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一样的犹太人:揭秘犹太人的创富秘密
6816600000038

第38章 穷人万事不求人,犹太人借用一切资源(3)

哈默成功的奥秘就是善于“借东风”。他20岁时接管了父亲的——家小医药公司。当时美国禁酒.但有一种药——姜汁酊具有刺激性,是酒很好的替代品。于是,哈默瞅准了这个机会,将原来只有20人的工厂迅速扩充到1500人,全力生产这种产品,仍供不应求。后来他干脆派人到世界各产姜地,将姜全部收购,垄断了姜的来源,使别人无法与之竞争。从而创造了他的第一笔财富。

在1925年,哈默发现前苏联居然不能自制铅笔,完全依赖进口,而一枝铅笔在前苏联的售价是美国的10倍。哈默又看准了这个机会。经过与苏联政府的谈判,以5万美元的保证金,获得了10年生产权。哈默的铅笔厂在以后的10年里是全苏联惟一的铅笔厂。而且他的名字“哈默”印在每一枝铅笔上,成为前苏联家喻户晓的人物。

但是,如果认准了大势,但自身的力量太单薄,或者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就好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需要学学诸葛亮的“借东风”,借助外在的力量,比如政府的政策、银行的资金、他人的智慧等等来帮助自己赚钱。在这方面,犹太人又是高手!

荷兰的犹太人卢斯福,他从55岁开始创业,经过10多年的努力,就拥有了5.2亿美元的家产,曾被列入荷兰富豪榜第96位。他的成功也是充分利用了有利于自己的条件。

卢斯福年轻时就很喜欢机动车,对车的结构和零配件了如指掌,所以他想从事做机动车发动机的生意。但他知道发动机市场被国家级的两大品牌所垄断,要与这两大品牌直接竞争,无异于鸡蛋碰石头。于是,卢斯福采取了“背靠大树好乘凉”的策略。

卢斯福选中其中一家厂商,指示手下将发动机配件买过来,自己仿效装配,组装之后再卖出去,配件的成本是1400元,而装配成成品的卖价就高达1998元。因为零部件出自名门,产品质量是有保证的,这样卢斯福的“产品”供不应求。

后来,该厂家了解到了情况,就不再卖零配件给卢斯福。卢斯福便采取对策——不定期、不定地方地进行购买。同时自己努力设计替代品。半年之后,等到厂家醒悟过来,卢斯福设计的发动机已经研制出来了。因为吸收了原厂家产品的优点,改进了其性能,所以比原厂家的产品更受欢迎。卢斯福就是靠这种办法,成为世界级的富豪。

犹太人运用“借力上青天”的方式创造出了一个个商业的奇迹。

在美国有一家罗恩苏坦公司,老板是犹太人罗恩苏坦,他虽然在美国居住而且还经营着庞大的珠宝业务,但他不是美国国籍,却是列支敦士登国人,他的公司总部也设在列支敦士登。

罗恩苏坦公司的业务遍及世界各地,根据公司业务的需要,该公司每天收取的货款和盈利,可以记入美国的公司,也可以记人列支敦士登的公司,甚至可记入其所在国家,比如英国、法国、瑞士的公司账里,一切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为什么要这样不厌其烦呢?这就是犹太人经商的一个窍门秘诀。

列支敦士登国在二战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为了大量吸纳国外资金,银行受立法保护,为储户严格保密;国家对外国公司征税很低,税率只有0.1%。因此,在该国的外国公司和代理机构有5万多家,它们把在世界各地赚到的钱存在这里。列支敦士登还出售国籍,只要花一点钱,就可以买到该国的国籍,然后不管你收人多少,每年只交350美元的税金就可以了,再不用缴别的税金了。因为税率低,所以,列支敦士登就成了犹太人向往和追逐的天堂。

犹太人不但精于利用别人的钱,更精于假借别人的力量来壮大自己或者说为自己服务。犹太人身处异地他乡,遭人歧视,受人排挤,他们无地无权无势,要想出人头地,在常人看来简直是妄想。然而,事实上,犹太人却以其超出常人的智慧和机智,加上勤勉、忍耐的性格,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并且最终成了富翁。犹太大亨洛维格就是利用一种超乎寻常的方式巧妙利用别人的钱发家致富而最终成了亿万富翁的。

犹太人就是这样善借东风,凡是可以借用的资源,名人、市场、资金、技术,都会想法去借,而且往往还能够借得来。

5.利用—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我身边哪有什么资源啊,唯一的资源就是自己踏踏实实的干。只有自己才可以让自己利用。

犹太人:不是每个人都有雄厚的资本,利用别人现有的资源来壮大自己才是最明智之举。

自从走上文明之路,人类便一直在寻求借势借力的办法,例如人们发明杠杆和滑车以节约力量。钢铁大王卡耐基曾预先写下这样的墓志铭:“睡在这里的人善于访求比他更精明的人”。的确,从铁道工人到钢铁大王,卡耐基就是依靠聚集许多优秀人才为他工作,从而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在成功的商人中,并不是每个人在经商之初都拥有雄厚的资本,子承父业的毕竟不多见,白手起家的却屡见不鲜。没有资金,依靠什么创业呢?犹太人常用的办法就是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壮大自己的能力。

