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给孩子美好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6802900000021

第21章 农村教师必备素质漫谈(6)

3.可变性和容纳性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平均智商的提高都证明了人的潜能并非永恒不变,而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的。而与人的潜能极限相对的,就是其容纳性。依照科学家保守的结算,人脑的信息容量大概为1012比特~1015比特,差不多与苏联列宁图书馆的所有藏书容纳的信息量持平,可是其利用率却十分低。我们从一些特殊教育的研究中发现,只要被引起兴趣、激起信心并能够循序渐进的学习,即便是智障儿童,同样可以对中小学课程的大部分内容予以掌握。正因为人的学习潜能犹如一座巨大的宝藏,让我们可以不断地探索和挖掘,所以我们才说,教育改革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知识学习与智力发展的有机统一

当今社会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社会的发展也对人才的标准有了新的定义。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对此有人提出“要智力型不要知识型的人才”、“要变知识型人才为智力型人才”等观点。这既是理论也是教育实践问题,它不但涉及到对传统教学理论如何定位,也与怎样理解知识与智力的关系问题息息相关。

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与经验的总结。智力是人的认识能力和活动能力达到的水平,是成功地实现认识活动的心理条件。智力所包含的一切心理因素的相互关系,是以观察力、记忆力为条件,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中心,以想象力、创造力为高级表现方法。在实践中智力的发展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标志,因此,我们说知识与智力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二者并不是成正比的,但又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两个任务密不可分。同一教学活动和同一认识活动中,知识是以概念、定理、原理、公式、结论等方式体现客观世界,属于人类思维的内容;而智力则是以观察、判断、分析、推理、综合等思维活动来体现客观世界。因此思维内容与思维活动是互相依存的,没有思维内容的思维活动与没有思维活动的思维内容是不会存在的。因此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密切联系的,智力发展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而新的知识的开发又以智力发展作为手段和途经。

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能被学生很好地吸收,首先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心理条件,其内容有学习动机、学习意志以及学习态度等。假如不具备如此的心理准备,就会造成信息的接收端“短路”,亦称做“学习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努力只能说是徒劳无功的。学习过程是在学习动力的促动下,进行的对知识学习的认识和智力活动过程。在全部学习流程中,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和开发潜力,还可以产生知识学习的迁移,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开发智力又培养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既要研究教与学关系,又要遵循学生学习的认识规律,同时为他们学习提供动力。学生学习动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动力,二是内部动力。学习的外部动力,起激励和推动的作用,但主要是激发人学习的内部动力因素,如学习积极性,其推动作用长久而稳定。只有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活动才得以开发,并有较好的效果。

要落实素质教育,就一定要开展实施“创造教育”。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

21世纪面对日趋激烈的世界竞争,我国能否突出重围,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关键因素是人才,而人才竞争的核心是创造力。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创新的国家如何成为世界强国?中央领导曾不止一次地指出:“没有创造力,党就没有希望,国家没有希望,民族更没有希望。”所以培养创造型人才应当做为我们时代教育重中之重。现在有许多人对“创造教育”有一种曲解,以为创造是对有深厚知识的人来讲的,中小学生根本不存在这一问题。事实上这是完全错误的,创造教育不是要学生真去创造什么东西,而是要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和创造力,当然大量的事实也证明,如何我们开展得当,新发明、新创造也会层出不穷,水到渠成的。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来实施创造教育:1.增强思想教育,培养创造力创造动力的源泉就是一个人要有崇高远大的理想、要热爱国家,并有强烈的责任感。应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科学家、发明家的事迹,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传达眼下社会最新的科技信息,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总之,要采用多种方式,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2.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发现问题能力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合理质疑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特别注重鼓励孩子质疑问难,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看似简单可笑,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否定,而应该耐心引导,使学生们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燃起创造的火花。

