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
6960400000005

第5章 习惯之一:积极主动别指望谁能推你走(4)

英国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克拉伦登在讲到英国国会领袖之一、税务专家汉普登时说:“他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即便最辛苦、最繁重的工作也压不倒他,他总是把最重的担子压在自己身上。他总是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去尽职尽责,懒惰、闲散在他身上都不见踪影。”面对极为繁重的工作,汉普登从不抱怨。有一次,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的生活就是辛勤工作。几年来,我一直尽力为国家、为国王恪尽职守,尽心尽力,不敢松懈……我无法来孝敬自己亲爱的父母亲,甚至连写一封信的时间都没有。”

在废除谷物法的运动中,英国政治家、下院议员科布登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说自己“像一匹马一样,狂奔不已,没有片刻休息。”

布菜汉姆勋爵是有名的工作狂,他充满着无限的工作热情,总有使不完的精力。无论什么事情,不干则已,一干起来,他就非达到目的不可。他这种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

帕默斯顿勋爵也是这样,到了老年,他非但没有稍减自己的工作热情,而且比青壮年时期更加卖力。他永远保持着风趣幽默的特色,始终对工作充满火一般的激情,工作对于他来说不但不是什么负担,而是土种乐趣。他常常说,一到办公室看到有许多事情要做,他就感到无限欣慰。“工作就是健康,工作使人充实。”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

爱尔维修甚至认为,正因为人们空虚、无聊,人们才变得无比残忍、缺乏人性。为了使自己逃避无聊和空虚,他总是积极地投入工作,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人类进步事业中去。

多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老老实实地干自己的事情,这只会激活人身上内在的活力,只会使人增长才干,更加热爱生活。无论在什么时候,人们都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在工作中找到幸福。这是一条千古不变的原则。良好的工作习惯、严肃的工作态度、优良的品德和教养是一个人胜任自己工作的基本条件。

同样,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人往往都能干出辉煌的事业,他们中的许多人同样是一流的实业家。这种严格的科学训练包括勤奋的习惯、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善于思考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成功的实业家所必备的素质。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人往往善于审时度势,因时、因地、因人而变,因此他们往往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凡事能先发制人,夺人先机。

受过严格训练的年轻人往往十分勤奋、专心,善于接受新知识,他们注重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因此,他们往往比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更为敏捷,更具有智谋,更具有胆识。

蒙田曾指出,那些真正的哲人、圣者,“如果他们在探求真理方面很伟大的话,他们在行动上也一定很伟大……无论举出什么样的证据和例子,我们都可以看出,他们的精神是那样崇高,他们的心灵是那样充实,他们的灵魂是那样高洁,他们就像是知识的海洋……这些基者、智者高高地在太空中遨游,他们的身心都似乎在遇不可及的另一个世界。”

“同时,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死死地固守书本,整天苦思冥想,年久月长,形成了爱想像的习惯,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反而会十分被动;因为他不能适应生活、没有生活能力。善于思考、会做学问是一回事;会生活、会处理实际生活问题又是一回事。

那种认为会读书、有知识就自然会生活、自然是驾驭世事的能手,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许多人静坐书斋,洋洋万言信手拈来,但他们提出来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行不通。书本与生活是有距离的,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人才是有用之人。

思想家们往往遇事都深思熟虑,而实践家遇事总是先试、先干。这两种人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风格真是迥然不同:善于思考的人总是显得优柔寡断,因为他们总是习惯于考虑事情的方方面面、仔细权衡利弊得失、思考问题的前因后果;而那些实践家根本不会去这样思考,他们不会去从事什么逻辑推理,一旦得出确定结论之后,他们即刻就付诸实施,因此,他们总显得雷厉风行。”

7.摆脱自我限制

●过去的成功或失败,只是代表过去,未来只能靠现在来决定。

●过去不等于未来。过去成功了,并不代表还会成功;过去失败了,也不代表未来就要失败。

●站在现在,我们不能够把握过去,我们只能够抓住现在,希望未来。

●彻底摆脱掉自我限制的阴影,过去的都过去了,关键是未来。过去决定了现在,而不能决定未来,只有现在的作为及选择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

成功人士善于摆脱自我限制。什么是自我限制呢?

