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 (6)
(按)急性肾炎面部或眼睑浮肿,多归入风水范畴,治当以疏风利水,本病例仍有风热犯肺之指征,结合眼睑浮肿,故以越婢五皮饮加减治之,水肿消失后,仍循清热之法,辅以养阴清热而收功。
引自《时氏中医肾脏病学》
医案十一
黄某,男,35岁。1975年8月6日初诊:患者在半年前曾患急性肾炎,经积极治疗后水肿很快消失,但没有坚持服用药物,不久水肿又作,复治肿势不减,求治于赵氏。现症见:周身水肿,按之没指。微热口渴。胸脘满塞。泛恶纳呆、小便短少,舌边尖红、舌苔白腻、脉细弱。证属脾虚水泛,湿郁化热。治宜健脾化湿.兼清郁热。方用五苓散合五皮饮。药用:桂枝9g,茯苓12g,猪苓9g,白术9g,泽泻9g,陈皮9g,大腹皮9g,厚朴9g,藿香6g,半夏9g,车前子12g(包),玉米须30g。3剂。水煎服.每天l剂。二诊:服药后,小便量多,腹胀满闷有减、其他如旧,仍用前方略有出入,续服半月余。三诊:水肿全消,食纳增加,唯气短乏力。舌苔薄白,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以资化源。药用:党参9g,黄芪12g,白术9g,茯苓12g,陈皮9g,山药20g,泽泻9g,炙甘草6g,当归9g。水煎服,连服12剂,调理而愈。
(按)肾炎水肿属于中医风水的范畴,本例患者脾虚湿重,湿中有热,故而治从脾胃,偏于清热利湿,采取先攻后补的方法进行治疗:且赵氏善用经方,本例开始用五苓散合五皮饮,后期用四君子汤加味而调理善后,因此,临床疗效显著。
引自《赵清理心得验案辑》
医案十二
李某,女,15岁。1985年5月26日初诊:病人患急性肾炎已5月余。经中西医治疗,面部浮肿已退。现症见:双下肢仍轻度浮肿,咽喉灼痛充血,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腰酸腹胀,纳呆,口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沉细。尿常规化验: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0~1个/HP。虽经中西医治疗,但尿蛋白及红细胞持续不退。此乃风热未清,肾阴损伤,阴虚生热,热人血分。治宜滋肾养阴,佐以凉血疏风之法。药用:知母10g,生地黄10g,山萸肉l0g,山药10g,茯苓12g,牡丹皮10g,泽泻l5g,炒黄柏10g,大蓟15g,小蓟15g,荠菜花30g。7剂,水煎服,每天1剂。二诊(6月2日):尿常规复查:蛋白(++),红细胞(+)。自觉症状有改善。腰酸腹胀已减轻,尿色转淡,口干亦除,咽喉灼痛消失。
面仍不华,四肢倦怠,舌色红润,脉象细弱。血热已减,肾之气阴两伤未复,仍守前法。原方加女贞子10g。再服7剂。服法同前。三诊(6月8日):尿常规复查:蛋白微量,红细胞少许。精神转佳,腰酸稍减,尿赤渐清,脉舌如前。血热虽减未清,肾气亏损未复,仍守前方增损。加太子参、炙黄芪各10g,当归10g。嘱服7剂。水煎服,每天1剂。四诊(6月5日):尿常规复查已正常,面色转润。纳谷已增,腰酸改善,舌淡红,脉细。血热得清,肾气损伤亦有恢复之机,再进益气滋肾之品。药用:党参lOg。生地黄10g,熟地黄l0g,山药l0g,山萸肉l0g,茯苓l0g,炒丹皮10g,炙黄芪10g,当归10g,生谷芽10g,生麦芽10g,15剂。经连续治疗2月后,自觉症状改善,尿常规多次检查均正常,2年后追访健康状况良好,已参加工作。
(按)急性肾炎按其临床表现的不同.一般可分为风热风寒和寒湿三型。本病例系素体阴虚,外感风热。伤及肾阴,血络受伤,风热之邪留恋不解。此时应分清标本缓急.以滋肾清热为主,佐以疏风凉血之法治之:方以知柏地黄汤出入,酌加大小蓟荠菜花、女贞子等经治疗后风热得清.血热渐减,而肾之阴未复,改以滋肾养阴为主。佐以益气和营。一般而论,急性肾炎的实热证居多,故应重视清热解毒法的应用,宜将此法作为治疗本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引自《名医奇方秘术》
