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必备的九项修炼
6960200000007

第7章 修炼之二:绝妙口才(2)

交谈开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先河。如果世界离开语言,那么必将变得黯然无光,架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桥梁也就会塌陷。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无数诸如孔子、孟子、苏秦、张仪等一大批凭“三寸之舌”就能“一言兴邦,一言衰邦”的杰出游说家。春秋时期出现的纵横家,更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在西方国家,口才更受到重视。

一个人的才干要被人认识,要被人了解,如果不借助口才,那结果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工作需交谈,政治要辩论,学术需争鸣,外交得斡旋,经济上需谈判,而这些无一不需要口才。

1980年美国总统竞选中,里根在底特律的演说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他说:“一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中卡特走过来问我为什么抢他的工作。我对他说,我不想抢你的工作,我只是想做总统。”

这里描述的“工作”意思是指做总统,而里根偷换了概念,把卡特的总统身份转换成了“工作”,让人们对卡特的总统身份产生一种错觉,强烈的幽默效果在变换中产生一种强烈的作用。

卡耐基先生举过一个很生动的例子。

美国费城有一位青年为谋取职业,成天徘徊在费城的大街上,幻想着有哪位富人能发现他的“存在”。然而不管他做出怎样引人注目的举动,都毫无结果。

有一天,他突然记起欧·亨利的一句话:“在‘存在’这个无味的面团中加入一些‘谈话’的葡萄干吧。”于是,他突然闯进著名富翁贾鲍尔·吉勃斯先生的办公室,请求吉勃斯先生能挤出哪怕仅仅一分钟的时间来见见他,并允许他讲一两句话。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吉勃斯先生破例接见了他。

起初,吉勃斯只想与他讲一两句,然后将他打发走了事,没想到两人越谈越投机,一直谈了一个多小时。结果,吉勃斯先生很快替这个穷困潦倒的青年人找到了一份工作。

很显然,如果这名青年继续在大街上徘徊,而不去找吉勃斯先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他还是找不到工作。他正是通过自己良好的口才打开了一条人生通道。

俗语说“舌灿金花”,可见三寸之舌的功用,有时强于百万雄师。但为什么同样的话在不同人讲来就不一样呢?这就需要一个人语言的准确度和表达能力等有效地结合。口才并非常人所谓的“耍嘴皮子”,它实际上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

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必须是一个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只有这样,说出来的话才能既生动准确,又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

此外,还须运用标准的语言,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丰富的词汇、渊博的知识,具有自信心,对人诚恳等。只有这样,说出的话才有分量,才能起到强于百万之师的威力。

4.博闻强学,锻造能言善辩的本事

能言善辩、巧辩事理是成大事者的一项基本功夫,这种基本功夫被成大事者运用为说服人的一种智慧和技巧。

过去生活在皇帝身边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提心吊胆。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因为不知道哪句话就会得罪圣上,一旦“龙颜大怒”,那么就得有人脑袋搬家。

纪昀是乾隆时期的大学士,博学多才、能言善辩,他多次凭借自己的机敏和善辩,化险为夷。因此,他的故事常被人们津津乐道。

有一次,纪昀在皇宫翰林院率众编著《四库全书》。当时,正值盛夏,体胖的纪昀难忍酷热,便脱衣光背,把辫子盘在头顶,伏案阅稿。这时正巧乾隆皇帝从外面走了进来,等到纪昀发现时,穿衣服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有了!他一猫腰,钻入案下,并将桌布拉好,准备皇帝一走,再出来继续工作。谁知这一切都被乾隆看到了,他不动声色来到纪昀案旁,坐了下来,并示意四周惊慌失措的众人安静下来。

肥胖的纪昀此时在通风不良的案下热得实在受不了,又倾听屋内确无异常动静,以为乾隆皇帝走了,便撩起桌布露出脑袋问:“老头子走了吗?”别的不说,单是“老头子”这三个字就把乾隆皇帝惹恼了。“纪昀,不得无礼,什么‘老头子’,别的罪可恕,你凭什么叫朕‘老头子’?如果讲不出道理,立即赐死!”

纪昀也吓出了一身冷汗,但他马上镇定下来,从容答道:“‘老头子’这三个字是大家公认的,非臣臆造。容臣详说:皇帝称万岁,岂不为‘老’?皇帝乃国家首领,岂不为‘头’?皇帝乃真龙天子,岂不为‘子’?‘老头子’三字乃简称也。”

乾隆听了哈哈大笑,说道:“好个能言善辩的纪昀,虽苏秦、张仪再生所不及也!朕赦你,起来吧。”

能言善辩的纪昀凭如簧之舌救了自己一条性命。

纪昀的确是一位极聪明的人,把“老头子”三字拆开分析,分析得头头是道,皇上明明知道是在狡辩,但不得不佩服他的能言善辩,从而赦免了他。

还有一次是在船上,皇帝有意考验纪昀,赐死让他投江。纪昀马上谢主隆恩,跑向船的另一头去了。众人正在担心,却见纪昀过了一会从船的另一头活生生地跑了回来,皇上问他为什么没投江,纪昀回答说:“我正要投江,屈原拦住了我,他说:‘我投江是遇上了昏君,而你纪昀正处在太平盛世,皇上为当代明君,你怎么能投江呢?’所以我就回来了。”皇上听了纪昀的话,哈哈大笑说:“好一个能言善辩的纪昀,朕免你一死。”

