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验方大全
6873300000011

第11章 内科(10)

〔加减〕上腹痛有定处而拒按,舌质滞暗或见淤斑者加桃仁10克;腹痛而见黑便者加生蒲黄10~15克;便秘者加火麻仁或瓜蒌仁15~20克;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数者加沙参、麦冬各15克,或加生地12克,瓜蒌15克:神疲气短者加太子参15克,白术12克。

〔按语〕本方药简量轻,集寒热补泻气血于一炉,肝胃同治,疗效颇著,是不可多得的一首良方。这种组方配伍方法也值得学习师法。

5.2健胃散

〔组成〕鸡子壳80克甘草20克贝母20克佛手20克枳实20克

〔功效〕理气解郁,制酸健胃。

〔主治〕胃痛泛酸(相当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症见上腹隐隐作痛,进食缓解,饥则痛显,痛处固定,发作规律,或灼热嘈杂,脘闷腹胀,恶心呕吐,嗳气吞酸。

〔用法〕鸡子壳拣去杂质,洗净烘干,枳实放麸上炒至微黄色。同其他药共研成细粉,放入玻璃瓶内贮存各用。每天饭后1小时,调服4克。

〔方解〕胃、十二指肠溃疡,在中医则属“胃痛”之一。其病位在上腹(偏右)或当“心窝”处,多由胆胃不和,气机阻滞,以致邪郁胃脘。健胃散功能理气解郁,和中健胃。其中鸡子壳制酸消饥止胃痛,止血敛疮治反胃;甘草和中护胃,缓急止痛。据药理研究,前者含碳酸钙、磷酸钙有制酸作用:后者能使胃酸高者降、低者升而起调节作用,其浸膏时“消化性溃疡”有抑制作用。二者相偕,更增强制酸和保护粘膜作用而敛疮。再合浙贝母之辛散苦泄,开郁散结;佛手、枳实之理气解郁,降浊升清,既可使木郁解而不克胃,又能防甘草之甘腻壅滞,合为治脘痛、泛酸之通用方。此方经数十年临床应用,治例甚多,效亦称著。然而,疾病是不断变动进退的,脘痛也一样。此证初起多实,久则寒热交错,虚实间见。始则在经多气滞,久则入络血亦淤,故又必须辨明虚实、寒热、气血而随症加减。

〔加减〕疼痛势急,心烦易怒,嘈杂口苦,舌红苔黄燥,为热郁,加石膏20克、大黄15克、芦根20克、川楝子12克;痛而喜暖,肢凉乏力,舌淡苔白,为虚寒痛,加黄芪40克、白芍20克、肉桂10克;痛处固定,拒按,舌紫脉涩,为血淤,加丹参30克、郁金15克、三七15克、桃仁15克;兼有黑便,或便血,加大黄20克、三七15克、花蕊石15克、地榆炭20克、元胡15克。

〔按语〕本方药少、平和,舒肝理气、制酸、护膜,且散剂调服,故最宜胃病。堪称简、便、廉、验之方。

5.3理脾愈疡汤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0克伏苓15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砂仁8克厚朴10克甘松10克刘寄奴15克乌贼骨10克生姜10克元胡10克炙甘草6克大枣3枚

〔功效〕温中健脾,理气活血。

〔主治〕适用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糜烂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饿时痛甚,得食痛减,腹胀嗳气,手足欠温,身倦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暗,舌苔薄白或白腻,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脉沉细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虚寒、气滞血淤者。

〔用法〕取冷水先将药物浸泡半小时,用武火煎沸,再改文火煎30分钟,取汁约150毫升,再将药渣加水二煎。每天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以饭后两小时左右服用为宜。

〔方解〕本方以《伤寒论》小建中汤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为基础,通过临床实践加减化裁而成。用于治疗因饮食生冷不节,损伤中阳,或久病脾胃阳虚,复加饮食寒冷所伤,中阳不振,虚寒凝滞,气血不畅而成溃疡者。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配炙甘草调和营卫,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砂仁、厚朴、甘松、刘寄奴、元胡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活血;乌贼骨生肌敛疮,制酸止痛。共有健脾温中、活血止痛、生肌愈疡之效。

〔加减〕如溃疡出血,大便色黑如柏油样,加白芨10克、三七粉3克(分2次冲服)、黑地榆12克;如语言无力,形寒畏冷,四肢欠温,加黄芪15~30克,甚者加附子10~15克;如嗳气频作,加丁香5克、柿蒂15克;如食少、胀满,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克。

〔按语〕本方多香燥,易伤阴津,故于阴虚者不宜使用。对于脾胃虚寒者也应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典型病例〕王某,男,34岁,司机,于1972年11月18日初诊。

