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验方大全
6873300000009

第9章 内科(8)

胃脘痛10年,近两个月加重,无论饥饱均感不适,暖气但不泛酸,胃脘嘈杂灼热,多食尤甚。胃镜检查诊断: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苔薄黄、舌质红、脉细弦。乃热郁气滞,胃失和降,拟方苦降辛通,黄连温胆汤加味主之:

炒川连2克、淡吴萸1克、陈皮6克、姜夏10克、枳壳6克、茯苓12克、甘草4克、竹茹6克、蒲公英12克、青木香5克、玄胡10克,4剂。

二诊:经治后,胃脘嘈杂胀痛明显减轻,纳食增加,嗳气不多,大便偏于,苔薄黄中剥。

原方既效,续用前法。

原方加火麻仁10克,5剂。

三诊:连服上药,诸症皆减,胃纳亦增,大便质软,日解一次。前法续进,原力去玄胡,5剂。

迭经治疗症情基本消失,精神亦佳。住院18天后出院。

4.6安中汤

〔组成〕柴胡6克 炒黄芩9克 炒白术9克 香扁豆9克 炒白芍9克 炙甘草3克 苏梗6克 制香附9克 炙延胡9克 八月札15克 炒六曲6克 香谷芽12克

〔功效〕调肝和胃,健脾安中。

〔主治〕脘部胀满、疼痛,口苦,食欲减退,或伴暖气泛酸,脉弦、细弦或濡细,舌苔薄黄腻或薄白腻,舌质偏红。

〔用法〕水煎,分二次,饭后一小时温服。

〔方解〕胃居中焦,与脾以膜相连。胃属腑而主表,脾属脏而主里。脾气宜升,胃气肃降;脾性喜燥,胃性喜润。二者相反相成,犹如称物之“衡”,平则不病,病则不平。其不平的病机,主要是升降的失调,燥润的不适。然需指出,脾胃升降的生理活动,全赖肝胆的疏泄功能。肝胆的疏泄功能减退,则脾胃升降的秩序乖常。于是木郁化热,土壅酿湿,中焦湿热干犹,则脾胃的燥润违和,故表现为脘部胀满、疼痛,甚或嗳气泛酸,纳谷不香。其症在胃,但从病机分析,显系肝失条达,少阳津气不展,郁热犯胃侵脾,气机阻滞所致。治疗当遵吴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法论,疏肝胆以调升降,适燥润以和脾胃,纠其偏而达其平。尝自订安中汤应用于临床,颇获成功。

柴胡疏泄肝胆,升清解郁;黄芩苦寒沉降,泄热除湿;白术、扁豆健睥助运;白芍、甘草缓急安中:苏梗、制香附理气畅膈,温而不燥:玄胡、八月札调营止痛,散而能润;炒六曲消胀化滞;香谷芽和胃进食。

〔加减〕疼痛较甚,加九香虫6克:胀满不已,加炒枳壳9克;胃脘灼热,加连翘9克(包),或炒知母9克;嗳气,加旋覆花9克、代赭石15克:泛酸,加煅瓦楞15克、海螵蛸15克;嘈杂,加炒山药9克;苔腻较厚,加陈佩梗9克;舌红苔剥,去苏梗,加川石斛9克;便溏加焦楂炭9克;伴腹痛,再加炮姜炭5克、煨木香9克;便结,加全瓜蒌15克、望江南9克;腹胀,加大腹皮9克;x线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加风凰衣6克、芙蓉叶9克;胃粘膜活检病理示肠腺化生,加白花蛇舌草30克;腺体萎缩,加丹参。

〔按语〕焦氏临床经验丰富,善治胃病,闻名海内外。所创方药,验之临床颇具良效,本方亦复如是。然药多辛窜,有伤气耗阴之虞,肝郁湿阻用之相宜,而虚证则当禁用,即便实证亦当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学习名家,师其精髓而不为其名所囿,是为会学者也。

4.7养阴建中汤

〔组成〕北沙参30克 桑寄生20克 玉竹20克 青黛10克 怀山药30克 白芍10克 石斛30克 焦山楂30克 浙贝母10克

〔功效〕养阴建中。

〔主治〕胃痛胃胀嘈杂灼热,口干苔,舌质淡红,无苔或少苔,脉细软,表现为肺虚肝热、胃阴受伤、胃阴不足型萎缩性胃炎患者。

〔用法〕将上药置砂钵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0分钟即可煎煮。煮沸后改用微火再煎一刻钟,滤取药液约400毫升服用。

