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笑看沧海欲成尘
6971000000023

第23章 芙蓉古丈夫与毛女

成龙在电影《神话》中,曾扮演了一个前生是秦朝武将的探险者,在成功闯入秦始皇地宫后,遇到他梦中经常见到的白衣女子——玉漱公主,这个公主是秦始皇的宠妃,因服了不死药,居然经历了二千多年不死,连那身白衣都一尘不染,不朽不坏。

这样的故事听起来十分离奇,不过却是古已有之。《全唐诗》中就记载,有秦始皇时的一男一女隐居在荒山中,历经千年不死。

人们把男的称为“古丈夫”,他本是在骊山修陵的役夫,相传秦始皇陵完工时,下令将役夫全部杀死,以防人们得知陵墓的秘密。但不知“古丈夫”有何办法竟然得以逃生。

女的则被称为“毛女”,因为他们逃入深山后,靠吃松子松叶生活,天长日久,就长出一身绿毛来(和被称为“白毛女”的喜儿不一样,他们怎么是绿毛?),而且身轻体健,能飞空而翔。

毛女,有记载说她的名字为“正美”,因此也称“毛女正美”,但另有说法是,她的叫“玉姜”,“正美”和“玉姜”字形相近,当是传写过程中发生了形讹所致,到底真是哪一个名字,一时难以确考。于是有人干脆就折中一下,称“毛女”名玉姜,字正美。不过这不大像,古人的名和字是往往是有关联的。这两个名字,其中只有一个是真的,依我看,“玉姜”倒比较像人名,也和电影《神话》中“玉潄”那个名字相近。

唐宣宗年间,相传有陶太白、尹子虚这二人,到芙蓉峰采药,遇见了这二位。他们见到有外人来此,也知自己一身绿毛,十分羞惭。于是奔入洞穴中换了衣服出来,男人“古服俨雅”,女的“鬟髻彩衣”。陶尹二人拿出酒来给他们喝,他们十分高兴,喝了酒后,“古丈夫”折松枝叩壶吟诗道:

饵柏身轻叠嶂间,是非无意到尘寰。

冠裳暂备论浮世,一饷云游碧落间。

他意思是说,以松柏为食,得以身轻如燕,飞翔于层峦叠嶂间,无意再到尘世间去招惹是非,如今暂时穿上衣冠谈论一下浮世中的事情,但我们不能留恋,一会儿就再回到青山白云之中,过我们的生活。

古丈夫虽然是秦代人,但居然也学会了唐代的格律诗,看来也是很会“与时俱进”的,不过,古丈夫这首诗很有问题,第一句韵脚是“间”字,最后一句的韵脚还是“间”字,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不知是后人抄误了,还是“古丈夫”这位秦朝人不懂规则。

而随后“毛女”和的这一首诗,倒是中规中矩:

谁知古是与今非,闲蹑青霞与翠微。

箫管秦楼应寂寂,彩云空惹薜萝衣。

“毛女”诗中的意思也差不多,也是说不管古今的是非,在青霞与青山间逍遥自在,当年秦宫的箫管秦楼都寂灭无影,如今身着薜萝野蔓织成的衣服,虽有彩云招惹,却无动于心。

“古丈夫”和“毛女”吟完了诗后,还赠给陶尹二人一些珍贵的草药,就飞身而去,消失在深山密林之中了。

关于“毛女”的传说,比“古丈夫”要多一些,华山主峰西北面的毛女峰上,有一个叫“毛女洞”的景点,这个地方是一个天然石龛,就龛建庙,供奉着毛女彩绘坐像一尊。《全唐诗》中还有两首题为“毛女正美”(根据上面的解析,此人就是“毛女)的诗:

赠华山游人

毛女正美

药苗不满笥,又更上危巅。

回首归去路,相将入翠烟。

曾折松枝为宝栉,又编栗叶代罗襦。

有时问却秦宫事,笑撚山花望太虚。

这两首诗相传是“毛女”遇到华山上的游人时所酬答的,她以松枝为发簪,栗叶为罗裙,清高出俗,不染人间烟火。对于秦宫中的往事,她不愿再提,因为回首前尘,早已付诸一笑,如同旧梦,还提来做什么呢?

《喻世明言》中有这样一段:

“话说陈抟先生,表字图南,别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人氏。生长五六岁,还不会说话,人都叫他‘哑孩儿’。一日,在水边游戏,遇一妇人,身穿青色之衣,自称毛女。将陈抟抱去山中,饮以琼浆(有的故事中说是毛女把陈抟抱到怀里,喂了陈抟几口奶,不过‘喂奶’一事说起来不甚雅观),陈抟便会说话,自觉心窍开爽。毛女将书一册,投他怀内,又赠以诗云:药苗不满笥,又更上危巅。回指归去路,相将入翠烟。陈抟……到了十八岁上,父母双亡。便把家财抛散,分赠亲族乡党。自己只携一石铛,往本县隐山居住。梦见毛女授以炼形归气、炼气归神、炼神归虚之法,遂奉而行之,足迹不入城市……”

