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1分钟爱上管理学
6862300000011

第11章 信息技术不再重要?

铁路、电力和信息技术的共同点是什么?

信息技术到底如何提供竞争优势?

未来的信息技术将是怎样的?

银子只能埋在地下么?

铁路、电力和信息技术的共同点是什么?

知识点·信息技术不再重要(IT Doesn’t Matter)

在过去几百年的人类历史中,经济和科技都有过几次质的飞跃,这几次质的飞跃有很多有趣的共同点。第一次飞跃是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铁路的诞生。要知道,运输历来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运输业发达了,这个国家的经济才能发达。隋炀帝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一代昏君,但他建造的京杭大运河解决了中国南北的漕运,也算是一个伟大的功绩,彪炳史册。200年前,美国也是以运河航运为主要运输途径的国家。1825年,史蒂文斯·约翰·弗在美国新泽西州建造了第一条用来行驶蒸汽机车的铁路,拉开了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帷幕。在之后的5年里,更多的创业者看到了铁路蕴藏的巨大机会和财富,开始投资和建设铁路,同时铁路技术也日渐成熟,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1830—1860年,美国经历了一个铁路运输大发展的阶段,最终铁路替代了运河,成为了美国交通运输最重要的途径。有数据显示,在这几十年间,全世界火车轨道长度由17424公里增加到309641公里。当然,之后的发展显示,美国的铁路交通自从20世纪中叶也开始走下坡路,主要是高速公路网络的兴起替代了部分铁路运输。

第二次飞跃是电的发明和广泛利用。虽然电流很早就被发现了,但是电能直到19世纪初才得到广泛的应用,这要归功于伟大的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82年,爱迪生在纽约市附近建造了美国第一家发电厂,一开始电力的发展比较缓慢,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时有直流电和交流电的争论,爱迪生支持直流电,可是直流电在传输上有很多弱点。1890年,乔治·西屋(George Wes tinghouse)在美国尼亚加拉大瀑布附近建造了美国第一个水电站,并成功地把电输送到30公里外的水牛城。乔治·西屋支持交流电。渐渐地,随着发电和传输技术的成熟,交流电战胜了直流电成为工业用电的主要来源,美国发电量也逐年增加,到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交流电的应用已经在美国深入千家万户。

第三次飞跃是20世纪最后几十年开始的信息革命。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到1990年前后互联网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技术革命。统计数字显示,在20世纪最后的25年里,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增强了超过6.6万倍,年龄稍大一点儿的读者一定记得80年代的苹果Ⅱ型计算机,衡量速度的标准之一主频也就是几万赫兹,而今天的个人计算机的主频都已经超过了30亿赫兹。从1989年到2001年,和互联网相连的计算机也从8万台猛增到了超过1.25亿台。跨国公司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曾经提出过一个定律——摩尔定律,其内容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每隔约18个月便会增加1倍,性能也将提升1倍,而且可以保持价格不变;或者说,每1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增加1倍。毫无疑问,过去的几十年,信息技术的发展证明了摩尔定律的正确性,也进一步显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惊人速度。

把这三次飞跃类比是美国《哈佛商业评论》的一个叫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G.Carr)的编辑做的。在他的《IT不再重要》一文中,他拿信息技术和铁路、电能对比,鲜明地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那就是信息技术还能够给公司提供竞争优势么?毋庸置疑,这是一个红旗还能打多久的问题,尖锐而又深刻。

什么是竞争优势呢?竞争优势就是作为一家公司,你有的一些东西,而你的竞争对手没有。比如中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像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它们基本垄断着中国的电信行业,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国家政策。国家政策规定电信行业不开放竞争,这个政策就变成了这些大型企业最大的竞争优势,因为没有别的潜在竞争者。再比如,在美国如果一家企业发明了一种药物,政府可以给予其20年的专利,别的公司不能生产,只有这家公司可以独享这种药物的市场利润,这个专利就是这家公司的竞争优势。等专利期限过了以后,其他竞争者马上进入竞争,发明该药物的制药公司其竞争优势立马就不存在了。

