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人与处世之道
6799200000037

第37章 做人要注重思维(1)

处处都要鼎新革故

身处激烈变革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着日新月异的社会,每个人都感受到生存的压力与生活的重担,就像流行的一句话:计划不如变化快,“新”已经统治了整个世界,我们生活在其中,身不由己,注定要卷入一场深层次的变革,那么,是聪明地学会创新,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还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创新,世界的变化,何去何从,孰优孰劣,难道不是明摆的事实吗?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一切都是可以被创造、改进、发展的,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你我他,不正是继承着前人的创新、接受着他人的创新、进行着自己的创新吗?创新能力已成为个人立世之本、求存之道,更是众多组织与个体成功经验的必备条件。人人都欣赏并渴望创新,但是,未必了解如何创新。自古有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创新高手身上,我们能够学到些什么呢?成功创新又会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什么是创新能力要素?什么是创新能力的表现?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学习和思考,而成就大小、水平高低,全在于个人的领悟力和理解力。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从事创新活动总会有一定的基础,即所谓的要素。这些要素构成创新能力的基石,若缺乏它们,创新无异于空中楼阁;但仅有它们,也不能保证个人拥有高超的创新能力。概括而言,这些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各项:知识基础、个性风格和正确思维。

(一)知识基础创新虽然是以新颖独特、创造性行为为主,但一定的知识基础却是创新的根本,否则,创新只能是闭门造车或缘木求鱼,不是不符合实际情况就是冥思苦想而一无所得。

关于知识,在人类行进历程中有不同的理解。工业社会以前,知识的含义是指人们知道是什么、知道现存的东西、寻求智慧,人们认为的知识渊博者主要是那些对世界懂得多的人,这也是传统社会里老人受到尊敬的一个原因,因为人生的经历往往使得他们知道更多的东西,人们崇拜对外部世界、人类自身以及精神层面了解得多的智者。到工业社会,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从上世纪以来,知识以所谓的应用知识为主流,即致力于实用,特别是技术的进步与技能的学习。工匠们、技术人员等,得到了世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懂得怎样操作机器,怎样生产产品,如何创造物质财富。自信息社会以至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核心是关于“知识的知识”。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是什么、为什么,而在探讨应该怎样获取知识、更新知识、运用知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能力,即我们现在看中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关于得到知识以及为我所用的一系列问题。

因此,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创新能力,知识基础是其重要因素,但与传统社会中的知识已不完全一样,这里的知识基础至少应包含以下各项:

学习能力,即关于知识的知识。一个人若想力图创新,必须及时更新旧知识,汲取新知识,而如何去做则是个人能力高低的结果。以知识为基础的现时代,需要的人才是善于学习的人,欣赏的组织是学习型的组织,唯有懂得学习的人,才是知识真正的主人,方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而印证孟子的那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现在许多知名企业在选择新进人员时,不像纯技术时代那样看重专业,而是用能力测试来选择善于学习的人,他们的理论是,既然一个人已经知道了怎么去学习,又何愁他学不会相关的专业知识呢?所以,在这个激烈变革的时代,学习能力是知识真正的源泉。

理论基础。理论知识虽然在实践生活中貌似无用,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但是它涉及世界及学科的基本原理,是实践知识的指导。比如,人的世界观、认识论以及专业基础理论,尽管在生活中并不能直接应用,但它们指挥着人的一举一动,是人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宝库”。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创新能力的支柱之一,没有它,创新无法飞跃,不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仅仅局限于“一孔之见”。直接导致亚洲金融风暴的索罗斯曾经投在著名哲学家波普的门下,并且在进行金融实践这么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认为当时的哲学理论学习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国内也有这样的例子,某家著名证券公司的一位负责人,业绩非常突出,人们都认为他一定是科班出身、专业精深,谁知他竟然是哲学系毕业的学生,是到公司之后才开始学习专业的。正如远古的那位哲学家和天文学家,面对嘲笑理论无用的俗人,凭借自己的理论知识预测来年的天气和收成,预先做好准备,获取了大量的财富,从而向人们证明:理论是无价的,关键看你怎么用。

