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方与圆全集
6799100000062

第62章 心灵的种子(3)

只有野蛮的社会才需要暴力,因为野蛮的社会理是讲不通的,人们考虑的是自身和自己的利益集团的利益;文明的社会是不需要暴力的,因为人们懂得用文明去战胜野蛮,能将人类的利益置于自己和自己的利益集团的利益之上。

要尊重人,要有民主、自由思想,首先我们的文化中就要以人为本(这里的以人为本只是强调要尊重人的价值),要尊重生命,要有对生命的敬畏,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就要在文化中渗透博爱的思想,以人道主义为文化的主流。

他的话使我震动很大。西方人对生命对人的尊重已成了他们整个文化的精髓。

那么我们尊重人吗?我们尊重生命吗?除了墨子的不太现实的兼爱思想,从古至今,我们的主流文化中什么时候产生过雨果、托尔斯泰这样颂扬博爱和人道主义的文化大师呢?

凤凰卫视的子墨曾偷偷采访了某地区数个艾滋村中的一个,那是地方当局虽想掩盖但其实却早已闻名全国的艾滋村。

这个村庄的农民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在血头的操纵下卖血,最后3000多人的村庄有700多人染上了艾滋病。当地的青壮年要么死了,要么就是艾滋病菌携带者,剩下的只有老人和孩子。

子墨也采访了一个血头,这个血头全家都感染了艾滋病,血头说他也不懂医学知识,而且村里提倡大家卖血,宣传标语就写着:要想奔小康,就要卖血浆。村民当时对他还是充满感激的,他也是受害者啊。

在这样一个悲剧的村庄,我们的一些地方当权者,却不是想方设法来挽救这些人,而是将他们封锁起来,让他们自生自灭。大队部是全村最好的建筑,但就建在村口上,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起监督控制的作用。他们不许外界的人进来采访,甚至一些善良的志愿者来为村民服务,他们也不允许,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村里办了一所义务小学,但却受到了种种阻挠,最后只剩下了一位学生。

他们为了阻挡记者和外来的志愿者,甚至用艾滋病人做人体武器,通过给个别艾滋病人多一些的药或其他好处,让他们在村口负责阻挡外来的采访者。

人类是一个整体,没有人能自全,没有人是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失去了一个生命,是人类的整体在减少。别人死了,你以为与你无关,他虽然死了,可是他影响到我们活着的人,好像我们的一部分也跟着他死掉了,作为人类的一员,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也为你我而鸣。

人是为了爱而生活在世间,不是为了恨!以前出于好奇我看了许多世界名著,但看后却一直不能理解世界名著“名”在哪里。直到那天看了雨果的《悲惨世界》,我才发现名著就是名著,里面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走向真、善、美,帮助世界建立一种进步的、合理的伦理思想。

《悲惨世界》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冉阿让自幼失去双亲,由贫苦的姐姐抚养成人,他因为偷了一片面包被判了5年苦役。服刑中,他四次试图逃跑,结果被加重惩处,服了19年重刑。好不容易熬到出狱,被释放回家时,但是他的通行证又被盖上“服过苦刑”,“千万警惕”的字样。没有人留宿他,更没有人给他工作。这时有一个神父突然降临,热情接待了他,为他提供了一张温暖柔软的床。但冉阿让的生活经历从未告诉他什么是信任和如何对待他人的信任。不仅如此,他甚至不能简单地接受下这份情意。夜里他偷盗了神父家,被神父发现后打伤了神父,并盗走银餐器逃到街上,结果被警察捉住。当警察押他来见神父时,神父却说:“我这里最值钱的是那对银烛台,我不是也送给你了吗?你为什么忘了把它们也一起带走呢?”一句话解救了冉阿让,使他免受二次入狱之苦。事后,神父还坚持将两支烛台连同银餐器一起送给冉阿让。在这事之前,冉阿让遇到的都是冷酷无情之徒,他心里郁积着绝望和愤懑。当他被警察捉住,送到神父那里以前,他确定神父一定会勃然大怒,痛斥其罪。神父如此对待此事,是他始料不及的,他没有丝毫的思想准备,这种做梦也想不到的事,使他完全惊呆了。

在神父的感召下,冉阿让觉醒了,他那长此以来沉睡在内心中的“良心”和“爱”的感情由此进发,使他脱胎换骨,成为一位充满慈爱之心的、有教养的绅士,并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也可以说,他的新发现——世上存在着丰厚的爱和具有深沉爱情的人——这一令他无比惊喜和感动的“新发现”点燃了他心目中蕴藏的人间爱的火焰。