知道了什么是竞争优势,还要知道什么是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一家企业可能拥有某种竞争优势,但是这种竞争优势是不是可持续的、能持续多久也很重要。如果有一天国家关于电信行业的政策变了,可以公开竞争了,那么那些大型国有企业依靠国家政策具有的竞争优势就不复存在了;而对于制药公司,如果专利20年的期限到了,那么由专利保护带来的竞争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比如,美国辉瑞公司生产的万艾可相当畅销,也比较贵,就是因为其有专利保护,辉瑞公司才得以独霸市场。可以预期的是等到2012年万艾可的专利期限过了以后,很多竞争者就会大量仿制万艾可,市场上万艾可的价格将会大幅下降。

19世纪中叶,铁路的发展给予了许多公司很明显的竞争优势,谁离铁路近谁就有竞争优势,这就是我有你没有的东西。可是这种竞争优势持续了多久呢?从1830年开始到20世纪中叶,这种竞争优势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几乎所有的公司都能够使用一种高效的运输途径,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想依靠离铁路近就成为竞争的佼佼者已经不可能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力的发展也给予了许多公司很明显的竞争优势,谁离发电站、变电所或者输送电路近,谁就有电用,谁就有竞争优势。可是这种竞争优势又能持续多久呢?到了20世纪30年代左右,无论是火电还是水电,电力已经遍布美国绝大多数城市,想靠电力成为竞争中的佼佼者也已经不可能了。

那么,信息科技是不是也会这样呢?当计算机刚开始被使用的时候,一家公司有一台计算机而别人没有,这台计算机就是这家公司的竞争优势;当互联网开始兴起的时候,一家公司能够连上互联网,上网查询资料,或者把自己的市场营销利用互联网推广开来,而别的公司没有,互联网就是这家公司有但别人没有的竞争优势。今天,家家户户、每一家公司几乎都使用上了计算机,都连上了互联网,想靠信息技术维持竞争优势恐怕也已经不可能了。

这是一个科学技术从战略资源转变成为普通商品的过程。一开始离铁路近是战略资源,后来变成谁都有的普通商品;一开始电力是战略资源,后来变成谁都有的普通商品;一开始信息技术是战略资源,后来也变成谁都有的普通商品。第一个转变用了大概100年,第二个转变用了大概40年,第三个转变用了大概10年,越来越快,这就是信息时代的竞争速度。

那么,信息技术真的不再重要了吗?

信息技术到底如何提供竞争优势?

知识点·信息技术如此重要(IT Does Matter)

信息技术真的不重要了吗?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信息技术,再简单回顾一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如果把信息技术简单地理解为电子计算机或者互联网就比较狭隘了,信息技术应该是包括所有用来产生、存储、交换和使用各种信息的科学技术,比如文本、图画和多媒体信息,这些技术包括计算机、计算机软件、电子通信、各式数据和信息存储技术。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是一个很综合的技术,有很多并不是我们日常能接触到的。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测试,看读者能答对几道题:

下面信息技术的里程碑分别发生在什么时候?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第一只鼠标;

●IBM推出第一台3270终端;

●微软开始销售视窗1.0操作系统;

●第一封电子邮件;

●苹果公司开始销售苹果个人电脑;

●微软开始销售视窗3.0操作系统;

●最早的4个互联网接入口(ARPANET);

●第一台IBM个人电脑;

●第一个网络浏览器。

现在公布答案,看一看你做对了几道题: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

●1952年第一只鼠标面市;

●IBM推出第一台3270终端是在1972年;

●微软开始销售视窗1.0操作系统是在1985年;

●第一封电子邮件是于1971年发出的;

●苹果公司开始销售苹果个人电脑是在1976年;

●微软开始销售视窗3.0操作系统是在1990年;

●最早的4个互联网接入口(ARPANET)是1969年建立的,它们分别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和犹他大学;

●第一台IBM个人电脑是在1983年推出的;

●第一个网络浏览器是Mosaic,于1992年面市。

之所以要做这个小测试,目的是要说明信息技术太新了,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开始到今天也不过才60多年的历史,可是这60多年的历史,却彻底地、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企业的管理经营。

