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盖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
《建国以来******文稿》第1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457页。
梁山义军经历了三任领袖。晁盖智取生辰纲后,七星小聚义,投奔梁山入伙,林冲火并王伦,推举晁盖为头领,于是晁盖成为山寨之主。
《水浒传》作者(包括后来的修改评点者)安排梁山好汉的命运,尽管各自生活道路不同,造反起义的经历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共一百零八将,汇集到梁山上以后,在征方腊之前,没有一个阵亡病故的;惟独晁盖是个例外,虽然他是梁山义军的头领,但他不在一百零八将之内,小说第六十回,晁盖第一次亲自率领众好汉攻打曾头市,就中箭身亡。
******解读《水浒传》,虽然没有专门论过晁盖,但在1975年8月14日关于《水浒传》的著名谈话中,关注到晁盖被“淘汰出局”问题。
《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盖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关于〈水浒〉的评论》,《建国以来******文稿》第13卷,第457页)
从晁盖这个文学人物形象历史命运的角度,来理解******的这段评论,是耐人寻味的:
其一,******指出了《水浒传》作者“屏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这个事实。
其二,在义军领袖中间,晁盖与宋江是有很大区别的,甚至是根本对立的:晁盖的政治主张是“聚义”,宋江的政治主张是“忠义”;晁盖的政治主张被宋江“修正”了。
其三,上述两点,都是服从或服务于“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政治倾向的,换句话说,都是为宋江的投降扫除障碍和张本的。
在《水浒传》成书之前,晁盖原本是在天罡地煞之内的。南宋龚圣与作《宋江三十六人赞》,于晁盖写道:“铁天王晁盖:毗沙天人,证紫金躯,顽铁铸汝,亦出洪炉。”位列第三十四。成书宋元间的《大宋宣和遗事》,已搭起了水浒故事的框架,其中“智取生辰纲”故事也有了规模,“为头的是郓城县石碣村住,姓晁名盖,人号称他做铁天王;带领着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阮通、阮小七、燕青等”人劫了生辰纲。宋江在九天玄女庙看到的“天书”上列着“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的姓名,其中晁盖位列第三十六,依然是“铁天王晁盖”。
那么,《水浒传》为什么“屏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呢?古往今来的学者对此主要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可谓“盖住”说。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道:“盗魁是宋江了,却偏不许他便出头,另又幻了一晁盖盖在上。”把晁盖这个重要人物的出现,仅仅理解为施耐庵的一种曲折笔法,未免有些勉强,不能解开读者心中的疑团。
第二种意见可谓“影射”说。意思是晁盖的身份和结局可能影射宋钦宗或钟相。晁盖的绰号叫“托塔天王”,然而在书中常常省去“托塔”二字,称他为“晁天王”。天王是佛教的名词,是欲界六天之最下天。但《水浒传》中却完全没有采用“天王”这个词的佛教含义,而是把“天王”作为“皇帝”的代名词。宋江在菊花会上填的《满江红》词中说“望天王降诏”,其中“天王”就是皇帝。因此证明,作者是用晁盖这个阵亡早死的梁山头领来影射宋朝的亡国之君———宋钦宗。宋钦宗是金人胁迫宋高宗的一个棋子,当时谈和的条件表面上是金人归还韦太后,而实质上却是决不能归还钦宗,也不立他为帝,以免高宗恼火。钦宗二十多岁登基被俘,在金国过了三十多年。尽管南宋军民一直企盼他的归来,但他还是死在了异国。他的死在《大宋宣和遗事》中有一段记载,说他是被金人射中坠马的,坠马后又被马蹄践踏,死的情形非常悲惨。《水浒传》中晁盖也是中箭坠马的,他牺牲在攻打曾头市的战斗中,而这个曾头市恰恰是金人的聚居地!当时宋、金两国相距遥远,中间还隔着一个辽阔的辽国,金国人不大可能千里迢迢地携家迁居中原。可是《水浒传》中在山东、河北一带,却出现了一个金人聚居的村落,显然这并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他良苦用心之所在。持此说法的人还解释道:“曾”是“女真”的“真”的谐音,“曾家五虎”则是完颜阿骨打众多儿子中蹂躏中原最为嚣张的五个!“曾头市”既然是金国化身,早逝的晁天王就更有可能是影射北宋的亡国之君———宋钦宗了。
这种说法貌似有理,实也让人难以接受。
早在《宋江三十六人赞》和《大宋宣和遗事》里,晁盖就称“天王”,所以说“天王”指代皇帝似乎不是《水浒传》作者的发明了。此是其一。
《水浒传》别的人物别的故事,作者不搞影射,惟独晁盖的厄运“影射”宋钦宗,此是孤证,不足为凭。此是其二。
