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个性化诉求:传统办学模式的突围之路
6874100000014

第14章 环境个性化:得天独厚,人文和谐(6)

其次,崇尚宁波地域文化的“人文精神”,整合学校德育12345系统工程“三观、五心”教育,探索主旋律教育充实、生动、活泼、有效的途径。学校在长期的德育实践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了“德育12345系统工程”,其中以“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仁爱尊礼的处世观,走向新生活、自省自克的修身观”为内容的“三观”和以“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给人民,把诚心献给朋友,把孝心献给父母,把信心留给自己”为内容的“五心”是学生德育的主旋律。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学生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学校摆脱主旋律教育“空洞、死板、僵硬”说教式的困局和“要求高、内容空、榜样全、口号响、目标远”假大空的误区,利用学校周边丰富的主旋律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三观”“五心”教育。学校开发编写了《自我镇海爱我镇中》校本教材,把校本教材的教学列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之中,每学期给出18课时组织学生学习该书内容,并纳入期末的考查范围。教材中关于院士之乡和商帮故里的内容介绍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了宁波的院士文化和商帮文化,提升了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度、认同度,强化了他们与地域文化、城市精神的血脉联系,培育了他们爱校爱乡爱国的情感与情怀;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参观游览体现宁波地域人文精神的纪念地和标志物。纪念地和标志物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对这些地方的游览,可以将地域文化资源和道德培育结合起来,既具有直观性、娱乐性,又富有生动性、趣味性,易于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如组织学生参观宁波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江南第一学堂”叶氏义庄、郑氏十七房等,让学生体会“宁波帮”见利思义诚信为本的经商之道、自强不息团结互助的创业精神、爱国爱乡的人文情怀等人文精神内涵;学校每个学期还会邀请宁波籍的名人名家做客“百家讲坛”给师生开设人文类讲座,并组织灵通社的小记者们利用机会采访来校的名人名家。通过这些精彩的报告会,我们把人文精神、治学态度和优良传统融入到师生的思想和学习中,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新一轮宁波的大发展发奋学习。通过一系列主动自觉地开发利用地域资源开展教育活动,给学校主旋律教育注入了活力,卓有成效地铸就了学生的心灵。

再次,尊重宁波地域文化的“科学精神”,疏通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渠道,使学科德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另一翼。宁波院士之乡“严谨认真、求真务实、诚实守信、不畏权威、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是打开学科德育这把锁的金钥匙。学校要求老师们在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中参透相关领域院士的介绍,并专门安排课时观看录像视频、参观宁波院士雕塑园,真实感性、生动直观地让学生了解院士们在某一领域的杰出贡献,体会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桑梓深情;学校通过在数、理、化、生物等理科领域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活动,在信息、通用技术领域开展程序编制、网页制作、电子制作、科技制作等活动,在校本选修课程领域开展无线电测向、航模制作、地震测报、物理体验探究等活动,在社团活动领域开展加速度俱乐部、猎狐俱乐部、九章学社俱乐部等活动,催化、孕育和培植了一大批科技爱好者和实践者;利用新课程以来的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到校外参观、采访、调查,用严谨科学的调查方法为课题写作提供真实可信的数据和材料,并通过开展课题答辩会评选优秀学生课题和“研究之星”,让学生学会思考、质疑、批判、追问、求真,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校每年举行以科技讲座、“金点子”创意大赛、“小制作、小改进、小发明”创新成果比赛、科技小论文评比、“镇中学子讲坛”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节活动,在师生中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培养科技意识和创新素养。宁波地域文化背景为学校的学科德育的开发与利用疏通了渠道,提供了载体,搭建了平台。

