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转动人脉:构建超级成功人脉网的73个技巧
6803400000021

第21章 实战篇:书本上学不到的人脉经验(3)

其次,让人屈服不如让人敬服。想要用武力征服人们的身体是非常容易的,但是用暴力是无法征服人们的思想的,只有用一种令人佩服的处事风格处事,得到他人的尊敬才能真正收货人心。使人畏,往往带有强制的作用,强制措施不在了,对方也就不再约束自己;使人敬,是使对方的心理主动发生变化,以后的行为是自觉的、持久的、稳定的。我们在办事的时候不妨多从这一方面进行考虑。

再次,不按常理出牌,可以让对方措手不及。谈判高手常常会使用一种藏心术,让自己跳出别人的头脑思维之外,他们往往采取一种出人意料的言语当对方措手不及,从而掌握谈判的主动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常常采取这种策略。当我们觉得在交谈中处处受制,一直都是按照对方设定的方向在进行的时候,我们内心自然有一种说不出的不舒服,这时我们不妨运用这种战略。

最后,假装“无欲无求”,好让对手放心。在人的内心里都存在一种贪欲,谁都希望自己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多获得一些利益,基于这点我们不难发现人们都愿意和那种“无欲无求”的人相处,并能成为朋友,这是因为在于他们合作和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不会刻意地抢占利益,而且还会主动将一些利益给予他人。因此,适时地放弃一些自己的贪欲,把自己伪装成为一个“无欲无求者”,那样在与人的交往中,才能让对手放心,对我们失去戒备,从而我们便可以从容地打败对手了。

专家点拨:不要以为谈判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重要,谈判并不只是外交官的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时而遇到,而且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无论你是否有辩驳的天资,在谈判过程中,你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谈举止,有理、有力、有节地争取自己的利益,以稳重、成熟的心态,迎接对手热切而焦急的等待。

避免争论,冷却处理对立情绪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尤其是谈判的时候,常常会与别人发生对立。如果将对立的情绪扩大的话,人际关系必然是趋向恶化,不但会妨碍自己的工作,也会给周围的人带来不便。你怎么对别人,别人就怎么对你。可能因为你的态度不好,而使得对方也不得不与你对立。所以,应冷却处理对立的情绪,避免争论,多站在他人的立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案例分享:在一次宴会中,几个朋友在互相谈论着,杰克讲了一段幽默笑话,并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杰克自信地说,这句话出自圣经。但事实上,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著作。坐在一旁的玛丽知道正确的出处,为了表现出优越感,她立即纠正了杰克。可杰克并不认同,立刻反唇相讥:“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句话就是出自圣经。”旁边的达蒙见状,在桌下踢了玛丽一下,然后说:“杰克,你说的没错,圣经里的确有这句话。”

宴会结束后,在回家路上,玛丽对达蒙说:“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达蒙回答:“当然,出自于《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给他留点面子?他并没问你的意见啊!他不需要你的意见,为什么要跟他抬杠?应该避免这些毫无意义的争论,否则你们的关系会变得很糟。”

经验总结:达蒙说得非常好,如果你不想树立对立情绪,而想搞好人际关系,请记住:永远避免同别人争论。正如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如果你老是争辩、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因此,你自己要衡量一下:你宁愿要那样一种字面上的、表面上的胜利,还是别人对你的好感?争论或许会让你赢得胜利,但是即使赢了,实际上你还是输了。如果你的胜利使对方的论点被攻击得千疮百孔,证明他一无是处,那又怎么样呢?你会觉得洋洋得意;但对方呢?他会自惭形秽,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你的胜利。而且一个人即使口服,但心里并不服。因此,争论是要不得的,甚至连最不露痕迹的争论也要不得。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即使偶尔获得胜利,却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真正赢得胜利的方法不是争论,而是不要争论。