患者自述间断性胃脘隐痛8年余,每于春秋季节疼痛加剧。现胃脘隐痛,饥饿时痛甚,得食痛减,痛处喜暖喜按,腹胀嗳气,时泛吐清水,身倦乏力,手足欠温,大便如柏油状,日行2~3次。诊视中: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曾多次经钡餐检查,均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李氏认为本病属脾胃虚寒、气血淤滞之胃脘痛,故应以温中健脾、理气活血为治。方用理睥愈疡汤加三七粉3克、黑地榆12克,水煎服。

上方服3剂,胃痛明显减轻,柏油样便消失,食后仍腹胀嗳气,去三七粉、黑地榆,加丁香5克、柿蒂15克,继服。

二诊:上方又进9剂,胃痛、腹胀、嗳气、泛吐清水等症状消失,大便正常。李氏认为此时症状虽得控制,但仍应继续服药,作为善后治疗,以强健脾胃。用理脾愈疡汤共研细末,每天3次,每次6克,于饭前冲服。患者又服散剂1月余,精神、饮食均好,无明显不适,经钡餐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2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5.4健中调胃汤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0克姜半夏6克陈皮6克降香10克公丁香6克海螵蛸15克炙甘草6克

〔功效〕益气健中,调胃止痛,愈疡制酸。

〔主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症见胃痛、嘈杂、泛酸、空腹尤甚,得食稍减,喜暖喜按,噫气矢气,大便或溏或燥,舌质淡红,苔白滑,脉象沉细或弦,中医辨证属二F脾气虚侧寒夹饮者。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00毫升为宜,每天服1剂,早晚分服,-饭前或饭后两小时温服。视病情连服3剂或6剂停药1天。俟病情稳定或治愈后停药。服药过程中,停服其他中西药物。

〔方解〕党参、白术益气健中,调补脾胃;姜半夏、陈皮理气化痰,降逆和胃:降香化淤止血;公丁香温中降逆;海螵蛸制酸愈疡;炙甘草和中缓急。共有健中调胃、愈疡止痛之效。对脾胃虚弱,气滞停饮,偏虚偏寒之胃痛、嘈杂、泛酸诸症有良好效果。

〔加减〕胃中冷痛较重者,加良姜、毕澄茄;脘腹胀满,噫气矢气多者,加佛手、香橼皮;泛吐清水,或胃有振水音者,加茯苓、生姜、三七粉(另冲服)。

〔按语〕本方系由《外科发挥》六君子汤加减组成。

〔典型病例〕房某,男,44岁,1985年10月15日初诊。

患胃脘隐痛10余年,每届秋冬加重。近因嗜食凉饮,胃痛发作,空腹尤甚,得食稍缓,喜暖喜按,噫气、嘈杂泛酸,胃有振水音,大便先硬后溏。上消化道钡透及拍片,诊为胃及十二指肠复合溃疡,曾服胃仙—U、甲氰脒胍不愈。诊脉沉细,舌淡红,苔白滑,予健中调胃汤加茯苓15克、生姜6克,水煎早晚分服。进药3剂,胃痛止,偶有不适,少顷即安。原方加减服30余剂,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上消化道钡透拍片,病灶愈合,龛影消失,随访2年一切良好。

5.5溃疡止血方

〔组成〕黄芪15克太子参12克白术6克炙甘草5克当归6克白芍10克阿胶珠10克地榆炭10克侧柏炭10克乌贼骨12克煅龙牡15克溃疡止血粉乌贼骨3份白芨2份参三七粉1份

〔功效〕溃疡止血方:健脾益气,养血止血,和营定痛。溃疡止血粉;收敛止血,活血化淤,制酸止痛,生肌护膜。

〔主治〕上消化道出血,不论便血与吐血,尤以溃疡出血疗效最佳。

〔用法〕溃疡止血方以水两碗约1000毫升左右,煎者滤液约350~400毫升,每天1剂,每煎2次,早晚分服。溃疡止血粉以乌贼骨、白芨、参三七粉按比例配制,共研极细末,每次5~10克,每天2~3次,温水服下。

〔方解〕上消化道出血者,以脾胃虚寒症型为多,即所谓“阴络伤则血内溢”是也。所以然者,脾胃络损,气不摄血而溢出。气与血密切相关,“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内经》早有所云,故治血当治气为其原则。《类证治裁·血证总论》即日:“气和则血循经,气逆则血越络”、“治血宜调气”。

治气者,又有降气、清气、益气之别。此因脾胃虚寒,阴络损伤,治当益气。是以参、芪、术、草补脾益气,又取其甘温之性,祛脾胃之虚寒,得以温中摄血固脉,使血行经脉之中:伍当归、白芍、阿胶珠,气血双补,阳中有阴,和营血而能止痛,乌贼骨收敛止血,且能制酸止痛,《本草纲目》言其主治“唾血,下血”;血“见黑即止”,故用地榆炭、侧柏炭:更以龙牡收敛止血、益气固脱双重作用,防血随气脱之变。本方功能益气摄血、气血双调。固涩而能护膜,且能防止虚脱,临床治愈率达98%。

