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一样的犹太人:揭秘犹太人的创富秘密
6816600000011

第11章 穷人喜欢躲避风险,犹太人爱跟着风险走(1)

引子

风险与回报一般是成正比的,这个道理谁都懂,但在面对有赔光家底的风险时,即便有再大的利益诱惑,恐怕多数人都不会轻举妄动。但犹太人在这方面却魄力非凡,如果是看准了的事情,他们是会不惜一切代价的。

1.与风险“亲密接触”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我做生意只做看准一定会赚钱的,我可不去冒什么风险,如果赔了,我要干多少年才能赚回来啊!

犹太人:有风险就有成功,风险越大,回报就越大。风险总是跟利益相伴。

犹太人相信“风险越大,回报越大”,“财富是风险的尾巴”,跟着风险走,随着风险摸,就会发现财富。

确实,犹太商人长期以来不仅是在做生意,而且也是在“管理风险”,就是他的生存本身也需要有很强的“风险管理”意识。所以在每次“山雨欲来风满楼”时,他们都能准确把握“山雨”的来势和大小。这种事关生存的大技巧一旦形成,用到生意场上去就游刃有余了。有不少时候,犹太商人正是靠准确地把握这种“风险”之机而得以发迹。

“列瓦伊·斯特劳斯”这个名字被录入英国辞典,公司的产品在国际上趋牛势,因此公司的发家史也几乎披上了神奇的面纱。

列瓦伊·斯特劳斯是该公司的创始人,他本来与服装行业毫不沾边。服装行业历来是犹太人善于经营的行业,一度美国男装市场的85%、女装市场的95%,都出自犹太人之手。19世纪50年代列瓦伊·斯特劳斯是个创业者,当时,美国加利福尼亚一带一度掀起淘金热。年轻的列瓦伊·斯特劳斯尽管也到加利福尼亚去凑热闹,但为时已晚,沙里淘金已到了尾声,但后来出乎意料地他在“斜纹布里淘出了黄金”。

列瓦伊·斯特劳斯去加州时,随身带了一大卷斜布,想卖给制帐篷的商人,以此作为自己淘金的资本。到了那里才发现,人们不需要帐篷,却需要坚牢耐穿的裤子,整天同泥和水打交道,裤子坏得特别快。于是,从这卷斜纹布里就诞生了列瓦伊·斯特劳斯的第一条牛仔裤。10年以后,他又在裤子的口袋旁装上铜纽扣,使得口袋更加牢固。此后,列瓦伊·斯特劳斯开始大批量生产这种新颖的裤子,销路极好,引得数以百万的其他服装商竞相仿效,但列瓦伊·斯特劳斯的企业一直独占鳌头,每年约售出100万条这种裤子,营业额达5000万美元。

老列瓦伊·斯特劳斯是个单身汉,在1902年,即他72岁那年去世。他的“列瓦伊·斯特劳斯公司”自此就由他惟一的妹妹的4个孩子接管。一直到1971年才成为公营公司,仍旧由他们的后代经营。4个外甥接下舅舅的公司之后,经营得不错,公司不断发展,业务范围也随之扩大,开始经营呢绒、裤子、毛巾、被里、床单和内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这些商品的营业额已将近总营业额的一半。1946年,老列瓦伊·斯特劳斯的财产继承人******·哈斯·耶尔决定清空其他所有库存物品,不管合算不合算,这种由10股3号棉纱织成的布料,已获得专利,专门为列瓦伊·斯特劳斯公司生产。

哈斯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既不想有意识地想改变公众的趣味或穿着习惯,也未曾预见到这个决定会引发一场社会革命。他只是做出了一项经营决策,更准确地说,他只是想“搏”一下,输赢在此一举,看新布料能否取胜。运气临门,他赢了,而且获得极大的成功。

用新布料生产的牛仔裤特别有助于显示出人的体形,充满青春气息,问世后就大受欢迎。度过20世纪50年代,进入60年代后,牛仔裤更加大行其道。一则因为60年代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生的一代踏上社会,这一代素称“婴儿炸弹”,目口人口出生高峰,一时间给整个美国社会带来了一股青春文化的气息,他们也成了消费市场的大头,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牛仔裤自然极有市场。二则60年代正好是个反叛的时代,传统规范和价值观念受到怀疑、抨击和唾弃,而牛仔裤以其不拘形式这一最明显的特点,成了最能体现时代潮流的服装。

