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的挑战性格和造反精神在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的建国后,并未因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而是注入了新的内容。大搞群众运动,大会战,急于求成,赶超战略,片面强调理想与精神的作用,对发展速度的不满足,对新秩序的不满意,继续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斗争哲学,结果导致了他本人晚年的也是中国的悲剧。
造反虽然是马克思主义的道理,无条件无限制的运用也会产生错误。真理再往前走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如果出了赫鲁晓夫,我们搞的小三线就好造反。”******讲“造反”,讲到现实中来了。1965年时的“赫鲁晓夫”这个概念是个政治词汇,“现代修正主义”之谓也。那时全国搞“大三线”、“小三线”战备建设工程,“大三线”是国家级的,“小三线”是省市区级的。要小三线造反,显然是造“中央出了修正主义”的反。******后来不仅讲过类似的话,而且还发动了“造修正主义的反”,揪“中国赫鲁晓夫”的“**********”。实践已经证明,这个反是造错了,搞成了“十年内乱”。前面讲过,造反是有前提的,宋江也罢,共产党人也罢,中国人也罢,如果不是“黑暗势力的统治”,如果不是“极端贫困”,如果不是反对****独裁统治,如果不是争取平等、自由和民主,那么,这种“造反”就是真的“无理”了,而且无利了。
当然,******主张造“赫鲁晓夫”的反,在国际上又含有反对大国沙文主义,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的内容,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尊严和不屈性格,体现了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的勇气与自豪,这个反就造得有理!确有宋江等人“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气概和精神。这点不能埋没。
省委的指示本该是“及时雨”
1928年4月,****湖南省委经敌人多次破坏后此时工作渐趋正常。5月,省委机关由湘潭迁到安源,安源到宁冈只有四五天路程,同井冈山的联系便更加密切起来。省委曾先后派湘东特委委员袁德生、醴陵********杜修经等为巡视员,多次来到井冈山。
湖南省委对井冈山发出的指示,最初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他们在5月间给******、朱德等的信中,强调目前应该积极的是更加深入湘赣边界的斗争,造成群众割据,“应以宁冈做军事大本营”。这些主张,******表示同意。他在6月16日以边界特委名义给湘、赣两省委转****中央的信中,再次申诉坚持以宁冈为大本营的湘赣边界武装割据的三条理由:“A.此间系罗霄山脉中段,地势极好,易守难攻。B.党在此间是由无组织进为有组织,民众比较有基础(赤卫队、赤色游击队组织),弃之可惜。C.湘南、赣南只能影响一省并只及于上游,此间可影响两省并能及于下游。”
但湖南省委在6月19日的信中却提出:“以后(红)四军需集中力量向湘南发展,与湘南工农暴动相一致,进而造成湘南割据,实现中央所指示的割据赣边及湘粤大道计划。”同月26日,又致信边界特委:“省委决定(红)四军攻永新敌军后,立即向湘南发展,留袁文才同志一营守山”,“泽东同志需随军出发,省委派杨开明同志为特委书记”。并致信******军委:“希望毫不犹豫的立即执行。”规定成立******前敌委员会,指挥******和湘南党务及群众工作,以******为书记;派杜修经为省委巡视员,帮助前委工作。
湖南省委这个指示,使******十分为难。3月间,他已有过奉湘南特委之命进军湘南而使井冈山根据地遭受损失的惨痛教训。现在,统治阶级正处在暂时稳定时期,湖南的国民党兵力又比江西强得多,向湘南进军显然十分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对上级的指示“不从则迹近违抗,从则明知失败,真是不好处”。但他这时已对事情看得很清楚了,决心力持异议。
6月30日,******在永新县城主持召开****湘赣边界特委、******军委和永新县委联席会议进行讨论,杜修经、袁德生也参加了。******没有立即表示意见。他要看看在座的军委成员、特委成员和永新县委成员怎样表态,听听省委来人的意见。但大家都不说话,会议一直沉默着。******不愿再这样沉默下去了。他开始发言:
“杜同志带来了省委的指示,本该是‘及时雨’,可今年雨水够多了,再来该发洪水了。”他说,“因此,省委这个指示,我们无法执行!”(董保存:《在历史的漩涡中》,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214—215页)
会议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决定(红)四军仍应坚持在湘赣边界各县作深入群众工作,建设巩固的根据地。有此根据地,再向湘赣推进,则红军所到之处其割据方巩固,不易为敌人消灭”。
会后,******在7月4日代表****湘赣边界特委、******军委给湖南省委写了报告,陈述做出这个决定的六条理由:
一、******正根据中央和湖南省委批准的计划,建设以宁冈为大本营的根据地,洗刷“近于流寇”的“遗毒”,永新、宁冈二县群众已普遍起来,不宜轻率变动。
二、“湘省敌人非常强硬,实厚力强,不似赣敌易攻”。“故为避免硬战计,此时不宜向湘省冲击,反转更深入了敌人的重围,恐招全军覆灭之祸。”
三、“宁冈能成为军事大本营者,即在山势既大且险,路通两省,胜固可以守,败亦可以跑”,“实在可以与敌人作长期的斗争,若此刻轻易脱离宁冈,‘虎落平阳被犬欺’,四军非常危险”。
四、过去全国暴动,各地曾蓬勃一时,一旦敌人反攻,则如水洗河,一败涂地。这都是因为“不求基础巩固,只求声势浩大”的缘故。因此,我们全力在永新、宁冈工作,建设罗霄山脉中段的政权,求得巩固的基础,这“决非保守观念”。
五、湘南各县经济破产,土豪打尽。四军此刻到湘南去,经济困难决不可能解决。
六、“伤兵增到五百,欲冲往湘南去,则军心瓦解,不去又不可能,此亦最大困难问题之一”。
这六条不能冒进湘南的理由,总结了以往全国暴动的经验教训,对情况分析得实实在在,道理讲得透彻。他最后写道:“上项意见,请省委重新讨论,根据目前情形,予以新的决定,是为至祷!”
