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个性化诉求:传统办学模式的突围之路
6874100000032

第32章 教学个性化:技艺深厚,多维高效(1)

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每个学校特别是名校总是有意识地构筑自己的教育模式、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管理,以取得更为优异的成果在学校竞争中占据优势、创出品牌。教育教学模式构筑的过程与结果其实也是一种学校文化的积淀与成型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历练和结果反馈中,师生的思想意识、精神观念、言行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种集体无意识悄然形成,融入学校的文化血脉中。

教学个性化是对高水平教学模式、整体教学风格、教学管理方式的大胆探求,是对教学质量、教学效益和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懈追求。在实现教学个性化的过程中,我们在业已成熟的“学生最优发展教育模式”和“超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深化拓展,主动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创新开展有效教学管理、积极实施有效教学,使学校的教学工作在新课程背景下更有特色、更有内涵,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高水平差异发展。同时这也极大提升了学校教师的教育技艺水平,增强了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规范性以及工作的效率、效益、效能等。

一、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套比较稳定的用于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再现和调节教学结构和教学功能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教学策略和思路。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理念的深化和具体化,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实施先进教学理论的中间纽带。通过构建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能揭示原有教学理论存在的问题,完善、丰富和拓展了原有的教学理论,提高教学实践活动的理性指导成分,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模式是对教学经验的进一步概括化和理论化。教学模式通过对各种优秀的、成功的教学经验进行加工、概括、整合,将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构建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组织成为有一定逻辑关系的系统。因而,教学模式是提出教学理论的重要途径和必经之路。

(一)整体推进教学的“最优化”

“学生最优发展教学模式”是镇海中学教学个性化的第一次探索,它和后来的“超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进步,影响深远,它们的成功来自于各自系统的和谐性和自主性,来自于镇海中学深入考察多方因素寻求学生整体发展、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教学和谐平衡的心向与努力,也反映了全校上下崇尚主体精神、追求自主发展的强烈心向。这些探索性工作进一步明晰、深刻了镇海中学在育人、教学等方面所追求的“重基础、重能力、重创新、重全面”以及“严谨不失活泼、放而不乱、抓而不死、管而不僵、新而不浮”的风格。

“抓起始、打基础、重能力、促发展”是学生最优发展教育模式的互相关联、层层推进的系统组合,“抓起始”既是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也是要发展提高这种可能性,使教学的“可接受性”更强。“打基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堂教学、落实检查考核、落实培优补差,进而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基础道德情感。“重能力”就是积极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板块,努力锻炼并提高学生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促发展”就是通过给时间、留空间、展特长、明目标侧重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个教育模式既重整体又重个体,既重基础又重提高,集中反映了镇中对于“全面发展”的校本理解和追求:希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在某一方面达到更大的发展,取得超常的成绩。

学生最优发展教育模式探索课题中,促进全体学生基于全面基础扎实之上的最优发展是该课题的价值追求,“抓起始、打基础、重能力”是实现“促发展”的基础和途径,因为只有尽早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转型,获得各种基础知识、能力和道德情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有意识地进行能力训练,学生的主体精神、自主能力才有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水到渠成地内化为学生的意识和能力。我们还形成了一套促进学生最优化发展的操作方式,即“给时间、留‘空间’,展特长,明目标”。“给时间”就是给学生自由支配的足够时间,我们要求老师讲得精,留有时间让学生充分开展思维活动,课后各学科向学生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预习和复习。学生只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留‘空间’”就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提出课外拓宽知识、加深难度的课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进行创造性劳动;“展特长”是指学校和教师认真发掘学生个体潜在的特长和能力,创造条件让他们的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为此,学校为学生“配班子”(物色辅导老师)搭台子(提供活动场地表现特长的学习环境和锻炼机会);“明目标”则是让学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树立理想的奋斗目标,使自己的发展拥有持久的动力。

(二)打造“场线结合”的“超课堂”

建筑在现代教育观基础上的一个重要教育理念是: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这一获取知识的认知过程而获得的。它需要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需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并且通过竟义建构的方式逐步完成。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认知过程,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问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帮助者、促进者。媒体不仅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且是更多地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成为会话交流及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这就意味着应当在教学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中可见,“超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产生的,是现代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创新体现。

