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些考古学家们则认为:远古时候,在大不列颠海岸以南的大西洋里,有一块沉没的大陆——大西洋洲,那里是挪威旅鼠的故乡。远征的旅鼠在大西洋海面转圈游动,是在寻找它们的故乡。
生物学者们则认为:上述的理论都缺乏充足的证据,因而有牵强附会之嫌,就像鲸群自杀一样,旅鼠的集体自杀可能与一种纯生物机制有关,与地理位置毫无关系。
这大概是以“人类”之心,度“动物”之腹吧!
海豚智慧探秘
在浩瀚无边的大海里,海豚是人类最可爱的朋友。早在2000多年前,一些靠海为生的民族就把海豚视为能带来好运的吉祥动物,甚至把它们尊作神来膜拜。
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报刊上曾登载过大量的文章,把海豚比喻为“大海中的人类”、“人类的海洋兄弟”、“大洋里的智能动物”,等等。有人甚至夸张地提出“人与海豚,谁更聪明?”之类的问题。
这一切起源于美国神经生理学家琼·李里在加勒比海的圣托马斯岛上对海豚所做的大量测试。通过试验,李里惊异地发现海豚非常聪明,以致他情不自禁地向人们宣称:海豚可称为地球上唯一能与人交流的动物!
与此同时,李里的追随者也向人们声称:或许有一天,尊敬的“海豚老师”会用“宇宙语”来给我们讲授导航课程!
李里本人更做了一次惊世骇俗的创举:在美国科普杂志《科学》上介绍其测试结果时,居然专门“对海豚伙伴所给予的合作表示感谢”!李里对海豚的推崇虽然不无哗众取宠,却向人们证实了海豚的确是海洋动物中最聪明、最善学的种类之一。这种善解人意的动物在古代就赢得了渔民的好感。
古罗马的勃里尼在他的《自然史》中就写道:“地中海的海豚会把鱼群围逼在海湾里,让渔民享受到丰收的喜悦。所以当地的渔民每次收获后都不会忘记犒劳这些‘海洋’助手。”
公元2世纪,希腊学者艾·克拉夫基在他的《动物世界》里也描写了海豚帮助埃维厄岛的渔民在夜间捕鱼的故事。
在欧洲西部的北海,就曾发生过这样的趣闻:一天,一艘拖网船无意中捕到一头大海豚,对海豚素有好感的渔民立刻将它放回了大海。从此,这艘船一来到北海海区,这条知恩图报的海豚立即会来迎接,然后久久地在渔轮旁边伴游。
有一次,这条海豚忽然带来了大群同伴,它们围着渔轮慢慢地游弋,似乎有什么心事要告诉渔民。不一会儿,其他的海豚相继离去,只剩下当初被放回去的那条海豚仍在船边焦急地翻腾跳跃。渔民们不明白怎么回事,幸好测探员及时打开了回声探测仪。
原来,有好大一片鱼群正围拢着在船的周围。渔民们立即下网,终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
海豚不仅是渔夫的好帮手,还是人类救命的天使,它们会奋不顾身地抢救溺水的人类。
海豚为什么会如此“仗义行侠”、“救死扶伤”呢?难道它有高度的思维?
我们不妨来看一则关于海豚由来的古希腊神话:一次,酒神狄俄尼索斯在伊卡里亚岛租了一艘渡船去纳克索斯岛。不料船主却是海盗,而海盗也不知道他们的顾主是一位神仙,因而暗中打着如意算盘——要把这位英俊的年轻人当做奴隶贩卖到亚洲。
不久,船到了纳克索斯,却没有靠岸。酒神看着鬼鬼祟祟的船主,很快识破了他们的伎俩,于是施展仙术,将船桨变成毒蛇,又用盘根错节的葡萄树藤缠满船帆。海盗们见此情景,吓得魂飞魄散,纷纷跳海逃命。
谁知一到水里,他们全变成了海豚。狄俄尼索斯因而责令它们不得再危害人类,而要对人友善。
就这样,海豚成了人类的朋友。所以在公元2世纪,希腊诗人沃比安曾颂扬道:在陆地上根本没有像海豚这样聪明的动物,因为它们原本就是人类。
然而,不管听起来多么美妙,神话总归是神话。如今,科学家们不仅痴迷于海豚惊人的智力,还热衷于它非凡的游泳本领。根据理论计算,以海豚这样的体型游泳最多能达到时速20千米,可实际上,海豚的最高游速却是每小时50~60千米。为此,各行各业的专家纷纷对海豚进行观察、试验和训练:造船专家对它那光滑细腻、与流水摩擦力极小的皮肤格外关注,以期制造出类似性能的新型材料来提高轮船的航速;而潜水专家们则在琢磨:它们靠什么生理机能在水中如此迅速地上下游弋,全不在乎海水压力的大起大落?