从这两个故事中不难发现,纪昀的能言善辩又一次救了自己。而我们亦明白了,能言善辩、会说话,可以使我们摆脱险恶的环境,变不利为有利。

聪明的阿凡提就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他的故事同样在人们中间流传广泛。

有一次,阿凡提害了眼病,看不清东西。国王偏叫他来看这个、看那个,还取笑他说:“你不论看什么,都把一件东西看成两件,是吗?你本来穷得只有一头毛驴,现在可以有两头了,阔起来了,哈哈!”

“真是这样,陛下!”阿凡提说,“比如我现在看你就有四条腿,和我的毛驴一模一样呢。”阿凡提的话把国王气得干瞪眼却无话可说。

还有一次,国王和大臣带着阿凡提外出打猎。炎热的天气使国王和大臣的衣衫都湿透了,于是把脱下的衣衫都搭在阿凡提肩上。

阿凡提本来就非常热了,再加上国王和大臣的衣衫,更是汗流如雨。国王见阿凡提热得满头大汗,便故意戏弄他:“阿凡提,你真不简单,能驮一头驴驮的东西。”

阿凡提听了很生气,但却平静地说:“不,我肩上驮的是两头驴的东西。”

阿凡提两次对国王的回答,用的都是巧借话题法。从中可以看出阿凡提的智慧,从国王的话题引申发挥,达到了讽刺国王的效果。

如果你写了一本很有价值的书或发明了一套实用的机械装置,但你说话时却吞吞吐吐、词不达意,甚至不能让人听清你在说什么,这就会让你失去太多的机会。

一个十分奇怪却很常见的现象:有些人在特定的行业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在会议上却不能勇敢地站起来,把自己的成果介绍给大家。他们驾驭不了局面,也没有能力主持一个会议,没有勇气,没有什么清晰的思路,不能用充满感情的话语打动每一位听众。

所以,汲取知识,掌握丰富的语言,拥有良好的口才,都会对一个人的成功给予影响,它要求我们用最快速度把精练的语言引进自己的空间。

5.运用反唇相讥的语言智慧

一个人难免会碰到语言激烈交锋的时刻,这时候如何靠嘴巴打败对手呢?现在假如你受到别人语言的污辱,又该怎么办呢?

对于成大事者而言,则会运用自己的智慧,反唇相讥,赢得人格上的尊严。

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往往会遇到令人发窘的问题和尴尬的处境,那怎样才能做到遇事不惊不乱,从狼狈难堪的境地中运用语言巧妙解脱出来呢?

运用幽默的语言,而幽默的最好方法是急中生智,把自己思维的潜在能量充分发挥出来。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冷静、乐观、豁达,使自己的精神处于一种自由、活跃的状态,说出机智而又幽默的语言,解除尴尬的境地。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同周总理谈话时,看到桌上有一支美国派克钢笔,就带着几分讥讽的口气说:“请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何还要用我们美国的钢笔呢?”

这话里有话,周总理自然明白,但他仍不失风度而又风趣地说:“提起这支钢笔,颇有来历,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嘛,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这支贵国的笔。”挑衅的记者无话可说。

周总理针对美国记者企图讥讽、讥笑中国贫穷落后的意图,巧借话题,说了这番风趣幽默而又有分量的话语。周总理用“战利品”、“做个纪念”等词语暗示了中国的强大。

著名丹麦童话家安徒生生活俭朴,经常戴着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有富人嘲笑他:“你脑袋上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

安徒生同样巧妙地回敬道:“你帽子下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

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的机智幽默被安徒生用于反击对方。反击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对方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难怪人们总把激烈的语言交锋称为唇枪舌剑呢!有时候两片嘴唇一条舌头,比真枪实弹的威力还要大。

海涅是犹太人,经常因此而遭到一些“大日耳曼主义者”的攻击。一次晚会上,一个自称是“素有教养”的旅行家,对海涅讲述了他环球旅行中发现的一个小岛。

他说:“你猜猜看,在这个小岛上,有什么现象最使我感到惊奇?”,“在这个小岛上,竟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白了这个旅行家一眼,海涅不动声色地反击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只要我和你一块儿到小岛上去一趟,就可以弥补这个缺憾了!”

旅行家的本意是想侮辱犹太人,海涅却机智巧妙地将对方比作驴子,从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下面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出使楚国时利用反唇相讥,不辱使命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晏婴高超的交际能力,同时也可看一看晏要靠语言成大事的技巧。

春秋时,南方的楚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楚王自认为是“岭南虎”,想咬谁就咬谁,齐国虽也是个大国,但楚国也不把齐国放在眼里。为了疏通国与国之间的渠道,改善关系,齐王派晏婴出使南域。

等到晏婴到达楚国的时候,楚王已传令说任何人都可以尽量羞辱晏婴。狭隘的楚王想借晏婴出气。

晏婴远远地走来了,前来迎接的礼宾官员见他那么矮小,就命令士兵打开城门旁边的侧门,看他进不进。

晏婴仪表堂堂地站在正门前,一声不响。

嬉皮笑脸的士兵过来了,晃悠着脑袋指了指小门儿说:“先生,您请进吧!”