有一次,林肯斥责一位和同事发生激烈争吵的青年军官,他说:“任何决心有所成就的人,决不会在私人争执上耗时间,争执的后果,不是他所能承担得起的。而后果包括发脾气、失去自制。要在跟别人拥有相等权利的事物上,多让步一点;而那些显然是你对的事情,就让得少一点。与其跟狗争道,被它咬一口,不如让它先走。因为,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的咬伤。”

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喜欢参与到这样无休止的争论中去,发表一些自以为是的观点,可结果呢,也许一辈子也没有结果。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对你毫无意义,不但为自己树立了敌人,还对你的人生也没有任何助益。如果你已经置身于争论之中了,那么请冷静地处理自己的情绪。一般来说,当人们争吵时,由于满腔愤怒,往往出言不逊,争得面红耳赤。例如,一名下属受到上司的责骂时,心里可能不断嘀咕:“这么小的过错,犯得着哆嗦个不停嘛!”甚至为了避免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会想方设法自圆其说。如此一来,再多说什么也是无益的。人类的劣根性,原本就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过失,所以恐怕很多人会在因犯错而受到指责时,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而在此情况下,处理的方法便只有先冷却一段时间再说。任何悲伤或痛苦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消逝,所以时间一长,以往的反感便会淡化,如此便能冷静地与人谈话了。

人的愤怒情绪大多数是由于沟通不畅造成的。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夫妻之间都应尽量创造机会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也给对方表达意见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双方更好地彼此了解。很多时候,愤怒会掩盖一些感觉。当自己要愤怒的时候,应尽量控制自己不跟自己的情绪走,当然也不跟着对方的情绪走,最好是暂时离开,让自己冷静冷静,冷静后往往会有新的看法,这时再处理问题,就会更理智。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当你被激怒时,千万不要轻易发火。谁若轻易地做了怒气的俘虏,谁的生活就会倾斜,谁就可能成为愚蠢与后悔的人。记住:怒上心头,一忍为高。

专家点拨:

1.应冷却处理对立的情绪,避免争论,多站在他人的立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2.如果你老是争辩、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3.如果你已经置身于争论之中了,那么请冷静地处理自己的情绪。

转移不利于你的话题

善于有效地转移不利于自己的话题,不仅能够免除场面上的难看之外,还能够让谈话者主动退出对自己的不利讨论。谈话的艺术很深,其中如果能够做到随心所欲地转移谈话中不利于自己话题的讨论的本领就是谈话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不但需要人们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拥有最灵活的头脑才行。

案例分享:抗美援朝时期,一些外国记者敌视中国人民,利用采访的机会,散布对中国人民的敌意。一次,一位外国记者采访周总理。周总理刚批阅完文件,顺手把钢笔放在桌上。外国记者看见桌子上放的是一支美国生产的“派克”钢笔,便故意地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美国生产的钢笔呢?”周总理朗声笑着答道:“提起这支笔,那可说来话长。这不是支普通的笔,是一位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想谢绝,谁知那位朋友说,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便收下了这支美国生产的钢笔。”记者听完后,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经验总结:周总理是一个有着丰富外交经验的人,他一听外国记者的问话就知道来者不善,外国记者企图借此讽刺、讥笑中国的落后。总理在了解了对方的意图之后,毫不让步,巧接话题,运用对方的话题,说了这番幽默风趣而又有分量的话。运用这种技巧要根据具体场合,善于敏感地、准确地捕捉住眼前的事物进行发挥。善于辞令的人,一般都能够顺势接过别人的话题,能够巧妙地借助别人的某一话题,进行发挥,来转变不利于自己的话题。

用转移话题的谈判技巧能打破僵局,这种转移话题打破僵局的方法,常常使谈判绕了一个圈子,多走了一些弯路之后又成功地到达了终点,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

