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拿破仑成功之道全书
6798800000051

第51章 勇于成功实践(9)

一个人的行为影响他的态度:“与其兴之所至才击节高歌,不如先引吭高歌带动心情。”行动能带来回馈和成就感,也能带来喜悦,在潜心工作时所得到的自我满足和快乐是其他方法不可取代的。这么说来,如果你寻找快乐,如果你想发挥潜能,如果你想获得成功,就必须积极行动,全力以赴。

每天都有几千人把自己辛苦得来的新构想取消或埋葬掉,因为他们不敢执行。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些构想又会回来折磨他们。

因此,请记住下面两种方法:

(1)切实执行你的创意,以便发挥它的价值,不管创意有多好,除非真正身体力行,否则永远没有收获。

(2)实行时心理要平静。天下最可悲的一句话就是,我当时真应该那么做却没有那么做。每天都可以听到有人说:“如果我当年就开始那笔生意,早就发财啰!”

或“我早就料到,我很后悔当时没有做!”一个好创意如果胎死腹中,真的会叫人叹息不已,永远不能忘怀。

如果真的彻底施行,当然就会带来无限的满足。

你现在已经想到一个好创意了吗?如果有,现在就行动。

你可以界定你的人生目标,认真制定各个时期的目标。但如果你不行动,你就像这样的一个人:此人一直想到北京旅游,于是订了一个旅行计划。他花了几个月阅读能找到的各种资料——北京的艺术、历史、哲学、文化。他研究了北京地图,订了飞机票,并制定了详细的日程表。他标出要去观光的每一个地点,每个小时去哪里都定好了。

这人有个朋友知道他翘首以待这次旅游。在他预定回家的日子之后几天,这个朋友到他家做客,问他:“北京怎么样?”

这人回答:“我想,北京是不错的,可我没去。”

这位朋友大惑不解:“什么!你花了那么多时间做准备,出什么事啦?”

“我是喜欢订旅行计划,但我不愿去飞机场,受不了。

所以呆在家里没去。”

苦思冥想,谋划如何有所成就,不能代替身体力行的实践。没有行动的人只是在做白日梦。对此,安东尼·罗宾指出,行动是化目标为现实的关键步骤。

2.行动预见目标

如果我们期望实现目标,就必须首先看到目标实现。

如果你想获得加薪、在公司获得较大的机会、较好的职位、你梦想中的房屋等,我建议你每天花几分钟遵守精确的步骤,这样你向往的那一天终会到来。那时候,你将不仅“看见到目标实现”,而且会“达到想要的目标。”

曾有许多人计划要攀登华山的北麓,一位记者对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作了采访,只有一个说出了“我要”。

那个人是一个年轻人,这位记者问他:“你是不是要攀登华山的北麓呢?”这位年轻人朝着他看了一下,然后说:“我要攀登华山的北麓。”最后只有一个人登了北麓。

他就是那位说出“我要”的人,因为只有他看见了目标实现。

在任何一个行业,不管我们是在寻找一个较好的工作,还是较好的财产、永久与快乐的婚姻,或者是所有这类的事情,我们都必须在达到想要的目标之前,先看见目标实现。

当你的眼睛看着目标时,达到目标的机会就会变得无限的大。真的,不管你见到胜利或失败,这项原则都适用。

把目标适当地写在一张或多张卡片上。你要把它写得清清楚楚,以便你阅读每一行中的每个文字。将这些卡片保存好,并随时把这些目标带在身边,每天都要复习这些目标。但别忘了:行动才是我们的目标。当世界上最长的火车静止不动时,在它的八个驱动轮前面放一块小小的木头,就能使它永远停在铁轨上。而同样的火车在以每小时100 里的时速前进时,却能穿透五尺厚的钢筋混凝土墙壁。这也是你的写照,请现在就开始去取得行动勇气,冲破你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阻碍与难关吧。

3.行动增强信心

行动本身会增强信心,不行动只会带来恐惧。克服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行动。

要增加恐惧感的话,只需等待、拖延、推托就可以了。

有一次一个伞兵教练说:“跳伞本身真的很好玩,难受的是‘等待跳伞’的一刹那。在跳伞的人各就各位时,我让他们‘尽快’度过这段时间。曾经不止一次,有人因为幻想太多‘可能发生的事’而晕倒。如果不能鼓励他们跳第二次,他就永远当不成伞兵了。跳伞的人愈拖就愈害怕,就愈没有信心。”