我们先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有一种虫儿叫跳蚤,是跳高能手。如果把它放在桌子上,用手一拍,它可以跳很高,高度能是自己身高的百倍以上,这在动物界是屈指可数的。后来,科学家经过试验证明,这个跳高能手却不会跳了。

科学家们在跳蚤的头上罩上一个玻璃罩,再使跳蚤跳动。第一次跳蚤就碰到了玻璃罩。这样连续多次以后,跳蚤改变了自己能够跳起的高度来适应新环境,每次跳起的高度总保持在罩顶以下。科学家们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又经过数次碰壁之后主动改变自己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跳蚤无法再跳了,只好在桌子上爬行。经过一段时间,科学家把玻璃罩拿走了,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跳蚤”变成“爬虫”了。

“跳蚤”变成“爬虫”,并不是因为它已经失去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遭受挫折之后学乖了,习惯了,最后麻木了。最可悲的地方就是:虽然玻璃罩已经不存在,跳蚤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玻璃罩的限制已经深深地刻在它那十分有限的潜意识里,反映在它的心灵上。

动物是这样,人也是这样: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自己扼杀!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

很多人的经历与此极为相似。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幼年时代,遭受外界,比如父母、老师等太多的批评、打击或遭受挫折,于是奋发向上的热情、欲望就被“自我设限”压制和封杀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与激励,他们就会对失败惶恐不安,对失败习以为常,逐渐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渐渐养成了懦弱、犹疑、狭隘、自卑、孤僻、害怕承担责任、不思进取、不敢拼搏的精神障碍。

这样的性格,在生活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没有主见。随之,与生俱来的胆量之灯就这样过早熄灭了。

怎样挣脱“自我设限”呢?

我们来讲一个很著名的故事:

1920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小姑娘出生了,她是一个私生子,妈妈给她取名叫肖菲丝。肖菲丝长大之后,慢慢懂事了,发现自己与其他孩子不一样:没有爸爸。

很多人都对她投来歧视的目光,小伙伴们都不愿意跟她玩儿。对于这些,她不知道为什么,她感到很迷茫。她虽然是无辜的,但世俗却是很残酷的。每个人都很清楚,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我们可以做出很多选择,但是任何人都不能选择自己父母。而肖菲丝连自己的父亲是谁都不知道,只好跟妈妈一起生活。

上学后,她受到的歧视并未因此减少,老师和同学还是以那种冰冷、鄙夷的眼光看她,认为她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没有教养的孩子,一个不好的家庭的孽种。在别人的心理暗示下,她变得越来越懦弱,自我封闭,逃避现实,不愿意与人接触,变得越来越孤独……在肖菲丝幼小的心灵中,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和妈妈一起到镇上的集市去——她总能感到有人在背后指指戳戳,窃窃私语:“就是她,那个没有父亲,没有教养的孩子!”

肖菲丝13岁那年,镇上来了一个牧师,从此肖菲丝的一生便改变了。

肖菲丝听母亲说,这个牧师非常好。别的孩子一到礼拜天,便跟着自己的父母,手牵手地走进教堂,她很羡慕,于是就无数次躲在教堂的远处,看着镇上的人兴高采烈地从教堂里出来,而她只能通过聆听教堂庄严神圣的钟声和偷看人们面部高兴的神情去想象教堂里的神奇。

有一天,她鼓起了勇气,等别人都进入教堂以后,偷偷地溜了进去,躲在后排注意倾听。牧师讲道:过去不等于未来。过去成功了,并不代表还会成功;过去失败了,也不代表未来就要失败。

过去的成功或失败,只是代表过去,未来只能靠现在来决定。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现实,都应该重视现在。我们现在干什么,选择什么,就决定了我们的未来是什么!

失败的人不要气馁,成功的人也不要骄傲。成功和失败都不是最终结果,只是人生过程的一个事件、一段经历。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不会有永恒成功的人,也没有永远失败的人。

肖菲丝是一个悟性很强、渴望情感的女孩,被牧师的话深深地震动了,感到一股暖流在冲击着她冷漠、孤寂的心灵。但是她马上提醒自己:“我必须马上离开,趁别人没有发现自己的时候,赶快走。”

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在她的心灵深处,这就是我自己最喜欢干的事情。但是每次她都是偷听,几句激动人心的话很难阻止别人的冷眼对她的袭击:因为她懦弱、胆怯、自卑,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进教堂。

量的积累终于引起了质的变化:有一次,她听入迷了,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卑和胆怯,直到教堂的钟声清脆地敲响,她才惊醒过来,可是已经来不及抢先“逃”走了。

先离开的人们堵住了她迅速出逃的去路,她只得低头尾随人群,慢慢朝门外移动……突然,一只手搭在她的肩上,她惊惶地顺着这只手臂望上去,此人正是牧师。

牧师温和地问:“你是谁家的孩子?”

