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妞妞,回来吧:悠悠种田记
6830600000141

第141章

四婶只是和福妞聊山货的行情:“桂花的哥哥桂树这一个月挣了不少的钱,除了咱村里,别的村里也去收了往他亲戚的铺子里去卖,除去车马钱还余了不少。”福妞听过这在意料之中的事情,院子里正在晒的这几天里收来的山货,还是愿意给桂树收,至少免于自己跑路了。

聊着山货到集市上,倒是聊得很开心了,福妞和四婶一路来到吕府上。因为上一次福妞来了知道得清楚,所以是先到门上让人去回了管家。管家正在忙,就顺手找了一个人送她们过去看:“去看小姐身边的小丫头小菊,她家里人来了。”

又是一天的晴阳,走在吕府里,脚下是干净的石子小径,两边有因暖而早发的梅树,福妞和四婶心情都不错。这不错的心情不一会儿就被消失得干干净净。是在见到小菊以后。

吕家的小姐单独住在一个院子里,带路的人带着她们进了院子门,先看到院子里的石桌子旁边一溜排地跪着三、四个小丫头,其中一个就有小菊。

一进来就看到这种情况,四婶和福妞的面容一下子就白了,小菊则是抬起头眼睛里有泪却是看一看身边一个看着的人,只是不敢起来。

直到带路的人过去说了两句,一旁看着的一个妇人才命小菊起来,但还是当着福妞和四婶的面严厉地道:“以后晚上睡觉再也不许嬉戏。”听到小菊答应了,这才道:“去见你家里人吧。”这才让小菊出来。

和上一次福妞见小菊一样,有人引着到一个小屋子里,房里还有两个人在。四婶已经是满眼地泪水,已经明白了上一次福妞为什么表情为异样了。想一想小菊是签好的契约,福妞如果告诉了自己,只会自己心里担忧。但是今天自己看到了。

“四婶。”福妞是忍不下来了,觉得自己上一次没有说是大错特错,只怕小菊没有熬到能打别人,就被折磨得不行了。上一次是打,今天是大冷天的跪在冰冷的地上。福妞不忍心去拉小菊的手,只怕她身上会多出来伤痕。

但是福妞要说话了,全然不然屋里有人。放低了声音对四婶道:“接小菊回去吧。”四婶一听这话,眼泪就流了下来;小菊听了这话,却是眼睛一亮,主要是孩子太小了,一下子在这样的宅门里,肯定是要有一个适应。

嚅动了嘴唇的四婶最后还是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把小菊抱到怀里抚慰了一时,就是话都说得不多。还是小菊看着不象会接自己回去,先问出来:“俺爹好吧,俺哥好吧,俺嫂子也好吧……”

最后福妞还是只和四婶一起走出吕家的大门,一出吕家福妞就用不解地目光看着四婶:“四婶,听说你借了印子钱,为啥不借俺的,俺的钱不收你利息。”那个时候,福妞是要帮四婶的,是四婶说不要。

站在外面的街上,四婶这才说出来:“你现在是村里过得不错的人家了,俺要是借了你的钱,会被人说哩。再说俺借的这印子钱利息也不高,是里长的中保,只是有一条,就是吕家小姐的房里缺人,里长说让小菊去帮工,吕家门里的啥消息,帮着通一下声气。”

“你咋不早说呢?”福妞一听就着急了道:“里长他要打听啥自己不会去打听吗?要买好他应该自己想主意,真的要是出了事情,小事情小菊是说不上话的,大事情小菊说错了话不是挨打更多。”福妞一听就觉得这事不中听。

四婶倒是不以为意,对福妞道:“这有啥,乡里乡亲的,里长送俺小菊进到吕家去帮工,帮他打听一下也成。你是不知道,隔壁村里住的梅子家里,也是里长送去县里当帮工的,里长这个里长能够继续当得成,也是梅子帮工的那一家里帮他通了不少消息的原因。”

听起来是活生生的一场官场外现形记,一个里长的权力不过些许,就有人巴着一直当着。福妞还是摇头,而且拉着四婶一定要问:“你一共借了多少钱,告诉俺?”

四婶被缠不过,这才对福妞说出实情:“为你柱子哥成亲,一共是借了八十两银子,加上利钱是一百两银子,分十年还清。”

福妞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一百两银子,正好是自己买牛的钱,可是福妞还是答应下来:“四婶,只要小菊回来,这一百两银子俺帮你。”然后疑惑:“订亲事要八十两银子吗?”自家盖房子也只花了五十两银子,这八十两银子对村里只种地的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俺媳妇家里有三个弟弟呢,最大的弟弟也要订亲事了。”四婶今天继续说了,就打算合盘托出来:“那一家是集市上的人,女家也是要起院子给弟弟娶亲,这八十两银子在集市上盖房子还不太够呢。”总而言之是一层剥一层。家里的儿子要订亲,只有从闺女身上要彩礼,要过了彩礼再去受儿媳妇家的剥削。

福妞又是吁了一口长气,也没能把心里烦闷呼出来,刚看过小菊又受了委屈,再听到这样的事情,心里怎么也不会高兴。

与四婶在集市上又买了需要买的东西,两个人往回走的时候,走在黄土路上身边无人,四婶这才对福妞又道:“就是你们家有栓,也要早早的备好才是。福妞你能挣钱,有的时候也要积攒着,有栓成亲只怕是要单独再起屋子。”

“为啥要单独起屋子?”福妞不解地问一句,福妞还没有想那么远,有栓成亲不是早的很。四婶看看福妞果然是不甚明白的样子,就明说了:“你家里没有老人,家里有鱼塘,你只怕是要找一个上门的女婿了。到时候有栓再成亲,和你住在一起,你要找一家好姑娘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