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皮炎
1.1皮炎汤
〔组成〕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竹叶10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营凉血、泄热化毒。
〔主治〕药物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包括漆性皮炎、油彩性皮炎),植物——日光性皮炎。
〔用法〕水煎服,每天一剂。
〔方解〕本生地、丹皮、赤芍清营凉血、散淤化斑;知母、生石膏清肺胃与肌肤之热,泻火除烦而不伤胃气;银花、连翘辛散表邪,清热解毒而不伤阴;竹叶青清透散、除烦热利尿;生甘草解毒和中。综观全方,取其白虎化斑之意,类清瘟败毒之效,具有清营凉血、泄热化毒,化斑保津之用。
〔加减〕此症缘由内中药毒,毒热入营,血热沸腾,外走肌肤而致肌肤赤肿。毒热上蒸则面部赤肿。故应投以清营凉血,解毒化斑之剂。本方即为此而设也。若热重,舌苔黄厚者,加用黄芩10克、马尾连10克,加强清热除湿解毒之效;湿重、皮损渗出者,加用茯苓10克、泽泻10克;阴部有皮损者,可以导赤散意加用木通6克;如浮肿者,同时行水消肿,可加冬瓜皮30克、茯苓皮30克。
〔按语〕本方临床治疗范围除上述主冶外,凡辨证只要符合血热外壅症的,症见口渴咽干,小便黄赤短少,舌质红绛,苔净或薄黄,脉细滑或数,皮肤潮红,经斑明显,触之灼热者,病机属于热入营血,血热沸腾,外走肌腠者,均可使用本方化裁治疗而取效。如过敏性紫癜、痤疮、玫瑰糠疹、银屑病进行期、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炎等,尤其头面部急性红斑明显的病症,其疗效夏佳。
〔典型病例〕冯某,男,12岁。
三天前口唇周围及前臂两侧出现红斑水疱,以往有两次类似情况,逐次加重。本次发病前两天,曾因脚痛服用过索密痛。检查:口唇周围、下额、两臂远端、两手背可见钱币大小红斑皮疹,中心见有水疱,境界清晰,呈对称性,口腔粘膜糜烂,脉象细滑,舌质红,苔剥。诊断:固定性药疹。症属药热入于营血,化为风毒,治拟凉营清热解毒。用皮炎汤二剂后皮损显轻,红斑渐遇,水疱干涸结痂。继服三剂,手背,前臂皮损消退,口唇周围皮损趋轻,留有色素沉着。再服三剂后治愈。
1.2凉血清肺饮
〔组成〕生地15克元参12克川石斛12克生石膏30克寒水石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桑白皮12克黄芩9克生山楂15克虎杖15克生甘草13克
〔功效〕养阴除湿清热。
〔主治〕脂溢性皮炎、痤疮、酒齄鼻。
〔用法〕先将上药用水浸泡半小时,再煎煮半小时,每剂煎二次,将二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天一剂,分二次服。二周为一个疗程,根据症情可以连续用三四个疗程。
〔方解〕上述病症好发于青春发育期男女和成年后的男子,现代医学认为多与激素代谢紊乱有关。从中医辨证来看,患者多表现阴虚湿热。故本方投以生地、玄参、石斛、生石膏、白花蛇舌草等以养阴清热;山楂一味,取其清除肠胃湿热积滞作用。
〔加减〕使用本方时,若病者皮疹糜烂及伴油腻性脱屑者,加茵陈15克、生苡仁15克;鼻翼潮红者,加制大黄9克、苦参片15克;皮损呈结节囊肿,加益母草15克、莪术12克;以活血化淤,大便干结者加全瓜蒌12克、枳实9克。
〔按语〕在服用此方治疗的同时,在饮食上忌食辛辣,少食油腻和甜食,多食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局部经常用温水硫磺肥皂洗涤,亦是防治的重要环节。
〔典型病例〕刘某,男,27岁。
面部垢腻,见颜面鼻部赤疹累累,症已七八年,舌苔薄黄腻,脉弦滑,病程缠绵,迁延不愈。以上方稍事加减,服用二周后,面部赤疹逐渐隐退,巩固治疗近半年。间断服用本方加减,并配合外用颠倒散洗剂(硫磺、生大黄各7.5克研极纽末,加入生石灰水100毫升)涂搽患处,未见复发。
2.湿疹
2.1滋阴除湿汤
〔组成〕生地30克元参10克丹参15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地肤子10克蛇床子10克
〔功效〕滋阴养血,除湿润燥。