回到上一节的问题,信息技术到底还重要不重要?答案应该是很肯定的,当然重要,不过也要区分什么样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基础信息技术,比如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办公软件等;另一类是应用信息系统,比如电子数据互传、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最后一类是数据和算法,比如大量的客户数据和数据挖掘的算法。

第一类信息技术确实如卡尔所说,已经遍布企业的角角落落和每个家庭中了,它们的应用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拥有一台电脑、一个操作系统或者一套办公软件,已经不能给某一家企业提供竞争优势了,因为所有的企业都已经开始使用这些基础信息系统,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换句话说,基础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一家企业竞争的必需品,有了它们不能给企业提供竞争优势,但是没有它们,就可能让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被淘汰。

第二类应用信息系统可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是也要看是什么样的应用信息系统,有的应用信息系统,比如书后面讲到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已经被广泛地使用,在一定的程度上变成了一家企业竞争的必需品,而不再能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但是有些应用信息系统却很特殊,在技术上领先所有的竞争者,仍旧可以产生竞争优势。我有学生在医院上班,他们的医院开发了一套重症病房远程监控系统,即使医生不在医院,也可以安排在家或别的地方通过这套远程监控系统对重症监护病房的某一个病人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指示现场护士如何护理。这套远程监控系统可以更合理地配置医生资源,使重症监护病房被监护的时间更完整,其结果就是使重症监护病房的死亡率比别的医疗水平相当但还没有使用类似系统的医院都低。

第三类数据和算法通常是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一家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这么多年来,淘宝网在个人对个人的网络交易平台领域基本上就没有什么竞争者,处于独领风骚的地位,当然,这种地位不是偶然得来的。这家公司从一开始就开发出了一套分别对买家和卖家评分的体系,如淘宝网对卖家的评分体系的说明:“淘宝会员在淘宝网每使用支付宝成功交易一次,就可以对交易对象作一次信用评价。评价分为‘好评’、‘中评’、‘差评’三类,每种评价对应一个信用积分,具体为:‘好评’加一分,‘中评’不加分,‘差评’扣一分。”然后对应不同的积分给出不同的等级,如几颗心或者几颗钻石,这些就是卖家的信誉。用过淘宝的人都知道,这种评分体系对于用户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被骗。如果一家新公司想和淘宝网竞争,其商家的评分记录都是一张白纸,那么它就很难吸引用户。用户为什么要选一张白纸的新公司而不去数据丰富更让人放心的淘宝网呢?这套积分系统就是淘宝网多年来积攒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是在大规模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进行的,可以说是信息技术的一部分。这些数据只有淘宝网,其他公司没有,所以可以提供可持续竞争优势。

至于算法,要知道信息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一家公司可以收集到海量的数据,比如新浪网开发的微博,截至2011年年中,已经有超过1.4亿的用户,这些用户如果每个人平均一天发一条微博或者回一条微博,那么产生的数据就是海量的。如何从这些海量的数据中,实时地找到想要的东西呢?这就像我们在前面讨论的数据挖掘一样,如何在汪洋大海捞到一根针?这个过程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而这个数据挖掘的过程,包括算法的形成,都是别的公司没有的,可以给企业带来可持续性竞争优势。

所以,尽管基础信息技术可能已经成为和铁路、电力一样的普通商品,但是使用信息技术开发超前的应用软件还是会给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特别是收集、分析和处理海量的数据以便作出更明智的商业决策,这才是信息技术可以提供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或者说,不是信息技术重要,而是我们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才显得重要。

未来的信息技术将是怎样的?

知识点·信息技术的未来(IT’s Future)

有一本书70后肯定都读过,叫《小灵通漫游未来》,是叶永烈写的一部科学幻想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是一本“奇书”,要说科学幻想小说没有什么稀奇的,这本书稀奇之处就在于它写于1961年,而书中说的很多事情50多年后的今天一看,都变成了现实。比如,书中有这么一段关于环幕立体电影的描写:

在大厅里,塑料地板像个巨大的盘子——中间低,四周高。整个大厅空荡荡的,只在四周稀稀落落地有一圈椅子,中间全都空着。

老爷爷把车子开进放映厅,车子掉了一个头,紧挨着另一辆飘行车停了下来。他告诉我:在未来市,看电影时,大家都是坐车来的。所以,电影院里不放椅子,干脆让观众把飘行车直接开进来,坐在车里看电影。四周那几张椅子,是给电影院里的工作人员,或者给那些散步偶然来看电影的人坐的。

