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吃茶去
6888800000006

第6章 茶道(1)

1.茶道渊源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可以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唐朝《封氏闻见记》中有章 礼节、操作方式等很讲究,有了宫廷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日本《类聚名物考》有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最早将中国茶道传播到日本。

2.中国茶道

茶道发源于中国。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陆羽的挚友、诗僧皎然在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认为,饮茶能清神、得道、全真,神仙丹丘子深谙其中之道。皎然此诗中的“茶道”是关于“茶道”的最早记录。

茶道可以理解为“以饮茶为形式,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精神上的感受和思想上的需求”。茶道强调饮茶活动中审美、求美、规范、礼仪和对事物细微的理解与把握,从而反映人文素养、艺术情趣、道德情操等。茶道活动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品茶、饮茶、喝茶,而是通过茶道活动,特别注重于获得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

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的产生和发展是饮茶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茶道文化都有深深的时代烙印。茶道的萌芽、形成、演变、复兴,与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紧密相连,同人们对自身的不断认识密切相关。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1)沏茶技巧

早在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关于泡茶用水的记载,其中说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又说“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等等。说明当时人们对煮茶用水已十分讲究,古人沏茶的经验,至今还有一定的意义。泡茶所以要“用山水”、“拣乳泉”,是因为有的泉水中含有一种具有放射性的稀有气体——氡,当氡的含量到达一定浓度(每升水含氡量超过12.74埃曼),即称为氡水(矿泉水)。含氡的泉称为“矿泉”,饮用氡水,对人体有着良好的作用。人们饮用这种矿泉水,体内的尿酸受氡气的影响,易于溶解排出体外,起到利尿解毒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人体代谢作用。所谓“龙井茶,虎跑水”,道理就在这里。

近几月来,杭州市有关科研单位试验结果也证明,泉水、溪水经过岩石、沙子自然过滤后,水色清澄,其所含的矿物质和氧化物质等比较少,是为“软水”,泡茶色清味醇。天落水、自来水、江湖河水虽为“硬水”(它们含碳酸氢钙和碳酸氢镁等矿物质较多),但经过煮沸,易把杂质分解,沉淀而变成“软水”,也能泡出较好的茶汁。一般城镇用的自来水,都放了漂白粉,泡茶有一股浓厚的氯气味。特别是深井水最差,因为它含钙、磷等矿物质和氧化物质最多,用它煮水泡茶,茶水上会浮现一层薄薄的“彩油”,影响茶汤的色和味。

沏茶就是泡茶,是现代较普遍的饮用方法。章 绿、花茶,还能领略茶叶风味,享受饮茶真趣,对茶叶的“色、香、味、形”有一个总体美的欣赏。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莫不热衷于此,津津乐道。“玲珑玉书徐徐张,精致若深浅浅啜”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是对沏茶艺术的绝妙赞赏。众所周知,有了好茶,好水,好茶具,还要有科学冲泡方法,才能获得优美的茶汤。泡茶就在于通过开水的作用,将茶叶中的水溶性有效成分冲泡出来,以供饮用。即所谓一遍色泽绿润,刚好够味;二遍茶味正浓;三遍仍甘醇。喝的人就会觉得“先平、中醇、后不淡” ,越喝越有味。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产茶历史悠久,茶类丰富,花色品种繁多。在章 “试茶三要”的规则,强调沏茶不仅要择水,还要讲究烧开水和烹啜得当,茶的香味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经过现代的研究,泡茶的学问更为完善。泡茶时,应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掌握和调整茶叶的用量、开水的温度、冲泡的时间。

茶叶的用量,即茶与水的比例,应根据不同的茶类,不同的茶叶等级而定。就一般茶类而言,细嫩的茶叶,用量要多一些;较粗的茶叶,用量可少一些。有“细茶粗吃”、“粗茶细吃”的说法。

普通红、绿茶,每杯投入茶叶(干茶)2~3克,第一泡可冲开水 200~300毫升。乌龙茶,习惯浓饮,注重品味、闻香,汤少味浓,用茶量以茶叶与茶壶的比例来确定用量,通常茶叶体积占茶壶体积的1/2,甚至占2/3.普洱茶用量也较多,又采取壶泡,通常以10克左右的干茶投入壶中,冲入沸水500毫升,冲泡开水,一般采取沸水现冲,通常以刚刚达到摄氏100℃的开水泡茶较为适宜。高级绿茶和细嫩的名茶,其芽叶细嫩,冲泡此类高档绿茶,开水的温度应适当降低,水温掌握在80℃左右较好,即开水沸后,使之稍凉再泡茶。高档细嫩的绿茶,泡的水温超过80℃,会使茶叶泡熟,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则受到破坏。泡细嫩的绿茶时,茶杯不必加盖;泡后加盖,则会产生熟闷气,影响茶汤的清爽度。乌龙茶沏茶时以现沸的开水为佳,冲泡后须盖杯盖,以发香味。红茶、普洱茶以及一般绿茶、花茶、白茶等,亦以沸水现泡为好。

