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德寇经常空袭伦敦,所以,英国空军总是保持着高度的警觉。一个浓雾的日子,伦敦上空出现了一架来历不明的飞机。英国歼击机立即腾空迎战,飞临对方时,才发现这是一架中立国的民航机。歼击机向地面指挥部报告了这一情况。地面指挥部听到歼击机的汇报后,回答:“别管它。”于是,歼击机发出一连串火炮,把那架民航机打落了。事后,该中立国向英方提出严重抗议,英国为此支付了巨额赔款方才了结。
在这个实例中,英国空军歼击机与地面指挥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是地面指挥部,不该用“别管它”这样语义不明的言辞来回答歼击机的汇报。“别管它”既可理解为“别干涉它,任它飞行”,也可理解为“甭管对方是什么飞机,打下来再说”。这样完全对立的两种意思,在“别管它”这句话中都存在。军事命令,是不能使用这样“同语异义”的言辞的。这是地面指挥部的责任。歼击机的责任在于听到这样可以作完全对立的理解的命令,应该再次请示。待命令进一步明确后,再采取行动。而那位军人却自作主张,按第二种理解将民航机打落下来,铸成大错。
同样,在商务场合遇到“同语异义”的言辞,一定要深思慎行,切莫鲁莽行事。
上个例子是讲“同语异义”给交际造成的麻烦,下面再说说它给交际带来的便利。任何事物再复杂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语言也是这样。假如我们透彻地掌握了词语的各种含义,那么,“同语异义”的现象还能有不少妙用呢。
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第六卷,曾记下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唐朝时泾川豪士汪伦想请大诗人李白到自己家中做客,便写了这样一封极有诱惑力的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见信,欣然而至。汪伦迎上前说明了实情:“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李白一听,大笑起来。他在汪伦家逗留了数日,临别还写了那首著名的《赠汪伦》绝句。
在这则故事中,汪伦巧妙地利用了“桃花”“万家”的多种含义,达到了既使李白“欣然而至”,又使其“大笑起来”的沟通目的。如果直言其事,那怎么能产生如此强烈的吸引力呢?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作家萧伯纳曾说过:“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多么好,在表达语调时却无能为力的。例如‘是’字,可以有五十种说法,‘是不是’也许有五百种说法,可是写法只有一种。”
汉语同音字很多,许多词写出来有区别,念出来无区别,容易在交际上造成混淆。如:
“致癌”——“治癌”
前者是“导致癌症”,后者是“治疗癌症”,语义截然不同。
“全部”——“全不”
前者是“全体”之意,后者是“全都没有”之意。“全部完成”与“全不完成”,语义恰恰相反。
(2)同义异语
我们祖国的语言之所以富于表现力,“同义异语”现象的存在,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言辞来表达。假如我们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三,那么,在商谈中就很容易闹出笑话。
古代笑话中就有这样的故事。请看清人独逸窝退士《笑笑录》的《鸡卵》:
有个南方人不喜欢吃鸡蛋。初次到北方旅行吃早点,店伙计问他要吃什么东西,他说:“有好菜吗?”
店伙计说:“有木樨肉。”
等把菜端上桌一看,原来是自己不喜欢吃的鸡蛋。这个南方人怕被别人笑话,并不明说,只问:“还有别的好菜吗?”
店伙计说:“摊黄菜怎么样?”
客人说:“非常好!”及至把菜送来,仍然是自己不喜欢吃的鸡蛋,只好假说肚子尚饱不想吃。他的仆人说道:“前面的路程远得很,恐怕会挨饿的。”
客人说:“既然这样,就吃些点心罢了。”便又问店伙计:“点心可有好的吗?”