医案十三
患者,男,63岁.1972年1月15日初诊:患者发病月余,全身浮肿、以下肢为甚.****亦肿。微咳。腹部胀满,饭后加重,拒按肠鸣,小便短少色黄,苔白,脉弦。证属气滞水停,阳郁不化。治宜宽中理气。通阳行水。方用五苓散加味。药用:桂枝l0g,茯苓l2g,炒白术10g,猪苓l2g,陈皮12g,苍术6g,槟榔12g,干姜6g,厚朴12g,泽泻12g。水煎服,每天1剂。二诊(1月26日):上方服11剂,浮肿消失,诸症亦退,惟感下肢酸软无力,微咳有痰,食欲甚差,改用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化痰为治。药用:党参10g,茯苓10g,炒白术10g,陈皮12g,生姜9g,制半夏10g,炙甘草9g。水煎服,每天1剂。三诊(1月28日):服药3剂,复发胀满,下肢浮肿,豳小便不利等症,仍拟五苓散加味。药用:桂枝10g,茯苓10g,炒白术10g,猪苓12g,泽泻12g,苍术6g,厚朴12g,陈皮12g,制半夏10g,槟榔12g,干姜6g,莱菔子12g。水煎服,每天1剂。服药6剂,肿消而病愈。
(按)水为阴,赖阳气以运化,故气滞则水停。气滞于中,则腹部胀满而按之不舒,且饭后加重。气机壅逼,膀胱气化不行,故小便不利,量少而色黄。水湿无下出之路而停滞于中,则为肠鸣,逆射于上,则为咳嗽,浸渍于外,则为全身浮肿。水性就下,无风以激上,故其浮肿以下肢为甚。****皆属肾,肾主水,湿犯肾,故****亦见肿。水为阴邪,其病无热,故舌苔白而脉弦。五零散方加味,以复膀胱气化而行水。服后胀消肿退,正气一时未复而腿软食少,因用六君子党参、甘草误补,气机壅滞,以至浮肿、腹胀等症复起,再用上方加味五苓散宽中消胀,理气利水,并加莱菔子增强导滞消胀之效,法半夏降逆蠲饮以止咳嗽,故而临床疗效显著。
引自《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
医案十四
吴某,男,12岁。1975年3月5日初诊:其父代诉在两个月以前患扁桃腺炎,服消炎药后,扁桃腺炎虽愈,而继发急性肾炎,于1974年12月25日住某医院,1975年3月4日出院,为期65天。住院期间,中西药共进,截至目前,尚存在腰痛,面目浮肿,手紧胀。现症见:病儿精神呆钝,上下眼睑晦黯,环唇青色,舌苔薄白,脉虚数。尿检查:蛋白(+),管型0~1个/HP,红细胞5~7个/HP。证属脾湿不化。治疗宜调和脾胃。药用:茯苓9g,泽泻6g,猪苓6g,白芍4.5g,厚朴4.5g,枳壳⒋5g,陈皮1g,甘草Ig。水煎服,每天1剂。二诊(3月19日):服上方12剂。浮肿消失,腰痛愈,手不紧.眼睑晦黯灭迹,环唇仍微青色,脉数减,舌净。脾湿未尽除。仍予原方,嘱服7剂。三诊(4月3日):尿检查:蛋白阴性,红细胞3~7个/HP面色红润。精神活泼。嘱长期服玉米须每日60g,煎水代茶。并适当休息,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3个月后,曾会面。云完全告愈。
(按)本方陈、枳、朴、草和胃理气,因胃主中焦,为水谷之海,胃气不和,则出纳之关皆不利,故水谷之津皆积聚而生变。此方为调和脾胃之剂,斡旋中州,则升降出纳之气得行。水谷各从其道而输泄。更以二苓、泽泻下输于膀胱,可治水肿。
引自《中医肾病临证荟萃》
四、汗证
医案一
罗某某,男,45岁。1995年11月7日初诊。夜寐盗汗有二个月。寐则汗出,寤则汗止。曾服“六味地黄丸”、“枣仁安神液”等药弗效。汗出多时,沾湿衣被。并见胸痛,头晕(血压160/100mmHg),五心烦热,口干,睡眠不宁。发热为37.2℃,大便偏干,小便略黄。视其面色缘缘而赤。舌红苔薄黄,脉来洪大。辨为阳盛阴虚,阴被阳逼,营不内守之证。治当泻火滋阴止汗,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味。生地⒛克,当归20克,黄芩4克,黄芪14克,熟地12克,黄柏10克,黄连4克,知母10克,鳖甲16克,煅牡蛎16克。
服药十四剂,盗汗停止,血压降至120/80mmHg,诸症皆随之而愈。