第一个原因使牛仔裤成了青年一代的服装,也成了一切想年轻的人所热衷的服装。而第二个原因则使一切不想让自己显得保守古板的人穿上牛仔裤,终至被一位总统穿进白宫去。

这场服装革命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它从不同方向使服装不能再显示穿着者的身份。如果说原先批量生产的服装使一个公司的推销员穿得像总经理一样的话,那么,牛仔裤也能使总经理穿得像推销员一样,而且牛仔裤不分性别,男人女人穿得完全一样。牛仔裤也没有新旧之分,甚至旧的更好。这本来是因为布料容易旧,但公众由于过于喜爱牛仔裤而把它的这些缺点一起喜爱上了。服装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生产旧裤子,甚至破裤子”的工厂,那经过磨损、褪色和打过补丁的牛仔裤,一付破相,却更好销,价格也更高。

列瓦伊·斯特劳斯公司一炮走红,虽然有些运气及外界因素在发生作用,但如果不具备一种高度的冒险精神,就永远不可能把全部资金都押在新型布料上。服装行业本身风靡一时,除了传统服装的老牌企业之外,生产时装的其他企业,每年春秋两季就是两次大冒险。注下对了,就发财;注下错了,就破产,“过时”的时装就会成为公司沉重的包袱。

因此,******·哈斯·耶尔的这一冒险,只不过是利用服装行业的一般冒险行为才得以发展的。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这一冒险竟发掘了一个延续半个世纪仍方兴未艾的大时尚,如果从老列瓦伊·斯特劳斯的第一条牛仔裤算起,已历经一个世纪之久。

每一件商业品的问世,都是一次风险与机会的抉择。要生产就要冒风险,而不冒风险就难以抓住机会。但是,承担风险不是盲目蛮干,在果敢的行动背后应该有深谋远虑的计划,应该有细心的筹划和安排。只有智勇双全,精于计算,因利而动,才能获取最大利益。

1938年3月,德国军队越过了奥地利边境,劳埃德赶在希特勒到达维也纳之前,带着10美元辗转到伦敦,并于1948年创立了“马尔伯勒高雅艺术陈列室”。主要为英国许多显赫的家族出售其收藏的艺术珍品,后来经营现代派的绘画作品。短短6年,他就成为现代派美术作品最大的出口代理商,他的买主中,包括教皇保罗六世。

劳埃德对美术作品兴趣不大,只关心通过作品买卖来赚大钱。所以,他采取了纯商业式交易和职业化的处理,其作品大部分都是代销的,美术馆只在生意结束后收取佣金。但美术馆除了场地以外,还提供广告、推销、目录、邮寄、保险和运输等全套服务。所以美术家对劳埃德的服务是满意的,他们的作品在这里不仅可以卖到最高价,而且不管销售情况如何,美术馆都给予他们稳定的生活津贴,乃至于各国的画家都愿意同他们来往。目前,美术馆已成为一个世界美术界的超级大国,它在苏黎士、罗马、东京、伦敦、多伦多、蒙特利尔都设有分馆,每年的销售总额为2500万美元,占世界美术品市场的5%到10%。

1963年,俄国著名画家印象派大师罗斯科卖给马尔伯勒美术馆15幅作品,价格14.76万美元,全部画款在4年内结清。到1969年,罗斯科的作品上涨到每幅2.1万美元,这时,劳埃德又同罗斯科签订了一个协议,商定以105万美元的价格出售87幅作品,后又把价款总额提高到144.6万美元,议定出售108幅作品。同时商定,在以后的14年中,不管劳埃德或美术馆的经营状况如何,都由罗斯柴尔德银行每年向罗斯科支付10万美元,为此美术馆向该银行抵押了数量可观的财产。作为回报,美术馆取得了今后8年中罗斯科的独家代理商资格。这种不顾艺术潮流和美术家创作状态变化的“赌注”,无疑是极具风险的,而实际情况是协议执行不到1年,罗斯科就引颈自杀,劳埃德被罗斯科子女的诉讼送上了法庭。

但只要抛开别的,仅仅从劳埃德这种无所顾忌地将风险带到美术品市场的行为上看,足以说明犹太美术商独具一格的眼光和魄力。

能够把握住关键时刻,通常可以把危机转化为赚大钱的机会。犹太大亨们个个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风险,他们在风险的惊涛骇浪中自由地活动,做了一场又一场风险的游戏。

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做大,所面临的风险是长期的、巨大的和复杂的。企业由小到大的过程,是斗智斗勇的过程,是风险与机会共存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触礁沉船。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风险,如财务风险、人事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创新民险等。要想成功,就要有“与风险亲密接触”的勇气。不冒风险,则与成功永远无缘。