应用知识。它指的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用来解决问题的实用知识,或者是从生活和工作中获取的经验性知识。这类知识的特点是实用性强,属于技术性知识,很多时候可以称之为一种技能。它是创新的灵魂,否则,创新只能是纸上谈兵,永远不可能实现或者运用。有的创新显然需要经过正规教育的专业知识,比如,计算机行业、医师、机械,但是,也有的创新仅仅用生活中的简单常识就足够了。例如,前面提到的那位温度计的发明者,他不过是知道温度计可以测温度、育婴者难以测试食品的温度以及简单的物理知识,就做出了令他暴富的创新。所以,应用知识不是局限在学校里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机会,只要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和一个聪明的头脑,那么,世界将是你的。

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知识是死的,创新是活生生的过程,因而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可用的东西是人们在创新中必备的能力。从根本上说,它是创新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如何运用知识,就其本身来说不是专门积累知识或者汲取知识,而是关于怎样把知识转化为效果、效益,使知识发挥作用的过程和能力。学以致用一直是我们奉行的准则,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对于如何运用知识提高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度,因为,没有这种能力或者转化过程,我们的知识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

(二)个性风格大凡富有创新力的人,总会体现出一定的特殊个性或风格,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特性是创新力的基石之一。简单地说,它们主要指的是:

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思考是创新的前提,不能正确地思考、不能认真地思考,难道创新的点子、思想会凭空而降?思考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我们许多人都有创新的良好基础,但是并没有成为此中高手,能否进行思考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其实,懒惰不仅仅指身体,而且也指精神。想想看,有多少人曾经烦恼过打电话的时候一不留神就超出了许多时间,可是没有一个人像那位发明新式沙漏的日本商人一样,认真思考是否有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或许有人想过,但是没能深入下去,或者没能将它推广,丧失了大好的机会。心理学家把精神上的懒惰视为人类很大的疾病,曾有一本非常流行的畅销通俗心理学书《你的误区》,专门讨论了精神懒惰对人进步与发展的阻碍力。的确,太多的时候,太多的人,总是说,一切照旧吧,虽然不是很好,但凑合着也能过,于是,许多原本可以做出创新的时机白白溜过了。从某种程度上说,思想的懒惰比身体的懒惰更加可怕,因为,它使人类限于保守和固执,丧失了创新的激情与时机。

敏于观察、勇于实践。创新总是起源于一定的机缘,或许来自于生活的细枝末节,或许来自于某个点子的启示,如果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又怎能抓住这些产生灵感的时机,迸发火花的瞬间呢?敏锐的观察力是与思想上的勤奋以及良好的思考习惯密切相连的。就像中国有名的“谭木匠”梳子一样,如果创始人没有意识到追求健康时代的到来,同时没有注意黄杨木梳的优点,又怎么能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如此骄人的成绩呢?当然,除此之外,实践力的强弱与创新的关系同样密切。一个整日空想的人,所做出的创新往往经不起生活的风吹雨打,而在实践中败北。所有的成功创新者都不是空想家,不管当时他们的想法有多离奇或者古怪,他们总不会呆在实验室或者屋子里发愣,而是会进行实践。最简单的例子便是一些实用性的发明创造。像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时,人们都以为他们发了疯,他们勇敢地进行实践,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终于成功了。不仅重大的创新有这样的特点,就是小小的创新也往往需要无数次实验。就拿谭木匠来说吧,前几次的实践都是失败的,1000把梳子卖了一周,只有一位老人可怜他们,花了两元钱买了一把,最后,30万元的梳子由于样式问题而付之一炬。但是,他没有害怕,继续进行他的创新,后来才找对了路。所以,观察力和实践力就是创新这辆自行车的两轮,缺一不可。