3.训练发散思维,培养想象能力一个创造型的人必须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所以,我们不仅要注重培养聚合性思维,还要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宽广性、灵动性和独创性,鼓励学生自由畅想,异想天开,不拘泥于俗套。比如数学中的“一题多解”、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复述”、续写带有悬念的故事结局、编写课本剧、进行“当我长大了的时候”,“如果我是××”为主题的讲演等,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教给创造技法,开展发明创造等实践活动想发明创造,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创造性的思维,还要懂得有关创造的规律,适当给学生讲一些“创造技法”。如依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实行一些“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以及“加一加”,“减一减”、“反一反”等儿童创造技法。在此基础上大范围地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能力。高尔基曾把幻想比做是“人们预见未来现象的一种奇特的思维能力”。只要我们适当引导启发,孩子们这些大胆而又稚气的幻想很有可能变为现实,并成为推动他们不断创造革新的强大动力,也许不久的将来伟大的发明家、创造家将从他们当中诞生。

创造教育的方式

创造教育不但具备一定的内在形式,而且有其内在的规律,同时又是在变化发展的。国内外有多种多样的创造教育方法,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有关代表性的方式:

第一种、STS 教育

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通行的是STS 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我国很多学校例如:华东师大二附中、东北师大附中、北师大附中以及上海向明、格致、控江中学、和田路小学开展创造性教育,效果显著。

另外一种是KAS 教育,即“知识、能力、技能(技法)”教育,这种方法在美国得到普遍推广,它把知识、基础能力,创造技法相结合,取得较好的成果。

第二种、CPS 教育

在美国使用最广泛,我国也正在推行的CPS 教育,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育和训练”,是运用创造学原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CPS 教育方法可归纳为:三阶段模式、五阶段模式、八阶段模式、十阶段模式。十阶段模式又包括:

①发现问题对象;②将对象的每一要素分解出来;③依次寻找问题所在;④设想准备达到的目标;⑤汇集有关信息、资料;⑥发现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方法;⑦解决方法评估确定;⑧实施计划的制定;⑨追踪实施情况;⑩反馈分析研究和完善。

结尾:目前这种教育方法,以美国作为典型代表,我国也正在推进CPS 教育方法。

第三种、超前教育

这种教育方法可使儿童突破知识积累和学习时间上的限制,提前投入到新知识学习当中。它一般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压缩式超前,在学习内容不减的基础上,缩短学习时间,从而提前学习新的知识;另一种是跳跃式,即路过某些学习内容,它又可分为同质超前和异质超前两种形式。同质超前是在同一知识结构中进行;异质超前是在原来知识基础上,步入另一未知的领域中进行。此类教育方法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①是一种主体自主学习。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因人而异地去探索求知世界。

②是一种跳跃发展的教学形式。它着眼于知识的质的飞跃而非量的积累。

③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综合运用和反应。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多方位,复合式的方法,把形象思维、直接思维、联想思维、倾向思维、扩散和集中思维等创造性思维以及灵感思维体现出来。

第四种、开发右脑训练

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工学院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杰、斯佩里、维塞尔、载维和林伯乐在综合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左右脑分工理论。

左右脑是由胼胝体联结,并通过胼胝体里的两亿条神经纤维沟通的。只有在左右脑一致发挥作用时,才能成功地创造客观事物。

要开展创造教育,教师必须是具有创造性的,只有自己具有创造性,并掌握创造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推动思维抽象升华的规律和方法

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应用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思维规律,从而促进学生达到由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1.佯装

教师为了启发学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时候会故作愚笨,让学生来扮演老师的角色,而结果往往会弄巧成拙,很多教师由糊涂到后来真糊涂了。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这种方法有时候比直接传授知识效果更佳。

2.风趣风趣幽默的老师在学生中最受欢迎,教学中幽默的特点在于教学中的幽默有其特殊性,是为教学活动的需要而服务的,它必须在教学活动中的最佳时机出现,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剂”。从幽默中渗透和发散出机敏的智慧、渊博的知识、睿智的眼光、良好的素质、愉悦的心情和内在的魅力。将你难以遏制的欢乐传达给学生感染他们,不断增添艺术色彩,在莞尔一笑或放声大笑中驰骋畅想、准确判断,咀嚼隐藏在幽默之中的美妙感觉,体会创造性思维的迷人境界,掌握知识的真谛。因此,可通过双关语、俏皮话、编故事,甚至一个手势、一个表情等使你要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趣味横生,带来沁人心脾的兴奋和欢乐,使幽默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同时,新接班或借班上课的老师如果能恰当运用幽默,可以有效地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