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前后,国共两党合作,形成了大革命的时代潮流,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如火如荼,风云激荡,反对派把三十六名中央执委说成是“三十六天罡星”,有视其为凶神恶煞洪水猛兽之意,把他们等同于揭竿起义上梁山的叛逆强盗。这从反面恰恰证明“天罡星”们是革命的代表。在共产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重提20年前的往事,回顾党的这段历史,在于说明“我们党尝尽了艰难困苦,轰轰烈烈,英勇斗争。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文集》第3卷,第292页)在大革命时期,******本人也是不怕敌人反对,不怕流血牺牲而勇于战斗乐于苦斗的“天罡星”之一。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中央执委,因三十六之数而被反对派视为“三十六天罡星”,这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历史文化现象。
多数情况下,人们提到“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与政治生活有关。但也不完全如此。时间长久了,生活内容变迁了,人们已经慢慢忘掉了它们原来的实用意义,而转入到习惯性使用它们的方面。所以,当数字在三十左右时,就宁肯凑成三十六个;当数字在七十左右时,就索性凑成七十二个。
1960年3月20日,外出视察的******在专列上接见山东********舒同等,听取汇报时插话,其中说:
山东梁山泊曾出现36个天罡星,你们的33个过渡试点可以再加3个。你们控制得对(指过渡),广东没有控制,下面搞黑的,广东某县一个县都过渡了。现在准备好条件,将来就过得好,过得快,过渡不要人为,要顺乎自然。(顾龙生:《******经济年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3月第11版,第513页)
试点是一种认识方法,一种工作方法。从哲学上说,是通过个别认识一般,通过个体认识整体,通过特殊性认识普遍性。这种方法,也被形象地称之为“解剖麻雀”。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采取“过渡试点”的办法,一般说来是正确的。问题是为什么33个过渡试点还要“再加3个”以凑成36个之数?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山东省有梁山泊,而梁山泊的天罡星可是36个;一个是使用36这个数字已经成为习惯,索性凑成三十六之数。
对形成这两个原因起作用的,还是《水浒传》“天罡地煞”观念的深刻影响,还是长期积淀的文化心理的潜移默化。******这次提到梁山泊三十六天罡星,似乎漫不经心,似乎没有用意,33个过渡试点与36个天罡星也没有必然的联系,然而正是在这种不知不觉不动声色中,才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文化魅力甚至魔力的存在。
《水浒传》第一回有极神气的描写
《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宋仁宗嘉祐三年(公元1056年),瘟疫盛行,宋仁宗派殿前太尉洪信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上清宫,宣请张天师来京祈禳。洪信在龙虎山上清宫打开伏魔殿,放走了三十六员天罡、七十二座地煞。这就为日后宋江等一百单八好汉造反埋下了伏笔。
对龙虎山、天师道和张天师,对《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禳灾,洪太尉放魔的故事,******是十分熟悉的。1942年夏秋之间在延安,华君武、蔡若虹、张谔等三位画家奉约去见******。几位画家平时都是在大会上较远地见到******,现在坐在他身旁,不免有些拘束。但******很快就打破了这种拘束感,使人很自然地讲话。据华君武回忆:
我记得开始毛主席问到蔡若虹籍贯,知道是江西人时,毛主席就问蔡若虹,知道不知道江西有位大名鼎鼎的道教头头张天师,蔡若虹说不出张天师的来历,毛主席就讲了一段关于张天师的笑话,使得我们什么话都敢说了。(华君武:《1942年毛主席和我们的谈话》,《缅怀******(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44页)
如果说1942年******讲张天师的笑话,只是为了缓解客人的拘束感的话,那么1958年他讲洪太尉龙虎山放走妖魔的故事,则大有深意。1958年12月7日,******读卢弼《三国志集解》,为《张鲁传》写了一段批语,其中说:
这里所说的群众性医疗运动,有点像我们人民公社免费医疗的味道,不过那时是神道的,也好,那时只好用神道。道路上饭铺里吃饭不要钱,最有意思,开了我们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的先河。大约有一千六百年的时间了。贫农、下中农的生产、消费和人们的心情还是大体相同的,都是一穷二白。不同的是生产力于今进步许多了。解放以后,人们掌握了自己这块天地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但一穷二白古今是接近的。所以这个张鲁传值得一看。张鲁的祖父创教人张陵,一名张道陵,就是江西龙虎山反动透顶的那个张天师的祖宗,《水浒传》第一回描写了龙虎山的场面。三国时代的道教是遍于全国的,群众运动的。在北方有天公将军张角三兄弟最为广大的革命的群众运动,他们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苍天,汉朝统治阶级。黄天,农民阶级。于吉在东吴也有极大的群众运动,是那时道教的一派。张道陵张鲁是梁、益派。史称这派与北方派的路线基本相同……现在的人民公社运动,是有我国的历史来源的。(《建国以来******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627—628页)
过了三天,12月10日,******又为《张鲁传》另写批语,他这样写道:
我国从汉末到今一千多年,情况如天地悬隔。但是从某几点看起来,例如,贫农、下中农的一穷二白,还有某些相似。汉末北方的黄巾运动,规模极大,称为太平道。在南方,有于吉领导的群众运动,也是道教。在西方(以汉中为中心的陕南川北区域),有五斗米道与太平道“大都相似”,是一条路线的运动。又称,张鲁等,张陵(一称张道陵,其流风余裔经千年转化为江西龙虎山为地主阶级服务的极端反人民的张天师道。《水浒传》第一回“冯(洪)太尉误走妖魔”有极神气的描写,一看使人神旺,同志们看过了吧?),张修,张鲁祖孙三世行五斗三世,行五斗米道。行五斗米道,“民夷便乐”,可见大受群众欢迎。(《建国以来******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629页)
******两次为《张鲁传》写批语,旨在探讨“现在的人民公社运动,是有我国的历史来源的”,他从三国时代的五斗米道中看到了“不自觉的原始社会主义色彩”。他从张陵、张衡、张鲁的五斗米道,联想到江西龙虎山的张天师道,进而联想到《水浒传》对张天师禳灾和洪太尉放魔的描写。
******说:“《水浒传》第一回描写了龙虎山的场面。”龙虎山位于江西省贵溪市境内,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天师道祖庭。《水浒传》在第一回中对龙虎山的景致有动人心魄的描绘:
“……大顶直侵霄汉,果然好座大山!正是:根盘地角,顶接天心。远观磨断乱云痕,近看平吞明月魄。……左壁为掩,右壁为映。出的是云,纳的是雾。锥尖象小,崎峻似峭,悬空似险,削?如平。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萝倒挂。虎啸时风生谷口,猿啼时月坠山腰。恰似青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
《水浒传》第一回中的张天师并不是张陵,张陵是汉末人。《水浒传》中的张天师只是所谓“嗣天师”,即张陵的后代正宗传人。据史籍记载,张陵主要在陕南川北地区活动,虽有“杖策游龙虎山”的说法,却没有讲张陵于龙虎山定居的记载。龙虎山与四川相距颇远。张陵的正宗后代何时定居于龙虎山?宋末僧人所撰《佛祖统纪·天师世次》中讲:“(汉)献帝时嗣天师第四代张盛至鄱阳炼丹解化,人名其居曰龙虎山。”
天师道是长期在龙虎山世袭相传的一个独具特色的道教派别。它由张陵(张道陵)创立后一姓传承六十多代,迄今绵延近两千年。天师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汉末张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创教之初,虽自称天师、嗣师、系师,却未用天师道之名。其时,因奉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流传于巴蜀地区。后因道徒利用五斗米道发动起义,为封建统治者憎恨,故讳言五斗米道而仅以天师道称之,时间约在晋末。
天师道至唐宋元明时期,才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道教的正宗,其势日盛。这一时期,历代皇帝对天师道的推崇信奉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如,唐朝皇帝追谥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把道教作为国教,视道士为皇族;而宋朝皇帝竟然伪造天书,更改年号,为自己硬拉来一位道教之祖,宋徽宗常向第三十代张天师询问时政。嗣天师渐渐到朝廷做官,有了品位,变成了统治者的帮凶,天师道也就演化成“为地主阶级服务的极端反人民的”了。但嗣天师始终是统治者扶持着,处于统治者严密控制之下,在大部分时间里也只能起到为封建王朝“辟邪驱魔”的作用。《水浒传》第一回描写,宋仁宗嘉祐年间,“天灾盛行,军民涂炭,日夕不能聊生,人遭缧绁之厄”,朝廷委派“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临朝,祈禳瘟疫”。这种描写,是有历史影子的。