〔方解〕本方虽脱胎干叶天士的益胃汤,但去麦冬之腻、冰糖之甘,更增白芍、桑寄生柔肝平肝,淮山药、焦山楂一补一消,益阴健脾,浙贝母、青黛舒肺达肝,解郁清热。全方甘淡味薄,清虚灵达,滋而不腻,清而不泄,清滋之中寓流动活跃之性。用其养胃,又能清肺;用其益气,又能达肝。喻氏治燥热伤肺,善清胃热以肃治节;余治“萎胃”用益胃以舒肝肺,用药不同,治法无异。

〔按语〕对于“萎胃”的治疗,多从肝胃论治,有效有不效。姚氏则不仅着眼于肝胃——沙参、玉竹、山药、石斛甘淡养胃;白芍、青黛舒肝清肝,而且还养限于肾——桑寄生补肾平肝。考“肾为胃之关”,肝胃相生相克,故胃病可从肾、肝论治。视野开阔,思路清新,可师可法。

4.8益气建中汤

〔组成〕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甘草3克 大枣3枚 黄芪30克 太子参30克 怀山药30克 黄精20克

〔功效〕益气建中。

〔主治〕胃痛胃胀,喜暖喜按,遇寒加重,口淡不干,四肢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迟或缓,表现为中阳不振、肝气升达无力、胃阳不足型之患者。

〔用法〕将药置入砂钵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0分钟,即可煎煮。沸后改用微火再煎一刻钟,滤取药液约400毫升服用。

〔方解〕本方源于《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但去饴糖之大甘,更加太子参、怀山药、黄精益气养液;重用黄芪补肺制肝,舒达肝气,于温建之中寓展运之用。黄芪甘温味淡,轻虚不壅,于补气之中含上升外达之性,对气虚不足、肝气升达无力者,确为首选良药。陈修园在《伤寒医诀串解》中,主张重用黄芪助少阳生发之气逆转其不利之枢机。余用黄芪助肝气升达之力,舒展其不达之郁滞,义正相同。此方虽经加减,但达到了温不燥液,补不壅气,寓舒肺达肝于建中益气之中,以建中益气之剂,收达肝和胃之用。至于党参、白术,只有当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四肢乏力时,方可选用之。

〔按语〕以上是治疗“萎胃”常用的两个基本方,其有阴阳两虚者,则合二方之意化裁为养阴益气汤。若症现夹杂,则各守其方而加减之。其加减之法,随症应变,总以平淡轻灵为务。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器质性损害之病变,以中虚胃弱为基础,肺虚肝郁为主因。肺为娇脏,以轻虚灵达为用;肝为刚脏,以舒运条畅为贵。胃气宜舒展活跃,通降和顺。因此,组方用药必须注意轻灵。凡味厚甘腻、辛温燥烈、气味不纯、有碍胃气的壅滞之品,皆非所宜。组方力求清润不腻,寓流通之性;甘补不壅,具展运之用,才能达到寓舒肺达肝于建中养胃的目的。

4.9加味香苏饮

〔组成〕苏梗6克 香附10克 陈皮6克 毕澄茄6克 枳壳10克 大腹皮10克 香橼皮10克 佛手6克

〔功效〕理气和胃通降。

〔主治〕胃胀、胃痛。

〔用法〕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胃病为古今临床之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尤以气滞者为多,表现以胃脘作胀为主,治当理气和胃通降。本方以苏梗、香附、陈皮为主药,苏梗入胃,顺气开郁和胃;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陈皮行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效,它与苏梗、香附为伍,既能柑胃理气,又可舒肝止痛。毕澄茄味辛性微温,具有温中散寒、理气通降作用,专治胃脘胀痛,兼以降逆而止嗳气,配枳壳可消胀除满,佐腹皮下气行水,调和脾胃;香橼皮、佛手二药具有宽胸、除胀、止痛之效。诸药合用,共有理气、和胃通降之效。

〔加减〕肝郁胁胀加柴胡、青皮、郁金:食滞加鸡内金、焦三仙:兼痛甚者加金铃子、元胡:吞酸者加左金丸、乌贼骨、瓦楞子。

〔按语〕中医泰斗董建华氏,善治胃病,善用通降,收效卓著。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不降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壅遏中焦,乃发胃病。所以治疗胃病除辨证论治外,通降之法不可忽视。

4.10兰洱翅馨饮

〔组成〕佩兰10克 普洱茶5克 延胡索10克 素馨花12克 厚朴5克 炙甘草5克

〔功效〕芳香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适用于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痛。症见胃脘部灼热感,胁胀暖气,食欲不振,舌淡苔白厚腻、脉弦等,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湿浊阻脾者。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后煮煎。首煎沸后文火煎半小时,二煎沸后文火20分钟,合得药液300毫升左右为宜。每天服一剂,分二次空腹温服。7~10天为一疗程。

