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所用减少人口的方法,不但是用这种种自然方法,并且用许多人为的方法。法国在百年以前的人口比各国都要多,因为马尔萨斯的学说宣传到法国之后很被人欢迎,人民都实行减少人口。所以弄到今日,受人少的痛苦,都是因为中了马尔萨斯学说的毒。中国现在的新青年,也有被马尔萨斯学说所染,主张减少人口的。殊不知法国已经知道了减少人口的痛苦,现在施行新政策,是提倡增加人口,保存民族,想法国的民族和世界上的民族永久并存。”(《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195页,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第2版)国家和民族竞争中的“生育博弈”,被人们形象地说成是“女性子宫的竞争”。一个有生育愿望和生育能力的民族,是有活力、有未来的民族,生育力是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是战略竞争力。生育演变、人口改变,是一种最有力的和平演变,能够不战而胜;生育力萎缩的国家和民族,将是“不生而败、慢性自杀”的民族。一个国家和民族“丁克家庭”增多,丁克之风盛行,甚至成为时尚,成为趋势,成为潮流,就会成为一个“丁克国家”,成为一个“丁克民族”,就必然是一个走向衰落的国家,是一个走向消亡的民族。
生育改变国家,生育也改变世界。
三、中华民族不能变成“丁克民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道远。西方国家在成为“发达国家”以后,社会才出现丁克思潮,而中国特色的丁克思潮,则是在国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就提前泛滥起来,这是不利于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
“传宗接代”是使命——“生育机器”是光荣
丁克文化在中国泛滥,与对于中国优秀传统生育文化的错误批判关系极大。多年来,中国人批判“传宗接代”和“生育机器”,否定了保证民族延续的客观规律,贬低了女性履行职能的光荣使命,颠倒了生育问题上的是非对错。形成了以不“传宗接代”为高尚、以不当“生育机器”为荣光的价值取向,严重误导了社会舆论和人们的生育思想,导致人们以当丁克为时尚。
家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性生活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教育和社会化功能,感情交往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政治功能等,其中最核心的是生育功能。家庭的生育功能,就是家庭承担着人口再生产的社会责任,是人类为了世代延续所进行的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其结果是新生命的诞生,人口的增殖,人种的延续,在传统的大家庭中,生育是家庭最主要的功能,传宗接代是家族的第一件大事,这也就是中国历来坚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价值理念之根本原因所在。丁克家庭的出现,挑战人类社会繁衍和持续存在的底线,让家庭失去核心功能,给社会带来灾难性影响。家庭教育的功能可以部分转移给学校,家庭的抚养和赡养功能可以部分转移给社会,而家庭的生育功能将转向何方?
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看问题,对于婚姻家庭来说,“传宗接代”是使命;对于女性来说,“生育机器”是光荣;怀孕的妈妈最漂亮,生孩子的妈妈最光荣。妇女要树立科学的生育观。生育是女人的第一标志,是女人的第一成功,是女人的第一贡献,是女人的第一能力。解放妇女,不是把妇女由生育的机器变成不生育的机器。生育是妇女的责任和使命,不生育,是对妇女职责和使命的逃避。生育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只婚不育,只当妻子而不生孩子的女人,是不负责任的女人。
亲情巩固爱情——孩子稳定家庭
男女有爱情,才能够结合成为婚姻;婚姻有子女,家庭才能有亲情。在爱情和亲情的共同作用下,婚姻和家庭才能够不断巩固和保持牢固。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三角形的家庭状态最稳定:在一个核心家庭中,丈夫、妻子、孩子的情感互动,可以最有效地消除矛盾,有利于婚姻和家庭的稳定,增进家庭幸福。孩子在家庭中充当着“缓冲带”、“黏合剂”、“安全阀”的作用。在当今中国,离婚大潮冲击人们脆弱的感情,婚姻忠诚度大不如前。孩子的纽带作用,会使父母离婚的可能变小,就算是感情淡漠,也会为亲情而维持家庭的稳定。没有孩子的丁克家庭结构,会少了一根维系夫妻情感的纽带,出现矛盾容易导致离婚,从而影响家庭稳定,增加社会不稳定。
