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的糊涂哲学
6816400000008

第8章 以忍为上,进退自如(2)

做人能懂得弯曲并敢于弯曲,是一种本领,更是一种境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两个身受不白之冤的人被关在同一所监狱。一个看到的是窗口外明亮的星星,而另一个看到的却是四周的高墙。看到星星的人甘于默默忍受困苦,而看到高墙的人终因承受不了外来的流言蜚语,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上吊了。10年后,案件水落石出,真相大白,那个看到星星的人被洗掉了冤屈,重获了自由。可叹的是另一个悲观的人却早已命归黄泉。可见,生活中糊涂一些,懂得弯曲,也不失为大丈夫。这种弯曲不是见风使舵,不是奴颜婢膝,不是昧上欺下,相反,它是另一种意义的人格和超脱。

懂得弯曲,是为了不折断正直。有时候,适当的弯曲是一种理智。弯曲不是妥协,而是战胜困难的一种理智的忍让。弯曲不是倒下,而是为了更好、更坚定地站立。弯曲不是毁灭,而是为了退一步的海阔天空;是为了让生命锻炼得更坚强。

糊涂哲学:

生活中,涉及大原则的事情不多,许多矛盾和纠葛,大多是生活小事。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会忍,学会谦让。忍不是表面的忍气吞声;忍是一种负责和担当。忍,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糊涂手段。不能忍,便不会糊涂,不会糊涂,也根本忍不下去。

4.忍让有度,不走极端

忍,是一种痛苦,是一种考验,是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是人格和品行的至高境界。忍是一种理智,是感悟人生的一种智慧,是经历挫折后的一种持重。

古人作过一首“百忍歌”,虽不尽可取,但今天读来也有教益。文中写道:“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饿可立品,忍得勤劳可余积,忍得语言免是非”。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忍耐精神是很不够的,有的人一点小事就大动干戈;有的因几棵白菜大打出手,能送掉几条性命;其时都是一些小事,闹得不可开交……要如何练好这个“忍”字,看来也是我们现代人不可忽略的一个课题。

有一次,一位朋友因一点小事发生了争吵,一怒之下就打了别人几巴掌,那人当时就晕倒了,送到医院检查,确诊人家耳朵失灵了,赔偿了几千元不算,还被拘留了好几天。事后悔不迭地说:当时听你的,忍一忍也就没事了。

不错,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好多都是鸡毛蒜皮的一些小事,只要忍一忍也就化解了。但要做到这一步是多么的不容易。

忍字心上一把刀,这个活生生的形象字就摆在我们面前,它告诉我们:“忍”必须有巨大的克制力!

从古到今,中华民族有“忍”的美好故事,蔺相如让廉颇,忍得廉颇放弃傲慢,求得将相的团结,“将相和”的故事流传万年;韩信忍得胯下之辱,成就了汉王朝的大业。

一个人要达到忍的至高境界,那他面对挫折就能坦然,面对嘲讽,就能凛然,面对名利,就能淡然。

要练最高境界,需要锻炼,需要磨炼。我们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去养成,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不习惯到习惯,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涵养的人。

从前,在古印度南部,有个侨萨罗王国。国中出了五百个强盗,占山扎寨,拦路抢劫,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商客游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地方官员多次用兵,终不获胜。只好报知国王,国王派精兵良将前来征剿,经过激烈的战斗,五百名强盗战败全部当了俘虏。

国王决定,对人们恨之入骨的五百强盗处以酷刑。这天,刑场戒备森严,杀气腾腾。兵士手持尖刀将赤身裸体、披头散发、捆在刑柱上的强盗双眼全部挖掉,有的还割掉鼻子、耳朵,然后放逐到荒无人迹的深山老林中。这座山谷林木葱茏,狼嗥虎啸,阴森恐惧,衣食无着。强盗们悲愤欲绝,撕心裂肺地绝望地嚎叫着。

凄惨的呼叫声传遍四野,也传进了释迦牟尼佛的耳朵。知道这是五百强盗在生死线上挣扎呼救,便用神力送来了香山妙药,吹进了五百强盗的眼眶。霎时,个个双眼重又见到光明。释迦牟尼亲临山谷,给五百强盗讲经说法:“正是你们以前作恶多端,才有今天的苦难。只要洗心革面,弃恶从善,皈依佛门,就能赎清罪孽,修成正果,脱离苦海,进入极乐世界。”众强盗听了佛的教诲俯首悔过,口称尊师,成了佛门弟子。从此,山谷中的森林被称作“得眼林”。很多年后,当年的五百强盗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五百罗汉。

忍让宽容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古人有训:“得饶人处且饶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连佛祖尚且宽容了五百强盗,更何况我们这等凡人呢?