积极进取、标新立异。保守固执不是创新人才的特征,尤其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创新更是日新月异。只有积极进取勇于求新的人,才敢于放弃许多现存的美好东西,从而寻求更新、更独特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他们从不被旧思想缚住手脚、遮掩住视野。谁都知道,创新就如同从荆棘中踩出一条小道来一样,不仅有痛苦困难,而且有非常高的风险。所以,敢于创新者首先是一个勇士。他们要能够承担人们的误解和嘲笑,要面对资金不足等无数的困难,要勇于承受创新过程中失败所带来的心理痛苦和社会创伤。其次,敢于创新者一定是一个对世界和生活满怀热情的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世界充满悲观主义看法,对生活心灰意冷的人,会充满激情地去进行创造。因为,创新意味着一种对事物的关怀,意味着对世界的好奇,意味着对人的能力的相信。最后,敢于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乐观者。他相信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相信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可以将这颗蔚蓝色的星球建设得更美丽,相信创新比守旧好。因此,敢于创新者是人类中的强者。

(三)正确有效的思维一个人认识世界乃至于改造世界。总是需要先进行思考,而有的人能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人却一无所得或者常常失败,这多半就是思考方法正确与否的问题了。简单地说,正确的思维方法至少要包含以下内容:

正确的世界观。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宇宙、人生,往往跟他的思维结果密切相关。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奉者,他不会怀疑神的存在,在面对困难和困境的时候,也许会认为这是神的意志,应该忍受。又假如一个人是典型的悲观主义者,那么,他在面临问题时,常常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而不是积极改造世界。所以,通常说来,健康、积极、正确的世界观,应该是自立自信、勇于探索、冷静思考,相信人类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改造世界而不是纯粹顺从的态度。正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推销员与不穿鞋的岛国的故事一样,同样的环境、同样的问题,却因为当事人的不同世界观而有了迥然各异的区别。

系统论的思考方法。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每个人都身处于千丝万缕的相互联系中,系统论的中心就是让人全面、完整、多角度地看待世界,这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观点不谋而合。在最近非常流行的一本书《第五项修炼》中,著者其实就是秉持的这一观点。当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应当注意采用系统的方法来应付困境,一个难题的解决多半不是单向的、单维度的,因此,我们必须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来提出相应的对策。一项创新很少是单纯的一、两个方面成功就可能达到目的的,就算仅仅是一个广告创意,也需要了解市场趋向、文化背景、社会心态、产品特性,不系统地思考问题,往往会导致失败的结果。如同可口可乐公司20世纪80年代的创意一样,以为推出新产品就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没想到适得其反。

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是一件艰苦的劳动,如果想获得问题的解答,势必得付出相应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必需的。它包括面对问题、分析问题、抓住矛盾、思考对策等有序的步骤。具有高强思维能力的人,一般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因为程序化的思考往往更有效率并且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正确及有效的思维方式。思维的方式有许多种,包括联想、想象、灵感和直觉等等。在处理不同的问题时,它们往往有不同的作用。在解决一个问题当中,多种思维方式的交叉使用也是很常见的。当我们判断一种思维方式是否正确时,仅仅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而言,就是看处理这个问题,这种方式是不是非常有效,而不是说思维方式本身有什么对错之分。在成年人当中,因为长期理性化的生活和固定模式的思考,极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即在思考问题时,常常是遵循固定的思考途径、固定的思考程序、固定的思维方向,比较僵化。这一情况就是人们常说的失去了思考的灵性或者说是魅力。所以,创新需要的思维往往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的,经常是从与众不同的地方出发,处理问题的策略也是不同的。

同样的一幅画有个青年画家苦于自己的画技,一直在努力提高,想画出大家都喜欢的画。为此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绝好的办法。

他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幅作品的复制品拿到街上,旁边放了一枝笔,请路人对不足之处加以指点。街上人很多,画家的态度很恳切,许多人都毫不掩饰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晚上回到家,画家发现,几乎没有一处没有记号的。换句话说,这幅画简直毫无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