行动可以治疗恐惧。有一天晚上,一个5 岁的小男孩已经上床半小时了,突然放声大哭。小男孩刚才看了一部科幻片,害怕片中的绿色妖怪闯进来抓他。他父亲的做法很特别,他并不是说:“不要怕,孩子,没有什么好怕的,回去睡觉吧。”反而用一种积极的做法来消除他的恐惧,他走到每一扇窗户跟前看看窗户关好没有,最后又将一把玩具手枪放在小男孩的枕边说:“毕里,这把手枪给你以防万一。”小家伙听了很放心,几分钟就睡着了。

一般人则不了解这个道理,他们应付恐惧常用的方法就是“不做”。推销员们就经常这样,他们经常怯场,即使最老练的推销员也难免。他们为了克服恐惧,往往在客户附近徘徊犹豫,要不然干脆找个地方一杯又一杯地喝咖啡,来培养自信与勇气,这样根本没有效果。克服这种恐惧——任何一种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去做”。

你害怕电话访问吗?马上就去打电话,你的恐惧便会一扫而光;如果你仍旧拖拖拉拉,你会愈来愈不想打了。

你是不是不敢作一次全身健康检查?只要你去,所有的疑虑都会消失。你可能会什么毛病也没有;万一有,也可以及早发现。如果不去检查的话,你的恐惧会越来越深,直到真正生病为止。你是不是不敢跟上司讨论一个问题?

马上找他讨论,这样才会发现根本没有那么恐怖。

建立你的信心,用行动来激发潜能,用行动来帮助你达到目标。

“我用‘精神力量’。”一位作家说,“我有许多东西必须按时交稿,因此无论如何不能等到有了灵感才写,那样根本不行。一定要想办法推动自己的精神力量。方法如下:我先静下心来坐好,拿一支铅笔乱画,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尽量放松,我的手先开始活动,用不了多久,我还没注意到时,便已经文思泉涌了。”

“当然有时候没有乱画也会突然心血来潮,”他继续说,“但这只是偶然现象,因为大部分的好构想都是在进入正规工作情况以后得来的。”

4.行动引发行动

每一个行动前面都有另一行动,这是千古不变的自然原理。大自然没有任何一种事情可以自己行动,即使我们天天要用的几十种机械设备也离不开这个原理。

你家里的室温是自动控制的,但是你必须先选择(采取行动)温度才行。只有换了档之后,你的汽车才能全自动变速。这个原理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心理,先使心理平静安详,才能理顺思想,发挥作用。

开始推销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立刻开始推销。不要犹豫不决,不要顾东顾西,不要拖拖拉拉。应该这么做:

把汽车停好,拿着你的样品箱直接走到客户门口按门铃,微笑地对客户说“早安”,并开始推销。这些都必须像条件反射一样自动进行,根本用不着多想。这样你的工作很快就可以活络起来。在第二次或第三次拜访时,就可以驾轻就熟,你的成绩也会很好。

有一个幽默大师曾说:“每天最大的困难是离开温暖的被窝走到冰冷的房间。”他说得不错,当你躺在床上认为起床是件不愉快的事时,它就真的变成一件困难的事了。即使这么简单的起床动作,即把棉被掀开,同时把脚伸到地上的自动反应,都完全可以击退你的恐惧。

那些大有作为的成功者都不会等到精神好时才去做事,而是推动自己的精神去做事的。

为了养成行动的好习惯,练习下面的两件事:

第一,用自动反应去完成简单的烦人的杂务。

不要想它烦人的一面,什么都不想就直接投入,一眨眼就完成了。

大部分的家庭主妇都不喜欢洗碗,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仑·希尔的母亲也不例外。她却自己发明了一套做法来处理,以便有时候做她喜欢做的事。

她离开饭桌时,便带着空盘子,在她根本没想到洗碗这个工作时,就已经开始洗碗了,几分钟就可以洗好。

这种做法不是比清洗一大堆堆了很久的脏盘子更好吗?

