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人与处世之道
6799200000048

第48章 处世要宽容(3)

《庄子》中记载了一件事,有一次,有一个人去拜访老子。到了老子家中,看到室内凌乱不堪,心中感到很吃惊,于是他大声骂了一通,可老子却不反驳,直到那人扬长而去。第二天,这个人又来到老子的家中向他致歉,并问:“我那样凶狠地骂你,你为什么不回一句呢?”老子淡然地说:“你好像很在意智者的概念,其实对我来讲,这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如果昨天你骂我是牲畜,我也会承认。因为别人既然这么认为,一定有他的根据,假如我顶撞回去,他一定会骂得更厉害。这就是我从来不去反驳别人的缘故。”

从这则故事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在现实生活中,当双方发生矛盾冲突时,对于别人的批评,除了虚心接受之外,还要养成毫不在意的功夫。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太多了,因此,一定要心胸豁达,有涵养,不要为了不值得的小事去得罪别人。而且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喜欢论人短长,在背后说三道四。如果听到有人这样谈论自己,完全不必理睬这种人。只要自己能自由自在地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又何必在意别人说什么呢?

生活中常常有些人,无理争三分,得理不让人,小肚鸡肠。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不吭不响,得理也让人三分,显得绰约柔顺,君子风度。前者,往往生活中得并不安定美好。有理、没理,饶人不饶人,一般都是在是非场上,论辩之中。假如是重大的或重要的是非问题,自然应该不失原则地论个青红皂白,甚至为追求真理而献身也值得。但是,日常生活、还有工作中,往往会因为一些非原则问题、皮毛小事争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甘拜下风,说着说着就较起真来,以至于非得决一雌雄才算罢休,结果严重者大打出手,闹个不欢而散。其实这种场合,容忍一下,事情就会过去,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争强好胜者未必掌握真理,而忍让谦下的人,也并非就是认输,他认为无谓的争吵,不仅没有意思,反而伤害彼此的感情。

人与人之间常因小事搞得不愉快,夫妻离异、朋友反目也多是因为小事。对皮毛小事不予计较,忍住了今天的不满,就拥有了明天的爱。

树怕伤根,人怕伤心,要注意办事的方法以及平时的言语,尊重他人的人格,不随意损害他人的尊严。

注意生活细节,消除势利眼,尤其在公共场合待人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能瞧不起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否则你连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人与人相处需要经过一段容忍期,在容忍中了解、在容忍中沟通,彼此接受。对他人斥责不得。

与人交往做到阴阳和谐,就得承认对方的价值,不要有阳贵于阴的思想,也就是说允许个性的存在。有一种人喜欢对别人说三道四,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难有好的人缘。当你强求别人的时候,反过来应该想想别人对自己会怎么看。另外,处处要求别人符合你意,那么别人怎样体现自己的价值呢?

不要害怕别人对你的威胁,你把自己的事做好就行了。当别人离不开你的时候,你就可以独当一面。

古人说,“一阴一阳之为道”,任何事都有阴阳两面,如果你是个领导,对待自己的下属——赞扬就是“阳”,批评是“阴”。批评与赞扬都是促进下属的好方法。而将二者综合起来灵活运用,更能够取到单纯的批评与单纯的称赞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赞扬是对人的鼓励与肯定,可以使人信心百倍,精神焕发。赞扬可以使人在一种受到充分尊重的氛围下把赞扬者的要求变为他自己的自觉行为。有一段轶事,颇能反映斥责与称赞的妙用。相反,如果批评的度把握不好,就变成了“斥责”,那就离开了阴阳之道了,对你的为人处世非常不利。

歌德与席勒曾是好朋友,有一次他们一起到剧院观看预演。歌德稍稍有些神经质,动不动就发脾气,说话语气全用命令式;而席勒则作风完全相反,他始终在称赞演员较为精彩的一面。剧本是席勒的作品,因而两人都怀着满心的欢喜。不料一看预演,发现已经到了正式上演的前一天,主角仍没把台词背熟。歌德不禁勃然大怒:“你们到底干什么去了,这样怎么能上演!”在歌德的斥责下,主角抓紧时间拼命背台词,但到了第二天上演,仍然明显地有些结结巴巴。第一幕结束后,席勒来到后台,用双臂使劲地拥住对方说:“演得不错,相当成功,说话语气也很恰当……”听了这些话,那位演员精神倍增,信心完全恢复。在以后的几幕中,台词都流利地背诵了出来,演技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台下掌声雷动。