店伙计说:“有窝果子。”
客人道:“多拿几个来!”及至送到,又是鸡蛋。他又羞又恼,忍饥上路,结果弄得疲惫不堪。
同一个事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名称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麦克风”与“播音器”,一个是外来语的译音,一个则是根据其功用的命名;“母亲”和“妈妈”,一个是书面语,一个是口语;“金陵”和“南京”,一个是古代的称呼,一个是现代的地名;“小孩”和“小鬼”,一个是普通话,一个是南方的方言……
“同义异语”的现象当然会给那些词汇不丰富的人带来诸多不便,但它也为我们精妙地使用言辞来表达各种细节提供了广阔天地。
请看明人冯梦龙所辑《笑府》中一个棋手的妙语:
有个自负的棋手,与别人较量,连输了三局。后来,人们问他:“你与某人赛了几局棋啊?”棋手说:“三局。”
人们又问:“胜负如何?”
棋手说道:“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要和,他不肯,罢了。”
在上述妙语中,这位棋手可谓挖空心思回避“输棋”二字了。若不是汉语中有这么多可供迂回的言辞,他怎么能遮得住羞呢?
老舍先生在谈《语言与生活》这个问题时,特别强调了“在一句中安上一两个字,就能当好几句用。”他举了这样的例子:
在旧社会里,饭馆的服务员(那时候叫做跑堂的)为多拉生意,对客人总是不熟假充熟。客人坐下,他就笑着说:“今天您吃点什么?”“今天”这两个字就包括着:您是老主顾,常在这儿吃饭等等。假若他把这一大套都照直地说出来,也许会引起一个爽直客人的反感,马上告诉他:我这是头一次到这儿吃饭,用不着假充熟。这必然使双方都下不来台。只用“今天”两个字呢,意思都有了,而又不会引起反感。从前商店的售货员也是这样,顾客一问价钱,他便回答:“还是老价钱,一块二。”这句话的前半便是说:“您是老主顾,老在我们这儿买东西,我们决不会欺骗您。”“还是老价钱”一语巧妙地包括了好几句的意思。至于“一块二”究竟可靠与否,就不大好说了。
上述例子中,老舍先生举了“今天您吃点什么?”和“还是老价钱,一块二”这么两句话,都是一句话能当好几句话用,可又比直接说好几句话要高明。这也说明,同样的一种意思,往往可以用不同的言辞来表达。至于用什么言辞表达最好,便需要我们仔细揣摸推敲了。
说话的语病
有些人在推销一件商品时,拚命说着许多许多的话,还是无法把他的意思表达出来,结果对方费了很大的时间与精神,却抓不到他话中的要点。犯这种毛病的人一定要常常练习矫正。改正的方法,就是在话未说出时,先在脑里打好一个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轮廓——一个极简单的轮廓,然后根据这轮廓叙述出来。
要答应别人一件事时,最多说两个“好”字已经够了,但有些人却“好好好好……”一连说上十几个,这种重叠使用,不仅浪费,而且可笑。譬如说“明天办!”有人就说成“明天办明天办……”其实用叠句的时候,除非是要特别引人注意,或特别要增强语中力量时才使用得着,在商务口语,这种习惯还是避免为佳。如果你是个太讲究客气的人,你还是改变一下作风吧!过犹不及,凡事要适可而止。把客气话说得太多,反而使人讨厌。
当一个语句成为你的口头禅时,你就很容易被它束缚,以致无论你想说什么,也不管是否适用,都会脱口而出。这毛病是很容易使人窃笑的,你或许爱说:“岂有此理”;也许爱说:“我以为”;也许爱说:“俨然”;也许爱说:“绝对的”;也许爱说:“没问题的”。这些若和你所说的意义毫不配合的话,还是极力避免吧。
字为文章之衣冠,言语为个人学问品格的衣冠。有许多人衣貌堂堂,看上去高贵华丽,但是不开口还可以,一开口,则满口粗俗俚言,使人听了三日呕,见面时的敬慕之心。全部消减,这情形并不少见。可惜的是,有些人并非学问品格不好,不过一时大意,犯了这毛病,自己不知道改正而已。
俏皮而不高雅的粗俗俚言,人们初听时觉得新鲜有趣,偶尔学着说说,积久便成习惯,结果是随口而出。那些话试想在商场上,给人听见了,会发生怎样的反感呢?
