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全鉴
6846700000084

第84章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原典】

晁错者,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①,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馀,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②,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中③,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郤④。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⑤。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馀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注释】

①申商:指先秦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和商鞅。刑名:指名和实的关系。

②便宜事:利国利民之事。

③(ruán):城郭旁或河边的空地。这里指太上庙内外墙之间的空地。

④郤(xì):通“隙”。隔阂。

⑤疾:痛恨。

晁错原是太子家人,景帝即位后,由于晁错的对策言论很合景帝的心意,就被由中大夫提升至内史。由于晁错是景帝的旧属,又格外受到信任,因此,晁错经常参与景帝的一些谋议活动,他的建议和意见也多被采纳,朝廷的法令制度,晁错大多数都动了一遍。这样一来,朝中大臣都知道景帝器重宠信晁错,没有人敢与他发生顶撞,这也就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后来因为其给景帝上书削藩,终于引起各路诸侯的公愤,引发叛乱。景帝为了平息叛乱,就把晁错给腰斩了。

晁错不仅是替罪的羔羊,还是用来祈祷平息叛乱的祭品,但这并非偶然,这一切都源于他的书生本质。他死得确实冤枉,完全是一场政治、军事与权谋斗争的牺牲品。但不能否认的是,晁错的悲剧也是由他的性格所致。只知忠诚,却不知忠须有道;锋芒太露,不知迂回婉转;与人结怨太多,不知多结善缘。如果不改其性,即便当时不死,也绝不会长期立足于汉廷。当然这绝非说人应当圆滑诡谲、了无棱角,而是说要既能把事情做好、又能保护自己。否则,好心也可能把事情办坏,好心也可能把自己变成“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