斥责是禁止某种思想行为,反过来要对方朝当事者所希望的方向去做。因为对其怀有某种期待,所以才会在失望中大声斥责。但切不可在大喊大叫中忘记了自己真正的目的。若感情用事地表示全部信心而厌恶对方,则无异于舍本逐末,达不到斥责的目的。所以这种斥责除了发泄情绪之外,没有什么意义,反而会在盛怒之下把一切搞砸了。

遭人斥责,一般人都会感到紧张。一定的紧张对人有好作用,但紧张过度会使人心理、表情等变形,做事情变得畏首畏尾,越发不顺利起来。一味的斥责,让人无法忍受,会使人不是拼命反抗,就是破罐破摔,或者有人会对之产生“抗体”,对你的斥责司空见惯,置若罔闻,到头来让你徒费唇舌。

这时,斥责之后再给人以称赞、抚慰,暴露其不足之后再指出希望,留给人以改进的余地。两者交相使用,才会使人心甘情愿地朝着期望的方向去努力。

称赞是正面引导别人朝着所希望的方向去做。很多情况下,如果能把领导者的要求,转化为对方自身的需要,那么事情就好办多了。然而一味称赞也会带来不良的负面效果。一个总是生活在掌声、恭维与鲜花中的人,也一定会变得不可理喻,他会自负、高傲,目空一切。

如果是一个一般人,他也会变得过于随便,懒懒散散,这种状态下也是不能做好工作的,这时就需要有人为他敲一敲警钟了。

朋友交流注意信息对称

与人交流,信息不对称,就像阴阳不协调,很难谈到一起去,你说这个,我讲那个,交流的效果不会好。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相异于自己的人,其中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要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信息对称,有必要去与对方沟通,哪怕是争辩也比谈不拢就分手强。

思想观念程度不同的差异,都会外化成人与人之间的争执与论辩。留心我们周围,争辩几乎无所不在:一场电影,一部小说,一个特殊事件,某个社会问题都能引起争辩;甚至连某人的发式与妆饰也能引起争辩。从某种意义上看,不同见解的争辩过程正是寻求真理的过程。辩论,就是为了探求真理,坚持真理,维护真理而相互劝说。然而由于论争的任何一方都想推翻对方的看法,树立自己的观点,故而,辩论和寻常说话不同,它是带有“敌意”的语言行为,因而有所谓唇枪舌剑之说。于是,大凡争论留给我们的印象都是不愉快的,最容易使我们良好的交际愿望落空。如果你能够在论辩之前多投入一些思考,在论辩结尾搞好“善后”工作,就能使你在辩论这种特殊交际场合,既做到个人心情舒畅,探求了真理,又不伤人际和气。

为争辩定下一个积极的格调。避免无益的争辩。当你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意见与人相左时,当你的言行遭人非议时,你的本能大概就是奋起辩驳。许多毫无意义的事情往往就在这时发生了。为了避免无益的辩论,此时,你需对如下问题进行冷静思考:

问题一:如果你能最终获得争辩的胜利,它有什么意义?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大可不必动用你的“唇枪舌剑”,一笑置之最妙。同样,你向别人提出“挑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有价值的,通过争论使自己和他人都能受到启发和教育的问题,不必在那无关宏旨的细节琐事上做文章。

问题二:你的辩论一番的欲望更多的是基于理智还是感情原因?诸如虚荣心、表现欲望或面子上下不来。如果是感情原因,大可就此打住。同样,我们向人提出问题是否有感情的因素?如有,就同辩论的实质——探求真理背道而驰了。所以最好别去做这种不积极的提示而把他人引入无谓争辩的歧途。

问题三:对方是充满敌意的吗?他对你有深刻成见吗?如果是,那么在这种非理性的氛围中最好不要再火上浇油。同样,如果你是处于这样一种心境,绝对不要向对方提出论题辩论,因为此时你提不出理性的论点,在辩论伊始,就注定了你失败的命运。

使争辩成为一种愉快的、和平的思想交换。辩论是为了明是非、求真理。只要我们的辩论出自公心,就能采取积极的态度,使用积极、文明、恰当的论辩语言去参加辩论。

第一,树立正确的辩论价值观,即为追求真、善、美而去积极地争辩。做到观点正确,旗帜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