结婚3年的张女士,夫妻二人都是浴池的搓澡工,两人工资加起来一个月2000元钱,淡季时候1000元左右。张女士说,婚后因为经济原因,一度打消了要孩子的想法,可是长辈强烈反对,后来还是生了一个孩子。儿子的出生,使家里充满了欢笑。她老公每次回家累得筋疲力尽的时候,只要看到儿子,马上就把疲劳丢在脑后了。儿子也懂事,会冲着爸爸憨憨地笑。
“青壮不生孩”——“老来徒伤悲”
“养儿防老”的中国古训,多年来被作为封建生育理论和封建人口思想,饱受指责与批判。然而,当我们用世界视野和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的时候,却发现,这个中国古老的生育信条,包含着跨越时空的真理成分,只要把“养儿防老”调整为“养孩防老”,就颠扑不破了。在现代社会,养老不只是靠儿子,女儿也是可靠的。有人认为,未来经济发展了,养老制度健全了,没有孩子也能解决养老问题。这种“无孩也能养老”的时髦观点,对于个体来说,无疑是对的。但是对于整个国家、民族和社会来说,就不对了。
现代养老制度的实质,归根结底是人养活人。是从事工作的劳动人口,养活失去工作能力的老年人口,而不是养老制度在养老年人。老年人手中的货币,必须有劳动人口把它变成真正的财富,否则它就是一堆废纸而不能购买任何东西。任何养老方式,真正的依靠者和供给者还是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就是别人的孩子。上一代人的养老,只能依靠下一代人的工作。如果整个社会都不要孩子,国家没有下一代,未来没有劳动者,一切养老制度都是零。今日无人养孩,明日无人养老。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唯一的出路、最佳的选择,就是养孩防老。所以,养“儿”防老有局限,养“孩”防老是规律。
一个家庭选择丁克模式,不仅是家庭内部的“家政”事务,而且是关系社会、关系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国政”事务,关系到丁克群体本身的养老问题以及整个社会的养老问题。就丁克家庭本身来说,老来没有子女照顾,解决养老要依靠社会。而就整个社会来说,丁克家庭将加速国家人口老龄化,提高退休人口赡养率,加重整个社会的养老负担,降低整个社会的养老能力。
可以说,丁克群体,他们是靠上一代的财富成长,却把抚养下一代的财富用来自我享受。丁克群体,是以本代享受为核心,吃了上代吃下代(年轻时把用于养育自己后代的财富自我消费了,年老后又靠别人养育的后代维持自己的养老事业),是一代人享受三代人的财富。是对祖先不负责任,是对后代不负责任,是对国家和民族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未来特别是老年不负责任。丁克家庭不是什么“先进家庭”,而是逃避责任和使命的“自私家庭”;丁克家庭不是什么“幸福家庭”,而是因素不全的“残废家庭”。在丁克家庭中,没有天伦之乐,丁克家庭的晚年,是孤独和寂寞的。许多丁克家庭到晚年都晚景凄惨、后悔莫及。
为了“国家现代化”——减少“家庭丁克化”
家庭丁克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副产品。但是,国家现代化并不要求家庭丁克化,因为家庭丁克化不利于国家现代化。
人口学家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人口的可持续生产,要保证人口相对于前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的稳定状态。在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和死亡情况下,一个妇女平均需要生育2.1个孩子,才能保持世代更替水平。而中国要保持这一水平,需要每个女人生育2.3个孩子。所以,中国不能成为“丁克国”,中华民族不能成为“丁克族”。
追求“丁克化”,凸现了现代人的脆弱与自私。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说:“男女相约共同担负他们所生孩子的责任就是婚姻。”而丁克群体不承担生育后代的责任,他们高举“不生育”的大旗出现在世人面前。丁克的脆弱与自私,表现在为了自己的生活质量,把后代当拖累。中国一些男女,是未富先懒,懒到连孩子都不想生育了。许多大城市的年轻夫妇崇尚丁克,他们要房子、要车子,就是不要孩子,以此保持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这是一种害怕困难的脆弱,是一种追求享受的自私,是一种逃避责任的犯罪。