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给孩子美好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6802900000032

第32章 农村教师班主任工作漫谈(10)

五千万年后的地球

现代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远大理想之人。

在当今社会有相当数量的人争名夺利,为了芝麻大点儿的事而争吵得脸红脖子粗,以至于还打在一起,弄得头破血流的。鼠目寸光,总是看到眼前一点蝇头小利,只是6元钱的一级工资,根本看不见发挥自己才能,创造更大财富的其他更好的途径,就只能拼命争这一级工资。搞垮了对手,自己才有机会上去,宁愿付出高昂的代价,有人甚至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愿让出这6元钱。**********就是通过制造这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同胞之间、同志之间、邻里之间的各种争斗,调动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消耗了人们大量的体力与精力,让人根本无暇去考虑在世界上我们已落后于其他国家到了多么可怜的地步,更让人无暇顾及那黑暗无比的政治和濒临崩溃边缘的经济。

如不想重蹈覆辙,就一定要培养出大量的有远大抱负,不会被蒙蔽的人来。如果一个人想要活得精彩,不成为井底之蛙、争名夺利的庸人,就必须增强自己关注当代世界和未来社会的能力。

我乐于同学生共同来探讨未来世界的事情。我很高兴为学生们介绍托夫勒、奈斯比特等未来学家对世界未来的一些理念和想法。谈未来20年、50年、100年,乃至谈到未来1万年……1984年,曾有辽宁人民广播电台的两位记者到我们班上来进行采访。准备听我讲语文课,但他们来时恰好已是期中,该学期我的语文教材早已讲完了,就只有讲课外的内容了。

那天我正好收到一本刚送到学校的当月的杂志——《国外科技动态》,同学们都十分喜欢我介绍其中的文章。于是上课时,我便简单介绍了一下本期杂志的目录,请学生们从中选择出一篇文章。

学生们都一致地要求讲《五千万年后的地球》。此篇文章是由一位物理学博士编写的。

我于是仍依照老规矩,先是把这篇文章朗读了一遍。

2000多字的文章,10分钟我就念完了。

念完后,我就请全班同学畅所欲言地进行复述,又找个别同学进行了复述。

记得电台记者马上把采访话筒向复述的同学伸过去,进行当场录音。

之后,我请学生们对这篇文章的层次进行划分,并对文章中心加以概括。

接下来请学生们讨论文章中的观点。有些同学觉得,作者讲得有道理,人类乱砍森林,破坏生态环境;人类掠夺性地开发地下资源,既吞噬了祖先积累的积蓄,又抢掠了子孙后代的能源;人类急功近利的生产,完全不顾环境污染……人类这些只顾眼前利益的做法,势必会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紊乱,最后就会招致毁灭自身。五千万年后的地球的主人,极有可能同作者说的一样,是一群超强的具备生命力的硕鼠。

付代诚同学说:“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既然是人类破坏了生态平衡,那么依照矛与盾的规律,人类就会凭借着自己的智慧让生态实现新的平衡;能源开采的确过度了,可当石油耗尽之后,肯定会出现更好的能源来代替它;环境污染的确为人类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可是大家看到,通过世界环保组织的不懈努力,不少地区的污染状况已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观……总之,我坚信人类是伟大的,对人类的前途持有乐观态度,我相信五千万年后地球的主人依然是人类。”

学生们热情高涨地讨论着人类遥远的未来。在讨论过程中,他们极易生发出“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最低程度地,在此时此刻,会认为由于个人利益而与自己的同胞、同学、同志之间彼此进行残酷无情地争斗是十分可悲的。如果一个人仅为了个人的权力、地位、名誉,仅为了自己利益而活着是十分可怜的。

课后,电台记者向我要去了杂志,他们把学生们复述的录音与原文进行对照,发现很多细节、数据全与原文完全相同。他们觉得学生听了一遍就记住了如此多的信息是不可能的,于是问学生:“事先你们阅读过这篇文章吗?”学生们说的确没见过,邮局刚送到老师手里,我们还不知晓本期《国外科技动态》已到了呢。

记者问:“在短短的十分钟里,仅仅听了一遍,就大致记住了整篇文章。这怎么可能呢?”

学生们回答道:“我们认为自己的记忆,重要取决于对所记材料的兴趣的高低。像好的小说连播、评书连播仅听一遍,大致就能复述下来;我们十分渴望知道全人类的事情,更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因此对此类文章,自然是听一遍就大致记住了。”

又过了一年,我去省里开会,碰到了电台记者吴海燕同志,她还同我讲起那节课;讲到学生们对全人类的关注;讲到学生们对世界明天的独到见解;讲到课堂上学生们时而全神贯注侧目细听,时而热情四射地讨论的场面。她认为适当地给同学们介绍一些关于人类未来的文章,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我觉得,未来学这门课程,会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列为选修课,总有一天会简明未来学变成中学的必修课。