在人与人之间日常交往中,宽容忍让是一种可取的人生态度。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民族家庭关系稳定、人际关系和谐。我们与家人、朋友、同事,甚至路人在不同的场合交往接触,总免不了有意见相左、磕磕碰碰的时候,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各自主动退让,宽以待人,少计较得失,有利于减少矛盾,维护人际间的和谐,于人于己,都是有益身心的事情。尤其在现代社会,人们出现过于计较个人功利的倾向,这种宽容忍让的精神更是应当加以提倡。

但是,什么事情都不能有极端,宽容忍让也要有度。

一条大蛇危害人间,伤了不少人畜,以致农夫不敢下田耕地,商贾无法外出做买卖,大人无法放心让孩子上学,到最后,每个人都不敢外出了。

大家无奈之余,便到寺庙的住持那儿求救,大伙儿听说这位住持是位高僧,讲道时连顽石都会被点化,无论多凶残的野兽都会被驯服。

不久之后,大师就以自己的修为,驯服并教化了这条蛇,不但教它不可随意伤人,还点化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而蛇也在那天仿佛有了灵性一般。

人们慢慢发现这条蛇完全变了,甚至还有些畏怯与懦弱,于是纷纷欺侮它。有人拿竹棍打它,有人拿石头砸它,连一些顽皮的小孩,都敢去逗弄它。

某日,蛇遍体鳞伤,气喘吁吁地爬到住持那儿。“你怎么啦?”住持见到蛇这副德性,不禁大吃一惊。“我……我……我……”大蛇一时间为之语塞。“别急,有话慢慢说!”住持的眼神满是关怀。“你不是一再教导我应该与世无争,和大家和睦相处,不要做出伤害人畜的行为吗?可是你看,人善被人欺,蛇善遭人戏,你的教导真的对吗?”“唉!”住持叹了一口气后说道,“我只是要求你不要伤害人畜,并没有不让你吓吓他们啊!”“我……”大蛇又为之语塞。

我们提倡忍的精神,要宽以待人,忍辱负重,平和达观;不要在一些枝节问题上斤斤计较。坠入“非此即彼”的极端思想方法;要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但,忍要有度,要忍在刀刃上。不是什么都一味去忍,变成一个麻木、怯懦、奴性十足的人。当坏人作恶,你不能忍,当别人有难请你相助时,你忍不得……忍,如果去掉心,那就失去良心和道德,那你忍就是残忍,就是罪恶。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忍字用到适当处。

糊涂哲学:

一定的忍让是应该的,但不要一味地忍,过分的忍就变成了一种懦弱,凡事都有一个度,把握好这个度,才是正确的处世之道。

5.低头弯腰保护自己

风一吹便低俯的草,其实是饱经风霜,通过无数次考验的坚韧的草。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低头弯腰,保护了自己,强硬只能夭折得更快。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碰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需要你暂时退却,这时候,你必须面对现实。要知道,敢于碰硬,不失为一种壮举。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硬要拿着鸡蛋去与石头碰,只能是无谓的牺牲。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另一种方法来迎接生活。这就是适时低头。

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前辈。当他昂首阔步进门的时候,头被门框狠狠地撞了一下,奇痛无比。出门迎接的前辈看着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来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时刻刻记住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这成为富兰克林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一。

年轻人最易犯的毛病就是心高气盛,恃才傲物,总以为自己是鸿鹊,别人都是燕雀,眼光总是高高向上,根本不把周围的一切放在眼里。直到有一天,被眼前的门框撞了头,才发现门框比自己想象的要矮得多。

要想进入一扇门,必须让自己的头比门框更矮;要想登上成功的顶峰,就必须低下头弯起腰做好攀登的准备。

那些登上顶峰的人们,不论是在舞台上发表演说还是乘机出访,总是微微低着头俯视脚下的人群,因为他们站在高处;而他们脚下成千亡万的人们,总是高高抬起头向上仰望,因为他们站在低处。

站在低处的人,总是高高抬着头,因为他们脚下什么都没有,他们只能往上看。

曾有人问大学问家苏格拉底:“据说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

苏格拉底微笑着答道:“三尺!”“胡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只有三尺,那人还不把天给戳出许多窟窿?”苏格拉底仍微笑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能够长久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