看来陈抟老祖的一身神通都是由毛女来传授的了。不过也有“理性”的考证家们说是陈抟是借“毛女”来神化自己而已,这两首名为“毛女”的诗作,其实都是陈抟写的,其实“毛女”本属缥缈虚无的传说,值不得当真推敲,此处就不一本正经地考据了。

附:叶法善

这里之所以把叶法善列入附带的“又副册”,是因为他的道行远没有达到“地仙”的境界,叶法善的生卒档案非常清楚,他生于公元616年(当时皇帝还是隋炀帝哪),卒于开元八年(公元720年),足足活了一百零四岁。虽然在当时也是罕见的高寿,但毕竟没有达到长生不死的“地仙”境界。按前面我们说过的分类方法,叶法善最多算个“人仙”。

当然,前面所说的“地仙”们,如许宣平之类是否真的就长生不死,也难说,但谁让叶法善的档案材料这样全哪,于是只好把他安排到“又副册”了。

《全唐诗》中有这样三首叶法善的诗作,说是叶法善临终之时留在座侧的:

留诗

叶法善

昔在禹馀天,还依太上家。忝以掌仙录,去来乘烟霞。

暂下宛利城,渺然思金华。自此非久住,云上登香车。

适向人间世,时复济苍生。度人初行满,辅国亦功成。

但念清微乐,谁忻下界荣。门人好住此,翛然云上征。

退仙时此地,去俗久为荣。今日登云天,归真游上清。

泥丸空示世,腾举不为名。为报学仙者,知余朝玉京。

叶法善这三首诗,充满了道家术语,读起来香烟缭绕,如同嚼蜡,全是经文符箓的味道,因此就不费劲地(我说得费劲,大家读得也费劲)一一剖析了,这三首诗大意无非是告诉弟子们和世人,他本是上界的神人,来世上度化众生,如今期限已满,要回到天上去了。

叶法善“道行”不是太高,诗也写得平平无奇,但有关他的传说倒有不少:和帝王生时有“异象”一样,相传其母梦见流星飞入口中,就有孕生下他。七岁时,沉没在江中,大家都认为他死了,而三年后却回来了。说是有一个“青童仙子”收留了他,给他“云浆”喝。(这和陈抟故事相似,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叶法善长到二十来岁,就身高九尺,额头上有两个“午”字。虽然相貌很威武,但他的性情却十分淳厚温和。相传叶法善能用符搬起挡路的巨石,役使各路鬼神。

叶法善是那种经常出入于宫廷,参与政治比较多的人。不过他比较正直,提的建议倒很不错,唐显庆年间,唐高宗李治邀他进宫,并想招集“诸方道士”,以叶法善为领导,主持炼丹工程。这可是个能“捞钱”的好活儿,可叶法善说:“金丹难就,徒费财物,有亏政理,不妄虚糜。”推掉了这个利润丰厚的“大蛋糕”。

据说还有一次,叶法善直接救了玄宗皇帝一命。当时有吐蕃国的使者来献宝,带来了一个木匣子。使者神神秘秘地说:“此物必须请陛下亲自打开,以免泄露了其中的机密。”玄宗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却见叶法善毅然说道:“此物大凶,陛下不可擅开!”并坚持主张让吐蕃使者自己来开,结果吐蕃使者开时,匣子里飞出数枚毒箭,一下子就把吐蕃使者当场射死,好恶毒啊!看来木匣有暗器这事,连吐蕃使者本人也不知道。玄宗当时出了一身冷汗,惊魂稍定后,不免对叶法善厚加封赏,对他更加信任。

后来在元宵节时,唐玄宗令结彩楼三十余间,饰以金玉翡翠,高百余丈,豪华至极,酷似如今亿元大片中的瑰丽场景。群臣纷纷称颂,但一同观灯的叶法善却说:“彩灯之盛,国无比矣?但奢靡过甚,无益于国。”

这大概倒是历史上真实的叶法善,但在传说中,叶法善却并没有劝谏玄宗,反而为了哄玄宗高兴,先是带他飞到凉州去观灯游赏,后来又带玄宗飞到月宫,得以聆听天上的乐曲,并说《霓裳羽衣曲》就是玄宗听了天上的仙曲后改编的,留下“唐明皇游月宫”这样一个故事,并作为艺术题材,屡屡出现于后世的书画、雕刻等作品中。

叶法善大概是符箓派的道士,经常用“符”当作很有威力的武器。不过传说中也有好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叶法善能带唐玄宗飞到月宫游玩,这本领几乎和孙悟空相当了,但却又有故事说他的本领远不及张果老。

相传唐玄宗召见了张果老后,曾向叶法善询问其来历。叶法善说:“我知道是知道,只是说不得。”玄宗问:“为什么?”法善道:“臣说了必死,故不敢说。”但玄宗定要问他,法善只好说出真相:“张果老是混沌初分时的一个白蝙蝠精……”刚说得这一句,就七窍流血倒在地下,玄宗急忙向张果老求救,这才让叶法善留了一命。

有关叶法善的传说还有很多,不过他常以配角的形象出现,看来道行就是不过硬,评不上“地仙职称”也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