〔主治〕慢性湿疹、亚急性湿疹、脂溢性皮炎、异位性皮炎反复发作者。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方解〕慢性湿疹多由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转化而来,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甚为复杂。年高体弱者,精血渐衰,加之渗水日久,伤阴耗血,遂更致阴虚。阴虚为本,理当滋阴培本扶正,但纯用滋阴则有助湿恋邪之虑。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性粘腻,湿邪偏盛,蕴郁肌肤,则发而为湿疹。邪盛为标,理当利湿治标祛邪,但继用利湿则有伤阴伐正之忧,本病辨证属阴虚湿恋之症,故治拟滋阴除湿之法,滋阴扶正可以抵邪外出,除湿祛邪亦有利于正复,故滋阴除湿,并用不悖,俾湿去阴复,病安而愈。以生地、元参、丹参、当归滋阴养血和营,补阴血之不足,防渗利诸药之伤阴;茯苓、泽觉泻利湿健脾,祛湿邪之有余,制滋补诸品之腻滞,俾湿去而无伤阴之弊,阴复而无助湿之嫌;白藓皮、蛇床子祛湿止痒,合而为剂,有滋阴养血,祛湿止痒功能。故慢性湿疹,症属阴虚湿恋者,用之每收显效。
〔按语〕凡由于渗液日久,阴伤血耗,皮肤干燥,脱屑发痒,舌红少苔,或舌淡苔光等证属阴虚湿恋者,均可投用本方。
〔典型病例〕赵某,男,年近八旬。
双膝下至足背泛起湿疹6年余,反复发作,皮肤呈黯褐色,表面粗糙,覆有干痴皱皮,下腿紧胀刺痒,搔痒处糜烂渗水。某医院诊为慢性湿疹,经中西药调治,疗效不显。初诊时,自述刺痒难忍,反复搔抓,糜烂渗水增加,结痂连片,干燥脱落,此起彼伏,痛苦异常,伴有咽干口渴、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沉滑。诸症杂沓纷纭,虚实相兼,然以湿热诸症较为突出。初予龙胆泻肝汤化裁以清热利湿,外用生地榆、黄柏水煎温敷患处。5日后复诊,诸症同前。虑其湿热久羁,非数日所能清利,仍投原方内服外敷,续用10日。三诊:诸症仍有增无减,口燥便干,痂皮脱落更甚。患处湿敷,敷则渗水止,停则水湿出,刺痒难忍,夜不能寐。利湿而湿不除,清热而热反甚。治不中的,必有因未审。细观察其形赢体弱,肌肤干燥失润,虽口咽干燥但饮水不多,舌红绛少津,脉沉滑细无力。辨证为阴虚于内,湿盛于外,本虚表实之症,法当滋阴除湿。处方:生地30克、当归12克、丹参15克、玄参12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白藓皮10克、蛇床子10克,水煎服,每天1剂。7日后复诊,咽干口燥好转,刺痒稍减。效不更方,连服半月,瘙痒明显减轻,夜卧转安,患处糜烂渐收,大片痂皮脱落,惟肤色变化较慢。遂在原方基础上加红花、牛膝、黄柏以活血化淤,清利湿热的酌配砂仁、陈皮理气调胃,而防生地、玄参久用滞脾碍胃之弊。坚持治疗半年多,基本治愈:双下肢皮肤恢复正常,惟色素沉着未去。
2.2龙蚤清渗汤(金起凤)
〔组成〕龙胆草10克蚤休30克黄芩10克炒山栀10克丹皮15克鲜生地30克赤芍12克白藓皮30克地肤子30克苦参15克六一散15克(包)
〔功效〕清热剌湿,凉血解毒,佐以祛风止痒。
〔主治〕急性湿疹,脂溢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等症属湿热型者。
〔用法〕每天一剂,水煎二次,早晚饭后各服一次。如局部皮肤大片潮红,或外布密集丘疹。红斑群集成片,灼热痒剧,可将药渣煎汤待凉后,用口罩浸透药液冷湿敷于患处,以清热燥湿止痒。
〔方解〕本型病机由于湿热内感,侵及营血,壅搏肌肤而发。故方用龙胆草、黄芩、蚤休、炒山栀、六一散清热利湿解毒:鲜生地、赤芍、丹皮凉血活血:苦参、白藓皮、地肤子清热渗湿,祛风止痒。
〔加减〕使用本方应症属湿热型者方适宜。症见皮损肿胀,潮红、水疱、糜烂、渗出,并伴有胸闷、纳呆、小便短少,大便干结或溏,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等。临证时,如渴喜凉饮,脉滑数,加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瘙痒剧烈加全蝎6克、海桐皮15克;苔黄舌绛,血热偏盛,加玳瑁10克;大便干结加生大黄6~9克(后下);药后大便溏薄加山药18克。
〔按语〕本方主要针对因湿热俱盛,肝失疏泄而引起的各种急性皮肤病属湿热型者,故法取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祛风止痒,使邪热清彻,则病可告愈。
〔典型病例〕王某,女,9岁,住院号:4785,入院日期1983年6月7日。
