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个性化诉求:传统办学模式的突围之路
6874100000029

第29章 课程个性化:丰富多样,规范自主(4)

2.研究性学习活动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及学生社团活动有机整合

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及学生社团活动从活动目标、活动方式上都有相似性、相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社团活动进入课程提供了一条途径,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是这些活动在学校以往的管理过程当中比较多地处于一种松散、随机和各自为政的状态,通过规范、高水平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推动活动课程化的进程。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规划中,把一些艺术节活动和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纳入到学生的研究视野。如近年镇海中学举办每年一届的水果拼盘设计大赛,先由同学作宁波本地水果资源调查,然后进行各种主题的水果拼盘项目设计活动,活动新颖,提升同学深入研究的积极性。在教务处、团委、美术组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教研组等多部门协作指导下,达到一项活动多项锻炼的效果。再如组织镇海中学义工社团开展“走近自行车”系列活动。让调查组的同学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调查,调查自行车的使用、生产情况(实施社会实践活动):①调查镇海中学走读生骑自行车上学的人数;②调查家庭自行车数;③走访自行车行或上网了解品牌,查看各种车型;④上网查询各种样式的自行车,了解各式自行车的创新之处。让动手能力强、自行车爱好者组成维修保养组(请修车师傅指导学生维修保养自行车,实施社区服务活动):①实践自行车的擦试;②练习自行车内胎的粘补;③自己动手,从保养自己的自行车开始,学习基本的保养技术;④开展为他人修理自行车活动。让富于创意的同学组成创新组:①组织“自行车奇思妙想创意设计大赛”,作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设计图,一部分是创意设计说明(书面文字);②联系商场经理,创新组观摩组装自行车师傅组装一辆完整的自行车,再让学生参与组装。在这一主题活动中,以研究性学习活动为线索,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从掌握自行车故障排除方法开始,到了解自行车各部件功能,对自行车防雨、防盗等功能的创新,再到帮助他人修理自行车的社区服务,以及对人们骑自行车的情况调查和多种新型自行车的信息资料收集,使研究性学习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在活动中获得自然融合。这些整合活动,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学校教育中活动教学的重要线索,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来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工作。

3.以网络BBS为平台,发挥校友资源作用,组织校友综合实践活动顾问团

在研究博客、研究性学习专门网站和研究性学习BBS、QQ群之间,我们选择了最后者。它具有成本低,借助镇海中学校园网论坛原有人气和凝聚校友人心等的人文底蕴,登陆与管理便捷等优点。如果沦为专业的研究性学习管理网站,一般来说学生“被迫”使用的成分很大,缺乏充分的表达自由和吸引力。实际上,研究性学习专门网站的所有功能,BBS和QQ群基本都能达到,关键在如何规划一个友好、功能多样和权限多层级的使用界面。

学校的镇中BBS在2001年开设“研究性学习专栏”,除了专职教师作为版主管理,镇中论坛的校友、学生及老师管理员都在一定程度上关注或管理过它,这无形减少了版主的管理压力。特别是校友研究性学习顾问团的建立,更使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扩大了指导教师队伍。一方面,校友本身对母校的感情及年龄相对接近,他们和学弟学妹们指导起来更没有代沟,指导方式多样,如BBS回帖、QQ、电子邮件、电话等,有些校友还直接提出合作研究课题的意向,因为通过这种方式,有学弟学妹一起做,还有母校的指导老师的共同参与。这样共同营造出和谐的研究氛围,BBS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帖子数量目前已超过一万。同时,镇海中学研究性学习QQ群的建立,也为对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兴趣的师生提供了一个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

4.与人生规划、学校德育等校本课程内容相结合,开发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重视研究新课程提出的“培养学生人生规划能力”。逐渐形成人生规划和德育研究两大研究系列。在新课程的核心素养中强调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但缺乏这方面的具体指导与实践,研究性学习活动也可参与到这一实践性强的项目中。善于人生规划或生涯设计,为学生争取发展的机会。新课程强调模块化设计理念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整合,提升了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促进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培养其人生规划能力。其实人生规划能力不能只局限在选课上,还表现在学生对自己高中三年生活的整体规划上。

重视研究性学习活动和德育内容的整合。如《镇海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调查报告》、《镇海中学学生文明意识调查》、《镇海被征地农民思想生活状况调查报告》、《镇海中学在镇海经济发展中的影响研究》、《“镇中论坛现象”深层剖析》、《“母亲节里有多少同学记得母亲的生日”调查研究》等。

积极开发学生生活主题。如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包括大学自主招生、参加学生会等各种应聘的面试能力等的研究,即现代社会要求的与目前中学生缺乏的素质的研究。再如对学校作息制度、早跑制度的合理性调查研究和解决方案的探索等。

5.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做好跨学科研究,切实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除了专职教师开设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学校还有兼职教师开设以物理、数学等为主导课程的跨学科研究性学习课程。主要为了解决课时多,老师少的问题。研究性学习课时多,但内容缺乏可控性,且探究活动缺乏时间课外开展。而75%的学生在初中还没有正儿八经地实践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学科相结合,也不失是一个过渡办法。同时,研究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其中也有相关内容的明确表述:“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这说明,学科研究性学习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只是因为目前限于条件,仍需以必修、专修的方式来重点推进而已。因此,我们强调,只要在活动中体现跨学科和实践性等研究性学习特点,强调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即可视为研究性学习活动。