不习惯说这话的人,听到时会觉得难堪的。可以用幽默而有趣的话来表现你的聪明、风趣,但不可用低级的话来表示你的鄙劣、轻佻和浅薄。在客户的面前,一句这样的话会立刻把你的地位降低。
太深奥的名词,不可多用,除非你是和一个学者讨论一个学术上的问题,否则,满口新名词,即使用得恰当,也是不大好的。除非非用不可,否则,随便滥用学术上的名词,听不懂的人将不知你说什么,误以为你有意在他面前炫耀你的才学。
还有的人说话时所常犯的语病是有杂音。有些人谈话风度很好,只是在他语言之间,有了许多无意义的杂音。
例如鼻子总是一哼一哼的,或是喉咙里好像老不畅通那样,轻轻地嗽着,或是在每句开头常用一个拖长的唉声,好像每一句都要犹疑了一阵才讲出,或是说完一句,总加一个“啊”。好像每句都怕人没听清楚的样子,诸如此类都是要加以清除的。这些杂音使你本来很好的语言,好似玻璃蒙上了一层灰尘一样,大大地减少了它原有的光彩。
有人喜欢在谈话当中,用许多不相干不必要的套话。例如什么地方都加上一句“自然啦”,或“当然啦”这类的词句。又有人喜欢加上太多的“坦白地说”,“老实说”;有的人喜欢老问别人“你明白么?”“你听清楚了么?”有的人还喜欢老说“你说是不是?”“你觉得怎么样?”
还有的人习惯性地在每一句话的语尾加上句“我给你讲!”你说可笑不可笑?像这一类的小毛病,可能你自己平时一点也不觉得的,要问一问你的朋友们,请他们替你注意一下,有则改之。
有人特别爱用某一个词来表达许多的意思,不管这个词本身,有没有那么多的含义。例如有人喜欢用“伟大”这个词,于是乎在他的话中,什么都伟大了起来,“你真太伟大了!”“这文章太伟大了!”“今天吃了一餐伟大的午饭。”“这批货物卖了一个伟大的价钱!”更有趣的是有一个朋友喜欢用“那个”来代表一切的形容词。你听他说的是些什么意思吧,“今天太那个了!”“他这个人很那个,是不是?”“我觉得这点事未免有点那个。”这一类的毛病,大概由于太偷懒,不肯去动脑筋找一个恰当的词。要多记一些词汇,才能生动而恰当地表达你的思想。
在“好”这个概念之下,有精彩、优美、善良、出色、美丽、愉快、呱呱叫以及许多其他的表现方法,不要这么简单地说:“他是一个好人”,“这个茶杯很好”,“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他是一个好人”,不错,可是他怎么个好法呢?从最伟大的人,到普普通通老百姓,没有犯大过的人都可以说是一个好人。他可以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可以是一个热心服务的人,他可以是老老实实的人,他也可以是力求上进的人。
到底他是一个怎样的好人呢?同样的,你说“这个茶杯很好”,是样子好,是颜色好,还是质料好,还是价钱便宜好,还是最合你的需要?口才好的人,说的话应精致而细腻,丰富而活泼。
谚语本来是很富于表现力的,不过不要二三句话里就有一个谚语。用了太多的现成说法,会使人听了觉得油滑,而且也太使人眼花缭乱了。好像一个美丽的女人,满头满身都带着珠宝,不但掩没了她原来的美丽,反而使人觉得累赘之极。偶然地,在适当地方,用一两句谚语,就显得很生动很有力量。
夸张的词有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不过,如果太喜欢用,或是用得不恰当,反而使人不相信。你不可能每次说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消息。也不可能每次都讲最动人的故事,或是最可笑的笑话。你所看的书,不可能每一本都是最精彩的,你所认识的好朋友,不可能个个都是最可爱的。不要到处地、随时地用“最”、“极”、“非常”、“无限”等字,否则,如果在你这无数的“最”中,有一个真正的“最”,你怎样表示呢?难道你要这样说,“这件事对我是最最重要的么?”如果你真的这样说,别人听了也会无动于衷,因为他们认为你是一向喜欢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