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影响青年人一生的100句至理名言
6946800000011

第11章 求知惜时篇(4)

成功路上有险滩、有风浪,但请记住:成功是坚持与努力的结晶。“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无论那虚掩的成功之门有多远,坚持就是胜利。

也许我们的人生旅途上沼泽遍布荆棘丛生;也许我们前行的步履总是沉重蹒跚;也许我们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才能找寻到光明;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以勇敢者的气魄,坚定而自信地对自己说一声:“再试一次!”再试一次,你就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智慧感言:

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关键是是否有坚持的恒心,有时候成功之路,贵在坚持。谁能坚持到底,谁应能获得成功,九十九度加一度水就开了。开水与温水的在于这一度之差。有些事之所以天壤之别,往往也正因为这一度之差。

2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求知箴言

战略学家指出,衡量二十一世纪国家的战略地位,首先要看这个国家的知识状况,如科技力壁、学校数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公民的比重。可见知识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也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

一个人拥有的知识,与他成功的机率成正比。在未来,在某一行业、某一专业领域里学有所专的人才大受用人单位欢迎。

有这样一则故事,告诉我们知识的重要性。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次一位青年人来拜访他。

这位青年对苏格拉底说:“先生,我很崇拜学识渊博的您!我也想多掌握些学识,请问怎样我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呢?”

苏格拉底说:“这没什么,只要你肯努力学习就可以了。”

“可是我总是坚持不下去。”

“那是因为你还没有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才能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呢?”

“如果你真想知道知识的重要性,那么请跟我来吧!”

苏格拉底把青年人带到海边,他让青年人和他一起下了水,走到很深地方时,苏格拉底一下子把他的头按到水里去了,过了一会儿,他把那个年轻人放开并且问道:“你在水里感到最需要的是什么?”

“空气,我感觉最需要的是空气!”

苏格拉底笑着说:“你说的很对,如果你能明白了需要知识和在水中需要空气那样重要,你就可以坚持学习,得到更多的知识了。”

青年人顿有所悟,并深深地向苏格拉底鞠躬致谢。

从此以后,青年人如饥似渴的学习各种知识,日后终于学有所成。

如果我们也像这个青年那样,能够认识到知识如同空气对我们那般重要的话,那么还有几人能不学习有用的知识来武装自己呢。现代社会竞争非常激烈,如果不多学习有用的知识,早晚都会被社会淘汰出局。

有人认为有了钱就又了一切,何必再浪费脑力体力去学习知识,这些人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知识比财富重要,有时候,正是因为高深的知识才换取了丰厚的财富,可以说,知识就是财富。

犹太人虽然特别重视金钱,但他们认为知识比财富重要。

有样一个故事:一次,很多大富翁一起乘坐一艘大轮船出海游玩,在吃饱喝足以后就开始各自吹嘘自己都多么的富有,一个比一个说的玄。这个时候,旁边有一个年轻的读书人,听到他们的相互攀比与争论,但却没发一言。

一个富翁看到这个年轻人,于是他就对这个年轻人说:“小伙子,你有什么财富啊?怎么不跟大家说说呢?”

“我比你们任何人都富有,但是我无法展示给你们看。” 读书人非常自信的笑着回答富翁。富翁们听了以后都觉得好笑,他们认为读书人不过是个穷光蛋在自我吹嘘罢了。

过了几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们遇到了一伙海盗,富翁们随身携带的全部财产都没被海盗洗劫一空,富翁们感到非常的懊恼。

大船前行需要资金的支持,但是他们所有的钱财都被海盗拿走了。于是富翁们无奈之下只能上岸了。因为他们身无分文,所以困窘的只能给别人搬运货物来填饱肚皮。

而那位读书人很快就找到了一份教书的工作。几年后,年轻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积蓄了很多财富,还娶了一位非常漂亮贤惠的妻子。当年那些自吹自擂的几位富翁,却沦为了真正的穷光蛋。

看到读书人这般光景,他们若有所悟的对年轻人说:“小伙子,原来你才是真正的富有者,把知识藏在肚子里,什么时候用都有,也不会遭到海盗的劫持……”

犹太人用这个故事,主要是在告诉人们,知识比财富更重要。

智慧感言:

只有知识,才能构成巨大的财富的源泉,既使土地获得丰收,又使文化繁荣昌盛。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知识会使精神和物质的硗薄的原野变成肥沃的土地,每年它的产品将以十倍的增长率,给我们带来财富。

27.书似烟海,必须择善而从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家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辨;凡有学者,皆成性格。

—— 培 根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家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它记录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每一点进步,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掌握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知识,这就是读书的真谛。

一个没有书籍、杂志、报纸的家庭,是缺乏动力的,人们只有通过经常接触书本,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各种各样的知识,才能不与社会脱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聪明的学生在学生时代就养成了一种重要的能力,那就是怎样从一个汗牛充栋的图书馆中,善于辨别选择书籍,以供阅读。这种能力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掌握了如何在图书馆里寻找自己需要的书籍、资料,就等于掌握了怎样学习的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像是一个工人善于选择工具一样。

