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中经汉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隋朝的李密、窦建德,唐朝的王仙芝、黄巢,宋朝的宋江、方腊,元朝的朱元璋,明朝的李自成,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
《******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625页。
方腊(?—1121),历史上实有其人,北宋末年浙江农民起义领袖。睦州青溪(浙江淳安)人。北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聚众起义,攻占杭州、歙州等七州四十八县。翌年春失败,八月被害,壮烈牺牲。
《水浒传》以十回的篇幅写了他的故事。小说里说他原是歙州山中樵夫,因去溪边净手,水中照见自己戴平天冠,身穿衮龙袍,便对人宣传自己有天子福分。宋徽宗为修建万岁山在吴中征取花石纲,百姓大怨,他乘机造反,一呼百应,先后占据歙州、润州等八州二十五县(与史实数字略有出入),声势浩大,改建年号,自霸称尊,于清溪县帮源洞起造宫殿,设置文武官吏,江南震动。朝廷派张招讨、刘都督及平王庆得胜的宋江征剿。他较田虎、王庆包括宋江,反抗更坚决,更富政治头脑,更有抱负。他统率的所有将士,除一个降官金节外,都万众一心,英勇厮杀,使宋江队伍“十去其八”,损失惨重。他也有失误,误中奸计,睦州、清溪先后失守,帮源洞亦不保。他被鲁智深捉住,押送东京凌迟处死。方腊不屈而死,甚为壮烈。
《水浒传》为彰显宋江被招安后的功劳,拿方腊义军被剿灭作为陪衬。可作者无法改变方腊义军拼死抵抗宁败不屈的历史事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方腊最低也是个失败的英雄。******读《水浒传》论小说人物,于历史上的方腊肯定其起义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于小说中的方腊则惋惜其在两支农民军的自相残杀中的惨重失败。
方腊领导的农民战争
方腊起义,历史上实有其事。此点不容置疑,也从来没有人怀疑。这与对待宋江起义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后者常常有人怀疑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真有其事。
******对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的真实性持肯定态度。1939年12月,******在修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中国社会》时写道:
“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从秦朝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起,中经汉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隋朝的李密、窦建德,唐朝的王仙芝、黄巢,宋朝的宋江、方腊,元朝的朱元璋,明朝的李自成,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625页)
宋朝的农民起义有若干起,******单单点了宋江起义与方腊起义,可见其代表性,也可见《水浒传》描写这两次起义在读者心里的巨大久远影响。
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于公元1120年。(宋徽宗宣和二年)宋徽宗、蔡京集团是一伙极端腐朽反动的大地主大官僚。他们大肆搜刮民财,尽情侈糜挥霍,放纵大地主们任意兼并土地。众多的农民倾家荡产,农业生产急剧衰落,广大农村呈现出一片荒芜凄凉的景象。宋王朝的政治、经济危机日益加深,农民起义的条件已经成熟。
北宋末年,两浙一带是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地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这里发生不是偶然的。东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封建统治者对这一地区的剥削掠夺也更加残酷。据记载,宋朝廷的军食、布帛、茶盐、金铜铅银以至羽毛胶漆,“尽出(东南)九道”。两浙是宋代著名的产茶区之一,但自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到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7年),朝廷征收的茶税就由三万缗增加到四百余万缗。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苏、杭设置所谓造作局,为宋朝皇室制造牙角金玉竹藤织绣等等奢侈品,每天役使的工匠就有几千名。崇宁四年,又设立苏杭应奉局,由大商人大官僚朱!管领,到处搜罗各种奇花异石,运往京都开封,供以宋徽宗为首的统治集团玩乐。一般平民家中有一石一木被看中,就带领兵丁抢走,抢时还推墙拆屋,敲诈勒索,不少人家被逼出卖儿女,流离失所。抢占的花石树木又用大量船只运送,称作“花石纲”,押运的官吏倚仗权势,横行不法,到处毁桥梁,凿城郭。东南一带的人民,一听到花石纲,个个切齿痛恨。广大群众深刻的阶级仇恨,使得农民革命的燎原烈火一触即发。
方腊家所处的睦州地方,盛产漆楮松杉,商贸发达,人民比较富裕。方腊家就有一座漆园,全家赖此为生。朝廷在苏州、杭州设造作局和应奉局,集中工匠制造各种工艺品,供应宫廷,所需一切物料皆取自于民。方腊漆园屡受造作局酷取,怨怒而不敢发。不久,朱!的“花石纲”也害及睦州,百姓不堪凌虐。方腊利用这一时机,发动起义。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月,方腊杀牛买酒,聚集一伙敢作敢为的年轻人在漆园誓师。据南宋人方勺在《青溪寇轨》中记载:
会饮酒数行,腊起曰:“天下国家本同一理。今有子弟耕织,终岁劳苦,少有粟帛,父兄悉取而靡荡之。稍不如意,则鞭笞酷虐,至死弗恤。于汝甘乎?”