7月中旬,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向井冈山发动第一次“会剿”,******分两路反击。湖南省委巡视员不顾永新联席会议的决议,一味坚持要执行省委的命令,乘红二十八、二十九团占领湖南酃县,******等远在江西永新的机会,附和红二十九团(成分主要是湘南宜章县的农民)不习惯过山上的艰苦生活,想回家乡的情绪,把大队拉向湘南,军委做工作也阻止不住。******在永新从陈毅信中得到这个消息,非常着急,立刻给陈毅等回信,派茶陵********江华带队,火速送去。这封信要求红军大部队按永新联席会议决议行事,断然停止去湘南的行动,因为“敌人太强大,去了必然失败”。干部会讨论了******的信,第二天往回走。但到了湘赣交界的沔渡时,第二十九团官兵硬是不过河,有的撂下枪,声言不回湘南就不干了。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十八团也被迫跟着南下。
******这两个团到湘南后,攻打郴州先胜后败,第二十九团士兵便不听指挥,自行散回家乡。一个原来有相当战斗力的团只余下约二百人,编入第二十八团。这件事说明,要把农民武装改造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这个团溃散后,第二十八团撤到桂东。
******在永新领导军民以游击战术,牵制国民党军队十一个团近一个月。8月中旬,他又抵制了****湖南省委代表送来的要求******向湘东发展的《补充指示》。接着,得知******大队在湘南失败,他立刻决定以第三十一团第一营和第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自己率领第三十一团第三营到湘南迎回第二十八团。
国民党军队乘******主力远离的机会发动猛攻,侵占边界各县城和平原地区,焚烧房屋,屠杀人民,湘赣边界遭受严重摧残。杨克敏在不久后写的一个综合报告中说:“这个时期要算是边界极倒霉的时期,割据的区域,只有井冈一块地方,宁冈也丧失了,山上是我们的势力,山下则为敌人的势力。土豪劣绅乘机报复,残杀焚烧,逼债收租,一时闹得乌烟瘴气。恰恰那时割禾了,我们分了田的地方,到此时农民要收获的时候,忽然失败了,分了的田都不能算数,真是无可奈何。当时有一句口号:‘农民分田,地主割谷’,真是太不值得。我们别的军事上政治上的失败都不算事,只有分了田而农民收不到谷,才是真正的大失败呢!”这次惨痛的教训,史称“八月失败”。
******率第三十一团第三营日夜兼程南下,于8月23日在湘南、桂东同大队会合。******见到军委书记陈毅时说:“打仗就如下棋,下错一着马上就得输,取得教训就行了。”第二十八团在受到挫折后,情绪低落,见到******率队来接十分高兴,有的人说这是“第二次会师”。在桂东县城举行前委扩大会议,决定******主力返回井冈山。
“及时雨”是宋江的绰号。
这个绰号早在元杂剧水浒戏中就出现了。杂剧《还牢末》楔子中,宋江一上场自我介绍说:“有我结义哥哥晁盖,知我平日度量宽洪,但有不得已的英雄好汉见了我,便助他些钱物,因此天下人都叫我做及时雨宋公明。”
在元杂剧中,宋江的“及时雨”还只是“助人钱物”的简单内容,到了《水浒传》里,它的内涵丰富多了,小说第十八回《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介绍: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为人仗义疏财……平生只好结识江湖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不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作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