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介绍说:“……(梁山)这支队伍,来自各个山头,但是统帅得好。”
薄一波:《******二三事》,《中国出了个******》,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第230页。
说起水浒英雄,人们一般好说“梁山一百单八将”,给人的印象是这一百单八位英雄好汉,都是梁山的“坐地户”,其实,他们多数原本不在梁山,而是来自天南地北的许多山头,是各个山头的“草头王”,最后汇集到梁山上来的。
这种现象,反映了革命队伍成长壮大的一条规律:那就是革命力量的初始阶段,总是分散在局部地区的,起义造反者在反动势力薄弱的地方,揭竿而起,点起星星之火,利用有利地势,占山为“王”,逐渐形成燎原之势,几个山头联合到一起,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像诸水汇成长江大河那样汹涌澎湃。
但是,这样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汇集而来的各个山头的人马,能否团结一致,能否拧成一股绳?******解读《水浒传》确实慧眼独具,他注意到梁山英雄们虽然来自各个山头,但克服山头主义大有成绩,据薄一波回忆:******在讲话和文章里,时常引用古典小说里的主要人物、事件和典故,并且常常把独到的见解介绍给别人:
******同志介绍说,《水浒》要当作一部政治书看。它描写的是北宋末年的社会情况。中央政府腐败,群众就一定会起来革命。当时农民聚义,群雄割据,占据了好多山头,如清风山、桃花山、二龙山等,最后汇集到梁山泊,建立了一支武装,抵抗官军。这支队伍,来自各个山头,但是统帅得好。
他从这里引申出我们领导革命也要从认识山头,承认山头,照顾山头到消灭山头,克服山头主义。(薄一波:《******二三事》,《中国出了个******》,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第229—230页)
这支队伍来自各个山头。确实,梁山一百单八将,梁山的十几万大军,都是从各个山头汇集而来:
清风山:距青州约百里,锦毛虎燕顺、矮脚虎王英、白面郎君郑天寿三位头领在此率众起义,建寨扎营(第三十五回)。
桃花山:按小说描写,当在山西南部。此山“生得凶怪,四面险峻……漫漫都是乱草”。打虎将李忠、小霸王周通在此占山为王(第五回)。
二龙山:在青州地界。山势雄壮险峻,中有一宝珠寺。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青面兽杨志曾在此起义(第十七回)。后来菜园子张青、母夜叉孙二娘到此入伙(第二十七回)。
少华山:在陕西华阴县境内,神机军师朱武、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扎下个山寨,在上面聚集着五七百个小喽罗,有百十匹好马”,占山为王(第二回)。
饮马川:在蓟州界内。“四周都是高山,中间一条驿路”。火眼狻猊邓飞、玉幡竿孟康、铁面孔目裴宣“聚集得三二百人”,在此聚义(第四十四回)。
芒砀山:在徐州沛县。混世魔王樊瑞、八臂哪吒项充、飞天大圣李衮“聚集着三千人马”,在此打家劫舍(第五十九回)。
枯树山:在寇州地面。“满山枯树,遍地芦芽”。丧门神鲍旭“有三二百匹好马”,“带领五七百小喽罗”,于此扯旗造反(第六十七回)。
黄门山:在黄州界内,“这座山生得形势怪恶”。摩天金翅欧鹏、神算子蒋敬、铁笛仙马麟、九尾龟陶宗旺在此聚众造反(第四十一回)。
登云山:在登州境内。出林龙邹渊、独角龙邹润“在登云山台峪里聚众打劫”,“有八九十人”,“二十来个心腹”(第四十九回)。
对影山:在从青州到梁山的路上。小温侯吕方、赛仁贵郭盛“占住这对影山,打家劫舍”(第三十五回)。
梁山泊:亦称梁山泺,在今山东梁山、郓城等县之间。梁山周围八百里水泊。梁山义军早期首领有白面书生王伦、旱地忽律朱贵、云里金刚宋万、摸着天杜迁,后来豹子头林冲入伙,智取生辰纲后托塔天王晁盖、入云龙公孙胜、智多星吴用及赤发鬼刘唐、白日鼠白胜和阮氏三雄都投奔梁山聚义,成为头领。
梁山义军虽然来自各个山头,但是“统帅得好”。笔者理解“统帅得好”,就是说他们没有搞山头主义和分散主义,大家团结一致拧成一股绳,众志成城抵抗进剿的官军,一起“替天行道”。
起初,梁山的第一任首领王伦心胸狭窄,搞小圈子,林冲来投奔,他采取关门政策,拒人千里之外。王伦被火并后,晁盖、宋江等梁山首领,像戴宗说的那样广揽人才,招贤纳士,一时好汉归之如流水。从七星聚义智取生辰纲到三山聚义打青州,从闹江州劫法场结伙上梁山到英雄大聚义好汉排座次,大半个北中国的各路义军,都汇集团聚到梁山泊这个义军大本营,英雄好汉多至108将。
细按梁山首领的统帅功夫,一不搞宗派朋党,一视同仁。虽然来自各个山头,却一律平等看待,视为兄弟手足;二不搞裙带关系,量才录用。帝子神孙与贩夫走卒,只要本事相似,能力相仿,都安排一样职务;三不搞以人划线,处事公道,未闻以私害公、因情废法之事,更未闻分帮结伙、内部摩擦、窝里残杀之事。