“爱”这正是人类有别于动物,使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伟大力量。如果人类没有了“爱”,那世界将会变成怎么样呢?冉阿让本是一个卑贱的罪犯,由于受到“爱”的感染,唤醒了他沉睡的“良心”,使他的内心充满了“爱”的光辉,这光辉照耀着他,使他成为了一个有教养、事业成功的绅士。不仅如此,冉阿让因为“爱”而得到了幸福,所以他要将“爱”与人们共享。他爱人,他帮助人,别人切齿痛恨他,他仍然坦荡地爱人。冉阿让付出了爱,但他因这付出而使“自己”升华。如果人能成佛,那么冉阿让就成了佛。

从《悲惨世界》以及一些享誉世界的西方名著中,无不在颂扬着一种博爱精神,一种人道主义的思想,于是这也成了西方文化的主流,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渗透进他们的政体。我们什么时候能有雨果,能有托尔斯泰这样的人道主义文化大师呢?什么时候我们的土壤里能孕育出这样的文化大师,能让人道主义思想成为民众意识的主流,我们国民的思想和素质就能极大地提高,就能为真正地实行自由、民主打下丰厚的文化基础。

如果没有了爱,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没有了追求,生命还有什么价值呢?

弗洛姆有篇名著叫《逃避自由》。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掀起了要求平等、自由的浪潮,于是追求个人自由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人人都呼喊着“不自由,毋宁死”,但当人真的获得自由时,却又常感到无所适从。自由虽然意味着个性的解放,人可以尽情去追求、去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但同时自由却又意味着孤独,意味着无所依靠。人总是矛盾的,既追求自由,又逃避自由。在婚姻问题上不是如此吗?结婚的羡慕未结婚的自由自在,未结婚的却羡慕结婚的有家庭温暖,所以钱钟书先生将世间的这类现象概括为“围城”,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却想进去。

现代社会对于人们同时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他变得更独立自主,而且不满现实,喜爱批评。二、他也同时觉得更孤单无依,并产生一种惶恐不安的心理。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感觉到困惑,我有充分的自由,但同时却感到无比的空虚。人生最难是什么?不是困难,不是痛苦,甚至不是死亡;人生最难是空虚。即使痛苦,心灵也还在为某件事而难受;死亡则是一了百了;惟有空虚,生命力还在,心灵却空空如也。没有激荡的情怀,没有生命力的爆发,感觉不到什么是欢乐、什么是痛苦,灵魂完全麻木,心灵没有寄托。就像所谓的行尸走肉,或者像一具所谓的僵尸。

我是什么了?我为什么会这样呢?空虚是可怕的,但空虚又是自找的,是想事事又无所事事的一种心态。对了,空虚就是一种心态。既然是心态,那就是可以改变的。

我的母亲是一位勤劳的家庭主妇,我的记忆中她从来就没有过享受,每天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全家的事务都被她一个人包了。如果说人真有不为自己的,我的母亲就从来不为自己,她的全副心血甚至生活、生命都是为了她的子女,她只是为她的子女而活的。但我感觉她很幸福,她看着子女的成长就很幸福。她并不要求子女取得什么大的成功,她只要他们生活快乐就幸福。孩子深夜大老远回家,她马上就从床上起来,为孩子下一碗面放两个鸡蛋,看着孩子吃得开心她就快乐。她从没有过多的时间享受娱乐、爱好、自己的事业,她的事业就是养育孩子,倾注她对孩子的爱意。现代女性会说人生这样度过有什么意义?我母亲没有考虑过生活的意义,但她活得很幸福、很快乐,她从对子女的爱中寻找到了生活的充实。

我家有一位邻居是个哑巴,还不幸得了“鬼剃头”的怪病,他找了一位妻子,有一条腿被锯掉了。他俩每次黄昏吃了饭后,就手挽手出去散步。边上总有许多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俩,好像在看一对怪物。但他俩从不以为意,仍然我行我素,甜甜蜜蜜地自得其乐。我感觉他们很幸福,很充实,我甚至有点嫉妒他俩,因为我从来就没有享受过像他俩这样的甜蜜,这样的快乐。他俩相亲相爱,相濡以沫,并从这爱中享受到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