******说:“《水浒传》第一回‘冯(洪)太尉误走妖魔’有极神气的描写,一看使人神旺,同志们看过了吧?”
看来,《水浒传》第一回的故事,尤其是“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情节,给******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极神气的描写,一看使人神旺”,甚赞作者笔下功夫到家,调动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阅读此回,******为之“神旺”,那么同志们呢?都“看过”了吧!请看“使人神旺”的“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描写:
诸宫看遍,行到右廊后一所去处。洪太尉看时,另外一所殿宇:一遭都是捣椒红泥墙;正面两扇朱红隔子;门上使着胳膊大锁锁着,交叉上面贴着十数道封皮,封皮上又是重重叠叠使着朱印;檐前一面朱红漆金字牌额,上书四个金字,写道:“伏魔之殿”。太尉指着门道:“此殿是甚么去处?”真人答道:“此乃是前代老祖天师锁镇魔王之殿。”太尉又问道:“如何上面重重叠叠贴着许多封皮?”真人答道:“此是祖老大唐洞玄国师封锁魔王在此。但是经传一代天师,亲手便添一道封皮,使其子子孙孙不敢妄开。走了魔君,非常利害。今经八九代祖师,誓不敢开。锁用铜汁灌铸,谁知里面的事。小道自来住持本宫三十余年,也只听闻。”洪太尉听了,心中惊怪,想道:“我且试看魔王一看。”便对真人说道:“你且开门来,我看魔王甚么模样。”真人告道:“太尉,此殿决不敢开。先祖天师叮咛告诫:今后诸人不许擅开。”太尉笑道:“胡说!你等要妄生怪事,煽惑百姓良民,故意安排这等去处,假称锁镇魔王,显耀你们道术。我读一鉴之书,何曾见锁魔之法。神鬼之道,处隔幽冥,我不信有魔王在内。快疾与我打开,我看魔王如何。”真人三回五次禀说:“此殿开不得,恐惹利害,有伤于人。”太尉大怒,指着道众说道:“你等不开与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们众道士阻当宣诏,违别圣旨,不令我见天师的罪犯;后奏你等私设此殿,假称锁镇魔王,煽惑军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远恶军州受苦。”真人等惧怕太尉权势,只得唤几个火工道人来,先把封皮揭了,将铁锤打开大锁。众人把门推开,看里面时,黑洞洞地……众人一齐都道:“不可掘动!”太尉哪里肯听。众人只得把石板一齐扛起,看时,到殿内,黑暗暗不见一物。太尉教从人取十数个火把,点着将来,打一照时,四边并无别物,只中央一个石碑,约高五六尺,下面石龟趺坐,太半陷在泥里。照那碑碣上时,前面都是龙章凤篆,天书符箓,人皆不识。照那碑后时,却有四个真字大书,凿着“遇洪而开”。却不是一来天罡星合当出世,二来宋朝必显忠良,三来凑巧遇着洪信。岂不是天数!洪太尉看了这四个字,大喜,便对真人说道:“你等阻挡我,却怎地数百年前已注我姓字在此?‘遇洪而开’,分明是教我开,看却何妨!我想这个魔王,都只在石碑底下。汝等从人与我多唤几个火工人等,将锄头铁锹来掘开。”真人慌忙谏道:“太尉,不可掘动!恐有利害,伤犯于人,不当稳便。”太尉大怒,喝道:“你等道众,省得甚么!碑上分明凿着遇我教开,你如何阻挡!快与我唤人来开。”真人又三回五次禀道:“恐有不好。”太尉哪里肯听。只得聚集众人,先把石碑放倒,一齐并力掘那石龟,半日方才掘得起。又掘下去,约有三四尺深,见一片大青石板,可方丈围。洪太尉叫再掘起来。真人又苦禀石板底下却是一个万丈深浅地穴。只见****刮喇喇一声响亮,那响非同小可,恰似:
天摧地塌,岳撼山崩。钱塘江上,潮头浪拥出海门来;泰华山头,巨灵神一劈山峰碎。共工奋怒,去盔撞倒了不周山;力士施威,飞锤击碎了始皇辇。一风撼折千竿竹,十万军中半夜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