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悠悠回乡情
6888400000038

第38章 节日喜庆炸油香

“回回妇女讲锅灶,蒸炸烹调有绝招。”这话一点儿不假,就拿捞油香炸馓子来说,真算得上是回族妇女的一绝。

油香俗称油饼,有的地方叫“香气”、“香香锅”,是回族穆斯林的传统食品。“油香软,馓子脆,要尝小吃找回回。”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家家都要煎炸油香,除自己食用外,还要赠送亲友。谁家结婚娶媳妇也要炸油香,有的家里还用炸油香纪念亡故的亲人,以表示尊祖继俗。

油香有普通油香(也叫酵面油香)、糖油香、烫面油香三种。通常炸油香要请富有经验的中老年妇女掌锅。

她们在炸油香时(叫捞油香)很慎重,首先要沐浴净身,换上干净的衣服,点一炷芭兰香。做油香用的水必须是新鲜水,和油香的面粉必须是头遍麦面。开始做前,先备半盆子掺了红糖(白糖也可以)的冷开水,将酵面加干面、冷开水、一些鸡蛋清或香油和成面团,反复揉压,使之精软,无酸味,放置盆中饧面。然后搭上油锅,放入优质的胡麻油,等油烟冒掉再开始炸。炸时将面团加入少量薄荷叶粉或香豆叶粉,揉匀,变得精软光滑,切成125克的面剂子,用擀杖擀成圆形饼坯,用刀在中间剁两个刀口,待油锅滚沸时,将饼坯顺锅边慢慢溜下,用筷子不停地转动,使饼坯炸得匀称,上皮和下皮分别鼓起来,这时夹起油香翻个身,使两面炸成焦黄色,捞出油锅,晾冷再吃。其特点:外脆内软,酥香爽口。烫面油香多因时间仓促,急着食用,将面用开水汤熟。糖油香也叫糖糕,分烫面和酵面两种,切成每块20克的剂子,擀成薄片包上糖,捏紧边缘,拍成小圆饼用油炸熟。烫面油香和糖油香的炸法与普通油香相同。炸油香要控制火候,过熟炸糊,过凉炸生。其注意力要集中,操作时,不得和别人说话,以免出现事故。有的家庭在炸油香时,还炸一些倮子、馓子、花花、羊盘缠、糖麻丫子等。

回族吃油香十分讲究,阿訇和亲友未到来之前,一般不得事先动用。油香是一种尊贵食品,不能像啃馒头那样拿起来就吃。俗话说:“喝盖碗茶要刮呢,吃油香要掰呢。”拿起油香先掰成两半,把另一半放在盘子里,等吃完这一半再吃另一半。当客人来到你家,你吃一半,客人吃一半,这种吃法既尊重了客人,又合乎卫生要求。某人拿起油香囫囵咬,就被视为粗鲁人或不懂礼节之人。

在云南省罗平县有个回民聚居区——富乐镇,那里的回民吃油香更为讲究。家家把炸好的油香带到清真寺里,接受油香的******坐成一个圈子,按人数多少搭配成份子,用纸包好。从第一个人往下传,叫“传油香”,一直传到最后坐的那个人手里,然后依次倒数第一、倒数第二……事先传油香的人,变成最后接受油香的人。这样“传油香”,据说是沾“白里克提”(恩泽)。圣洁的油香,代表了圣洁的心。香甜的油香,包含着******好客、慷慨、诚实、友爱、团结、幸福的美。

油香源于何时?至今未有人考证出来。不过北宋时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当然这些“物”是指饼类而言。书中还有“尝过亲家,设馔有油煎法”。那时已出现了“寒具”(馓子),据以上所述,油香也可能出现了。距今至少有900多年的历史了。

