得悉,痊愈未复发。

(按)患者全身皮肤起疹子,瘙痒不堪,历经2个月有余,治疗未效,而经本方服5剂,痒疹基本消失,再进5剂,痊愈不复发。辨证原则,根据《内经》“诸痛痒疮,皆属于火”之旨,认为患者体质壮实,身生疮痒,乃为三焦火气有余,侵淫于肌肤所致,故用泻火解毒、凉血消风而奏效。方中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泻火解毒;防风、荆芥、蝉蜕消散风邪;生地、当归、白芍凉血理血。诸药配合,病获安康。

引自《胡毓恒临床验案精选》

医案七

孙某,女,23岁,2004年9月23日初诊(秋分)。病史:2个月来全身皮肤反复出现风疹,经西医院诊断为荨麻疹,曾在校医室及西医院对症治疗,效果不著,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皮疹色红,搔痒难忍,伴口干口黏,心烦不寐,尿黄便干。检查: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滑。躯干、四肢散发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粉红色风团样皮疹,周围红晕,触之稍硬,部分皮疹融合成片,可见搔痕血痂。辨证:皮疹色红,灼热搔痒,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滑为肺胃湿热,发于肌表之象;口干口黏,为脾胃湿热,气机不畅;热扰心神,则心烦不寐;热移下焦,尿黄便干。其病位在肺胃。证属湿热阻遏,灼损血络。诊断:瘾疹。

湿热内蕴,透于肌表证;急性荨麻疹。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痒。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胆汤加减。处方:竹茹10g,枳壳l0g,云苓10g,陈皮10g,石菖蒲10g,郁金10g,丹参30g,川芎10g,丹皮10g,莱菔子10g,公英10g,桑白皮l0g,败酱草l5g,生苡仁10g,草决明30g,车前草30g。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7剂后,皮疹明显减轻,灼热感消失,大便转调,仍感皮肤搔痒,舌苔微腻。湿热未除,前方加浙贝、生牡蛎清热祛痰,软坚散结。再服14剂后,皮疹全消,皮色正常,搔痒已止。嘱患者饮食清淡,慎服鱼虾海鲜,随访半年,未曾复发。

(按)由于患者过食辛辣肥厚,使肠胃积热,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而发皮疹。投温胆汤加减治疗,清热利湿,通腑解毒。方中竹茹、枳壳、莱菔子祛痰利湿,除烦止呕;云苓、陈皮理气健脾,截断生痰之源;石菖蒲、郁金、桑白皮,开窍化湿,宣肺理气,因肺主皮毛,治肺有利于湿热的清退;公英、浙贝母、生牡蛎、败酱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有利于红肿瘙痒的缓解,同时公英虽性苦寒,而能消炎健胃。《本草新编》说“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丹参、当归、川芎活血行血,“血行风自灭”;车前草、生苡仁利尿解毒,草决明润肠引热下行,分利两便,取其清利湿热、解毒排邪之意。此外,饮食清淡,慎服鱼虾海鲜,注意调节胃肠功能,则疗效更佳。

引自《沈绍功验案精选》

医案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