风险总是与机遇、利益相伴,如影随形。如果一个商人整天只是想着要发财,要成功,要赚大钱,但是往往却因为怕担风险,对未来心存胆怯而裹足不前,那么他就很可能与成功失之交臂,只有事后叹息、后悔的份了。

2.冒险并不等于蛮干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看准一个商机我就要干下去,最起码我有个干劲,这点就很值得鼓励。

犹太人:不怕风险是肯定得,但也不能去蛮干,要看准时机,该下手时再下手。

在犹太人看来,每一次风险都含着等量的成功的种子。犹太商人也有一种理念,就是“只要值得,就要去冒险”,这种在风险中淘金的做法,是犹太商人非常令人折服的一种投资方法。

犹太商人历来背着一个投机家的名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投机”这个词是贬义词。但现在不同了,经济学家们给“投机”换上了一个恰如其分的雅称,名之为“风险管理”。这个名称一改,犹太商人也由原来的“投机家”变成了“风险管理者”。

摩根家族的祖先是公元1600年前后从英国迁移到美洲来的,传到约瑟夫·摩根的时候,他卖掉了在马萨诸塞州的农场,到哈特福定居下来。

约瑟夫最初以经营一家小咖啡店为生,同时还卖些旅行用的篮子。这样苦心经营了一些时日,逐渐赚了些钱,就盖了一座很气派的大旅馆,还买了运河的股票,成为汽船业和地方铁路的股东。

1835年,约瑟夫投资参加了一家叫做“伊特纳火灾”的小型保险公司。所谓投资,也不要现金,出资者的信用就是一种资本,只要你在股东名册上签上姓名即可。投资者在期票上署名后,就能收取投保者交纳的手续费。只要不发生火灾,这无本生意就稳赚不赔。

然而不久,纽约发生了一场大火灾。投资者聚集在约瑟夫的旅馆里,一个个面色苍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很显然,不少投资者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件。他们惊惶失措,愿意自动放弃自己的股份。

约瑟夫便把他们的股份统统买下。他说:“为了付清保险费用,我愿意把这旅馆卖了;不过得有个条件,以后必须大幅度提高手续费。”

约瑟夫把宝押在了今后。这真是一场赌博,成败与否,全在此一举。

另有一位朋友也想和约瑟夫一起冒这个险,于是,两人凑了10万美元,派代理人去纽约处理赔偿事项。结果,从纽约回来的代理人带回了大笔的现款,这些现款是新投保的客户出的比原先高一倍的手续费。与此同时,“信用可靠的伊特纳火灾保险”已经在纽约名声大振。这次火灾后,约瑟夫净赚了15万美元。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能够把握住关键时刻,通常可以把危机转化为赚大钱的机会。这当然要善于观察分析市场行情,把握良机。机会如白驹过隙,如果不能克服犹豫不决的弱点,我们可能永远也抓不住机会,只有在别人成功时慨叹:“我本来也可以这样的。”

威尔逊在创业之初,全部家当只有一台分期付款赊来的爆米花机,价值50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威尔逊做生意赚了点钱,便决定从事地皮生意。如果说这是威尔逊的成功目标,那么,这一目标的确定,就是基于他对自己的市场需求预测充满信心。

当时,在美国从事地皮生意的人并不多,因为战后人们一般都比较穷,买地皮修房子、建商店、盖厂房的人很少,地皮的价格也很低。当亲朋好友听说威尔逊要做地皮生意时,都异口同声地反对。

而威尔逊却坚持己见,他认为反对他的人目光短浅。他认为虽然连年的战争使美国的经济很不景气,但美国是战胜国,它的经济会很快进入大发展时期,到那时买地皮的人一定会增多,地皮的价格会暴涨。

于是,威尔逊用手头的全部资金再加一部分贷款在市郊买下很大的一片荒地。这片土地由于地势低洼,不适宜耕种,所以很少有人问津。可是威尔逊亲自观察了以后,做出预测是,美国经济会很快繁荣,城市人口会日益增多,市区将会不断扩大,必然向郊区延伸。在不远的将来,这片土地一定会变成黄金地段。

后来的事实正如威尔逊所料。不出三年,城市人口剧增,市区迅速发展,大马路一直修到威尔逊买的土地的边上。这时,人们才发现,这片土地周围风景宜人,是人们夏日避暑的好地方。

于是,这片土地价格倍增,许多商人竞相出高价购买,但威尔逊不为眼前的利益所惑,他还有更长远的打算。后来,威尔逊在自己这片土地上盖起了一座汽车旅馆,命名为“假日旅馆”。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好,舒适方便,因此开业后顾客盈门,生意非常兴隆。从此以后,威尔逊的生意越做越大,他的假日旅馆逐步遍及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