溃疡止血粉中乌贼骨功可收敛止血、制酸止痛,对胃脘痛伴吞酸、嗳气、便血者颇有功效;白芨收敛,药性粘涩,止血颇佳:参三七既可止血,又能活血散淤定痛,合而成方,收敛止血,生肌护膜,收效较佳。

〔加减〕若肝郁气滞,暴怒伤肝动血,则宜加疏肝和血之郁金6克、焦栀6克、当归6克、赤芍10克、丹皮6克、牛膝12克,去益气生血之品如生芪、太予参等;热郁气滞、和降失调、久病伤络者可清中止血,加炒川连3克、陈皮6克、姜夏10克、炒竹茹6克、茯苓12克、甘草4克;胃阴亏虚,内热耗津伤络者宜养胃阴,酌加沙参12克、麦冬10克、川石斛12克、玉竹12克等,去生芪、白术。

〔按语〕上消化道出血大致分为脾胃虚寒型与肝胃不和型,临床治疗益气摄血为主。本方即是根据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大多为脾胃虚寒,并以溃疡出血为多而设。即使是肝胃不和型患者,大多因久病或曾出血等因素而致脾胃虚寒,不能统血者屡见不鲜,根据辨证属虚多实少,治疗大法仍以益气摄血为主,仍用本方。但胃脘胀痛明显,舌苔厚腻者不宜使用本方。

〔典型病例〕潘某,男,32岁,某厂技术员,住院号41565。

患者1971年起即有胃脘痛病史,钡餐拍片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980年7月1日上午突然解柏油样便约600克,伴胃脘疼痛,纳谷减少。化验大便隐血(卅)乃收入院。

入院时面色少华,神倦乏力,四肢欠温,纳谷不香,大便色黑如柏油样,日解一次,苔薄白,脉濡。此属久痛入络,脾胃虚弱,中阳不运,气不摄血,血从下溢,治以益气摄血法:

黄芪15克、太子参12克、白术6克、炙草5克、当归6克、白芍10克、阿胶珠10克、地榆炭10克、乌贼骨12克、煅龙牡15克。

服药2剂,加溃疡止血粉10克,1日3次,大便转黄,隐血转阴,上腹部无不适,精神较佳,纳谷亦香。

5.6脘腹蠲痛汤

〔组成〕延胡索9克白芍12克川楝子9克生甘草9克海螵蛸9克制香附9克蒲公英20克沉香曲9克乌药6克

〔功效〕缓解脘腹疼痛。

〔主治〕凡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肠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病引起的腕腹疼痛或连及胁肋,属肝脾(胃)气血不调者,均可服用。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或将上药研末为散,开水吞服。

〔方解〕朱丹溪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引起脘腹痛的病因有多种,但气血郁滞则一。气血郁滞,责之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有“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故肝胃气郁则脘痛,肝脾气郁则腹痛,并且均可连及胁肋,以其部位为肝气所郁也。本方即抓住肝胃(脾)气郁这一关键病机,除首选治“心痛欲死”的延胡索外,并辅以降气行气止痛的乌药、香附、沉香曲。“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故入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与理气之品相伍,既疏肝气,又缓肝急,一散一收,相辅相成,切中治肝要旨,故取效甚捷。

从临床上看,许多腕腹痛都是寒热错杂的。本方即有性偏寒凉的川楝子、蒲公英,又有属于温性的沉香曲、乌药,寒温并用而专理气血,因而适应面较为广泛。蒲公英为清热解毒佳品,余以为此药味甘性寒,除用于乳痈及疮疡之外,用以治胃,常能起养护之作用。故凡脘痛偏于热者,亦可加大剂量至30克,每获良效。

〔加减〕脘腹疼痛并有泛酸呕吐者,可酌加姜半夏9克、吴茱萸3克;噫嗳气多者亦可加越鞠丸(包煎)15~30克。

〔按语〕本方名曰“脘腹蠲痛汤”,旨在止痛,验之临床确收良效。但药多香燥,易伤阴耗气,故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典型病例〕罗某,男,35岁,职员。1989年4月25日初诊。

曾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常胃脘作痛,空腹时为甚,亦常于午夜痛醒,苔微腻,脉弦,先予蠲痛:延胡索9克、由芍12克、川楝子9克、乌药9克、制香附9克、海螵蛸9克、蒲公英2.0克、沉香曲12克,三剂。服药后痛即缓解,再服五剂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