水声专家则希望能从海豚的超声搜索能力中找到改善水下通信的办法。而神经专家呢?他们关注的是海豚的头脑如何工作问题。
说到这里,不禁让人联想到海豚的睡眠。生活中,人需要睡眠,动物也要睡眠,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可是,多少年以来,谁也没见过睡着了的海豚。难道日夜与风浪搏击,它们就不会疲倦吗?
为了解开海豚睡眠之谜,科学家们将微电极插入海豚的大脑,一边记录脑电波的变化,一边详细测定了它头部个别肌肉、眼睛和心脏的活动情况及呼吸的频率。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他们发现海豚的睡眠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也是充裕的。与众不同是,海豚在睡眠中依然是继续游动,这种游动并非无意识地随波浪漂流,而是有意识地在海面上不断变换着各种姿势。
通过进一步研究,科学家们又发现睡眠中的海豚,它的大脑两半球处于明显不同的两种状态之中:当一个大脑半球处于睡眠状态时,另一个却在觉醒中,并且每隔十几分钟,它们的活动状态便要更换一次。
尽管目前人们还未真正看到睡眠中的海豚,但是这些旷古未闻的发现却使科学家们坚信:研究海豚的睡眠,将为揭示人类睡眠的奥秘提供新的启示。
也许有一天,在生物学家的帮助下,我们可能像海豚那样,大脑两半球轮流处于睡眠状态,从而使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大大延长。
美人鱼探秘
美人鱼,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的名字,自然界中完美生灵的结合。除了艺术形式中所常见的形象之外,海洋中真的有美人鱼吗?如有它又是什么样子呢?
早在2300多年前,在《古代历史》一书中,巴比伦的史学家巴罗索斯就有关于美人鱼的记载。
17世纪,在英国伦敦出版的《赫特生航海日记》里,也有美人鱼的记录,譬如:
美人鱼露出海面上的背和胸像一个女人。它的身体与一般人差不多,皮肤很白,背上披着长长的黑发。它潜下水去的时候,人们还看到了它和海豚相似的尾巴,尾巴上还有像鲭鱼一样的许多斑点。
在中国,古史书上也不乏美人鱼的记载。宋代的《祖异记》中就对美人鱼的形态作了详细的描述:宋太宗时,有一个叫查道的人出使高丽(今朝鲜)。看见海面上有一个“妇人”出现,“红裳双袒,髻发纷乱,腮后微霹红鬣。命扶于水中,拜水感恋而没,乃人鱼也。”此外,在宋代学者徐铉的《稽神录》中,也记载有类似的美人鱼。
到了18世纪中叶,英国伦敦曾经举办过轰动一时的美人鱼标本展览。随后,美国纽约也举办过同样的展览,再次引起轰动。不过事后,经有关科学家查验,那个脱颖而出的“菲吉美人鱼”标本是猴子和鱼的结合。这一事实让人们大倒胃口。于是,人们对美人鱼的存在表示怀疑。在《挪威自然史》中,挪威生物学家埃利克·蓬托皮甚至入木三分地告诫人们:“他们赋予美人鱼优美的嗓音,告诉人们她是杰出的歌手。显然,稍有头脑的人绝不会对这一奇谈怪论感兴趣,甚至会怀疑这种生物存在的可能性。”然而,在俄罗斯科学院工作的维葛雷德博士又透露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使得人们有些茫然不知所以。
据维葛雷德博士透露:1962年,一艘苏联的货船在古巴外海神秘沉没。由于船上载有核导弹,苏联急忙派出探测舰前去搜寻沉船,试图捞回核导弹。
当探测舰来到沉船海域,维葛雷德博士和科学家们立即利用水下摄影机巡回扫描海底。突然,有一个奇异的怪物闯入镜头:它像一条鱼,又像一个在水底浅泳的小孩,头部有鳃,周身裹着密密的鳞片。只见它用乌黑淘气的小眼睛好奇地望着摄影机……为了捕捉这头怪物,科学家们把用来捕捉海底生物的实验水槽沉放在摄影机视场内的海床上。不久,它竟钻进水槽攫取鱼食,舰上的工作人员迅速把水槽吊上舰。终于,水槽的门被打开了。只听得一阵犹如海豹的悲鸣从里面传来,接着一只绿色的小手从槽内伸出来,顷刻之后,人们把小怪物从水槽里拉出来,这才清晰地看见,它是一条长0.6米的人鱼宝宝:头部有一道骨冠,全身披满鳞片,用一双惶恐的小眼睛瞪视着周围的人们。科学家们坚信它就是人们一直执著寻找的美人鱼。
维葛雷德博士的话让那些热衷于探索美人鱼的人们激动不已,也给科学家们增添了信心。为此,许多海洋生物学家、动物学家和人类学家重新投入研究美人鱼的工作之中,并在生物学上做出许多假设。
