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的B面
6863600000011

第11章 王莽:把自己要干的事弄得理由十足(1)

1、哪一个帝位不是从别人手里篡来的

但凡稍谙中国史的人都知道,王莽在历史上的名声可真不怎的。从他倒台自焚到现在,时间刚好过了差不多两千年。两千年里,不论是官方的正史还是民间的野史,抑或是诗人小说家的篇咏,几乎无一例外地将他定位为篡位者。比如《汉书》,压根儿就不承认他的帝位的合法性,为他立传时,将他列入的是收录一般人的《传》,而不是帝王专用的《纪》,且断然指出:“自书传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

这显然带有某种道德的义愤和正统的偏见,想到该书作者班固就生活在推翻了王莽而建立的东汉帝国,我们可以理解他的这种义愤和偏见了。但时隔上千年的《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王莽依然直呼其名,还是认定他乃篡位者,就有些过分了。其实,天下的帝位,哪一个不是从别人手里篡来的呢?就说王莽所夺的西汉,原本不也是刘邦从秦二世手里夺来的吗?怎么别人去夺成了开国明君,王莽去夺就成了篡位者呢?细细想来,大约是王莽那书呆子加改革家的人生让两千年来的后人都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不舒服。

书呆子好理解,且算不上什么有亏大节的问题;改革家更是一种美称。但如果改革家同时又是书呆子,或者说书呆子同时又以改革家自居,那么事情的结果很可能就会搞得一发不可收拾,往往免不了以喜剧登场,悲剧告终。如此说来,王莽在中国的几百个皇帝中,肯定算最独具特色的。

2、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王莽字巨君,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辈。他们老王家出了这么个皇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王莽的父兄辈“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辅政”,也就是沾了这裙带关系。在汉元帝和汉成帝年间,老王家红得发紫,一口气就出了九个侯爷、五个大司马。王莽却运道不佳,他的父亲王曼早死,连侯也没封上,连累王莽也没能做个红色贵族。当时,王莽的堂兄弟们“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就是说,这班世家子弟们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以狂喝烂饮养小蜜来互相攀比,而王莽“独孤贫”。人穷志短,马瘦毛稀,堂兄弟们饮酒作乐,王莽只得折节读书。那书呆子气,多半就是这时候养成的,没成想却害了这家伙一生。既然要当官走仕途,你读那么多鸟书干什么?岂不闻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记可以休?

王莽除了爱学习,还是个孝子。他不但父亲死得早,连哥哥也死得早,不得已,王莽只得独自赡养老母和嫂子,以及哥哥留下来的孩子们。总而言之,纵使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年轻时的王莽也是一个好青年,完全有资格当选五四标兵啦十大杰出青年什么的。

王莽人生的转机同样来自于他的孝道。那时候,他的伯父——权倾天下的大将军王凤病了,王凤的儿子们忙于走马斗鸡,吃喝玩乐,连老头子也没人肯照料。王莽则不然,这位孝顺的侄子亲口为伯父尝药,夜夜做义务陪护,以至于乱首垢面,不解衣睡觉达数月之久。这样,久病床前无孝子,老头子被王莽感动了,临死前,郑重其事地把王莽推荐给太后和汉成帝。

老头子的政治能量是惊人的,王莽随即被拜为黄门郎,不久又升为射声校尉。美丽而污秽的仕途终于向王莽露出了一丝笑容,王莽现在要干的就是,在经过这些年的磨砺和隐忍之后抓住机会往上爬,或者用好听的话来说叫要求进步。王莽也像我们后来的人们一样深深地相信,机遇是个婊子,你不及时玩弄她,她就会反过来嘲笑你的无能。

那些充任中下级官员的年月,王莽的恭迁下士和仁义孝道是全国都有名的。那时候既没有电视也没有报纸,不像现在要学习哪个好榜样,只要电视报纸略一轰炸就天下闻名了。那时候要想全国有名,必须得靠人们口口相传。据此推测,王莽也真是个异人,居然在普天下都有了好名声。“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骑校尉箕闳、上谷都尉阳碰、中郎陈汤”——继王凤老头子之后,又有好几个德高望重有头有脸的老干部,同时还是“当世名士”的人物,都为王莽的精神所感动,一齐站出来为位居下僚的王莽说话。沉溺于女人与美酒中的皇帝也“由是贤之”:永始元年,封王莽为新都侯、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王莽也很为举荐他的老干部们争气,“爵位益尊,节操愈谦。”与老王家那些不成材的堂兄弟们相比,王莽想不给人留下好名声都不行。