晏婴冷蔑地笑了笑,用手指了一下侧门儿,打了个比喻反击道:“这纯系狗洞!出使狗国的人,才走狗洞!”

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想侮辱晏婴的礼宾官员反被侮,却又不能发作,只好命令士兵敞开正门。

楚王接见了晏婴,但傲眼朝上。他不屑一顾地问晏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么?”

晏婴听了这话暗想: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嘲笑,更主要的是对国家尊严的侮辱。于是,晏婴高声赞颂起自己的国家:

“我的故国齐都,名唤临淄,说大,确实不大,只有几百闾人家,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把袖子甩开,那么大的太阳都能被我们盖住,如果每个人挥一把汗水,无异于下一场大雨!国都的大路上,人如潮涌,摩肩接踵,怎能说没人呢?”

听了这话,楚王也想自夸一下,却发现无辞令,真是尴尬万分,困窘了半晌,才接上了晏婴的话茬,冷嘲道:“齐国既然人多势众,为什么选你来出使我国呢?”

晏婴也“顺流而下”,接着楚王的话音讽刺道:“是的,诚如您所说,齐国派出使者,是经过谨慎选择的:水平高的,出使上等国家;水平低下的,出使下等国家。我晏婴水平低下,不用说,就出使到贵国来了。”

楚王还想反唇相讥,可又觉得自己真的是言困词穷了,只好吞下了这颗自己造的“苦药丸”!

到了吃饭的时间,楚王设宴招待。喝了几杯酒,就见楚国士兵押了一名被捆绑着双手的犯人走进宴会厅。楚王装出一副惊奇的模样问道:“这被捆的人是何人?”

“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押解犯人的官吏禀道。

楚王回头看看晏婴说:“哦,原来这盗贼是齐国人!看来,齐国人都是惯于偷东西的吧!”

晏婴随即站起身回答说:“我听说过桔生淮南则为桔,生淮北为枳,难道您不知道?桔树生在淮南,就结出桔子;移到淮北,就长成为枳,那叶子徒然相像,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水土的差异。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从来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会偷盗,这是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呢?”

楚王听完缄默无语,说不出一句反驳的话,真是自讨没趣。

我们不能不为晏婴的聪明才智叫绝,对于楚王的侮辱,给予了有力还击,同时维护了自己及国家的尊严,显现了语言的威力。

在一个使你尴尬的场合,可以适度地运用巧妙的语言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一种反唇相讥的智慧可以帮助你摆脱那些困扰的局面。

6.说话要抓住关键,直奔主题

说话是有技巧的,不能攻击到对方的要害,就起不到什么作用。对于那些善于操纵说话技巧的人不是与对方不停地周旋,而是抓住问题关键,一语击中要害。这一点如果发挥得恰到好处,就可以帮助你成就大事。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愿意穷其一生去学习科学、文学和其他各种知识,但他们却完全忽视了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这常常使他们显得木讷呆板。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造诣很高,在社交场合却羞于开口,沉默不语,像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还有比这更令人沮丧的吗?看到那些才能不及自己十分之一的人,在公众场合滔滔不绝,自己却静静地坐在一旁,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其中的区别只是,一个是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个却是毫不在意。

谈话如果抓不住重点、拐弯抹角、不着边际,容易让人厌倦。

假如与一个说话不着边际、洋洋万言却切不中要害的人谈业务,他人肯定会疲惫不堪,甚至会感到厌烦和恼火。

有一种人,你永远也不知道他想说什么,他总是在问题的周围绕来绕去,尽力避免问题的实质。他们的思想衔接不起来,让人无法理清他们的思路。倘若说话总是如此不着要点,会让人无法忍受。

在生活中,人们都不喜欢和说话拐弯抹角、滔滔不绝,并且还是没有主题的人打交道。他们每次都会使人失去耐心,即便你多次看手表,提示时间,他们好像视而不见,似乎没有完的时候,这样的人讨厌至极。

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年轻人,不能有这种习惯。这种习惯对事业的发展有严重影响,是成功的敌人!凡是工作效率高、有很高管理才能的人,无不说话简练、利落、主题明确。

而人们喜欢和这样说话的人做朋友,他们恰恰也是事业有成,口碑极好的人。如果只是简简单单的通电话,他们不会有多余的问候和致谢,而是三言两语,直奔主题,还没有等你反应过来,他们已经说“再见”了。和这样的人打交道真是一种享受。他们不会烦人,更不会无端耗费别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

这种人是思维敏捷、善于决断,以及高效率工作的人。如果一个人很早就注意自己的不足并能加以改进,做事思想集中,说话言简意赅,就可以培养出很高的经营管理才能。在与他的交往中,肯定能够体现出雷厉风行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