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6月28日是个星期天,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阳光明媚,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携妻索菲亚来这里作特别访问。他此行的目的是想使妻子得到她在维也纳得不到的皇室荣誉。
然而他忘记了,这块土地是奥匈帝国在1908年吞并的;这里的人民对他充满了仇恨,刺杀他的阴谋正在酝酿。当枪弹打穿斐迪南的脖颈和他妻子腹部时,随着两股鲜血的喷出,一场把全世界都卷入其中的战争也,即将开始??
斐迪南大公所看的,其实只是一次军事演习。演习在波斯尼亚举行,并以邻近的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塞尔维亚的一个秘密组织因此派出了多名杀手,埋伏在萨拉热窝市内,准备行刺。
清晨,“青年波斯尼亚”组织便在奥皇太子所要经过的大街上布置了7名刺客。上午10时左右,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部队后,乘坐敞篷汽车,傲然自得地进入萨拉热窝城。
一长列皇室汽车缓缓驶过人群拥挤的街道,只有稀疏的宪兵和警察布置在道路两旁警戒。斐迪南坐在第二辆车上,索菲亚坐在他的右边。波斯尼亚军政府长官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军坐在左边的位置上,司机旁边是侍从官哈拉希伯爵。
当车队经过市中心米利亚茨卡河上的楚穆尔亚桥,驶进阿佩尔码头时,埋伏在这里的第一个暗杀者没能动手,因为一个警察走过来站在他面前。相距不远的另一个暗杀者察布里诺维奇突然从人群中冲出来,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车掷出一枚炸弹,但被车篷弹到地上,在第三辆车前爆炸,碎片击伤了波蒂奥克雷将军的副手和索菲亚的女侍。
斐迪南故作镇静地走下车,察看了现场,对被警卫捉住的察布里诺维奇瞄了一眼,然后登车挥手说:
“先生们,这个人发疯了,我们还是按原计划进行吧。”
车队迅速驶进市政厅,斐迪南夫妇参加了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然后略作休息,驱车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
斐迪南太大意了。死神在等着他。
本来是去医院,但司机偏偏走错了方向,正好撞上了在街口拐角处守候的普林西普。刺杀的机会来了!普林西普拔出手枪,刚要举枪射击,离他不远处的警察发现了,一个箭步冲上来想抓住他的手臂。真是太巧了,立功的机会来了!
《纽约时报》对此次刺杀事件的报道:
“就在这一瞬间,刚好赶到这里的一位名叫米哈伊洛·普萨拉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挥手犹如一道闪电,朝警察颈部猛击一拳,警察冷不防一个趔趄。
这时,普林西普的枪声响了,奥皇储夫妇一命呜呼。顿时,四下里一片混乱,米哈伊洛趁机飞快地逃离了现场,而普林西普当场被捕,日后死在狱中。
其实,巴尔干问题的起源,要追溯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灭亡东罗马帝国,并陆续征服巴尔干信仰基督教的斯拉夫诸民族,对他们的奴役持续了数百年。
十九世纪后,巴尔干各民族纷纷试图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摆脱民族和宗教的双重压迫。1821年的希腊独立战争,打响了反抗土耳其人统治的第一枪,在英、法、俄的支持下,希腊人民历时八年苦战,取得民族独立,也让巴尔干其他民族深受鼓舞和响应,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崩溃瓦解。1830年,希腊最终取得独立。
克里米亚战争后,北极熊俄国在巴尔干地区掀起泛斯达夫主义浪潮,历时数十年之功,俄国人被巴尔干民族视为救星。
同时,法国基于对德国复仇的强力欲望,迅速和俄国拉近关系,结成反德联盟,导致了“铁血首相”俾斯麦,苦心孤诣建立的德奥俄三皇同盟,宣告破产。
1908年,奥匈帝国宣布将统治了三十年的波黑地区正式并入帝国版图,也激起了塞尔维亚人的举国公愤,俄国一度要支持塞尔维亚开战,但因此之前日俄战争的失败,元气未复,在德国人的最后通牒下被迫让步。
从此,德国人支持的奥匈,俄国人支持的塞尔维亚,没有了缓冲区而直接接壤的两国,令巴尔干地区成为一触即发的大号火药桶。
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在俄国支持下,巴尔干各国打垮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瓜分了所剩的绝大部分欧洲领土。然而,为了防止塞尔维亚趁火打劫,在奥匈帝国的坚持下,阿尔巴尼亚地区独立为新国家,而不是和塞尔维亚合并。这更雪上加霜地加剧了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的刻骨仇恨。
因此,当斐迪南大公视察萨拉热窝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视为公然挑衅。于是,暗杀模式开启??
而当奥匈帝国发出最后通牒,欲藉此案件迫使塞尔维亚屈服时,被俄国和法国这两大列强支持的塞尔维亚人断然拒绝。
所以,斐迪南遇刺仅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而战争的准备其实早已在进行中。
山雨欲来风满楼,各国资产阶级宣传机构也大肆活动,散布沙文主义情绪。资产阶级御用学者竭力为战争辩护,宣传战争可以解决人口“过剩”问题,挽救工商业危机,甚至宣称战争能对人类起“优生”的作用。德国骑兵将领柏第公然叫嚣:
“战争是万事之父……战争不仅是一种生物规律,也是一种首先规律,因而是文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
在各种矛盾的激烈碰撞下,罪恶的战争终于在巴尔干酿成。巴尔干半岛成了名符其实的“火药桶”。
最终,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遇刺事件被推动战争的两大军事集团所利用。奥匈的****者大肆叫嚷:
“拔出宝剑,对准塞尔维亚。彻底摧毁奥匈称霸巴尔干的障碍!”
维也纳的一家报纸也写道:“六年来我们一直等待着一切严重的紧张局势最后爆发……我们要战争,因为这是我们人心的信念。我们的理想只有通过一次战争,用激进的突然方式才能实现:这是一个强盛的奥匈帝国。”
事件发生的次日,奥匈总参谋长赫特岑多夫和外交大臣贝希多尔德都认为:
“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机到了,要求立即进行军事动员,对塞尔维亚宣战。但他们也担心俄国的干预,于是就请求德皇威廉帮忙。
德国早对战争期盼已久,认为1914年进行战争有利。1914年有两件事促使德国力求速战。一是6月间德国完成了基尔运河的加宽工程,使新造的“无畏舰”能从北海通过运河直接驶入波罗的海,加速军队调动的灵活性;二是4月份英国开始同俄国进行海军谈判,小毛奇获知此事后,大为不安。6月1日,小毛奇对曾出使英国多年的埃克哈德施泰因说:
“我们已准备就绪,在我们是愈快愈好。”
德国深知,如果战争拖至1917年发生,那时俄法两国完成新的扩军计划,实力对比会起变化。德国外交大臣亚哥夫在1914年7月写给驻英大使的信中说:
“1914年,俄国基本上尚未做好战争准备。法英两国也不愿意1914年打仗。根据推测,再过几年,俄国就有战斗力了。到那时,它用自己士兵的数量就能压倒我们;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和战略铁路都将建成,然而我们的集团的力量却将日渐衰弱下去。”
德国人预感到俄国的力量将日益增强,而现时貌似强大的奥匈帝国将日趋衰落,因此,他们希望在实力对比有利的情况下发动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