〔方解〕本方证多由情志不畅,肝胃不和,疏泄失职,湿阻气机所导致。故见嗳气泛酸,胃脘胁肋诸痛,治宜疏肝化湿,理气镇痛。主药素馨花味辛性平,疏肝解郁,芳香醒脾:厚朴、佩兰芳香化湿以为使;佐以延胡索行气止痛;而普洱茶味甘,入肝、胃二二经,消胀去滞,《纲目拾遗》谓之:“清香独绝……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以为使。诸药合用,共有疏肝化浊、行气止痛功效。

〔加减〕如痛甚可加白芍15克、广木香6克;并胁肋胀痛加炒麦芽15克、郁金12克;吐酸嗳气加淡鱼骨15克、佛手花10克;纳食不馨加炒谷芽15克、鸡内金10克。

〔按语〕本方是梁氏家传秘方,临床应用时凡见上腹部胀痛,嗳气频频,泛酸呕吐,痛连胸胁,甚者有时攻痛游走,按之则气走散痛亦渐缓,或遇情绪变化时更甚,属肝胃不祝型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者,本方确有良效。

〔典型病例〕范某,女,41岁,1989年2月初诊。

患者主诉两年多来每逢饭后均感胃痛,上腹中部有灼热感,食欲不振,嗳气,吐酸或食后饱胀难耐。每因情绪波动而病情加剧。两个月前曾住院治疗,经B型超声波和纤维胃镜等检查,肝、胆、脾、胃等脏器均未发现异常器质性病变,遂诊断为胃神经官能症。经服中西药治疗1个多月,症状无明显改善而出院转门诊治疗。来诊时,胃脘胀痛,暖气频频,胸闷太息,时有干呕,胃纳呆滞,口干不欲多饮,睡眠欠佳,大便量少,舌质偏红,苔白厚腻微黄,脉弦细。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湿阻中焦。予兰洱延馨饮加麦芽15克、佛手12克、竹茹12克,以疏肝理气,化浊止呕。每天一剂,清水煎两次,分早晚服。4天后复诊,谓服药后,大便量明显增多,已无嗳气频频,胃脘胀痛随之顿减,呕恶已除,惟胃纳尚欠佳,舌苔白薄,脉弦。药已中的,上方去竹茹,加鸡内金12克,煎服如前法。4天后三诊,胃脘疼痛已消失,眠食均好,精神转旺。拟方仍嘱前法加入健脾益气之品,调理月余而愈。随访至今,病未再发。

4.11沙参养胃汤

〔组成〕辽沙参20克 麦冬15克 石斛15克 白芍20克 山楂15克 知母12克 鸡内金10克 花粉12克 丹皮10克 乌梅肉10克 陈皮10克 生甘草3克

〔功效〕养阴和胃,理气清热。

〔主治〕适用于各种慢性胃炎病。症见胃脘隐痛,脘腹胀满或牵及两胁,嗳气,纳呆食少,少食即饱,胃中灼热嘈杂,口干咽燥,便干,身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体瘦小,舌质红而缺津,少苔或花剥,脉细弱或细数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阴虚者。

〔用法〕日一剂,小火水煎分二次服。

〔方解〕脾胃阴虚症,其病机变化侧重在胃,胃主受纳水谷,其性以通降下行为顺,喜润恶燥,燥则胃气热,失于通降,当治以甘凉清补酸甘养阴,理气和胃。李氏集数十年临床经验,自拟沙参养胃汤。辽沙参、麦冬、石斛、花粉甘凉濡润,滋胃养阴;白芍、生甘草、乌梅肉酸甘化阴;知母清胃中燥热;山楂、鸡内金、陈皮理气和胃,以防甘凉滋腻碍睥;丹皮清血热并行血中之气。全方甘淡味薄,清虚灵达,滋而不腻,清而不泄,恰针对脾虚病机本质,顺其升降之性,重在健运脾胃,选药精当,配方严谨,故疗效显著。

〔加减〕兼气滞者,加枳壳10克、川楝子12克、郁金10克;兼血淤者,加丹参15克、桃仁10克、元胡10克;阴虚内热、胃逆嗳气者,加竹茹10克、柿蒂15克;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加焦栀子10克、夜交藤30克;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15克;兼脾胃气虚者,加党参12克:若大便出血加白芨10克、黑地榆15克。

〔按语〕本方为阴虚胃病而设。药症相符,收效颇著。虽以大剂养阴之品为主,但伍以陈皮、山楂、内金之属则不致腻胃重滞。养阴而不腻膈,消导丽不伤中,故为治疗胃病之良方。

4.12香砂温中汤

〔组成〕党参12克 白术10克 茯苓15克 陈皮10克 半夏10克 木香6克 砂仁8克 厚朴10克 干姜10克 川芎10克 丁香5克 炙甘草3克

〔功效〕益气健脾,温中和胃。

〔主治〕适用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返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等病。疰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遇冷加重,腹胀纳差。嗳气泛吐清水,大便溏薄,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阳虚者。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