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打动人心的68个办事技巧(教你成功丛书15本)
6798700000021

第21章 办事看人,人异法变

事无绝对,生活中许多道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同一件事情,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所不同。办事时也应遵循同样的道理,同一件事因为面向的对象不同,办事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知识渊博,门下的弟子非常多。但是孔子教育这些弟子从来都不搞一刀切,而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个性的弟子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

有一次,弟子子路问孔子:“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对吗?”

孔子说:“对,就应该这样。”

过了两天,另外一个弟子冉有又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可孔子却说:“只需要考虑两遍就可以,不用三思。”

针对同一个问题,孔子却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人们很不能理解。于是就问孔子:“同样的问题,两个不同的弟子,为什么您给出的答案却不一样呢?”

孔子说:“我是按照他们两人的性格特点作答的。子路为人鲁莽,不喜欢思考,所以我告诉他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以免他没有考虑成熟而在仓促之间做出决断;但是冉有生性优柔寡断,对于一些事情往往是前思后想却难以作出决断,所以我告诉他考虑两次就行了,没必要考虑三次,用意在于鼓励他大胆尝试。”

人们才恍然大悟,纷纷称赞孔子教育方法得当。

教育要因材施教,办事的时候也要因人而异,如果对方重感情多于理智,那就以情动人,如果对方是讲理的人,那么自然就应该同他说理。三国时期,许允的做法就很值得人们效仿。

三国时期,魏国许允担任吏部侍郎,在选派官员的时候,多选择他的同乡。魏明帝听说这件事情以后,心中开始犯嘀咕,认为许允是在结党营私,居心不良,于是就派侍卫将他传去问话。

许允哪里想到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当他被皇帝的侍卫带走的时候还莫名其妙。好在他的妻子脑袋极为清醒,赶出来提醒他说:“聪明的君主只能以理说服,不能依靠软语相求。”

魏明帝一见许允就责问他为什么要重用同乡,是不是有什么不良企图?许允想起妻子的话,便理直气壮地说:“孔子曾经说过,在举荐人才的时候要‘举尔所知’,我之所以任用我的同乡,那是因为我对他们非常了解,觉得他们担任那些职务非常合适。如果陛下认为臣所说的话有不实之处,完全可以去考察他们,看看他们到底称职还是不称职。如果不称职,臣甘愿承受一切责罚,但如果情况属实,还请陛下开恩放臣回去。”

魏明帝便对许允举荐的那些同乡做了一番细致的考察,发现每个人都可以胜任其职,于是对许允褒奖一番,让他回家了。

许允重用同乡,是根据魏国的荐举制度。不管他此举用意何在,也不论这么做是否妥当,但完全合乎皇帝认可的“理”。许允的妻子明白,要想说服皇帝,以理服人才行得通,婉言哀求难以有好的效果,所以,她才叮嘱丈夫要以理服人。许允也明白这个道理,面对皇帝的责问,坦然以孔子举荐人才时要“举尔所知”相对,并通过用人称职这条硬道理,摆脱了自己结党营私、居心不良的嫌疑。

在做事的时候因人而异,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方法,类似于许允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隋朝的徐文远也是这方面的典范。

徐文远祖上本为南朝贵族,因为战乱,幼年时跟父亲一同被抓到长安。当时,生活十分艰苦,经常是食不果腹。可徐文远没有因为生活条件艰苦而自暴自弃,反而勤奋好学,通读经书,成为当时著名的学者,并开馆授徒。隋末唐初的一些风云人物,如杨玄感、王世充、李密等,都曾经在他门下学习过。

隋朝末年,洛阳一带因为战争而民不聊生,徐文远的生活也很艰难,不得不外出谋生,却被昔日的学生、瓦岗军领袖李密碰上。李密便把徐文远请进了自己的军队,好生招待,尊敬有加,并请求徐文远留在自己的军队中为他出谋划策。

徐文远听了李密的话,没有立即答应李密的要求,而是给李密讲了一番大道理,意思是说要自己帮他可以,但是李密必须有忠义之心,心怀天下,不可胡作非为,祸乱百姓。

李密一一答应,徐文远便在李密的军营中待了下来。

后来李密行动失败,徐文远又归顺了自己另外一个学生——驻守洛阳的王世充。王世充见老师归顺于他十分高兴,赐给他锦衣玉食。虽然徐文远同样也是王世充的老师,可是,他每次见到王世充时都十分谦恭,对他行君臣之礼,丝毫不敢怠慢。

有人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很是诧异,就问他:“听说您对李密非常不客气,并坦然地接受他的尊敬,可是对王世充怎么会如此恭敬呢?他们二人同样都是您的学生啊!”

徐文远说:“李密是个正人君子,所以我用那种狂傲的方式对他说话,对他态度不客气,他也能够接受;可王世充却不同,他是一个阴险狡诈之人,不用说我只是他的一个老师,为了自己的利益,就是他的亲人朋友都有可能被他杀害。所以对他说话、行事我必须小心谨慎才行。常言道:‘对人说人话,对鬼说鬼话。’同一件事情,面对的人品性不同,自然应该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后来徐文远投降了唐朝,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

待人如此,公关办事也是这样,面对不同类型的人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所谓因人而异、看菜做饭,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