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俭生活
6835400000023

第23章 现在修炼,掌握俭的艺术(1)

“社会攀比论”是艘贼船

在社会学看来,人的消费欲望和需求水平,不但受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而且也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攀比和竞赛,是促成欲望起飞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动因。这种从社会攀比的角度来解释欲望形成的理论,可以简称为“社会攀比论”。

在我们看来,美国人,以及许许多多和美国人一样从小康坠入困顿的中国人一样,他们的经济窘困正是因为不知不觉中搭乘了“社会攀比论”这艘贼船造成的。

美国人喜欢攀比,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伦理学与公共政策教授罗伯特对这个问题做了很深的研究,罗伯特发现,一名美国CEO需要拥有一栋15000平方英尺的住宅,仅仅是因为与其地位相同的企业老板们都拥有如此规模的住宅。假如他购买一所小一些的房子,除了会在公众面前大丢面子之外,还将面临人们对企业运营状况产生猜疑的风险。但是,如果所有CEO都将自己的宅第规模缩小的话,他们内心的窘迫便会一扫而光。

其实,每个CEO都希望自己购买的房子面积更小一些。毕竟,房子大了就不得不雇员工进行维护,并且需要额外的管理,这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情。

人们为什么会无节制地、炫耀性地消费呢?这是因为人们“关注相对处境”超过了“关注实际处境”。

是的,如果你的年收入10万元,你和年收入8万元的人在一起,一定很幸福;但是和年收入15万元的人在一起,你就会觉得悲哀。

哈佛大学教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杜森贝里对这一现象做出了明确的解释。杜森贝里认为,增加消费与增加储蓄是一对矛盾,在处理这个矛盾中人们会形成某种习惯机制。这个习惯机制会提供一种“防御墙”以抵挡对更高档次产品的欲望。只是,在新产品的乱花渐欲和虚荣心的支使下,这种“防御墙”是非常脆弱的。

一旦出现比消费者现在所使用的更高级的产品,消费者就会对现有产品不满,他们往往倾向于用后者来替换现有产品。然而,仅仅知道新产品的存在并不足以打破旧的消费习惯,“社会比较机制”的介入才彻底让旧习惯分崩离析,杜森贝里所说的“社会比较机制”包括:第一,一旦不断提高和改进生活水平成为社会目标,那么,生活水平就成为维持自尊的一种手段。而购买和获取更高级的产品就成为生活水平提高的证明。第二,消费模式是职业成功的显示,为了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就必须满足高地位群体所“示范”的行为标准和消费标准。换言之,高标准的消费成为高地位的标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对消费者来说,消费不是个人层面的事情,而是“相对于”他人消费状况的事情。人们正是在与他人的“不利比较”中产生了消除这种“不利比较”的冲动,从而促使了消费欲望的节节攀升。

如果说在很久以前,资讯不像现在这样发达的时候,人们的消费参照物还仅限于邻人、亲友这些周边的人,那么今天的消费者却不再如此,而是把那些收入远在自身之上的少数精英人士作为自己的消费参照物。这里,广告和媒体在消费者的参照群体的“拔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电视上所宣称的生活方式往往是中上阶层、甚至是富裕阶层的,但是电视观众却把它看作是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通过看电视,观众把“什么是正常的生活水平”无形中提高了。由于竞争性消费的强化,我们花的钱多了,却感觉变穷了,原因在于所攀比的对象的消费水准是在不断上升的,而攀比者总也赶不上被攀比者财富和消费的上升速度。因此,焦虑、挫折和不满在持续增长。为了维持所渴望的生活方式和水平,人们不得不拼命透支休闲时间,透支金钱。其结果是工作过度而休闲不足,支出过度而幸福感下降,在消费竞赛中陷入了无理性怪圈,成了“盲目而贫穷的大多数”。

这就是“社会攀比论”带来的恐怖陷阱。当然,社会攀比机制在刺激消费、推动消费主义的兴起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只是,作为普通百姓,我们一定要认清竞争性消费的实质,不能盲目投入由少数精英人士带动的,媒体和广告主所鼓吹的,对符号资源的争夺战中去。

幸福孕育于正确的活法

幸福的人生孕育于正确的活法,这是俭生活最重要的理念。若想当一个幸福的人,你必须把这当成自己的信仰。

我们总会羡慕那些仕途亨通的人、那些腰缠万贯的人;披着美丽婚纱被装扮得公主一般的新娘、拿着大把的钞票到商场美容院扮靓的型女、能够有空就往度假村、高尔夫球场钻的潇洒索男。然而生活在这个真实地球上的我们似乎总不能够如愿,更不能够枉自幻想,否则当现实将理想击得粉碎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心理失重之时。

一个人,在14岁不聪明、20岁不美丽、30岁没立业、40岁不富有,那你这一辈子就永远与幸福无缘了。我想我们大多人都赞成这个观点。可我们的人生毕竟不是计算机程序和命令,一种机械的完美,成长的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太多,有时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也许我们IQ不错,但我们生在了贫困的地区或家庭,我们无法接受基本的教育,那还算不算聪明?至于美丽,来自于先天遗传因素太多,又受着物质包装的左右。到了30岁,真正立业的比例是多少?埃及的金字塔造得太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了,也是社会现象在智慧的埃及古建筑上的反映,社会何尝不是一个抽象的金字塔?站在塔尖出类拔萃的有几个?下面一层层的要多少人支撑?上去的风光无限,下面的背负着重重压力,每每挪动一步艰难无比。

鉴于规律的无情,我们不妨换个视角。只有史实才看重结果,生活却是过程;规律反映共性,生活重视个性与人性。在了然现实和规律时,别忘了我们还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历程要走。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着她笑她就还你一个微笑,你对着她哭她就还你满面泪水。这都说明,幸福的人生孕育于正确的活法。

我们往住会听到一个贫苦家庭里欢乐的笑声,看到慈爱的父母和懂事互爱的孩子,却也目睹豪门为财产分配不均而对簿公堂;我们爱慕的对象也往往不是最漂亮和最帅的,然而在我们眼里却是最美的或最能给我们幸福的人;比起一个貌美如仙的母亲对她容貌和身材的担忧,一个相貌平平却对孩子无比慈爱的女人更能感受幸福的味道。

一个三轮车夫,可能根本就没考虑过无功,无名这样的玄奥问题,但是,他们有可能就完全是按照天理来生活的;该劳动时劳动,该睡觉时睡觉,生活也过得安安稳稳。

一个亿万富翁,住着豪宅,开着悍马,出入有保镖和秘书前呼后拥,和各界名流称兄道弟,可谓风光一时。但是他也有自己不开心的事,比如随时提防着劫匪、仇家的暗算,随时开动脑筋,精心思索商战硝烟,或为集团内部的人事安排伤透了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