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与圆全集
6799100000087

第87章 方圆处事,事业有成(2)

一、在对现实的客观知觉方面,能明确区别已知和未知、事实和对这些事实的意见、事物的本质和表面现象;二、能正确看待自己、别人和世界;三、非利己主义,追求目标高远,不搞内部摩擦。

经常考虑“我对单位有什么贡献?”“企业对社会能有什么贡献?”;四、能忍受孤单和寂寞;五、有创新能力;

六、行为自然,但不打算由于矛盾而简单地破坏常规;七、看人重实际而不重表面,对有优良性格的人抱有友爱态度,无出身、门第、地位的偏见;八、对部分人常有深情的依恋,不无端地敌视别人;九、道德上是明确的,能清楚地辨别善恶,其实际行动和道德认识一致;十、具有相对摆脱现实环境的独立性;十一、意识到目的和手段的区别,既注重目的,也不忽视手段;

十二、超然于琐碎事物之上,有广阔的视野和远见,其活动以是否具有价值为指南。

这些特点又可分成三个方面:主体内部特征、主体关系特征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特征。能客观地观察问题,有较强的工作能力等都属于主客体关系范畴的个性特征;行为自然、正确看待自己、独立自主精神等,属于主体内部个性特征;道德明确、非利己主义、不无端敌视别人、无地位偏见等,属于人与人关系范畴的个性特征。这三个方面的恰当结合,就形成了成熟的个性。

另外,还有一些心理学家通过相反的观察和研究,归纳了一些不成熟个性特征,其表现主要有以下10项:

一、残留着对双亲的依恋;二、通常由于胆小不愿意走向社会;三、行为出于利己的动机;四、缺乏独立性、自觉性;五、情绪不稳定,攻击性或逃避性行为偏多;六、为人不可靠,没有责任感,不宽容;七、生活图一时快乐;八、劳动不认真;九、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和自己;十、不能同别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这些也可归结为主体内部、主客体关系、人与人关系第三方面特征。不成熟的个性往往在人生道路上形成大障碍,甚至使人终生平平庸庸,碌碌无为。

那么,怎样促使个性的成熟呢?个性成熟是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的。某些外国心理学者曾提出如下四种水平的个性结构模型:一、气质(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二、心理过程的特点;三、经验水平(习惯、技法、熟练、知识等);四、信念、爱好的性格倾向性(世界观、人生观、兴趣、志向等)。

这个结构模型告诉我们,形成个性的因素包括生理性基础和社会性条件。对于每一个人,这两种因素都应是协调的,如不协调,个性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如有的人已具有成人的体格,但在情绪或社会性方面仍旧是个孩子。在个性成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影响会逐渐下降。每一步发展,都使个性结构模型中的高层次成为主导,低层次受到改造,最后在信念的基础上产生“主要的、核心的生活目的”,决定着人生的方向。

培养成熟的个性,主要在于增强社会性的条件,在于自己主观的努力,因为每个人都要接受生活的考验和筛选。这也就有成功者和失败者之分,且会出现两种同化现象:一种是向成功同化,一种是向失败同化。向成功同化的人,以自己某一方面的才能成绩受到赞赏为其发端和契机,因而促使个性成熟的主观努力越来越大,其成熟的速度也就快;向失败同化的人,由于不能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逐步形成了无视现实和心安理得的习惯,因而也就放弃个性成熟的主观努力,表现出粗劣的品格和各种怪癖。可见,培养成熟的个性必须增强自己的主观努力。这主要是:善于积累经验、树立坚定的生活信念和确定明确的生活目的。

调节自身,适应环境对环境的适应本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现代社会更是如此,我们面对的世界变化得让人难以把握,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随时都可能变得陌生。没有良好的适应环境的本领,你随时可能被淘汰。固然,人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而要在实践中能动地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但毕竟不能左右自己的生活环境、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人际、个体内环境等。人的一生中,内外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有的变化还很大。但人们对环境的变化往往无力控制,所以适应环境的本领是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本领。