民间有句非常贴切的谚语:“低头是稻穗,昂头是稗子。”越成熟,越饱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只有那些穗子里空空如也的稗子,才会显得招摇,始终把头抬得老高。

要想抬头,必须懂得先要低头。如果不懂得低头,就会撞得头破血流,甚至为此而失去性命。

记得《史记》中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

战国时代的范睢本是魏国人,后来他到了秦国。他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的策略,深为昭王所赏识,于是他升为宰相。但是他所推荐的郑安平与赵国作战失败。这件事使范睢意志消沉。按秦国的法律,只要被推荐的人出了纰漏,推荐人也要受到连坐的处分。但是秦昭王并没有问罪范睢,这使得他心情更加沉重。

有一次,秦昭王叹气道:“现在内无良相,外无勇将,秦国的前途实在令人焦虑呀!”

秦昭王的意思原为刺激范睢,要他振作起来再为国家效力。可是范睢心中另有所想,感到十分恐惧,因而误会了秦王的意思。恰好这时有个叫蔡泽的辩士来拜访他。对他说道:“四季的变化是周而复始的;春天完成了滋生万物的任务后就让位给夏;夏天结束养育万物的责任后就让位给秋;秋天完成成熟的任务后,就让位给冬;冬天把万物收藏起来,又让位给春天……这便是四季的循环法则。如今你的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日子一久,恐有不测,应该把它让给别人,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范睢听后,大受启发,便立刻引退,并且推荐蔡泽继任宰相。这不仅保全了自己的富贵,而且也表现出他大度无私的精神风貌。

后来,蔡泽就宰相位,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当他听到有人责难他后,也毫不犹豫地舍弃了宰相的宝座而做了范睢第二。可见聪明的智者都不会一味地贪图富贵安逸,在适当的时候,他们都会主动退出舞台,以保全自身。

在生活中历练过的人,都能了解。谦虚往往被看成软弱。这种生活态度与其说是软弱,不如说是尝遍人世辛酸之后一种必然的成熟。那些昂然高论,不以为然的人,对这个问题,乃至人生的认识显然有限,因而表现出来的,只是一种无知的强劲,一种似强实弱的强。真正的智慧,属于谦逊的人。

当今社会,变幻莫测,错综复杂。因此在漫长的人生跋涉中,不得不学会低头。但学会低头并不是妄自菲薄与自卑,学会低头意味的是谦虚、谨慎。

或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试着去学习低头,学会认输。其实这并不难。只是知道,当自己摸到一张烂牌时,不要再希望这一盘是赢家。只有傻子才在手气不好的时候,对自己手上的一把烂牌说,我们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胜利;学会低头,就是在陷入泥潭时,知道及时爬起来,远远地离开那个泥潭。只有笨蛋才会在狼狈不堪的时候,对自己的鞋子说,我们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学会低头,就是在上错了公交汽车时,及时下车,另外坐一辆车子。

雷墨曾经说过:“低头是需要勇气的”。试想,为争一时之气而拼个你死我活,于己于事又有何益呢?泰山压顶,先弯一下腰又何妨?折断了就永远断了,而弯一下腰还有挺起的机会。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有一位吏部科给事中,名叫王朴,曾因直谏,犯了龙颜而被罢官。不久,又被起用做御史,他马上评议当时的时政。在朝廷之上,多次与皇帝争辩是非,不肯屈服。一日,为一事与明太祖争辩得很厉害。太祖一时非常恼怒,命令杀了他。等临刑走到街上,太祖又把他召回来,问:“你改变自己的主意了吗?”王朴回答说:“陛下不认为我是无用之人,提拔我担任御史,奈何摧残污辱到这个地步?假如我没有罪,怎么能杀我?有罪何必又让我活下去?我今天只求速死!”朱元璋大怒,赶紧催促左右立即执行死刑。

不是说生性耿直不好,但王朴实在是太不开窍了,心中那种傲气犟劲一产生就消失不了,而且越来越旺,连皇帝给他机会都不要。这固然是受愚忠的毒害,但也与他心高气傲、不懂处世策略有很大关系。他不懂得弯与折的辩证法一一尤其在一言九鼎的皇帝面前,以致毫无价值地送了自己的小命。而下面这个发生在现实中的故事也许能更形象地说明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