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杨力讲易经预测智慧
6815800000039

第39章 经络预测——天地人一气、人为小天地、天人合一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大医。”《易经》是人体生命结构的符号系统,它是人体经络系统的方程式。尤其是奇经八脉,它将人类精神主体(大脑)与藏象精神主体(精神生命)串联在了一起,为我们预测疾病、预测生死提供了依据。

治病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中医说:“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治病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可见经络在中医里的决定性至尊地位。

2500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联络、运输和传导的体系。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经脉》中记载:“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经络的分布状态与神经、血管类同,与树木干支分布相似,有主干、支干、细支3类,在经络为经脉、络脉、孙脉三脉。《灵枢·脉度》中记载:“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正经”。络脉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上密布着穴位,穴位就是经络的分叉处,是经络上的薄弱点、敏感点、功能点。穴位就象吹胶管时,在薄弱处形成的突起处。经络功能主要是通过穴位得以实现,外力作用于穴位上的效果比非穴位经络好得多。经络病象也会反映在相应经络的有关穴位上。阿是穴通常在孙脉上形成,因为孙脉细小,容易堵塞产生气节,出现痛感,这就是“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道理。通过穴位控制经络功能,这就是点穴术。

《灵枢·经别》中记载:“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说明经络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正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才得以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经络中的正经、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纵横交错,入里入阴,出表出阳,能上能阳,达下达阴,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体各部的活动保持着阴阳协调统一。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只有在气血的温养濡润下,才能发挥其正常生理作用,使体内脏腑、体表、五官、九窍、皮肉筋骨均能息息相通,协调一致。《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经络行气血而营阴阳。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调于五脏,和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4.反映病理变化

经络是人体的一个联络系统,在人体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输的途径,具有反映疾候的特点。在病理过程中,常可在经络循行线上出现明显压痛或结节、条纹状反映物以及相应部位的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等变化。因而在临床上,就可根据人体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的诊断依据。

经络理论是关于经络穴位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功能、现象与应用、运动规律等的学问,经络技术(中医术)是经络理论和经络功能的实际具体应用。从本质上讲,中医学就是经络学,它以经络性质论病,通过经络现象诊病,利用经络功能治病。中药讲气味归经,不讲药物成分,通过药物气味进入经络从而达到消除病患的目的。

经络是联系天地人三才物体的纽带,故《易经》中“天地人一气、人为小天地、天人合一”等话语。生命的本质在于经络,经络是生命的动力系统。

杨力提示

中国古老的经络养生法,实际上就是《易经》的阴阳五行原理在人体的应用。经属阳,络属阴,经又分阴经、阳经。因此,经常用经络调理身体阴阳失调部分,对养生有很大的作用。中医学“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观点,说明保持经络通畅是预防疾病的首要前提。在生活中,如散步、跑步、游泳、跳舞、意念入静等各种活动均可使经脉疏畅,运行通达各脏器,从而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

经络预测之“是动则病”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大医。”《易经》是生命之书,它本身并不是为了预测而发明的。但《易经》确实有预测的功能,因为《易经》是人体生命结构的符号系统,它是人体经络系统的方程式。尤其是奇经八脉,它将人类精神主体与藏象精神主体串联在了一起,为我们预测未来提供了依据。

藏象精神主体是超绝的智慧,它有无限大的能量,既可以预知未来,也可以改变事件的发展过程。《易经》64卦既是人体的经络系统,也是藏象系统,因此通过经络的变动,我们可以知道藏象五神的情况。比如,肝藏魂,主谋略,如果肝不好,则魂不安,谋略则会有误,肝胆相关,胆主决断。假如有一位决策者正准备进行一项决策,但此时他的肝藏恰好是天刑,或者肝郁不舒比较严重,那么他在决策事情时肯定会出现偏差。

我们以“既济卦”为例,因为此卦中初、三、五爻是阳爻,二、四、上爻是阴爻,这样配合的卦最完美的,最平衡,最和谐。而且此卦也符合中医原则,中医认为,“心是百官之主”在五行中心为火,“肾为先天之本”在五行中肾主水,心和肾在中医体系中是最重要的两个器官。“既济卦”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离为火,正好是水火相济、坎离和谐之意。

我们把既济卦作为人体第二生理系统最健康、最平衡、最佳状态的对比标准,将人体十二经络配入这个标准当中。这样64卦就与人体十二经络统一在一起了。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个表基本上可以概括中医的全部应用。当确定哪一爻所对应的五藏、六腑有病变时,此爻即为动爻。也就是说,十二经络的任何变动,都会引起爻位的变动,一旦爻位变动,既济卦就会变成另外一卦,比如说,当二爻变动时,卦就从既济变成了“天水需”;当四爻变动时,卦就从既济变成了“火泽革”。

只要卦有变动,相对于标准平衡对比卦而言,都是不正常的。爻动、卦动,实际上是经络在动,经络动就存在疾病,身体就是不健康的。《灵枢·经脉》在叙述十二经络病症时,用了很多“是动则病……是主XX所生病者”的句式,如“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也……”。《足臂十一经》中也常常讲“是动则病”。

对于“是动则病”,古代文献中早有明确解释。《史记·仓公传》曰:“厥阴有过则脉结动,动则少腹肿。”少腹肿正是《阴阳十一脉》所载厥阴脉是动病症候之一。何谓“动”?《仓公传》曰:“切其脉大而实,其来难,是厥阴之动。”可见这里的动即变动之义,凡与平常脉或众脉不同的异常脉象统称为“动”。因此,“是动则病”指的是经络病症,或者说是藏象系统的疾病。

脉动则为病,爻动则为变,变即不正常。卦之动,凡遇两个相同八经卦重叠时,表明病在奇经八脉。比如,当遇坤上坤下时,病在任脉,糖尿病人心肾脾三者皆动。

杨力提示

上班族、電脑族易患颈肩痛,这主要是因为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姿势不良引起,酸痛主要自斜方肌、菱形肌、提肩胛肌、棘上肌、肱二头肌、背阔肌的损伤。以中医经络学的观点而言,主要是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问题,预防之策是避免伏案过久,约1~2小时就需要起身活动筋骨。按摩按摩风池穴、肩井穴也可直到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