当我们指出人对环境的适应本领如何,对一个人能否在环境中站稳脚跟具有决定意义时,有人往往把这看成是一种“顺从本领”,也就是顺从环境的要求。这是一种理解上的失误。顺从与适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的顺从,是依照别人的意志,不违背、不反抗的意思。人的适应,则是适合客观条件或要求;是有机体与环境的持续交往,根据环境条件改变自身、调节自身,使之与环境条件保持协调,才是适应环境的本义。顺从是被动的,构不成本领;适应则是主动的,可构成本领。顺从,与选择无缘份;适应,则和选择有关联。“人能挪活,树能挪死”,就是人对环境的适应选择。人对环境的适应,具有能动的、积极的和进取的意义。

三种适应选择本领

1.适应中的因地制宜

适应中的因地制宜,说的是人对环境的适应,不是僵化地死守一个模式或一种习惯,而是要讲究机动灵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场合的具体情况,决定不同的适应方法。把这比作充满了辩证意味的“量体裁衣,看菜吃饭”,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在低下的适应本领结构中,缺乏因地制宜本领则是主要方面:也就是说有些人身上存在着很强的适用过去环境的惰性。不能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己身上那些只适宜过去环境要求的一系列特点。不善于、也不会根据新的环境条件要求而采取一系列新的适应办法。这是时代落伍者身上普遍存在的弱点。可是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不承认自己不行,而是埋怨“环境恶劣”,显示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这也是生活中弱者身上引人注目的共性。

适应中的因地制宜本领,虽然和人的强而灵活的神经类型有关,但主要不是先天带来的,而是后来学习和实践的产物;是理智与训练的产物。许多因地制宜本领很强的人物,并非一开始就懂得或者善于把握环境的特点而改变自己的适应方法。他们往往是碰了一些钉子、吃了一些亏之后才觉醒的。醒悟的自我一个显著特点并不是不犯错误,而是善于正视错误和改正错误。而且比别人认识得快,改正得也快,使自己的言行更符合客观实际。

2.推进中的因势利导

推进中的因势利导,指的是推动工作前进、应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人的适应本领所蕴含的积极、主动精神,并没有先天带来的或事前安排的定向性和目的性。如果盲目积极,则于事无补,或事与愿违,一般称为冒进。如果背逆事物的发展趋势而积极,则很可能帮了倒忙,或与环境发生冲撞。如果不问青红皂白跟人走,随大流,这叫盲从。冒进和盲目都是愚蠢的。人的适应本领的积极性的发挥,最高明的办法,便是顺着事物发展趋势加以引导去推进工作前进。这也是人的适应选择本领中,与因地制宜同样重要的又一个原则。

人对环境的适应,并不像动物那样,只对大自然显示出一种被动的、迁就的适应姿态,如森林中的昆虫有着和树叶、草丛相同的保护色彩;原野上的兽群能根据不同季节的水草变化而迁徙聚集场所等等。人是社会性动物,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为人对社会事物形态的适应。这种适应,是随着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心理过程而产生的。由于人所赖以生存的社会事物关系到人的切身利害和发展好坏,因此,人的适应当中总是蕴含着积极的、主动的参与精神,想改变环境中的事物,使这更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但是任何客观事物,都有它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活动和发展规律。人要想推动事物——包括工作、恋爱、婚姻、家庭、交友在内,向好的方面发展,都必须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而不是逆着它或强制它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3.改变中的因人而异

人对环境的适应,不是消极顺从,而是积极进取的一个鲜明特点,便是能动地改变环境使之适宜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人没有这一进取的改造环境的特点,人类社会就不会发展到今天的高度文明状态。对于人可以改变环境这一共性原则,大家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对于“改变中的因人而异”,即环境改变因人而不同这一个性原则,却不为大家所熟知了。

人对环境的适应,总是表现为人的心理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平衡,或称为和谐统一。