这是她十多年来,最最害怕听到的话!这句话就像一只通红的烙铁,直直地戳在肖菲丝的流着血的幼小的心上。牧师的声音虽然不大,却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人们停止了走动,几百双惊愕的眼睛一齐注视着肖菲丝:教堂里安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

肖菲丝被这突出奇来的变故完全惊呆了,她不知所措,眼里噙着快要掉下来的泪水。

这个牧师是一个大好人,他的脸上立即浮起慈祥的笑容,说:“噢——我知道了,我已经知道你是谁家的孩子——你是上帝的孩子。”

他抚摸着肖菲丝的头,针对肖菲丝发表了一篇简短的演说:

这里所有的人和你一样,都是上帝的孩子!过去的不等于未来,不论你过去怎么不幸,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未来必须充满希望。现在就做出决定,做你想做的人。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从哪里来,而是你要到哪里去。只要你对未来充满希望,你现在就会充满力量。不论你过去怎样,那都已经过去了。只要你调整心态、明确目标,乐观积极地去行动,那么成功就是你的。

牧师话音刚落,教堂里顿时就爆出热烈的掌声!

这些上帝的孩子们没有说一句话,掌声就是理解,就是歉意,就是承认,就是欢迎!

整整13年了,压抑在肖菲丝心灵上的陈年冰封被“博爱”瞬间熔化,她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怒哀乐,眼泪夺眶而出。

肖菲丝的心态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0岁那年,她当选美国田纳西州州长;届满卸任之后,弃政从商,成为世界500家最大企业之一的公司总裁,成为全球赫赫有名的成功人物。

67岁时,她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攀越巅峰》,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过去不等于未来!

应该说肖菲丝是一个摆脱自我限制的最好例证。而且她又是一个成功者,是一个事业人生都成功的佼佼者。

站在现在,我们不能够把握过去,我们只能够抓住现在,希望未来。“过去不等于未来”,就是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成功和失败,这些都不能构成主宰自己目前的心态。彻底摆脱掉自我限制的阴影,过去的都过去了,关键是未来。过去决定了现在,而不能决定未来,只有现在的作为及选择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

8.先从自己做起

●假使不能反求诸己,一味希望外在环境改变来达成个人的愿望,无异于任凭别人摆布。

●真正有效的策略应从自身能控制的方面着手,也就是先改进自己的缺失,然后再去要求别人。

●有人误以为“积极主动”就是强出头、富侵略性或无视他人的反应,其实不然。积极主动的人只是反应更为敏锐,更为理智,能够切乎实际并掌握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旦化学方程式有某一部分改变,整个化学变化就会改观。同样地,只要我们开始对环境做选择性的回应,影响力也会大增。

●人人都可以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为自己开创有利的环境,而不是坐等好运或厄运的降临。

有句话叫求人不如求己,一切成功无异于自己努力的结果。

“外在环境是造成问题的症结所在”,这种想法不但错误,而且正是问题的根源。假使不能反求诸己,一味希望外在环境改变来达成个人的愿望,无异于任凭别人摆布。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改变个人的行为,做个更充实、更勤奋、更具创意、更能合作的人,然后再去影响环境。

《旧约》里约瑟夫的故事颇耐人寻味,约瑟夫是一个尽其在我的人。他17岁时就被亲生手足卖到埃及,任何人处在同样的境遇下,都难免自怨自艾,并对出卖及奴役他的人愤愤不平。但约瑟夫不这么想,他专注于修养自己,不久便成了主人家的总管,掌管所有的产业,备受倚重。

后来他遭到诬陷,冤枉坐牢13年,可是依然不改其志,化怨愤为上进的动力。没有多久,整座监狱便在他的管理之下。到最后,便掌管了整个埃及,成为法老以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这种行为的确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可是人人都可以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为自己开创有利的环境,而不是坐等好运或厄运的降临。举例来说,如果某人婚姻出了问题,却只顾揭发对方的过错。这种做法于事无补,只不过强调错不在我,且充其量证明你是个无能的受害者,并不能挽回婚姻。不断的指责不但元法使人改过迁善,反而会令人恼羞成怒。

真正有效的策略应从自身能控制的方面着手,也就是先改进自己的缺失,努力成为模范妻子或丈夫,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我们当然也盼望能感受这份苦心,进而改善自己的行为。不过对方的反应如何,并非重点所在。

除了好丈夫、好妻子,我们何妨试着做个好学生或好职员。如果遇上实在无能为力的状况,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情仍是上上策,不管快乐或不快乐,同样积极主动。有些事物不是人力所能控制,比方说天气,但我们仍可保持内心或外在环境的愉悦气氛。对力不能及之事处之泰然,对能够掌握之事则全力以赴。

一旦化学方程式有某一部分改变,整个化学变化就会改观。同样地,只要我们开始对环境做选择性的回应,影响力也会大增。

有一家很大的公司,该公司总裁精力旺盛,而且对流行趋势反应极其敏锐。他才华横溢,精明干练,但是管理风格却十分独裁。对部属总是指颐使气,从不给他们独当一面的机会,人人都只是奉命行事的小角色,连主管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