挪威华西尼亚大学的人类学家莱尔·华格纳博士认为美人鱼这种动物确实存在,他说:“无论是记载还是现代目击者的描绘,美人鱼都有共同特征,即头和上身像人,而下半身则有一条像海豚那样的尾巴。”此外,据新几内亚有关人士描述,美人鱼和人类最相似之处就是它们也有很多头发,肌肤十分嫩滑,雌性的乳房和人类女性一样,并抱着小人鱼喂乳。与此同时,英国海洋生物学家安利斯汀·爱特博士则认为:“美人鱼可能是类人猿的另一变种,婴儿出生前生活于羊水之中,一出生就可以游在水里。因此,一种可以在水中生存的类人猿动物存在并不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在美国,也有部分学者赞同爱特博士的这一说法,认为这是目前尚未报道的“海底人”的一种。
中国的一些生物学家则认为,传说中的美人鱼可能就是一种名叫“儒艮”(俗称海牛)的海洋哺乳动物。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南海的渔民曾多次发现“美人鱼”。1975年,有关科研单位深入渔村,并在渔民的帮助下捕到罕见的“儒艮”。由于它仍旧用肺呼吸,所以每隔十几分钟就要浮出水面换气。它背上有稀少的长毛,生物学家则认为,这些长毛极易使目击者错认为头发。
生物学家们还发现,儒艮胎生幼子,并以乳汁哺育之。哺乳时用前肢拥抱幼子,母体的头和胸部则露出水面,以避免幼子吸吮时呛水。传说中美人鱼抱仔的镜头,大概出于这种情景。
考虑到儒艮时时出水换气特性和维葛雷德博士的“深海发现美人鱼”有矛盾,因而,海洋中究竟有没有美人鱼?或者它真的是一种“海底人”,是“儒艮”?正如神秘莫测的大海一样,形形色色的说法令人有扑朔迷离之感。相信终有一天,人们会清晰地辨认出,它究竟属于谁?
野人探秘
当代世界,最令人感兴趣的自然奥秘,莫过于扑朔迷离、魅力无穷的“野人”之谜了。多少年以来,人们一直坚信,有一种与人十分相像的动物与我们并存在这个世界上。它们硕大凶猛、茹毛饮血,时隐时现,引出许多恐怖、离奇的故事来。然而,人们不禁要问在我们地球的某些角落,真的还生存着我们祖先的同类——尚未完全进化的野人吗?
翻开我国古代史籍,就有关于野人的记载。据清代的《房县志》载:房山深处有许多一丈多高的野人。他们全身长着密密麻麻的长毛,藏在森林中捕捉小鸡,或者与人搏斗。
即使是在当代,新闻报道中各地的野人事件层出不穷。特别是来自中国神农架的许多报道,让人觉得若即若离,仿佛野人就在我们身边。
1976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鄂西北奇异动物考察队”前往野人频频出现的神农架山区考察。据统计,1976年10月止,房县和神农架一带有160余人目击野人54次。此后,该区邂逅到野人的人数更是与日俱增。野人,成了人们开口必说的话题;野人,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传闻。
1980年,考察队员们在神农架一带也多次见到野人,遗憾的是却未能抓获。1981年8月,一个全国性的进行野人考察研究的学术团体成立,揭开了“野考”的又一篇章;到1995年4月,野考队再次进军神农架,掀起了世纪末的“野考”热。直到1999年,又有当地政府官员邂逅野人的消息传出。
1983年5月初,在滇西南与缅甸接壤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听到了该县有关发现高等灵长类——合趾猿的新消息。“野人”秘密在湖北省神农架已探搜多年。现在沧源的这一发现,首次证明世界上除了苏门答腊和马来西亚之外,我国也有合趾猿这种接近人类的高级动物。
1980年春节,沧源县勐来公社曼来大队翁黑生产队佤族小学教师李应昌在围猎中,曾猎获了一只佤族人称为“狜”的动物。分食后,李应昌留下了一只左脚掌,经贾兰坡教授鉴定,是合趾猿。在这个公社曼来、班列、拱撒、永安等大队,发现“野人”的传说越来越多。
1981年,勐来公社小学校长金有储听到几名佤族同胞说,看到一个披着长发,皮毛呈棕色,两个乳房坠到肚脐的裸体“女人”。
1982年12月,班洪公社班莫寨也捕获到一只“狜”,体重约100斤。又据老人们回忆,班列佤族猎人曾抓住过活“狜”,驯养过2个月,它在笼中懂得害羞,对参观者以背朝之,并以手臂遮挡面部。会在凳子上坐立,会哭会笑有表情。