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悠悠回乡情
6888400000102

第102章 煤洞云开野火红

朔风啸啸,寒流滚滚,冬天来了。老百姓常说:“三九四九,冻破碴口。”这话儿一点不假。当你在数九寒天,大雪纷飞之际,冻得浑身发抖,寒气难挡时,若要有一炉暖洋洋、热烘烘的干炭煤火,那该是多么的喜悦、舒坦啊!

“烤火容易,采煤难”。殊不知昔日采煤者的艰辛一言难表。“旧时用煤在西山,除了驴驮用肩担。穷人家里烧煤末,富人家里架干炭”。那时由于山上山下的交通很不方便,老百姓取暖煮饭所用之煤,都要从很远的西山汝箕沟用驴驮肩挑或用木车往回拉。天未亮时起身,半夜时分才能运回一趟。相传很久以前,黄河岸边清水庄的一个农夫赶着一头小毛驴,进山驮炭,走着走着,迷失了方向,在贺兰山里转来转去没找着煤窝,走乏了,便躺在一块石板上打盹儿。蒙陇中,见一只獐子慌慌张张地跑过来钻进了他的毛线口袋,说:“大哥大哥别声张,救了獐子獐帮忙。”农夫感到非常惊奇,还没等他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两个猎人已经追过来了。猎人问农夫:“老弟,你看见一只獐子从这儿跑过去没有?”农夫想:救生要紧,就指着远处的山沟说:“刚刚向那边跑过去了。”猎人信以为真,便顺着农夫所指的方向追去。猎人离去,獐子爬出口袋对农夫说:“大哥,你有什么困难需要我帮助吗?”农夫便把自己驮炭、迷失方向的困境向獐子讲了。獐子二话没话,领着农夫来到一座阴山坡下,用爪子刨呀刨呀……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刨了簸箕大的一个深洞。接着,獐子用嘴从洞中叼出一块块亮晶晶、乌黑发亮的煤炭疙瘩来。农夫一见,连忙装了满满一口袋,高高兴兴地驮回家里。从此以后,他经常来这儿驮炭,临来时还带来一个簸箕端炭用。后来人们都问他:“这么好的炭你是从哪儿驮来的?”,他不知那山沟叫什么名字,只知道那个挖煤的洞,刚能塞进去一个簸箕,便随口说道“入箕沟”。以后人们就把出干炭的山沟叫汝箕沟了。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动人的神话传说,而如今的汝箕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煤矿了。

孩提时候,我常常随大人们赶着毛驴儿到西山汝箕沟去驮煤末儿。来到窑上,只见煤工们钻在一条狭长漆黑的窄道里用口袋往外拖煤,他们每个人耳朵上挂着一盏小油灯,弯着腰吃力地往洞外拖拽,除了两只扑闪扑闪的眼睛外,浑身上下黑如锅底。清代诗人王鸣威在《采煤叹》中曾形象地描述:“小车轧轧黄尘下,云是西山采煤者。天寒日暮采不休,面目黎黑泥没踝。”描述了采煤工艰辛劳动的真实情形。其实他们的生活更为难堪:“住所为碎石累积,昼无衣衫,夜无被褥。破烂羊皮以蔽体,焚烧煤火以御寒,以食黄米,饮以沟水,困难生活,目睹难言。”清代平罗知县徐保字也有关于贺兰山中采煤艰辛的现实写照,诗日:“碱滩霜落晴沙白,煤洞云开野火红。”把当时的煤窑周围穷山僻壤、碱滩如霜的凄凉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清代还有一位名叫钮锈的诗人,亲临煤窑,体察民情,如实地反映采煤工的悲惨遭遇,他在《采煤曲》中这样写道:“额灯蒲伏漆为肤,饥驱贫子齐肩入。朝入还期夕数钱,忽逢崩石生长捐。千村土锉炊烟出,中有民命如丝悬。”窑主只顾赚钱,不顾煤工的死活,煤工从事着极其繁重的苦力劳动,过着非人一般的生活。今日,贺兰山中大小煤矿星罗棋布,采煤完全采用现代化机械设施,煤工的安全得到了保障,每日有数万吨烟煤、褐煤、无烟煤,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工人们住着漂亮舒适的宿舍,生产设施和生活条件有了根本的变化。昔日的“煤花子”今日已成了国家的主人。

“太西煤”主要生产于贺兰山北段的汝箕沟,因它位于我国著名大型煤炭基地——太原煤矿以西而得名。当地人俗称为℃干炭,煤块坚硬、耐烧。其煤质最佳,具有低硫、无烟、无味、火力强、低磷、低灰的特点,既是理想的化工原料,又是国外高级住宅壁炉的上等燃料0它乌黑闪亮,触指不染,燃之无烟,有人称它为“太西乌金”,宁夏人称它是“塞上黑宝”,外国人称赞它是“世界煤中之王”,汝箕沟煤矿被誉为“世界煤王摇篮”。汝箕沟煤炭蕴藏量丰富,所产煤炭质量超过北京、阳泉、焦作、晋城等无烟煤,可与世界有名的越南鸿基煤相媲美。安徽诗人刘绍元在《赞太西煤》诗作中咏道:“玉液琼瑶闪碧光,是金是墨费思量。低三高六煤中宝,远售欧洲渡海洋。”经国内外煤炭专家多次化验分析证明,太西煤的质量趋于世界煤炭之首位。太西煤多用于冶金高炉,每吨可代替焦炭1.28吨,和焦炭混合使用可炼制电石,用它制成炭质吸附剂作“储备器”,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以太西煤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石墨电极、石墨阳极、高炉炭块、铝电解炭块、电极糊、密闭糊等,备受冶金工厂的欢迎。合成尼龙时所用载体活性炭以果壳为原料价格十分昂贵,用太西煤作原料制成的载体活性炭,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诗人秦中吟咏道:

万世沉埋意不伤,浑身墨染也生光。

入炉顿使星辰灿,腾焰难教雪暴狂。

骨碎全然无懊悔,灰飞似觉有奇香。

乌金实比黄金美,炼就人间不锈钢。

太西煤生成于距今两亿年的侏罗纪。据传早在300年以前,煤就露出了地面。据史书记载,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姓李的商人,在汝箕沟开了一个“德昌炭厂”,雇工开采,售煤取利。民间传说,明末清初生活在汝箕沟、白芨芨沟、大峰沟一带的牧民以及农民发现这里的黑石头能燃烧做饭,就开始采挖,使用这种“干炭块子”。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推算,太西煤的开采迄今已有一百二三十年的历史了。从60年代起,太西煤就进入了国际市场。产品质量一直非常稳定,声誉高,销路好。目前,太西煤飘洋过海,远销到比利时、日本、法国、英国以及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出口量逐年增加。现在,汝箕沟真是“太西明珠放光彩”,为加快宁夏地区经济建设,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