(按)当归六黄汤是治疗发热、盗汗的代表方剂。其病机不仅是阳盛阴虚,营不内守,而且汗出表弛,也有卫外不固之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就充分说明了阴阳相互支持的这种关系。若营阴亏虚,不能滋养卫阳,则卫阳失济而不固。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汗出量多,所以本型盗汗程度往往较重。方用当归、生熟地黄、滋阴清热;“三黄”则泻火坚阴;配黄芪之温益气田表以止盗汗。
引自《刘渡舟验案精选》
医案二
骆某,男,50岁,干部,河北玉田人,1971年8月某日就诊。时届盛暑仍着棉衣棉裤。据云极畏风寒,自汗时时,汗出畏风愈甚,脱去棉衣即感风吹透骨,遍身冷汗,因而虽盛暑亦不敢脱去棉衣,深以为苦。其人平素纳食少,乏力倦怠,尚无其他症状。辨证:正气虚弱,营卫失调。治法:调和营卫。处方:桂枝汤5剂。5天后来复诊,骑自行车而至,已不畏风,且脱去棉衣改穿夹衣,汗亦减少。又嘱服3剂。约半月后带一病人来,进门即说:“我就是夏天穿棉袄的人”。是时已着单衣裤,并且说已不畏风也不自汗。
(按)此案系祝氏在早年于河北玉田县带学生实习所治者。病者自汗恶风,表虚卫气不足以固表;食少纳差,营卫失源而虚弱。虚人病表,当建其中。祝氏以桂枝汤原方投治,滋化源,健脾胃,充营卫,不数剂而愈。药到病除,深悟仲景制方之旨。
引自《祝谌予临证用方选粹》
医案三
张某,女,44岁。患头晕证,1972年l0月14日自山西来求诊。诊其脉虚弦,症状:头晕、耳鸣、时时呕吐,常发作,诊断为内耳眩晕症。认为是肝虚郁湿,投以加味抑肝散,先服7剂。复诊:郁湿见去。继投养肝之剂,用治头晕。炒枣仁9g、山药9g、五味子9g当归9g、桂圆肉9g,嘱服多剂,持方而去。1973年春季患者来函述说服药经过。前方共煎服20剂,内耳眩晕症基本痊愈,惟现有自汗不止,恶风,经常感冒,咳嗽,认为她是久病体弱,“表虚自汗”,寄以玉屏风散方:生黄芪120g,白术180g,北防风60g,共为粗末(注意不要碾细,细则不宜煎服),每服9g,煎2次,早晚服。嘱服完1料,以观后效。1973年7月18日,患者来北京复诊。述内耳眩晕症已半年多未犯。在服玉屏风散后,白汗痊愈,今隔2月,又复劳累自汗,但较前轻,现在感冒,咳嗽,予桑菊饮,嘱其咳愈后,仍服玉屏风散一料,以固表止汗。
(按)这个方剂出自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治风邪久留不散及卫虚自汗不止。王肯堂《证治准绳》名白术黄芪汤,治风虚汗多。我往年尝以玉屏风散作汤用,大其量,治表虚自汗,3~5剂后,即取得汗收的效验。但不日又复发,再服再效,再复发,似乎此方只有短效而无巩固的长效作用。后见我院蒲辅周老医师治疗这种病证,用散剂,每日服9g,坚持服到1月,不独汗止,且疗效巩固,不再复发。我才恍然悟到表虚自汗,是较慢性的肌表生理衰弱证。想以药力改变和恢复生理,必须容许它由量变达到质变,3~5帖汤剂,岂能使生理骤复?即复,也是药力的表现.而不是生理的康复。因之现在每遇表虚自汗症.惟取散剂持续治之,比较长期的服用,结果疗效满意。又蒲老用玉屏风散,白术量每超过黄芪量。考白术是脾胃药而资其健运之品,脾健则运化有权,慢性病注重培本是关键问题。此方加重白术用量是有其意义的。
引自《岳美中医案集》
医案四
陆某,女,44岁。1975年7月3日初诊。1972年流产之后,汗出恶风兼腹中鸣响,自觉时有冷风入侵并作抽痛,饮食尚佳,形瘦乏力,经多方治疗至今未愈。舌质红,苔薄腻,脉细,经行甚少。此属气血俱虚,脾胃虚弱,卫阳不固,外风易侵。治以益气健脾,固表敛汗之法。处方:党参12g、白术9g、炙甘草6g、桂枝3g、白芍9g、淮小麦I30g、糯稻根30g、煅龙骨30g、木瓜6g、陈皮6g、红枣5枚、6剂。7月10日二诊,服前方6剂后,汗出恶风及腹中鸣响抽痛等症状均明显减轻,舌质红,苔薄腻,脉细。再予前法。患者即返外地工作,原方带回嘱再服6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