皆曰:“不能!”
腊曰:“靡荡之余,又举而奉之仇雠。仇雠赖我之资,益以富实,反见侵侮,则使子弟应之。子弟力弗能支,则谴责无所不至,然岁奉仇雠之物,初不以侵侮废也,于汝甘乎?”
皆曰:“安有此理!”
腊涕泣曰:“今赋役繁重,官吏侵渔,农桑不足以供应。吾侪所赖为命者漆楮竹木耳,又悉科取,无锱铢遗。夫天生蒸民,树之宰牧,本以养民也,乃暴虐如是,天人之心能无愠乎?且声色狗马、土木祷祠、甲兵花石靡废之外,岁赂西、北二虏银绢以百万计,皆吾东南赤子膏血也。二虏得此,益轻中国,岁岁侵扰不已,朝廷奉之不敢废,宰相发为安边之长策也。独吾民终岁勤劳,妻子冻馁,求一日饱食不可得!诸群以为何如?”
皆愤愤曰:“惟命!”
腊曰:“三十年来,元老旧臣贬死殆尽,当轴者皆龌龊邪佞之徒,但知以声色土木淫蛊上心耳!朝廷大政事,一切弗恤也。在外监司、牧守,皆贪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之久矣,近岁花石之扰,尤所弗堪。诸君若能仗义而起,四方必闻风响应,旬日之间,万众可集。守臣闻之,固将招徕商议,未便申奏,我以计麻之,延滞一两月,江南列郡可一鼓下也。朝廷得报,亦未能决策发兵,计其迁集议,亦须月余;调习兵食,非半年不可,是我起兵已首尾期月矣,此时当已大定,无足虑也。况西、北二虏岁币百万,朝廷军国经费千万,多出东南。我既据有江表,必将酷取于中原;中原不堪,必生内变;二虏闻之,亦将乘机而入。腹背受敌,虽有伊吕,不能为之谋也!十年之间,终当混一矣!不然,徒死于贪吏耳?诸君其筹之。”
皆曰:“善!”
遂部署其众千余人,以诛朱"为名,众十万。遂连陷郡县数十,众殆百万。四方大震。
在中国农民运动史上,这是一篇不可多得遗响千古的演说词。
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经济剥削的残酷,民众生活的艰难:“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今赋役繁重,官吏侵渔,农桑不足以供应……吾民终岁勤劳,妻子冻馁,求一日饱食不可得!”
它谴责了北宋政府暴虐无道,贪鄙成风。统治者对民众“稍不如意,则鞭笞酷虐”。各级官僚“皆龌龊邪佞之徒,但知以声色土木淫蛊上心耳!”“在外监司、牧守,皆贪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
它指斥朝廷对外软弱无能,只知纳币求和,加重人民负担。北宋对汹汹而来的辽国和金国,每年贡奉“银绢百万”,换来的却是敌国“赖我之资,益以富实,反见侵侮”!