三十五年之后的班会

1979年10月31日,我所教的学生大部分都还是14岁的孩子。他们把自己看作是小大人,总认为自己已成熟了,喜欢将自己说得大一些,报自己的虚岁数,说自己已经15岁了。有些人说得更大,他们期望成熟,期望快快长大。这天下课之后,不知怎么搞的,大家对长大、对自己长大之后准备做什么,谈得尤其多,尤其热烈。(这也属于小大人的特征之一,假如另一个题目,引发了他们对自己童年的无限回忆,他们就会对童年流露出千般留恋的深情来,于是又大声喊道:“人要是总生活在没有烦恼的童年当中,不长大那该有多好呀!”)我觉得引领同学们经常想一想自己的将来,考虑一下长大之后准备干什么,甚至考虑得更详细一些:如何做是很有必要的。

在工作和学习中我自己都经历过坎坷,遇到过挫折。当处在坎坷曲折当中时,我发现假如目光过于短浅了,就会将曲折坎坷看得过于艰难和严重了,容易一叶障目,仅见树木,不见森林。好像人生到处都充满了坎坷曲折,感到人生之路太艰难和昏暗了,甚至于在曲折坎坷面前烦躁,整日愁眉不展,甚至产生悲观情绪。此时此刻如果能跳开现实,把自己的思维带到未来去游览一番,考虑一下过几年、十几年之后人类的未来,考虑一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自己是如何工作学习的情形,便会认为坎坷、打击、曲折、磨难,所遭遇到的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人生长河中的一瞬间,算不了什么。几十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只不过是一段小插曲而已,于是便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起来。

自然学生们不可能再经历类似我们那么多的天灾人祸和各种磨难了。不过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为了让他们不至于刚遇到一小片乌云,就产生出天暗地昏之感,引领学生们常常展望一下自己的未来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于是我便提出了一个班会主题:三十五年之后的班会。

时间:2015年的某一天。请注意:到那时,各位同学都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

地点:我们学校。需注意:到那时我校肯定不像现在这样,仅有两排平房夹着一个涝洼塘似的操场。

人物:在全国各个领域工作的当年的学生们。

事件:从四面八方大家又聚在一起,从始至终的班会全过程。

为了把这次班会开好,学生们可以事先认真地写一篇作文。在作文中将35年后班会的全过程写清楚,之后在班会上朗读自己的文章,看哪位同学的想象力既丰富又生动形象,符合逻辑。

学生们对这篇文章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感动了自己,同时也感动了别人。

在文章中他们写道:再过35年后,祖国早已实现了现代化。同学们中有些人是乘坐着高速列车、有些人自己驾驶着微型太阳能飞机、有些人驾驶以海水为燃料的气垫船从渤海湾进入到双台河口,来到了学校。

学校的面貌早已让很多在外省工作的同学无法辨认了。当年的两栋平房早已变成了独具造型的几座大楼;在涝洼塘般的操场的东西两侧建有假山、喷泉、花园。操场中间草坪如茵,四周早已变成了塑胶跑道。

当然变化最大的还要属同学们。大家都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可是每个人还觉得正值壮年,看上去依然很年轻;大家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一些人已成了知名的数学家、企业家、文学家……一些同学成为了园艺工作者,精心栽培出了可以生长在盘锦盐碱地上的枣树、梨树、桂花树、梧桐树,让我们连大棵杨柳都不曾有的盘锦也如同江南城市一般,处处树木葱葱、鸟语花香的……

原来最爱溜号、学习成绩全班最末的同学步入社会后,深刻地感到没文化的苦恼,勤奋刻苦自学专业知识,在一家文具厂变成了发明能手。他把自己亲自制作的无尘粉笔献给老师,当年的学生们争着用这粉笔。写字时粉笔的一端在输出荧光粉似的物质,黑板上顿时变得色彩绚丽,写完之后,用笔的末端对着字迹略微轻轻一扫,那些物质便又瞬间回到了笔内……写这篇文章时每位同学都面带着微笑,那笑容中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与憧憬。

我还常常引导同学们写这样的文章,题目为《日记一则》。月日便是1月1日,可是年份不是1993年而是2003年或是2030年,反正是今后的十年或几十年。同学们考虑一下,到那时你会在怎样的单位工作?环境如何?同志们工作怎样进行互相配合?幻想一下从早到晚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都干了些什么?

为了帮助学生从时间上拓展得更远些,我还引领着同学们写《给一万年之后的中学生的一封信》。在万年之后自己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什么样的设想,自己有什么理想愿望,或是在自己生命范畴内无法解决的难题,需要委托给万年以后的中学生们来帮助。

我也引领学生自己假设是500年后的中学生,以那个时代的中学生的角度来给今日的人类写一封信。以未来的眼光来看历史,会看得更清楚些,可以看出什么是应做的事;什么是野蛮、残酷、让历史倒退的事;什么是愚昧无知的事;什么是自认为正确事实上是又十分可笑的事情。

我深深体会到,当引领着同学们把目光投向自己的明天时,很多狭隘的、毫无意义的争论都自然消失了。有极个别同学喜欢为眼下的一点点个人名利而斤斤计较的事,也无声无息地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