茶叶冲泡时间长短,因茶类和茶的老嫩而不同。沏乌龙茶时,开水要开,随泡随盖,泡后一分多钟,即揭盖嗅香品味。沏普通红茶时,以冲泡3分钟为宜。普洱茶冲泡的时间,则要3分钟左右。

由于饮茶已历史悠久,深入民间,各地对泡茶也有着不同的喜好,有着不同的习惯,有的还提出沸水泡“老茶”更好。很多人以为泡茶不宜用沸水,理由是高温会破坏茶叶中的维生素C,降低茶叶的营养价值。其实粗叶老茶,如乌龙茶、沱茶等,更宜用沸水泡。章 氨基酸等有效物质,水温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汤就愈浓;反之,水温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汤就愈淡,一般60℃温水的浸出量只相当于100℃沸水浸出量的45%-65%。有实验表明,用40℃、80℃、95℃水温冲泡10分钟,多酚类的泡出率分别约为30%、70%与90%;水中有效成分浸出物的泡出率分别约为50%、80%与85%;而氨基酸的泡出率约为45%、60%与65%。所以,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和中低档绿茶,要用100℃的沸水冲泡。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沸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沸水。少数民族饮用的砖茶,则要将砖茶敲碎,放在锅中熬煮。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绿茶,一般以80℃左右为宜。茶叶愈嫩、愈绿,冲泡水温要低,这样泡出的茶汤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在高温下,茶汤容易变黄,滋味较苦,这就是平时说的,水温高,把茶叶“烫熟”了。

(2)喝茶与品茶

喝茶,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给人带来生理上的快感。但是这种愉悦感还不能称之为美感。只有品茶,人们的这种愉悦之情才会上升为精神享受,成为美感。两者虽一字之差,却有质的差别。

美感是不是等于快感,这是美感性质上多年来的一个争论问题。经验派美学把二者等同起来,认为美感即快感。功利主义派美学公开提倡快感就是美感。现在,我国大多数美学家都认为艺术所引发的快感和一般生理感官所引发的快感是有质的区别的。

随着现代美学研究范围的扩大,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中的美学。

喝茶与品茶的区别,古人就很清楚。《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中,妙玉借用当时流行的话说“一杯是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驴饮了。”妙玉的话,一语中即道出了喝茶与品茶的区别,也就是快感和美感的区别。品茶重在“品”字上下工夫,细细品啜,在徐徐体味和欣赏之中,使自己的感情升华,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它不追求数量,但必求质量上的优异,止渴在这儿退居次要的地位,精神愉悦在这儿居主导地位。喝茶主要是为了解渴,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它不苛求质量的优异,而要求有一定的数量。另外,两者所需时间也不一样:喝茶所需时间较短,品茶所需时间较长。喝茶,达到解渴目的后即刻离去;品茶,是一种精神享受,常使人流连忘返。

在品茶中,我们会愉悦、激动、舒畅、感情跌宕起伏、思潮翻滚;章 有联想、有倾羡、有评价,思绪缠绵,情理交融。章 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以及阶级、性格、性别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这些感受,我们在浩若烟海的茶叶文献中不难发现。

静观。美感无私心,快感重享受。在审美体验中,人们只是静观默尝,浑然忘我。宋代诗人黄山谷嗜茶,他有一首《茶词》“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零。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诗人在词中,将茶比作“故人”,万里归来同自己秉烛谈心,诗人虽“口不能言”,即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此时的感受,但心中愉悦。诗人以茶解酒,静观、默尝,整个身心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精神境界。

联想。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心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这种愉悦的感觉是一种审美感受。有人摘东坡诗句成二联“若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这副对联中的两个比喻都是绝妙的。用美女西施来比喻西湖的自然美,用心目中的佳丽来比喻优质的茶叶美。联想奇妙,比喻精当。用拟人的手法将佳茗人格化,当作自己倾羡的美人来崇尚,可谓是对茶的最高赞赏,是对品茗美感极为准确洗练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