6.探索多元化评价

每年一届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与评审会。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它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并努力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以满足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要求。同时,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比如,学校在2005级高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期评价中,提供特殊的考题,对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报告或项目设计,以“开卷测试”的方式,作自我评价,而同学在半个月前自己已经知道了考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建立班级、年级和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评价小组,通过每年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周和科技创新节等平台,评出“研究之星”、“实践之星”和“服务之星”等。

通过深入、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借助其他学科创新教育的同步推进,镇海中学学生三维学习需求模型的实践环节得到有效的改善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爱实践,提升了问题意识,提高了动手实践的科学素养,学生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做课题,更把目光投向了丰富的社会实践世界。正是在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社会需求中,展露了学生的天性、天赋、发展潜质和个性特长,不管是从市场到实验室的小龙虾毒性实验,还是从贵州支教、贵州贫困生调研到在市民中发起的贵州“刺梨花”爱心结对助学活动,学生的丰富多彩的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的务实性、服务性和创新能力让社会刮目相看;不管是“低碳从饮水开始”的调研,还是学生“爱的”慈善工作站荣获宁波市人民政府“宁波慈善奖”……媒体和市民惊叹,镇海中学的学生“有社会责任感”,“有学问,有闯劲”,“很阳光”,“方案周密,行动能力强”……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研究型、创新型特色日渐显露。目前,以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展示周为基础的镇海中学科技创新节也越来越受到师生欢迎。福建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培训班专家同行32人在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核心专家成员、福建省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邹开煌教授、福建省综合实践活动特级教师肖晓阳带领下专程来到镇海中学参观交流,在调研报告中,他们指出“我们认识到镇海中学的学生社交能力强、创新实践丰富,除了学生能广泛接触到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指导和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海内外校友资源、家长资源外,还与其创新开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分不开的。”校本选修课程的创造性开发

所谓校本选修课程建设,是指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各学校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价值取向开发出若干门科学规范、质量较高的校本课程,学生在这些课程范畴内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由选修,满足自身课程需求,获得相应学分,促进个性化成长。校本选修课程是高中新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的重要载体。

校本选修课程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次学校资源的重组与整合,无论对于学校、教师还是学生而言,它都蕴涵了新的发展契机与路径。所以当我们定位校本选修课程建设的时候应该将它置于学校全局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和投入。具体来说,通过校本选修课程建设,学校要能自主开发出若干门适应学生课程需求、符合课程基本规范、具有相当水准的校本课程并付诸实施,从而建立起比较健全的三级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个性化成长、为学校的可持续特色发展提供新的平台。从更为深远的角度看,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学校还将进一步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汇聚教师智慧、发挥教师专长、凸现教师个性,使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学校教研组建设、备课组建设和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

新课程的核心追求是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这种差异发展既是学校个性(特色)、教师个性(专长或风格)、学生个性(特长)三位一体的整体协同,更应是一种高水平的差异发展。校本选修课程建设在实现高水平差异发展方面担当着重要使命。

(一)校本选修课程的实施要点

对于很多学校来说,新课程下的校本选修课程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然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到精、从单一到系统的探索过程,唯其校本性,每个学校的探索都不是能简单复制的,但一些共通性的经验、做法是值得相互借鉴、移植的。以下是我们在构建学校校本选修课程建设第一期工程中提炼的12个实施要点:

(1)课程建设的领导与管理。校本选修课程建设遵循“学校领导、自愿参与、自主开发、权责相当”的基本原则。学校应成立校本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对学校整体的课程结构、课时分配和校本课程的内容、结构、实施、评价等问题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科学协调,鼓励教研组、备课组、教师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培训、资金等的支持,并出台一系列督导、监控、考核、评价、激励措施。就具体管理层面而言,学校不妨设立校本课程教研组或备课组,将分散在学科各教研组承担校本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教师汇聚起来,有利于推动他们开展交流与研讨。

(2)课程建设主体的组成。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应追求多元化、个性化,体现灵活性、整合性。既可以是教研组、备课组也可以是教师个人或教师组合,各开发主体可进行优化组合,形成跨学科、综合学科、多学科的开发主体,从而最大限度地尊重和激发其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着“谁开发、谁负责”的原则,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包括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都由对应的开发主体具体负责,教师的实际授课量将折算计入该教师的工作量或给予课时津贴。

(3)课程内容的选择。校本选修课程内容应不拘一格,学科辅助、学科拓展、艺术体育、文化素质等等均是可待开发的领域。校本课程内容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开发主体的专长、学生的真实需求、可资利用的资源、学校的特色发展等,尽力寻求最佳结合点。在所有变量因素中,学生的课程需求与教师的专长是最需要考虑的两个方面,两者直接决定了课程的质量,学校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渠道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对教师的专长和开发能力也需作科学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