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当王莽三十八岁时,终于被任命为大司马,成了西汉帝国的辅国重臣,位置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王莽依然保持着早年的革命本色,“遂克已不倦,聘诸贤良以为掾史,赏赐邑钱悉以享士,愈为俭约。”

有一次,王莽的母亲病了,公卿列侯纷纷派夫人前往王家看望。到了王莽家,王莽的老婆出来迎接,众位雍容华贵的夫人们见她“衣不曳地,布不蔽膝”,穿得实在不像大司马夫人的样子,都误以为是仆人,一搭话才知是王夫人,“皆惊。”

王莽高人一筹的品格还表现在他的急公好义。当时天下有灾,王莽上书皇太后,愿自掏腰包一百万,同时献出田地三十顷,交给大司农以安顿流离失所的贫民。这时的王莽已受封为安汉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王莽的率领下,“公卿皆慕效焉。”就连完全站在刘汉立场所编的《汉书》,也不得不如实称道王莽:每逢天下有水旱之灾,王莽就常年吃素。太后听说后,深为感动,亲自派使者告诉王莽:“闻公菜食,忧民深矣。今秋幸熟,公勤于职,以时食肉,爱身为国。”(听说你一向吃素食,可见你忧国忧民之深也。幸好今年天下丰收,你政务繁忙,还是要不时吃点肉,爱护你的身体其实就是爱护我们的国家。)以一国之尊(其时皇帝尚幼,太后乃实际掌权者)而专门为一个臣子的吃肉与否下诏,即使是在以出怪事闻名的中国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

王莽的女儿后来被立为皇后。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告诉皇帝,依照惯例,聘皇后需要给女方家里黄金二万、钱二亿。面对这一大笔名正言顺的巨款,王莽却深辞不受,实在推不过,只要了四千万,其余的全部捐献出来。这时,深为安汉公高尚人格所感动的大臣们不干了,他们说,如果让安汉公这样做的话,那么聘皇后的钱简直比娶一个妾还少,不是让安汉公太吃亏了吗?皇帝听了,又拔了三千万赐给王莽,王莽却把这笔钱分别给了九个家族的贫穷无告者,简直比一个慈善家还令时人感动。慈善家有时捐钱是附带着要出名的要求的,而王莽却既没有搞捐赠仪式,也没找些无聊文人写报告文学大吹大擂。

前面说过,王莽是读书人,等他手里有了权力时,果然也干了一件令读书人快乐的事情:

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征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皆令记说廷中,将令正乖谬,一异说云。

总而言之,知识分子的待遇在他手里得到了相当的改善,既为已上岗的学者修宿舍,又为有水平而没有上岗的学者提供就业入仕机会。

一言以蔽之,王莽登上帝位之前,他的整个表现完全是一个孝道的儿子,一个严厉的父亲,一个优秀的公务员,一个总是为国家着想的好公民。这时候,他的书呆子气基本没表现出来,虽说有时候为了获得别人的赞扬而在做好人好事时稍嫌有些夸张,但总算还不太离谱。况且,做好人好事,即使有点夸张,也比不事声张地干坏事要好。

符命与祥瑞

等到王莽算计汉朝的天下,并着手进行全方位的准备时,他的书呆子气冒出来了。

王莽是一个好古的人,他自幼饱读四书五经,对历史上那些改朝换代时据说就会出现的符命颇感兴趣。所谓符命,《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古时以所谓祥瑞的征兆附会成君主得天命的凭证。”王莽是读书人,读书人的一大特点或者说一大弱点就在于总想把自己要干的事弄得理由十足,仿佛不这样就不足以成大事似的。而符命这东西,既然是君主得天命的凭证,你说王莽能不重视吗?

王莽符命工程的第一步是派出八个官员到全国各地视察,视察回来这些官员异口同声地报告说,天下风俗竟然相同了,这显然是盛世所有的迹象。这些官员还伪造民歌达三万多字,均为歌颂王莽的功德。接着又让人上奏说“市无二贾,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之制,犯者象刑”。第二步,王莽想到是时汉朝的东北南三面的少数民族均归化,唯独西边的羌人还在特立独行,未免美中不足,无法显出天下大统的符命。于是他派人“多持金币诱塞外羌,使献地,愿内属”。羌人得了钱,乐得也献一把符命,便上奏说:在圣明的太皇太后的指引下,在至仁的安汉公的领导下,天下太平,五谷丰登。我们这里多次出现符瑞:有禾苗长到一丈多长的,有一粒粟中生长三颗米的,有农民不耕种,土地里却自己长庄稼的,有织女不养蚕,而茧子却自己结出来的,还有甘泉从地下涌出来,凤凰出现,神仙降临。就在四面八方符命不断之时,少年的汉平帝蹊跷地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