“超课堂教学模式”是镇中在新的技术背景下把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技术整合起来的一种方式。该模式立足于原有的班级授课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现场的教学,网络教学——也可叫做在线教学,则作为一种新的有力的技术和文化支撑全面优化传统课堂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解决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资源、异步交流、多信道交互、学生主体性发挥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网络技术全面介入备课、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后练习这三个主要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的框架结构和功能挥更为完整丰满、全面系统。超课堂教学模式直面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它的目标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超课堂”教学是新形势下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新型教学理念。

超课堂教学模式作为镇中自行开发的一种教学模式,由备课、上课、练习三个教学功能模块组成,每个功能模块都可由现场或在线的两种操作方式实现,这些功能模块的不同操作方式组合,可以形成至少8种不同的操作模式。

这些操作模式使学校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心向和行动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凭借先进的校园网络系统,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师教学的全过程并与教师和同伴做互动即时的沟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时空限制相对较少,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比较宽松的对话情境中参与自己关心的话题,自己掌握学习进度,有较多的学习主动权。这使教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

“超课堂”教学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个性化

“超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时空限制相对较少,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

学生在较宽松的对话情境中参与自己关心的话题,自己掌握学习进度,有较多的学习主动权。这使教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

2.异步性

在“超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间进行一种真正平等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变成了一个动态发避孕药着的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相互交往的过程。在“超课堂”教学中,淘汰和观点可以共享,人人都可参加讨论,而且由于这种讨论常常是异步的,学习者在回答别人的评点之前或转入下一个问题之前,都有时间作仔细的思考,因此这种互动是高质量的。

3.实践性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多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超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能模拟解决实际问题。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课本知识,也要关心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实际问题,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4.丰富性

这包括教学媒体的多种多样和资源的极大丰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应用到教学中,如数字投影仪、实物展示台、多媒体网络教室等。

利用网络,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汇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师生共享,而不再局限于以课堂、学校为界的狭小天地了。

(三)构建实施适合新课程多样化教学模式

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整体教学目标体现多维性、多层次和多样化。为了有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学校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创新理论、探究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等,并针对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问题,要求各学科积极探索实施适合新课程的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多样化教学模式。

1.构建实施适合创新人才培养三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明确指出,大学和普通高中应承担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镇海中学作为省一级重点中学,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学校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针,在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创新人才培养理论指导下,遵循“促进学生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这一高中新课程核心理念,根据创新素养培养目标,结合不同学科的创新特点,从学科层面上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学校根据创新的一般内容(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考虑到创新的一般性和普通高中教学的特殊性,确定普通高中教学中学生创新的内容(知识创新、方法创新和技术创新),揭示普通高中教学中学生创新的特征是求真创新(即得出相对正确、一般性的知识和方法),臻美创新(即得出比较简洁、精妙、美的方法和技术),综合创新(即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相互渗透、相互综合得出本学科中没有的成果),移植应用创新(即把其他学科中有用的观念、方法、知识、技术迁移到本学科中来得出新的有价值的成果)。各教研组积极探索学科创新教学模式,明确构建创新教学模式的目的是探索学科创新教学的规律,使教师能有目的、有步骤、可操作性地进行学科创新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探索研究,各教研组主要从知识、方法和技术三个方面构建实施本学科创新教学模式。

(1)构建实施知识创新教学模式。科学探究中的知识创新与各学科教学中学生知识创新过程虽然在目标上、难度上、时间上是不相同的,但是它们在认识上和思维上是相似的,在中学教学中构建知识创新教学模式应该遵循科学知识创新的一般认知程式,同时又要考虑到中学教学的特殊性,模拟各学科知识创新的认知流程,创设类科学研究的教学情景,揭示知识产生、形成、发展、创新的过程,引导学生经历类科学探索创新过程。

在知识创新教学模式中,以类科学探索创新为主线,以原有知识为基础,以新的情景为切入点,以导致悖论、提出问题为动力,以理性分析、科学猜想为核心,以实验验证、理论论证为判断,以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类科学探索创新能力为目标。在模式中:新的情景包括新的自然和生活现象、实验现象以及有关理论性问题,所创设的新的情景应能揭示学生原有知识的局限性,渗透新的知识;导致悖论提出新的问题后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创新动机;理性分析、科学猜想时要运用有关的科学方法(例如特殊化猜想、一般化猜想、因果猜想、类比猜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