病史:患儿于1983年5月23日发现左下颔部结块,肿痛,伴有畏寒,发热,咽喉疼痛,于5月26日来本院外科门诊。当时体温37.3℃,左颔下结块肿大如鸡卵,皮色不红,按之疼痛,咽喉充血,扁桃体轻度肿大。给以中药疏风清热化痰之剂内服。服药后咽喉疼痛消失,左颔下肿胀反甚,体温增至39.℃,故于6月1日又来复诊。除继服中药外,另加服金霉素125毫克,每天4次,口服2天量。服药后局部疼痛更剧,皮色转红。6月7日下午8时许,两下肢突然发出成批鲜红斑片及淤斑,自感轻度灼热,瘙痒,并伴有两膝关节酸楚,予当晚9时30分急诊入院。
入院时体温37.4℃,脉搏8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4/52毫米汞柱。颈项转侧不利,甲状腺不肿大,肺部(一),心前区有I—Ⅱ级柔和吹风样杂音,腹部柔软,肝脾未触及,四肢关节正常,膝腱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局部:左下颔部有一肿块约4×5厘米,皮色微红,按之灼热,中软有波动感,触痛明显,两大腿下1/3,小腿及足背等处有大小不等的100余个鲜红色斑片,上有水疱渗出,疱内含有清亮液体,用手压之,斑疹退色,皮损边界清楚,在两足背部并有约3×4厘米大小之淤斑,压之不褪色,有压痛。诊断:(1)多形红斑样药疹(金霉素引起);(2)左下颔部急性淋巴结炎。
入院后当晚,给予凉血清热,解毒利尿之剂内服。处方:鲜生地3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连翘10克、金银花10克、萆12克、泽泻10克、车前子12克(包)、制川军10克、茯苓皮12克、生甘草3克。当晚服第1剂后,次日两下肢皮损未见减轻,两膝关节仍感酸楚,左颔下痰毒波动明显,给以切开引流,仍以原方再服。第2日红斑颜色由鲜红转为粉红色,部分水疱结有薄痂,两足背淤斑由紫转为青紫,膝关节酸楚消失,皮损仍有轻度瘙痒。第3日红斑转为淡黄色,红斑上水疱消失,灼热、瘙痒亦除。第4日皮疹全部消失,仅色素沉着出院。
2.3小儿化湿汤
〔组成〕苍白术陈皮茯苓泽泻炒麦芽六一散各6克
〔功效〕健脾除湿。
〔主治〕小儿湿疹。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小儿湿疹常伴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纳呆便溏、舌淡苔腻者,此乃脾虚湿盛之证,须以健脾除湿为大法。本二术、茯苓、陈皮、麦牙健脾助运;泽泻、六一散淡渗利湿,俟脾健湿除,湿疹则愈矣。
〔按语〕婴幼儿湿疹,中医称胎淤疮、奶癣,与脂热、乳食有关,证属脾湿心火,湿热为患。如胎前母食五辛,则儿生后易患此症。病初可以清热利湿治之:久病多为脾运不周,湿从内生而发于肌肤,当以治脾为本。盖小儿生长发育,全赖脾胃运化之精微以营养,若将养失宜,恣食口腹,脾胃积损,则健运失职而湿病生焉。故小儿湿疹,更以调理脾胃为要。过服苦寒清利之品,戕伐脾胃之气常会导致病情缠绵难愈。
〔典型病例〕1979年春节前,一妇人携7岁男孩从外地来京求医。
称此儿生后不久,即患婴儿湿疹,虽经一度治愈,但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延缠至今,屡医少效。近半年来,日渐加重,抓痕累累,体无完肤,瘙痒,夜间尤甚,影响睡眠,精神萎靡,学习成绩不佳,素日纳差大便溏薄,诊其脉细弱无力,舌质淡,苔薄根腻,面色萎黄,肢体瘦弱。此系脾虚健运不周,湿邪外发肌肤所致。拟投小儿化湿汤五付,处方:苍白术、陈皮、茯苓、泽泻、炒麦芽、六一散各6克,其母嫌药味少用量轻,疑病重药轻难以收效。出示以前所服处方,多系龙胆泻肝汤化裁之剂。朱氏告之中医治病,不在药多量重,贵在把握病机。其母犹疑,取药试服,五付服完后,复诊时喜称药后孩儿瘙痒减轻,夜可安卧,饮食增加。效不更方,继续调治。先后共服20剂,疹消痒除,欣然返乡。
3.扁平苔癣
3.1乌蛇驱风汤
〔组成〕乌蛇10克蝉衣6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白芷10克羌活10克黄连8克黄芩10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生甘草6克
〔功效〕搜风剔邪,清热解毒。
〔主治〕扁平苔癣,以及慢性荨麻疹,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结节性痒疹等顽固瘙痒性皮肤病。
〔用法〕水煎服,日1剂,2次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