又有人考证说,晁盖的经历很像南宋初年洞庭湖农民起义的领袖钟相:他们都是一次大规模起义的倡导者和领袖,又都在事业方兴未艾时不幸身死,遗留下的基业又都在继任者手中发扬光大,因此写晁盖之死是影射钟相的。其实,这恰好证明钟相与晁盖被“屏”没有关系,因为这样“影射”毫无意义。再者说,一会儿说影射宋钦宗,一会儿说影射钟相,那么说晁盖的经历与二者都很像,但是谁能说当了三十多年俘虏的宋钦宗与短期领导了农民起义的钟相怎么能有一个共同点———都像晁盖呢?这种考证方法其实与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派差不多,非要把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坐实不可,这就难免结论荒谬。此为其三。
第三种意见可谓“表达主题需要”说。这种意见认为《水浒传》思想主题在于宣传封建的“忠义”学说,宋江是个忠臣孝子的形象,无论在野在朝,为盗为官,他都心怀朝廷,忠于皇上。他未上梁山之前,就告诫别的起义的江湖弟兄等待时机招安;上了梁山之后更是念念不忘招安。纵然奸臣陷害他,也是“宁肯朝廷负我,我决不负朝廷”。晁盖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只是宋江忠义行为的陪衬,是个过渡性人物。“智取生辰纲”只能让他当头领,如果是宋江,后面的情节就不好展开。宋江上梁山后,就要安排晁盖“淘汰出局”,这样好让宋江“把寨为头”,去完成他的“忠义”使命。
应该说,这第三种意见是较为符合百回、百二十回《水浒传》的实际描写的。小说第七十一回,梁山英雄排座次,有篇言语,“单道梁山泊的好处”,其结尾处写道:“在晁盖恐托胆称王,归天及早;惟宋江肯呼群保义,把寨为头。休言啸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庙。”这是关于晁盖和宋江命运、关于小说思想倾向的点睛之笔。它明白无误的揭出谜底:安排“托胆称王”的晁盖及早归天,好让“呼群保义”的宋江把寨为头,以便实现“瞻依廊庙”(归顺朝廷)的愿望。
宋江刚刚“把寨为头”,就把“晁盖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了。这说的是小说第六十回的情节:晁盖不幸于曾头市中箭身亡,吴用劝宋江“权且尊临”第一把交椅,当梁山的大头领,宋江在谦让一番后,“权居主位”:
宋江焚香已罢,权居主位,坐了第一把椅子。上首军师吴用,下首公孙胜。左一带林冲为头,右一带呼延灼居长。众人参拜了,两边坐下。宋江乃言道:“小可今日权居此位,全赖众兄弟扶助,同心合意,同气相从,共为股肱,一同替天行道。如今山寨人马数多,非比往日,可请众兄弟分做六寨驻扎。聚义厅今改为忠义堂。前后左右立四个旱寨。后山两个小寨。前山三座关隘。山下一个水寨。两滩两个小寨。今日各请弟兄分投去管。”
宋江这个“就职(其实此时还是代职)演说”讲了三点:第一点是套话,无非是感激“众兄弟扶助”,以示哥们儿不忘本也;第三点是兵力部署,无非是三关九寨分兵把口;第二点则十分引人注目———把王伦首创、晁盖沿用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了!厅和堂没有多大区别,“聚”和“忠”则大不相同,所以******把这看成是宋江搞投降、搞修正主义的第一个证据。
无疑,******是敏锐的,他看出了这件事是宋江与晁盖政治主张分歧的明显标志,是关乎《水浒传》政治倾向的大关节。
“义”字是梁山好汉的重要信条,也是一个内涵丰富复杂的概念,它含有伸张正义、团结合作的成分,但也有不分是非讲哥们义气的内容。梁山好汉们的“七星聚义”、“白龙庙英雄小聚义”、“三山聚义”等的“聚义”,都具有联合起来反抗压迫的思想内涵。《水浒》中的豪杰好汉,绝大部分都结拜为义兄义弟,平时也皆以哥弟称呼,就是为了加强这种“义气”。他们结伙议事之处,自然也被称作“聚义厅”了。由此可见,“聚义厅”的“义”字不仅强调要伸张社会正义,甚至就是主张造反起义。显然,它与主张忠君报国的“忠”字完全无缘,与宋江的“忠义”思想大相径庭。宋江本不想上梁山,后来在江州误题反诗,不得已上了梁山。不过,宋江不想成为一个普通的占山为王的草寇。相反,他要用他的思想观念改造梁山。他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努力把梁山上的草莽英雄们改造成一支专门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义师,又将争取招安当作他自己和梁山这伙人的根本出路,为此他利用一切机会向梁山众头领灌输忠君报国、青史留名的思想,灌输皇帝圣明、奸臣误国的思想。这样,传统的“聚义厅”这一名称的含义已不能适应宋江替天行道、争取招安的需要,必须加以改变。宋江一当权,“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也就势所必然了。“聚义”和“忠义”虽然一字之差,却代表了两种大不相同的思想理念。“聚义”改为“忠义”,不仅标志着宋江的思想在山寨中占了上风,也标志着晁盖所坚持的“聚义”主张被抛弃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宋江“修正”了晁盖主义,未尝不可。
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关于“屏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的评论,曾经被“******”所利用,借此打击打倒别的中央领导,那又是另外一回事。我们将在后文中详论,此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