它正确地预见到东南民众对起义必然风起云从,“诸君若能仗义而起,四方必闻风响应,旬日之间,万众可集”。
它估计到腐朽的朝廷官僚机构反应迟钝,必然贻误军机。“守臣”麻木,不能上报;朝廷迟疑,缓于发兵;江南富庶之地起义兵,断了北宋军国外交费用的来源,转而酷取中原之资,“必生内变”;辽国和金国则将从北面“乘机而入”,使北宋王朝“腹背受敌”。
它在客观分析敌我态势的情况下确定了义军的战略计划:运用计谋麻痹地方“守臣”,“延滞一两月,江南列群可一鼓而下”;等到朝廷缓慢发兵,“非半年不可”,那时义军已经占据了东南半壁江山,“当已大定”;加上中原内变,外敌入侵,北宋就是出现像伊尹、姜太公那样的能臣,也毫无办法,“不能为之谋”了。
它确定了起义军近期和长远战略目标,那就是首先“据江表”,占领江南各郡为根据地,利用长江天险巩固发展自己,划江而守,渐图进取,而后“十年之间,终当混一”,取得全国政权。
方腊激昂慷慨的讲演,成为号召群众奋起造反的战斗号令,一场大规模的农民革命战争爆发了。“苦于剥削久矣”的东南广大贫苦农民,纷纷响应方腊的号召,树起方腊的旗帜。尤其是浙江的大部分地区,到处都“结集徒众”攻打县城。兰溪人朱言、吴邦,剡县仇道人,仙居吕师囊,方岩山陈十四,苏州石生,归安陆行儿等,纷起响应。在方腊的领导下,农民组成了自己的军队,建立政权。设置军政机构,任命官吏将帅,以巾饰来区别职位大小,自红巾而上,共分为六等。凡擒获宋朝官吏,根据他们贪鄙害民的程度,施以刑罚。农民军所到之处,严厉惩处了为非作歹的官僚、地主,杀死一些作恶多端的“士人”,人心为之大快。革命风暴极大地扫荡了北宋末年污浊黑暗的旧世界。方腊自称“圣公”,立年号永乐。农民军在极端缺乏武器的情况下奋起战斗,十一月下旬,一举歼灭前来镇压的五千宋军,斩宋两浙都监蔡遵、颜坦,又攻下了青溪县。青溪县令陈光逃遁。十二月中旬,攻占歙州,斩宋将郭师中。婺源等县的宋朝官员都惊慌逃跑。农民军遂向杭州进军,所向无敌,锐不可当。宋知杭州的守臣赵霆闻讯,也连忙逃跑,其他一些官吏被农民军杀死。就在这年年底,农民军占领了杭州,取得了重大胜利。
果然如方腊所预料的那样,地方“守臣”听到方腊起义的消息,怕朝廷怪罪,“未便申奏”。地方给中央的报警,起初都被权臣王黼隐瞒下来,不告诉宋徽宗。后来,方腊势力越来越大,权臣瞒不住了。当时宋王朝正准备与金联合灭辽,于是就把准备北征的精锐部队南调镇压方腊。宋朝出动了大批的军队,他们集中京师的禁军以及驻守在西北一带的骑兵,向农民进犯。宣和二年十二月,命枢密使童贯为江、浙、淮南宣抚使,统兵十五万南下镇压。宋徽宗允许童贯全权处理东南事务,对他说:“如有紧急情况,你可以代我御笔发圣旨行事。”童贯到了江浙,发现人民困于花石纲。有人告诉他,方腊起义所以平定不了,就是因为花石纲的关系。童贯便命幕僚董耘作皇帝手诏,检讨自己的过失,罢撤应奉局,停办花石纲,并罢了朱!父子的职。江浙人民满意了,方腊在政治上被孤立起来。政府采用剿抚两手,在用兵的同时又下诏招抚方腊,大赦天下。方腊义军没有接受招安,而是以更激烈的战斗来回答政府。农民军对宋军展开了英勇的搏斗,又取得了不少胜利。但是,农民军终于在缺乏武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遭到了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