1988年7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同前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会谈。**********竟用拳头将桌子敲得砰砰作响。他气愤地声称:“据说,在日本居然有人说什么‘今后只要日本持续不断地增强经济力量,苏联便将乖乖地屈服于日本的经济合作’。殊不知,这是大错特错的,苏联决不屈服。”中曾根也不示弱,他以强硬的口吻反驳道:“尽管如此,两国加深交往也是重要的。阻挠两国关系发展的,正是北方领土问题。铸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斯大林错误地向属于北海道的岛屿派遣了军队。”中曾根接着语气和缓地说:“我毕业于东大法律系,你走出的是莫斯科大学法律系的门槛。我们俩同属法律系毕业生,理应了解国际法、条约和联合声明是何物。国际上都承认日本的主张是正确的。”这时**********总书记脸上荡起一层愉快的笑容,微笑着答道:“我当法律家亏了,所以变成了政治家。”此语一出,巧妙地避开了中曾根话题的锋芒。双方针锋相对的关键时候,但**********的一句幽默话,使双方的紧张气氛得到了缓解,打破了僵局,谈判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转移的话题必须视具体情况和对象因地制宜,就近转移,不能不着边际,随心所欲,风马牛不相及。同时,转移的话题主旨也不能变,虽然不涉及正题,但必须与正题有关,不管绕多少圈子,牛鼻子始终不能放,做到“形散神不散”。

专家点拨:

1.善于有效地转移不利于自己的话题,不仅能够免除场面上的难看之外,还能够让谈话者主动退出对自己的不利讨论。

2.谈话的艺术很深,其中如果能够做到随心所欲地转移谈话中不利于自己话题的讨论的本领就是谈话的最高境界。

3.用转移话题的谈判技巧能打破僵局,这种转移话题打破僵局的方法,常常使谈判绕了一个圈子,多走了一些弯路之后又成功地到达了终点,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

从对方的观点出发

当我们与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从对方的观点开始,能够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得到对方的接纳和认可,从而轻松地解决问题,达成共识。反之,如果一开始就是争执,那么在紧张而抵触的情绪当中,则很难达到自己的目标。

案例分享:

某市一家银行的职员赵华就曾经从对方的观点人手,为自己留住了一个客户。一天,有个年轻人在赵华工作的银行开了个账户,赵华让他填写一份例行的表格,但对方却拒绝填写表格上的某些方面的资料,而且情绪很激动,按银行规定,是不能给他开户的。可是,赵华决定不谈银行的规定,决定用让他说“是”的方法来按要求填写资料。于是,赵华问年轻人:假设在你去世的时候,银行是否有责任把这些钱转到你的继承亲友那里呢?对方做了肯定的回答。赵华继续说,如果她们知道了你最亲近的亲属的名字,是不是很方便呢?如果你去世了,她们就能迅速及时准确地找到他了,对吗?对方又做了肯定的回答。这时,年轻人的态度已经缓和下来了,因为他知道了表格中的这些资料,并不是为银行而留,而是为了人个人的利益。最后,他不仅填完了表格,而且在赵华的建议下,另开了一个账户。

经验总结:

人的思维具有惯性,当我们朝一个方向思考问题时,就会倾向于一直考虑下去。所以,当我们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意见时,要从对方所同意的观点开始。

哈理·奥维基博士指出一个人开始说“不”字后,就形成了一道心理防线。人那本性的自尊会迫使你继续坚持下去。即使他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也很难放弃自尊,而是继续固执下去。所以,在开始谈话时,最关键的是先说一些对方认可的事情,这样对方就不会那么抵触自己。这就像撞球一样,顺着球的方向打,更容易进球;要它弹回来,就要花费更大的力气。

很多人都对他人的意见存在抵触情绪,然而对于自己的意见确实无比坚定。如果我们在交往中,能够将我们的想法转变成他的想法的时候,那这个想法一定会产生积极的效应的。

再来讲一个推销员的例子。有一位平时很节俭的老先生开着一部老旧轿车,但这部车已经无法再发动上路了,因此有许多汽车推销员整日围着他推销新车,让他不胜其烦,最后造成他强烈的防范心理,常常扭头就走。最后,只要推销员一上门,他就会想:“这家伙又是看上我的钱包,我绝不会上他的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