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是一种友好的问候,是人与人说话的开始。
恰当的称呼是打开交际大门的通行证,是架起人际关系的一座桥梁。所以,称谓语使用得当与否,对接下来的交谈有着直接的影响。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称呼是用来当面招呼对方,以表明彼此关系的名称。称呼语是交谈语言中的第一先要使用到的词语。一个充满感情而得体的称呼,不仅体现出一个人待人礼貌诚恳的美德,而且可以使对方感到愉快、亲切,易于双方情感的交流,可以为接下来更加深入的交谈打下基础。
平时我们会遇到一些称呼上的尴尬事,常常会因找不到恰当的称呼而不知所措。在宾馆、饭店、商场等公共场合,面对服务员或其他工作人员,不知道叫什么好。过去称呼“同志”、“小姐”很得体,可现在这样称呼人不得体。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感到不知该如何得体地称呼别人,并因此陷入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那么,该合适地称呼他人有哪些要求呢?
1.称呼入乡随俗
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不可肆意为之。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其特殊性的。它的总的要求是要庄重、正式、规范。在工作中,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方法。在政务交往中,常见的称呼除“先生”、“小姐”、“女士”外,还有两种方法,一是称其职务,二是对地位较高者称“阁下”。
2.注意称呼时的表情和语气
准确称呼别人,感情色彩也是非常重要的。称呼地位比较高的人时,眼神、表情、语音的高低、腔调等都非常关键。如果声音比较低沉、语气比较平静,对方以及在场的人士会觉得你要么没礼貌,不懂得尊重别人,要么性格内向,表现拘谨,不够大方。但如果叫得过于热情,会被认为为人势利。称呼任何人时都要注意用自己的表情和声音,让在场的人感觉到你热情、落落大方,又不卑不亢。
3.称呼时要注意顺序
称呼时要视交际对象、场合、双方关系等选择恰当的称呼。在与众多的人打招呼时,还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一般以先长后幼、先高后低(职位上)、先女后男、先亲后疏为宜。
另外,在进行人际交往,使用称呼时,一定要回避以下两种错误的做法:
1.使用错误及过时的称呼
常见的错误称呼有两种:
(1)误读,一般表现为念错被称呼者的姓名。
(2)误会,主要指对被称呼者的年纪、辈分、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了错误判断。比如,将未婚妇女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一旦时过境迁,若再采用,难免贻笑大方。在我国古代,对官员称为“老爷”、“大人”。若将它们全盘照搬进现代生活里来,就会显得滑稽可笑,不伦不类。
2.使用不通行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北京人爱称人为“师傅”,山东人爱称人为“伙计”,中国人把配偶、孩子经常称为“爱人”、“小鬼”。但是,在南方人听来,“师傅”等于“出家人”,“伙计”肯定是“打工仔”。而外国人则将“爱人”理解为进行“婚外恋”的“第三者”,将“小鬼”理解为“鬼怪”、“精灵”,可见这是“南辕北辙”,不小的话就会造成误会。
魅力说话小贴士
称呼用语的“三原则”
人际称呼很有讲究,须慎重对待。人际称呼的格调有文野雅俗高下之分,它不仅反映人的身份、性别、社会地位和婚姻状况,而且反映对对方的态度及其亲疏关系,不同的称呼内容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态。因此,使用称呼语时要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1.礼貌原则
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每个人都希望被他人尊重,合乎礼节的称呼,正是表达对他人尊重和表现自己有礼貌修养的一种方式。交际时,称呼对方要用尊称。在交际场合对任何交际对象都忌用诨号、绰号。
2.尊崇原则
一般来说,人都有崇大、崇老、崇高的心态,如对同龄人,可称呼对方为哥、姐;对既可称“叔叔”又可称“伯伯”的长者,以称“伯伯”为宜;对副科长、副处长、副厂长等,也可在姓后直接以正职相称。
3.适度原则
许多青年人往往对人喜欢称师傅,虽然亲热有余,但文雅不足且普遍适应性较差。对理发师、厨师、企业工人称师傅恰如其分,但对医生、教师、军人、干部、商务工作者称师傅就不合适了,如把小姑娘称为“师傅”(与对尼姑的称呼“师父”同音)则要挨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