2.挖掘整合镇海社区教育资源,使学校教育教学绽放新的精彩

社区教育就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社区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它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随着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日渐深入,社区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成为学校教育的校外实践基地。学校所处的镇海区有优越的社区环境和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为学校开放式的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教育资源。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加强与社区的沟通和协调,充分发挥社区的育人功能,形成多维度的教育网络,努力营造和谐育人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加强学校社区沟通联系。丰富的社区德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的主阵地。为此,学校与临近社区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由社区教育专干、学校政教主任、团委书记、义工自主管理委员会主任组成。社区教育委员会的成立旨在充分利用社区德育资源,开辟社区德育基地,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改善和优化育人环境,并通过社区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生存能力,促进学生合理智能结构的形成,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其次,建立社区实践教育基地,形成学校社区教育合力。学校在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时充分利用场所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等社区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双休日、假期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主动与街道、派出所、消防队、敬老院、驻地部队等单位建立联系,积极开展军训、消防安全演习、交通安全图片展、法制专题讲座、敬老院“献爱心”、社区环境调查、“我为社区添新绿”植绿护绿等活动;与街道联合启动“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和谐行动”,利用街道管辖的十个社区的优势,组织义工慈善队、义工环保队、义工艺术团,义工支教队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打造了“和谐年夜饭”、“我的寻找之旅”义务支教、“慈善音乐会”等品牌活动。同学们在实践中发挥特长,展示才能,践行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精神,自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新型人际关系的倡导者,在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中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再次,净化社区环境,营造良好育人氛围。良好的社区环境,浓郁的教育氛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学校主动协助社区净化教育环境,打击黑网吧、游戏机室,整治校门口的三无产品,改善校园周边环境。学校还组织学生创办社区宣传橱窗、读报栏、板报,联合社区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娱活动。

如举行亲子运动会、家庭文艺汇演、合唱比赛、书画比赛、征文比赛、棋类竞赛、节日联欢会等,让学生在良好的社区氛围中健康成长。

【案例3-3】宁波市地域资源及镇海区社区资源分析

宁波是一座美丽的港口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还是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和浙东文化的渊薮之地。陶瓷文化、藏书文化、建筑文化、浙东学派等构成了浙东文化的广度与深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溪上林湖集我国瓷器的发祥地、唐宋越窑青瓷的生产中心及“秘色瓷”原产地于一身,在我国早期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宁波的天一阁是宁波藏书文化和诚实、勤勉、恪守、淡泊、传承的藏书精神的象征;宁波的建筑文化既有保国寺“无梁殿”的举世奇迹,又有江南水乡民居建筑的淡雅悠然;以王阳明、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等为代表人物的浙东学派“言性命必究于史”与“经世致用”的治学原则,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思想精神,为当时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宁波是明清以来反侵略斗争的前沿。地处东南沿海的宁波人民具有抗击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明代的抗倭,鸦片战争时期的抗英,清光绪年间中法战争的抗法,抗日战争时期四明山作为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等,为我国的反侵略斗争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特别是镇海口海防历史遗址内容齐全,自成体系,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海防遗址。这些都是中国人民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抗御外侮,自强不息的历史见证。宁波是院士之乡和商帮故里。一代又一代的宁波人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涌现出的工商巨子、学术大师、社会名流自强不息,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形成的独特品格,就像一块石子扔入水中,泛起的涟漪波及全国。近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26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两院院士”,占全国“两院院士”总数的近2%,“密度”为全国之罕见;“宁波帮”是近代中国著名商帮,商帮人才济济,头面人物层出不穷,如包玉刚、邵逸夫、赵安中、傅在源等商贾巨子都是从宁波出发,旋舞世界。这些乡贤爱国爱乡,造福桑梓,为推动宁波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社区文化是镇海区的一张文化名片。学校所处的镇海招宝山街道辖区内共有十个社区,而且全部被命名为宁波市文明社区、宁波市现代化和谐社区。

其中七个社区被命名为浙江省文明(示范)社区,后大街社区被命名为全国十佳学习型社区,总浦桥社区被命名为全国敬老模范社区。十个社区还有自己的社区品牌:如文化型的后大街社区、绿色型的城东社区、科普型的胜利路社区、孝道型的总浦桥社区、爱心型的西门社区、工艺型的白龙社区、书香型的顺隆社区、军民共建型的蛟川社区、新居民自治型的涨鑑碶社区。这些社区资源满足了学生各方面发展和成长的需求,也为学校优化拓展教育资源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

得天独厚的地域和社区资源,具有鲜明的教育功能,洋溢着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感恩意识的教育素材,是转化为学校教育资源的鲜活内容,是学科教育的重要补充。这些覆盖范围广、密度大的教育资源,为学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提供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