公元1038年李元吴建立了西夏王国,在西夏文辞书《文海》记载了许多西夏饮食,有炒米、馒头、烧饼和油饼等。由此推算,西夏人吃油饼的历史已有961年了。

历史古籍《铁围山丛谈》一书中记载了黄秋润整理的泉州回族风俗中,特别指出油炸食品“油香”,公元1107年至公元1118年由波斯的布哈拉和亦思法罕城等地传入,距今已有881年了。据僧慧林在《一切经音义》中说:“此油饼本是胡食,中国效之。”油香的原料主要以面粉、糯米面、地瓜、胡麻油或菜籽油、芝麻油为主。所炸油香按其味道,赋予一定含义。糯米面油香:象征吉祥、幸福,只有在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制作。面粉甜油香:象征安乐、欢庆,在节日、喜庆日使用。面粉咸油香:表达对亡故人的怀念,死者归真,卒亡日七日、四十、百日、周年等纪念日制作。地瓜油香:对亡故者的极度悲哀,出殡后作为送葬者的点心,以表哀悼。油酥花茧:是泉州回族的食品,丧喜均用。精美花式,油炸甜食,招待客人食用。这些风俗都来源于阿拉伯地区。通过传教士和经商贸易家在此定居后传人回族先民中间的。

清代,北京回族美食家马思远所制作的清真肴馔有油香、馓子、点心、糯米糕等,从雍正年间就已誉满京城。

1994年全国首届清真烹饪赛在东北沈阳举行,宁夏的面点大师苏志忠获得了金牌。宁夏作家沙波在《美食导报》中盛赞《油香》:

胡油炸馍一品香,穆民开斋共桌尝。

圣洁吉祥托尔木,回回肴馔千古芳。

平罗、银川人品尝了面点大师王利华制作的油香后,觉得又软又香,有人送了两副对联:“舌根未尝天真味,鼻尖已闻至妙香。”“美味招来云外客,清香引出洞中仙。”高度赞扬了珍馐美馔的诱惑力。

关于油香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早先******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从麦加到麦地那,麦地那城里的******欣喜若狂,家家都准备了丰盛的饭菜佳肴,款待圣人的光I临。穆圣看到******甚多,究竟到谁家去呢?他急中生智,让自己骑用的骆驼走在前面,自己跟在后面,骆驼停在哪家门口,他就到哪家吃饭。走着走着,那个骆驼终于停在一户人家的门口,穆圣就走进这家吃饭。

这是一户贫苦的人家,家里只有老两口,男的银须飘洒,名叫阿尤布。他见到风尘仆仆的穆圣光临寒舍,实在赏光不少,喜出望外激动万分,连忙将酵面和干面,和成面团,做成馍坯,用香油炸了,端上来款待尊贵的客人。穆圣吃完之后连连夸赞老两口的油香又软又香。从此穆圣在阿尤布家吃“油香”的故事,在阿拉伯世界传为佳话。后来,阿拉伯人来到中国传教、经商,又把这种炸油香的习俗传给了中国******。

关于油香为啥切两个刀口,为啥掰开吃?这也有一段来历呢:相传公元前610年,穆罕默德圣人带领部队打了胜仗,回到了麦加,全城******无不欢欣鼓舞,为了庆祝胜利,大家准备宰杀一些牛、羊、骆驼之类。有一位名叫叶尔古白的战士,准备宰杀一只在战争中的伤驼。当叶尔古白举起刀来的时候,骆驼哭了,从眼睛里流出泪来,围观的人心都软了,叶尔古白也不忍心杀死它。就连忙去请示穆圣,穆圣一看那情景,心也软了,他沉重地对教民说:“这只骆驼是有功劳的,它南征北战流了很多血汗,现在趁它有伤杀死它吃肉是很不义的,我们应当把它的伤口治好才是啊。从今以后,除了古尔邦节之外,一般不要杀牲,无故杀牲是有罪的。”接着他又说:“为了过好节日,大家都炸油香,只要在油香上切两个刀口,就可顶宰杀骆驼了。”

现在回族穆斯林在家里炸的油香,都有两个刀口,吃油香掰开一小块一小块吃,意为吃驼肉,据说这种习俗就是从那时传下来的。

托尔木:阿拉伯语。饼的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