人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又对环境发生作用,即改造环境使之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把这落实在具体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是按照个性需求的规律决定取舍的。这就是说,人们总是把环境改变得与自己的个性需求相一致,而不是相反。比如,爱好养花的人,总是要在房前房后、屋里屋外开辟出花圃花池,放置好花盆;忙着为它们浇水、施肥、剪枝、换土,精心侍弄、百般爱护,为花洒汗,为花欢笑,使自己与鲜艳的花朵、翠绿的枝叶融为一体。又比如,喜欢弄鸽子的,总是要在房檐下或凉台上安置好鸽笼,细心地照料着鸽子的饮食、起居、繁殖、成长,鸽子的活动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连睡梦中都离不开翱翔在蓝天上的鸽群。再比如,以写作或研究学问为生活目的的人,总是要在室内墙壁四周排列书柜和报架,摆满书籍、报刊和杂志,不断地增加着书柜上的花样,变动着报架上的份量;使自己的大脑与四周的信息建立起传递网络,让自己在文字和知识的海洋里游泳……人在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于个性的需要,已是毫无疑问的了,但这只是改变中的“因人而异”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被改变的环境因素又反过来影响个性的变化和成长。还是以上述三例为证,但改换一个角度来加以说明。把环境变成了半个花房的人,成天摆弄花草的人,花草也反过来对养花者产生影响,使他的个性变得更细腻、更有耐性,更爱挑剔,“婆婆妈妈”地唠叨着,看不惯杂乱邋遢的毛病。把环境变成半个鸽笼的人,成天与鸽子打交道的人,鸽子反过来对养鸽子的人产生影响,使他的个性变得更执着、更爱追求,也更容易不务实际,变得海阔天高地富于幻想起来。把环境变成整个书房的人,成天埋在书堆当中的人,书籍当然要反过来影响读书人的——他的表现倾向,应当是看他钻研哪一领域、哪一科目的知识。不过总起来说,不管他是钻研哪一领域、哪一科目的知识了,只要是他被埋在书堆里,满脑子抽象的概念,他就容易在丰富多彩的生活面前变得无动于衷,甚而有些呆板、有些教条。但在他所钻研的那个“渠道”中的学问,他可能把它凿通了,有所发现,或者有所突破。因此在某一点上,对待某些问题上,他可能变得很顽固,甚至很傲慢……不要小瞧“改变中的因人而异”这一个性适应原则。对于发挥人的能量,通过环境沟通人们心灵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一原则尤其重要。如果你迈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对这个环境的人和事一概不熟悉,就如同我们平常习惯说的那样:“人生地疏,举目无亲”。当你面对这一环境而又急需打开新局面,开展新工作,这就急需了解新情况,结交新朋友;一般大都采取正面切入,热情坦诚或转弯摸底的方式。这固然简单易行,但却不易收到贯通心灵的效果。我们提出应用“改变中的因人而异”这一原则,去开拓环境与人际之间的关系,必能达到最佳目标。采用上述原则于工作实践,并不复杂,你不妨试用一下。

不要急于向任何你想结交的陌生人敞开胸怀,而是要面对你想要结交的那个人的生存环境,进行一番观察和研究,找出它的特点与主人公个性之间的联系,然后再从环境可以沟通主人公个性特点上人手接触。这话都包含些什么意思?最简单的比方:想结交养鸽子的那个人吗?你就从喜欢鸽子开始和他接触吧;想结交那位孜孜不倦的读书钻研者吗?那就从“书呆子”的兴趣上插足进去吧!当然是在欣赏、赞扬甚至多少带点崇敬的味道开辟这类交流。结果会像一把“万灵”的钥匙一样,不但能打开形状各异的新锁,也能够打开生满锈斑的老锁。

生存环境与人的适应关系中的三个原则:适应中的因地制宜、推进中的因势利导、改变中的因人而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包容的关系。深刻地认识、领会并运用这些原则,是不被环境因素羁绊而能驾驭环境因素的重要手法,也是任何一个强者能够操纵自己命运的重要环节。

事业成败者对压力的不同应对

失败者

(1)失败者对于自己应付环境的能力感到忧虑时,不惜任何代价摆脱掉他们畏惧的事物。他们排遣忧虑的方法有酗酒、吸毒、闷睡、暴食、唠叨、吵架、吸烟、放纵等等。

(2)失败者在危急时刻没有什么办法拯救自己。他们束手无策。把采取行动自卫的责任委于他人。如果没有人来救援,他们就坐以待毙。

(3)失败者戒除旧毛病时出现忧虑情绪的时候,找一些理由来开脱自己。例如“我简直太疲劳了,现在精神没法集中”,“明天我一定感觉好一些,等明天再说吧,”或者“我伤风感冒了,大夫说正是感冒流行的时候,我最好还是休息休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