耶鲁大学的校长海德雷说:“在各界做事的人,无论是商业界、交通界还是实业界,都这样对我说,他们最需要的人才是大学学院培养的、能善于选择书本、能活用书本知识的青年。而这种善用书本、活用书本能力的最初培养,最好是在家庭中,尤其是在那些具备各类书籍的家庭中。”可见,一个家庭的藏书对于自己、对于孩子的未来都是十分重要的。

“人,若是能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则20年后,必判若两人。”一位哈佛校长这样告诫他的学生。但是,读书不能不求甚解,对书籍的钻研是一个人从书本中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南宋朱熹开创了中国儒学的一个新篇章,他大半生的时间都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成就斐然。

朱熹读书十分刻苦用心,与他同龄的孩子仅满足于读书、识字、背诵相比,他却更倾向于用心去体会圣人所讲的道理。他常常为一句话所含的意义而食不甘味,夜不安寝。一旦他领悟了其中的道理,便又高兴得不能自禁。朱熹不仅读书刻苦,而且非常善于总结学习方法。他喜欢博览群书,但从不贪多贪快。他认为,读书不明其中道理,就算读得再多也没有用。

早年他在读《周礼》时,听人说《周礼》的每一句话都仿佛从圣人心中自然流出,但当时他并不理解。后经多年研读、揣摩,终于豁然开朗。他曾比喻说这就好像以前只听说糖是甜的,盐是咸的,今天亲自尝到了,才真正明白了何为糖甜、盐咸。他还形象地把读书比做射箭,刚刚练习时,只要射到箭靶上就行。但经反复训练,最终要射中靶心,否则也就不能说学会了射箭。朱熹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弄懂书中的义理,尔后再按照这些义理去做。

朱熹在十七八岁时读《孟子》,到了20岁,只能逐句去理解。以后才明白,书中很多长段是首尾相连的,不能割断了它们的联系,只有把大段的文字综合起来理解,才能得到其中的真谛。

朱熹读书还十分讲究循序渐进的方法。他认为,读书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比如要先读《论语》,再读《孟子》;先读《论语》的“学而”篇,再读“为政”篇。读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时就要读到把它弄懂为止,再接着读下面的内容。这样,读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就可以说把知识学到手了。

朱熹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他早年兴趣广泛,禅、道、楚辞、诗、兵法样样涉猎。但后来,他又转向专攻儒家经典研究。这“一博”、“一专”,为朱熹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朱熹的读书经验值得后人认真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作用愈加重要,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来临的今天,一个人如果不继续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可以无可置疑地说:知识不仅是力量,而且是最核心的力量。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财富也是有价的,而知识无限又无价。知识不仅创造财富,它本身就是最大的财富。

在生活中,很多人离开了学校之后,才知道了读书的用处,他们还有成功的机会。不幸的是有些人只是发出叹息,不付诸实际行动,这样的人才是一辈子没有希望了。

很多人在走出校门后,首先被谋生的问题所困扰,一天到晚疲于奔命,慢慢地就会放弃学习,而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坚持不忘自己的使命,他们知道掌握了一定知识之后,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读书,这看似很少的时间,但却能为你今后的工作、生活带来精神上的收获。

孙中山先生是个人非常喜欢读书的人,他的的学问是广博而专精的。而其所以博且精,正是由于好学不倦获得的。中山先生阅读书籍,经常有札记,即使再忙书本上也要写眉批。

陈炯明炮击总统府后,中山先生的书籍几乎全部毁于炮火,也有少量散失。曾经有人问中山先生在革命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嗜好?他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

孙中山先生的手里,经常拿着书,不论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文学、哲学和各种书刊,他都喜欢阅读。无论何时何地,中山先生身边总带着他心爱的书。

孙中山先生流亡在英国伦敦的时候,他的生活十分困难。有一次吃饭的钱也快用完了,在伦敦的一些中国留学生,凑了三四十英镑送给他。隔了三天,这些留学生到孙中山住的地方来看他,按了很久的门铃,却听不到里面的回答。原来孙中山先生正在屋里专心读书,门铃的声音没听见。

即使生活再困苦,中山先生还是用他仅有的一些钱来买书。有卢梭的“民约论”,富兰克林的“自传”,拜伦的“诗选”,还有许多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书籍。

有一个留学生有点沉不住气问道:“孙先生,上次送给你的英镑差不多都花在买书上了吧?”

孙中山先生微笑着说:“应该谢谢你们,你们赠送的金钱,我还留着一部分。”

孙中山先生惟恐大家不放心,就进一步解释:“不要紧,生活苦一点没有什么,两个小面包,也可以当一顿饭。”

在座的有些人对孙中山先生这样做法有些奇怪。孙中山好像懂得了他们的意思,便笑了笑,风趣地说:“我这个人的确有些奇怪,一两顿饭吃不吃倒不在乎,可是,不看书就受不了啦。”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压力,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被压缩得很小。但时间是挤出来的,每天只拿出10分钟的时间读书,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每天坚持做下去,你将会受益无穷。

智慧感言: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好的书也象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