没多久,大厅里满满的都是飘行车,好像一个停车场。电影还没有放映,大厅里亮堂堂的,那天蓝色的半球形天花板,真像外边的天空。然而,却找不到一盏灯,那些灯都藏在塑料板的后面,这样光线更加柔和。

我环顾四周,不知道银幕在什么地方,也不晓得这“环幕立体电影”是怎么放映的。

小虎子接了一下飘行车里的电钮,让车顶升高一些。四周的飘行车也陆续都把车顶升高了。

忽然,铃声响了。我连忙看了一下电视手表,正好是14:00。

顿时,整个大厅暗了下来,接着音乐响了。这时整个墙壁——前后左右,都出现彩色的画面,甚至连那涡形的天花板也变成天蓝色,朵朵白云儿轻盈地飘着,大雁成队从上面飞过。

这电影的立体感真强,银幕上的那些山峰,前后分明。树林看上去也有前有后,大雁完全是悬空在那里飞。

1961年大家恐怕都还在看黑白电影,作者就能想象到环幕立体电影——就是今天的IMAX电影——不得不令人赞叹。

对于内容的投放形式,随着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最早我们看报纸、听广播了解新闻(我记得当时最喜欢的节目就是《新闻和报纸摘要》),然后我们通过电视,先是录播然后是直播,现在崛起的互联网又成为人们获取新闻最主要的渠道之一。

有两家公司,它们也像叶永烈那样看到了未来,一家就是苹果公司,另一家叫奈飞公司(Netflix)。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已经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除了带领苹果公司开发电脑、个人电子音响设备和智能手机外,他还做了一个超前的决定,就是苹果公司产品的所有内容都必须通过iTunes来传递,这就是为什么iPhone、iPad等畅销产品不带外接存储卡的原因。我们现在也许还不能预见,但是我相信作为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乔布斯已经看到了未来,看到了未来的内容销售方式。也许要5年、也许要10年,所有内容的销售都将以按需求(on demand)购买下载的方式在网络上进行,包括音乐、电影和软件。也就是说,等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广大顾客将不用再去商店购买音乐CD、电影DVD或者软件DVD——所有CD和DVD早已被淘汰进了博物馆——只要在家把电脑打开,就可以把所要的内容,无论是歌曲、电影还是软件下载下来。事实上,iTunes已经开始开展这样的业务了,在iTunes上购买音乐,大概1美元一首;也可以买电影,大概10美元一部,甚至可以租,大概3美元一天。

虽然现在这项业务的规模还很小,但假以时日,这将一定是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就好像很多年前,人们用水要去外面的水井打水,而现在自来水已经接到了每家每户,一开水龙头就有水送到家里。为什么要假以时日呢?主要是这种将内容送到家里的业务模式现在还受限于技术的发展,主要是网络的带宽(当然,也有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些考虑),就好像一个高速公路网正在修建,但是随着私家车的增加,路上车越来越多,造成严重拥堵。等高速公路网的容量大到一定的程度,可以满足所有用户需求的时候,按需求购买下载的时代也就彻底来临了。到那时候,请读者想象一下,谁已经在这个高速公路网上设了收费站两头收费呢?当然是苹果公司了!这就是远见!回忆一下我们前面讲到的双边市场,苹果公司建造的这个以iTunes为基础的高速公路网就是一个双边市场,一边是用户,另一边是内容提供商,苹果公司中间设一卡,两头收费,真是太有商业眼光了。

另一家公司Neflix也是一个传奇,这家公司1997年在加州成立,主要业务是在网上出租电影DVD。由于经营有方,Neflix非常成功,2007年,Neflix就有超过10亿次的租赁业务,2009年,有超过10万部电影可租,截至2011年,已经拥有超过2360万用户。Neflix现在的主营业务是把电影DVD给用户邮寄去,但是它的创办人刚开始创办这家公司的时候就预见到未来一定是按需求购买下载式的内容投递方式,虽然现在技术还不成熟,但是将来一定会是网络直接投递。邮寄DVD的商业模式只是一个过渡过程,早晚要被淘汰,这就是为什么创办人没有给公司起“DVD-in-Mail”之类的名字,而是一步到位叫Netflix,等到按需求下载的时代到来的时候,公司的名字也不用改,还适用。