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生物界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如果将这一观点运用到人类社会,那么社会的发展,需要低素质的人口所占比例降低,需要高素质的人口所占比例增加。这样,人类的平均素质越来越高,有利于社会进步。中国丁克率的上升,不仅关系到********人口的数量,也制约中国人口的质量。因为丁克家庭多是属于高学历和高收入群体,如果他们选择生育,可以使孩子得到更良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更健康地成长。优秀人口选择不生育,等于肥沃良田不耕种,不仅是优质资源巨大的浪费和损失,而且教育水平不高的人群却在多生、超生,这样,社会就出现人口逆淘汰,不利于整个国家和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
把中国物质现代化的过程,变成一个家庭“丁克化”的过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尚未实现, “丁克化”就已经使中国“和平衰落”、后继无人。
所以人们说,丁克文化是终止历史、埋葬未来的文化,“丁克一族”是中华民族的“掘墓人”。
为了国家现代化,必须抵制家庭丁克化。
四、不生孩子,多交税
生育,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事情,而且是国家和民族的事情。生育,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没有承担责任,没有履行使命,当然要多交税,以另外一种方式尽责任,从而把“享受型”的丁克家庭,变为“贡献型”、“责任型”家庭。
不生孩子多交税,是为了实现生育公平。父母养育孩子的成本投入,包括物质投入和精神投入,从孕期就已经开始了。孩子出生后所需费用更大,包括吃穿住行、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结婚费用等。父母还要承受子女因学习、健康、安全、工作等问题引起的心理压力等。这些成本和代价,往往难以用金钱衡量。因此,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把生育孩子的义务,只是让一部分人承担,是不公平的,如果还要对那些不承担生育孩子责任的家庭实行奖励,那就更不公平了。
丁克是功还是罪——无胎该奖还是罚
中国计划生育的一个重要政策,就是鼓励“一胎化”。而有专家把这一政策推向极端,居然提出“无胎化”,而且鼓噪要奖励“无胎化”。
、曾有专家提出过这样的“高论”:“丁克家庭对祖国发展有贡献,应该享受高保!”还有专家提出“城乡一胎、特殊二胎、严禁三胎、奖励无胎”的建议。此类专家主张通过“奖励无胎”,使中国总人口快速减少,以快速提升人口素质,快速赶上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力和人均生活水平。在此类专家看来,中国的问题都是人口惹的祸,必须奖励“无胎化”,以“******”的方式减少中国人口,才能够在提高生活水平上“超日赶美”。如果没有人口数量的绝对降低,中国无法从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方面赶上发达国家。中国人口大目标必须加速实现人口零增长,并提出了两个百年人口目标,即在100年后将中国人口降到8亿,200年后降到3亿,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人口过多与人均资源长期紧张的问题。
1994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其出生率是6.50%,死亡率是7.82%,负增长率为0.78%,其中当然有丁克家庭的一份功劳。上海2006~出台了奖励丁克的政策,鼓励更多的人效仿丁克,推动更多的“上海人”都变成没有子孙后代的“丁克人”,大大加快了上海市走向“丁克化”
的步伐。
在重奖“无胎化”倡导者看来,独生子女家庭是一胎化,而丁克家庭是无胎化,丁克家庭是计划生育的先锋和标兵,丁克化超越一胎化,岂不是贡献更大?独生子女有补助,连独生子女也不生的,更应该得到奖励。
丁克是“功”还是“罪”?丁克该“奖”还是该“罚”?有专家指出,丁克家庭将本应用来养育下一代的精力和财力,都花费在歌厅、酒吧、牌桌上,花费在自我享受上。丁克家庭,一方面享受人口众多带来的物质繁荣,享受别人养育的孩子提供的养老金,一方面却又不承担繁衍人口的社会义务。不要说这样的福利社会难以持续,就是人口本身的再生产都难以为继,这是一个民族的慢性自杀。这种断子绝孙的行为,这种葬送国家和民族的延续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犯罪,应该受到处罚,而不是给予鼓励和奖励。
“有胎”是责任——“无胎”不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