今天就开始练习,先做一件你最讨厌的工作,在还没想它的讨厌之前就赶快做,这是处理杂务最有效的方法。

第二,将这种方法推而广之。

把这种方法应用到“设计新构想”、“拟订新计划”、“解决新问题”,以至应用到需要仔细推敲的工作上。不能等精神来推动你去做,要推动你的精神去做。

这里有个技巧保证有效,用一支铅笔和白纸去计划。

铅笔是使你“全神贯注”最好的工具。世界顶尖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认为,如果要从“布置豪华、设备完善的办公室”跟“铅笔与纸”中任选一项来提高工作效率的话,他宁肯选择铅笔与纸,因为用铅笔与纸可以把心思牢牢贯注在一个问题上。

把你的想法写在纸上时,你的注意力会自动集中在上面,你的潜能也会因之而迸发。因为我们无法一心二用,何况你在纸上写东西时,也会同时将它写在心里。

如果把相关的想法同时写出来,就可以记得更久,记得更正确,这是许多实验已经证实的结论。

一旦养成这个习惯,即使在异常吵闹的环境中也不会受到干扰当你思考时,应该尽量写下来,你的灵感就会马上来了,这实在是个好办法。

二、立即付诸行动

人间的事情没有一件绝对完美或接近完美,如果要等所有条件都具备以后才去做,只能永远等待下去了。

1.做主动的人

每一个行业的领导人物都认为第一流的人才非常欠缺,根据可靠的材料,社会上仍有许多高级职位在等你。

有一个主管曾说,资历很好的人实在很多,但都缺乏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功因素,这就是贯彻的能力。

每一个工作——不论是经营事业、高级推销工作或科学、军事、政府机关工作——都要脚踏实地的人来执行。主管在聘用重要职位的人才时,都会先考虑下面这些,然后才决定是否聘用。这些问题有:“他愿不愿意做?”、“他会不会坚持到底把事情做完?”、“他能不能独当一面,自己设法解决困难?”、“他是不是有始无终,光说不做的那一种人?”

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设法了解那个人是不是“说做就做”。

再好的新构想也会有缺陷,即使是很普通的计划,如果确实执行并且继续发展,都比半途而废的好计划要好;因为前者会贯彻始终,后者则前功尽弃。

如果你一直在想而不去做的话,根本成就不了任何事。请你想想看,世界上每一件东西,从人造卫星到摩天大楼以至婴儿食品都是由一个想法付诸实施所得的结果。

当你研究“人”(包括成功人士、平庸之辈)时,会发现他们分别属于两种类型。成功的人都很主动,我们叫他“积极主动的人”;那些庸庸碌碌的普通人都很被动,我们叫他“被动的人”。

仔细研究这两种人的行为,可以找出一个普遍原理:

积极主动的人都是不断做事的人。他真的去做,直到完成为止。被动的人都是不做事的人,他会找借口拖延,直到最后他证明这件事“不应该做”、“没有能力去做”或“已经来不及了”为止。

积极主动的人与被动的人之间的差别,从小地方就看得出来。积极主动的人(以下简称A 先生)计划好一个假期,就真的会去度假;而被动的人(以下简称P 先生)也计划好一个假期,却拖延到明年再打算。A 先生认为应定期参加社会活动,结果他真的做了;P 先生也认为该多参加社会活动,但他会找出各种办法来拖延。A 先生认为应该写一封信给一个人来恭贺他的成就,他真的写好并立刻交寄;P 先生却找了一个理由来拖延,结果一直没有写。

他们之间的差异也会在大事上表现出来。A 先生想要自己创业,结果他说做就做;P 先生也想创业,但他总是在最后关头发现“为什么不该做”的“好”理由。

A 先生已经四十岁了,他很想换一个新工作,结果他真的去做;P 先生也一样,但他一直犹豫不决,以至于什么事也没有做成。

他们的差异也会在各种行为上表现出来。A 先生想做就做,因而获得自信、安全感、独立自主以及更多的收入;P 先生想做不做,因而永远度日如年。

主动的A 先生会成就许多事情;被动的P 先生很想做事但不会真的去做。

人人都想变成“积极主动的人”,那就让我们养成及时行动的好习惯吧。

2.克服困难

有许多被动的人平庸一辈子,是因为他们一定要等到一件事情都百分之百的有利、万无一失才去做。当然,我们必须追求完美,但是人间的事情没有一件绝对完美或接近完美,等到所有的条件都完美以后才去做,只能永远等下去了。

成功的人物并不是在问题发生以前,先把它统统消除,而是一旦发生问题时,有勇气克服种种困难。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完美要求必须折中一下,这样才不至于行动以前陷入永远等待的泥沼中。当然最好是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那种大无畏的精神。

当我们决定一件大事时,心理一定会很矛盾,都会面对到底要不要做的困扰。我们要用决心燃起心灵的火花,就会想出各种办法来实现我们的心愿。

如果一直拖延,直到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时,目标可能永远都实现不了。

不要使自己成为一个“被动的人”。不要等所有的条件都十全十美后再动手,否则只好由于实际情况与理想永远不能相符一直拖下去了,贻误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