关于Netflix这家公司,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虽然这家公司的业务是邮寄DVD给有需求的用户,但是它绝对是一家高科技公司,它把数据挖掘用到了极致。Netflix有2360万用户,每天用户都来租DVD、还DVD,积攒了海量的用户数据。在这么多用户中,肯定有部分用户是好用户,给公司贡献了很多利润,也有很多用户是坏用户,公司在他们的身上赚不到钱。读者可以想一下,到底什么样的用户是好用户,什么样的用户是坏用户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它的商业模式:一个用户一个月交20美元可以一次租三盘DVD,看完以后邮寄回来,公司马上把用户想看的下三盘DVD邮寄出来,如此往复。邮费是由公司承担的,对公司来说,这是一个可变成本,是公司所有成本中占很大比例的一项。美国邮寄费用是每封邮件44美分,三盘DVD都是分开邮寄的,所以我们可以计算一下:来三盘去三盘,一来一去就是6封邮件,邮费要2.64美元。如果碰上一个闲得无聊,特别有时间看录像片的人,一晚上就能把三部电影看完,这样来一天、看一天、去一天,也就是每三天循环一次,一个月就能看30部电影,公司就要邮寄60封邮件,也就是需要邮费26.40美元,超过了一个用户一个月要交的20美元,公司在这个用户身上每个月损失6.40美元。

怎么办?Netflix作为一家高科技公司,它很聪明,它用数据挖掘实时监控每一个用户的租赁行为。如果某一个用户看得太快达到了公司设的警戒线,就会被冠以“坏用户”的名称,对于“坏用户”,公司一旦拿到还回来的三盘DVD,就不再马上把下三盘DVD邮寄出去了,而是放下,歇一天,明天再寄。这样就把“坏用户”看电影的周期由3天延长为4天,每个月他们就最多只能看21盘DVD了,那么邮费就减少到18.48美元,公司还有1.52美元的盈利。

我从2003年就把Neflix当做MBA课堂上一个重要的例子讲述,可见我对Neflix是多么喜爱,我对Neflix的商业模式也相当认可,但是,我就是没有想起来要买它的股票。今天再回首,悔之晚矣。

银子只能埋在地下么?

知识点·信息技术的未来(续)

有这么一个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

从前有个人叫张三,积攒了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是他也很苦恼,怕这么多钱被别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里才安全。带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让小偷察觉;放在抽屉里吧,觉得不妥当,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哪里都不方便。

他捧着银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来想去,最后终于想出了自认为最好的方法。张三趁黑夜,在自家房后的墙脚挖了一个坑,悄悄地把银子埋在里面。埋好后,他还是不放心,害怕别人怀疑这里埋了银子。他又想了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在一张白纸上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然后贴在坑边的墙上。他感到这样是很安全的了,便回屋睡觉了。

张三心神不定的样子,早已被邻居王二注意到了。王二晚上又听到屋外有挖坑的声音,感到十分奇怪,就在张三回屋睡觉时去屋后查看,借着月光,王二看到墙上贴着写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的纸条不禁偷偷发笑。王二轻手轻脚地把银子挖出来后,再把坑填好。

王二回到自己的家里,见到眼前白花花的银子高兴极了,但转念一想又害怕了起来。如果明天张三发现银子丢了,怀疑是自己偷的怎么办?于是,他灵机一动,拿起笔在纸上写了“隔壁王二不曾偷”七个大字,也贴在坑边的墙角上。

这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这句歇后语的由来。这个故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银子或钱到底该藏在哪里?讲这个故事就是想进行一个类比,如果银子相当于今天的数据,大部分的读者肯定有过类似张三的经历,把一些重要的数据存来存去,在家里每一台电脑都备一份,再刻几张碟藏起来,生怕硬盘出问题或者感染病毒给弄丢了,甚至也有可能被隔壁王二看到起歹心偷走了。如果有一家“数据银行”可以把数据存起来,想要用的时候拿来用,不用的时候“数据银行”帮着管理,是不是一个好主意呢?