******讲梁山义军“统帅得好”,当然是为了革命的现实需要,这正如薄一波所体会到的******是从这里引申出领导革命也要认识山头,承认山头,照顾山头,到消灭山头的道理。而这个道理,对于中国革命来说,是非常现实非常重要的。
中国共产党人从延安整风到“七大”,就一直把克服山头主义作为党的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那时革命队伍、革命力量就分散在各个山头———各个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大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有十九个之多,如陕甘宁、晋绥、晋察冀、晋热辽、山东、河南、苏北、湘鄂赣、琼崖等等。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随着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的即将到来,随着迎接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任务的出现,为了强化革命队伍的集中统一,为了发挥革命队伍的整体力量,全党必须克服因条件和环境所形成的山头主义倾向。
1944年3月5日,******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关于路线学习、工作作风和时局问题的长篇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现在比较严重的是山头主义。其产生的原因是:(1)小资产阶级的广大;(2)长期被分割的农村革命根据地;(3)思想教育的缺乏。这种东西相当妨碍我们内部的合作,在党政军民关系上表现还很严重。……山头主义是目前党内最主要的具体的问题,历史上的问题已经不是主要的了。”(《******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95—96页)
1945年2月15日,******在****中央党校讲演,主要讲时局问题、山头主义问题、审查干部问题。关于山头主义,他说:这是一个事实上存在的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产物,中国革命特别情形(根据地被敌人分割)的产物。我们应当承认山头,承认的目的是要消灭山头,使山头溶化,全党变成一体。各个山头要检讨历史,这种检讨在指导上要正确,就是从团结出发,团结全党是第一;加以分析、批评,这是第二;然后再来一个团结。团结、批评、团结,这是我们的方法,这是辩证法。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什么叫公道?坚持真理这就是公道,修正错误这也是公道。(《******年谱》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580页)
1945年4月23日开幕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历史上极端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也特别重视解决山头主义问题。会议第二天,******向大会作“口头政治报告”,其中讲道:
“如果我们把态度改好了,每到一个地方,就和那里的人民打成一片,尊重那个地方的同志,提高共产主义的觉悟,就能缩小山头主义。我们要肃清山头主义,就要承认山头,照顾山头,这样才能缩小山头,消灭山头。所以我们要承认有山头,不承认也不行,承认以后要照顾各个部分,各个集团,各个历史不同的部分、不同的问题。如果他们的精神上被石头压着,有些石头还是我们自己的手放上去的,我们就要替他们解开。……使得这些同志精神愉快,得到解放,发扬积极性。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团结全党、团结全国人民走向胜利。为此目的,我们每到一处,不要当钦差大臣,要先看到人家的长处。大家都是新民主主义解放区的,都是共产党员,都是同志,不应该发生看不起的问题。内战时期我们曾在这个问题上吃了很大的亏。……我们鉴于历史上受了很大的痛苦,不自觉的盲目性实在要不得,要来一个自觉性,自觉地注意这一点。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尊重那个地方的人民,那个地方的军队,那个地方的政府,跟他们搞好关系。这是共产党员的义务。”(《******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345—346页)
一个月后(5月24日),“七大”进行第四个议程———选举**********。因为这关涉核心领导层的组织结构,因此******在“选举方针”的讲话中,关于山头主义问题讲得较多。他说:
“要不要照顾到各方面?这个问题,就是所谓照顾山头的问题。也有两种解决方法,一种是要照顾,一种是不要照顾。主席团认为还是要照顾才好。……在选举上,应不应该照顾山头?应不应该照顾到各方面?我看那个主张不应该照顾山头、不应该照顾各方面的意见,也是一个理想,但事实上行不通,事实上还是要照顾才好,照顾比不照顾更有利益。中国革命有许多山头,有许多部分,内战时期,有苏区有白区,在苏区之内又有这个部分那个部分,这就是中国革命的实际。离开了这个实际,中国革命就看不见了。内战之后是八年抗战,抗战时期也有山头,就是说有许多抗日根据地,白区也有很多块,北方有,南方也有。这种状况好不好?我说很好,这就是中国革命的实际,没有这些就没有中国革命。所以这是好事情,不是坏事情。坏的是山头主义、宗派主义,而不是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