犹太人有这样一句名言:“只要你是用心的,任何东西都会变成商品。”在实际的商业活动中,犹太人确实是擅长利用现有资源为自己服务的高手。

1978年11月,美国洛杉矶市获得奥运会主办权,一个月后市议会立即通过一项不准挪用公共基金办奥运会的市宪章修正案,这无疑是给市政府出了一道难题。

洛杉矶市政府只好向美国政府求援,也许是对奥运会的蔑视,也许是已经意识到美国举办奥运会将会遭到苏联的报复,美国政府对求援置若罔闻,明确表示分文无望。

在这种情况下,洛杉矶市身处绝境,只好向国际奥委会提出,请求允许以私人的名义主办奥运会的先例。这个请求比较突然,因为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由私人主办奥运会。万一这个人临阵脱逃怎么办?偌大的奥运会交由私人主办,国际奥委会的面子置于何处?更何况,国际奥委会有关《宪章》已明确规定只能由城市主办奥运会。如果还有另一个城市申请,国际奥委会就有了回旋的余地。然而,当时除洛杉矶之外没有别的国家或城市申请举办,国际奥委会一点儿退路都没有,《宪章》的这条规定第一次失败了,在万般无奈之下,国际奥委会同意了洛杉矶市的申请。

于是,洛杉矶奥运会筹备组开始“物色”一个能在市政府不贴一分钱的情况下办好奥运会的人选。他们拟定的理想标准是,这个人年龄在40~55岁之间,在洛杉矶地区生活过,熟悉洛杉矶及周边地区环境,喜欢体育运动,具有从经济管理到国际事务等多方面的经验。

电子计算机的屏幕在不停地闪动着,经过一次又一次地筛选,计算机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名字就是——犹太人彼得?尤伯罗斯。

于是筹备组向尤伯罗斯发出了邀请。当筹备组的人谈起所谓“理想人选”的标准后,尤伯罗斯情不自禁地说:“哦,这有点像我。”

他的妻子吉妮后来说:“不是像他,就是他。这标准就好像是根据他的情况而定的。”

私人主办奥运会是奥运史.上的第一次,虽存在着发财的机会,但同时也意味着要冒最大的风险,一般人是不敢问津的。更何况前几届奥运会主办城市,财政上都是亏损的。

1972年,在原联邦德国慕尼黑市举行的第20届奥运会所欠下的债务,市政府多年都未还清。

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第21届奥运会,亏损达到10亿美元,使蒙特利尔的市民怨声载道。

1982年,在苏联的莫斯科举行的第22届奥运会耗资高达90亿美元,亏损更是空前。

1980年,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的冬季奥运会,从财政和组织上来说,也是很不成功的。

纵观历届奥运会,举办奥运会是城市在财政上的一场“灾难”,谁主办谁就得不惜“血本”,更何况尤伯罗斯是私人主办奥运会。

现实即使如此,但尤伯罗斯却没有退却,他觉得承办奥运会是自己接受一次重大挑战的机会,他欣然接受筹委会的邀请。

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城市来说,能够承办奥运会是一个巨大的荣誉。但是,奥运会的巨额费用常常使承办者苦不堪言,庞大的开支是承办奥运会的关键,筹集资金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人们。

但尤伯罗斯毕竟是一个非同一般的人物,如果没有很大把握,他也不会接受这个任务。

犹太人说:“只要你是用心的,任何东西都会变成商品。”

他们还说:“能驾驭时势便能成大气候。”

这些话对尤伯罗斯来说恰如其分,毫不夸张。很快,尤伯罗斯便开始了他的工作。

尤伯罗斯决定利用各竞争对手的竞争心理,提高赞助收入。

尤伯罗斯规定,本届奥运会正式赞助单位中只接受30家,而且每一个行业只选择一家,每家至少赞助400万美元,赞助者可取得在本届奥运会上某项商品的专卖权,这样一来,各大公司就只好拼命抬高赞助额的报价。

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两个饮料供应商历来是对头,每一届奥运会都是两家正面交锋的战场。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上,百事可乐占了上风,虽然赌注大了点,但毕竟打响了牌子,提高了销售量。可口可乐尽管自恃老大,但一不留神就会在竞争中落后,这次洛杉矶奥运会上,可口可乐决心一定要挽回自己“龙头老大”的面子。

尤伯罗斯向两家“面子”公司抛出了400万美元的底价。

百事可乐还在庆幸莫斯科的胜利之中,对竞标这次赞助准备不足,可口可乐则胸有成竹,一下子把赞助费提高到1300万,高出了尤伯罗斯底价的3倍多。

可口可乐的一位董事咄咄逼人地说,我们一下子多出900万,就是不给百事可乐还手的余地,一举将它击退。果然百事可乐没有还手,可口可乐成了此次奥运会饮料行业独家赞助商。

笑纳1300万美元后,尤伯罗斯又把目光对准了感光胶片的两位大亨:柯达公司和富士公司。报出的底价同样是400万美元。

柯达公司开始也想加入赞助者的队伍,但他们不肯接受尤伯罗斯的不得低于400万美元的条件,他们只同意赞助100万美元和一大批胶卷。尤伯罗斯没有答应,他还亲自飞到柯达公司的总部劝说他们接受组委会的条件,但“心胸狭窄和傲慢”的英国胶片巨头柯达公司自恃自己的资历和财力,没有向尤伯罗斯妥协半步,他们满以为有把握不改变条件便可获得独家赞助权,等待着尤伯罗斯的让步。

一向嗅觉灵敏的日本人似乎在这其中感觉到了什么,决心借此机会打入美国市场。富士公司暗中同尤伯罗斯讨价还价,最后富士公司以7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洛杉矶奥运会胶卷独家赞助权。

日本人来抢自己的市场,这是柯达公司没想到的,等到柯达公司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时,富士胶卷已经充斥了美国市场,为此柯达公司广告部的经理被撤了职。

在汽车方面,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与丰田等几家日本汽车公司的竞争,更是热火朝天,彼此都竭尽全力以拼抢这“惟一”的赞助权……

据后来统计,此届奥运会企业赞助共计3.85亿美元,高出莫斯奥运会40多倍。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的381家赞助厂商,总共赞助费仅为900万美元。

收入最高的莫过于把运动会实况电视转播权作为专利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