当然是一个好主意!这就是“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是信息科技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领域,是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型,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单独分布的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这种资源池称为“云”。“云”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通常为一些大型服务器集群,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宽带资源等。云计算将所有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无需人为参与。这使得用户无需为繁琐的信息系统管理细节而烦恼,也无需为数据的安全睡不着觉,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

简单地说,云计算就是要把整个世界变成一台大计算机!一台计算机有什么部件组成?无非是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出输入设备等。20世纪80年代初IBM推出第一台个人电脑的时候,主频只有477万赫兹,今天的个人电脑主频都在30亿赫兹上下,快了近700倍。而且,一台电脑配置一个中央处理器还不够,电脑生产厂家推出了双核、四核甚至八核的中央处理器。至于存储器,硬盘空间也从早年的千字节(KB)到今天的太字节(TB)。问题是,大部分的用户真的需要这么先进、这么强计算能力的计算机么?想当年,研制原子弹都是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用计算尺计算出来的,这么强计算能力的计算机用来设计原子弹都是绰绰有余。有数据显示,现在社会和家庭拥有的个人计算机,只有30%的计算能力被利用,甚至更低,而剩余70%的计算能力实际上是被闲置的,这其实也是一种资源浪费。作为一个普通用户,对于计算机的基本要求就是简单输入和输出,根本不需要那么强劲的计算能力和那么大的存储量。

在一台计算机里,各个部件之间的通信是通过数据电缆来进行的,而今天,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很成熟的阶段,互联网可不可以替代计算机内部的通信电缆呢?也就是说,云计算架构下的计算机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概念,要求所有的部件都放置在一个机箱里了,这些部件可以在云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即中央处理器在这家公司,数据存储在那家公司,在用户家中的只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终端设备。

从整个社会的成本角度来看,这样做一定会更便宜。比如家里的计算机其计算能力很大一部分时间是闲置的,即使使用也不过是用了其计算能力的千分之几。如果有一个集中起来的云计算中心,就能够把这些计算能力充分利用起来,1000个用户家中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总和可以为10倍甚至更多的人提供计算服务。

不用把钱压到枕头底下,也不要把银子埋起来,很多公司现在都提供了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服务,比如可以把文件存在类似“Google Docs”的网络服务上,把照片上传到类似“Google Picasa Web”的网络相册里,这样我们就再也不用担心数据的丢失或损坏了。因为在“云”的另一端,有全世界最专业的团队来帮你管理信息,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数据中心来帮你保存数据。同时,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可以帮助你放心地与你指定的人共享数据。这样,我们不用花钱就可以享受到最好、最安全的服务,甚至比在银行里存钱还方便。

同时,把东西存到别的地方也节省空间,还方便;把文件存在自己的家里,占用自己的空间。而且,把文件存在家里只有自己在家里的时候可以用,而把文件存在“云端”,走到哪里只要有互联网服务就可以使用。比如亚马逊公司推出的“云盘”就是为了配合卖音乐的一项云服务。每一个顾客都可以在亚马逊得到一定的云盘空间,然后把在网站上买的音乐存放在云盘,想什么时候听就什么时候听,不光可以在计算机上听,还可以用手机听,可以说是一项很先进的“云”服务。不光是音乐、电影和录像,甚至是软件,在云计算的架构下都不再需要在本地磁盘存储或者运行了,完全可以放在云盘中。这符合外包的管理学原理,把自己的信息管理外包出去,既便宜又省事儿。需要提到的是,把信息外包出去的安全性也不是百分之百有保证,就好像把钱存在银行,银行也有倒闭的时候。不过,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成熟、法律监管的不断完善,这个概率应该是越来越小。

如果小灵通今天还有兴趣再去未来游一圈,我相信他可能会看到如下场景:家里的计算机、录像机、DVD机、光盘等早就进了博物馆,只有一块一面墙那么大的屏幕,可以看电视,可以处理文件,可以上网,还可以随时看各种录像片。

一切尽在“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